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31 00:28:42| 人氣3,6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新井一二三《臺灣為何教我哭?》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版本

新井一二三,《臺灣為何教我哭?》,臺北:大田,2011年3月30日,初版。

 

我一直都訂有「新井一二三‧東京人」的PChome電子報(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394&s_cat=人文抒情),大概看了有幾年了吧;其實從以前家裡還訂閱《中國時報》時,在「三少四壯」的專欄寫手群裡,我就注意到新井一二三的文字了,當時除了覺得她的名字很有趣之外,還從她的文字裡頭認識了不少當代日本的社會及文化現象(就像在讀劉黎兒和茂呂美耶的文字一樣),而每當她以細膩、犀利並帶有豐富感情的筆鋒書寫臺灣時,我更會細細反覆讀之,在解嚴之後,臺灣社會內部吵成一片(其實這吵聲至今幾乎沒停過),我總喜歡看看境外人士怎麼樣看待臺灣的歷史與當下。

 

從去年開始,在這份定期會寄來的電子報裡,連續好幾篇都選自《臺灣為何教我哭?》一書,每次讀這些片片段段,猜想大致也讀了該書的七七八八,但總覺得還是要弄到原書,來從頭到尾讀一遍,過年前就在家裡附近的圖書館借到了這本書,由於之前已經讀過些許篇章及段落,所以閱讀本書的速度算是相當之快!其實認識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閱讀速度很慢,總是吟詠作者的用字遣詞與字裡行間,感受其肌里與文字的精氣神。

 

這本書主要是架構在她看了魏德聖導演的臺灣賣座電影《海角七號》之後,深受感動,多次落淚(而且是在多次觀賞後,還是次次感動、落淚),随後一家四口規劃來南臺灣所進行的一場電影拍攝景點主題文化之旅,拓展並修正了她原先對臺灣的刻版印象,這些刻版印象有許多是從鄉土文學小說和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作品而來的,而事實上這些小說多半僅呈現出抗日反殖或親日懷舊之間的幾道意識形態光譜,而新電影的作者(導演)則幾乎清一色是外省第二代所呈現的台灣印象,該世代(戰後嬰兒潮)、族群的片面史觀。

 

直到新井一二三看到《海角七號》,驚為天人,一發不可收拾地寫了七千多字的長文(收錄於本書,頁36-51),並濃縮成三千字,刊登在2008年11月20日的《自由時報》副刊。文中有她對該片許多細緻的符碼解讀,尤其是關於臺、日關係、文化與歷史的縷析,涉及到語言、翻譯、政治、史觀、族群、階級等諸多面向的知識與常識,看起來很硬的論題,但是在她語帶豐富感情的文字書寫下,成就了一篇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章。

 

當年《海角七號》正紅透半邊天的時候,我遲遲不隨熱潮找來看(同樣,至今我仍未看過《賽德克‧巴萊》),然而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幾乎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彷彿看過這部片子;直到半年多之後,才在偶然機會下觀賞《海角七號》,也許熱潮已過,我完全不理解它到底在紅什麼?是「一盤散沙」的小人物,最後竟然成功在演唱會上開唱,贏得臺下數百名年輕觀眾的尖叫與喝彩?影片前的觀眾也跟著手舞足蹈、尖叫喝彩?我不太喜歡只是high,很多人的讚語都只剩下單字:「讚」、「屌」、「酷」、「爽」,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的流行文化與語言貧脊,所以幾年來,我也就一直認為該片沒什麼可看,直到我讀到新井一二三的文章,我從她的解讀裡,看到更多影片內容之內與之外的文化歷史意涵,這才是我以為的觀影方式;至於我有沒有因此而更覺得該片好看一點,再說吧!

 

根據新井一二三的南臺灣紀行,他們延路行、延路吃臺灣美食小吃,同時在重新認識臺灣的地理、歷史和文化,並深刻感受臺灣人的熱情與貼心,因為一部臺灣電影的感動,使得這趟深度旅遊成行。書中還收錄了另外幾篇她比較早期關於臺灣觀察與感受的文章,最早的一篇寫於1984年,那也是她首度來臺,印象很不好,因為在安靜的咖啡廳裡,「日本人仍然是嫖客,台灣人仍然是妓女」(頁175),那讓她覺得很不舒服。後來她再注意到臺灣(或者說日本報章媒體所報導的臺灣),已經是1990年代中期了,因為集英社出版的《臺灣萬葉集》(曾經受過日文教育的老一輩臺灣人,在戰後數十年繼續用日文寫詩,由三十一個音節組成的傳統日本詩歌,名曰「短歌」),也因為司馬遼太郎的《臺灣紀行》(這書我大概也要找來看一看),這對1972年臺日斷交之後的日本而言,在僅僅只是將臺灣當成「日本買春觀光團」的目的地(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之外,臺灣再一次地進入日本人的視野,而且在1987年解嚴之後,更加重視。《臺灣萬葉集》是一種新日本與舊日本的感情連結(而這個連結正是這群老一輩臺灣人),《臺灣紀行》則是司馬遼太郎在替當代日本人補上臺灣歷史課(「教學助理」應該算是李登輝吧)。

 

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浮現腦海的是「形象學」這個1990年代所產生的學科,藉由觀看異國形象的產生與存在,認識異國,同時也批判自身,這是很有趣的觀看方法,比如新井一二三和司馬遼太郎眼中的臺灣、邱永漢和劉黎兒眼中的日本、史景遷和加藤嘉一眼中的中國等,我想應該可以讓閱讀的文化視線豐富許多,大夥不妨試試。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60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