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07 15:46:04| 人氣7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IMAG0183.jpg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第一堂課 追根究底 「追根究柢」精神可佩

 

有一次,王永慶向嘉義的阿里山林場標購原木,結果出乎同業意料之外,王永慶所標的價格雖然高出其他同業甚多,可是卻因購得那一池原木,賺了很多錢。同業們都大惑不解,到底他用了什麼方法,能夠把那一池的原木數量估算得那麼準確。

 

原來王永慶在招標截止前一天晚上,趁著月黑風高,悄悄地跳入水池中,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把水池裡原木的數量點得一清二楚;所以,第二天他才能報出合理價格得標,因此也狠狠賺了一票。

 

其實,在夜晚潛入浸泡原木的水池中清點原木數量,極為危險,王永慶為了追根究柢,查得清清楚楚,勇敢地冒此危險,為常人之不敢為,所以才會成功。

 

王永慶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柢,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

 

前經濟部長趙耀東說:「啊!王老闆〈指王永慶〉的追根究柢功夫真讓人欽佩,被王老闆看上的問題,不到水落石出,絕不罷休,這是王老闆經營企業最成功之處。」

 

那麼,何謂經營管理的「追根究柢」呢?那就是日本行之數十年,對提高經營績效極有助益的「原流方法」。所謂「原流方法」就是,凡事遇到問題或發生異常都要深入分析,並且追究問題的本源;就好像河川的流水混濁了,我們要探求它的原因,必須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川的源頭,才能真正排除異常,解決問題,所以叫做「原流方法」。

 

王永慶說:「所謂『追根究柢』也好,『原流方法』也好,本來就是處事的真理原則。只要肯花心思把事情做好,自然就必須深入探討事務的本源,這是做事的不二法門。」

 

經營管理要進行「追根究柢」,必須從根源處去追求。王永慶舉一棵樹為例來說明:樹的上面有樹幹與枝葉,下面有根,根中有大根與中根,連接中根的還有許多細根。樹的生長是靠細根吸收養分,經中根、大根至整棵樹,才能自然地成長。冬天來臨時,葉落滿地;但是因為有根部供給養分,春天一到,即再生樹葉而綠意盎然。人們最注意的,往往是茂盛的枝葉,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根部。

 

王永慶的意思是,一棵樹要長得枝繁葉茂,必須從看不見與容易被忽略的根部去下功夫;經營管理要做得好,也必須從平常看不見與容易被忽略的根源處去追求。 他說:「我們做事應該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

 

王永慶為了強調經營管理必須從最辛苦而又乏味的基礎工作著手,他又舉蓋大廈與築橋梁來說明。無論蓋高樓大廈也好,或是築一座橋梁也罷,基礎是最費工、最花錢的工程。等到大廈或橋梁完成,最費工與最花錢的基礎卻都看不到了,只能看見大廈的上層和橋梁的表面,人們稱讚的也是這些外在看得見的部分,沒有人會想到基礎。哪一天發生洪水、地震,有的塌了,有的倒了,才知道基礎的重要。

 

總之,王永慶認為,基礎工作最容易被輕視與忽略,最費精神、辛苦而乏味,卻是經營管理最重要的一環。

第二堂課 務本精神--一個字也不放過

 

王永慶鉅細靡遺、追根究柢的務本精神,還可從下面第四個小到連「表單用字」都要字字斟酌的實例中,讓我們更能透徹地了解。

 

一九八一年,王永慶參與改善台塑的管理制度,他與幕僚人員一起檢討各式表單的功能與作業流程的合理性。其間發現一種名叫「製造通知單」的表單不合理,因為該通知單乃是顧客向台塑訂購東西的訂單,叫做「製造通知單」實在有點名不符實,經檢討之後改名為「訂製通知單」王永慶追根究柢的作風,真的是連一個字也不放過。

 

另外,工廠申請修護保養用的「修復單」,它的命名也是頗費周章。

 

原先它叫做「請修單」,可是王永慶認為,工廠機器設備的保養與修理原本就是保養人員分內的工作,為什麼還要「請你來修」呢?這太不合理,王永慶指示要改名。於是,「請修單」改成了「修護單」;可是王永慶仍不滿意,他指出,修「護」單只是修到機器可以使用而已,太過消極了,保養人員應該積極地找出機器故障的原因,並防止以後再發生相同的問題;最後,「修護單」改成了「修復單」,才算定案。

 

類似改名的情形,還發生在「收貨單」上。

 

「收貨單」原來叫做「成品退貨單」,是客戶對台塑產品不滿意要求退貨,經台塑同意後,會開一張「成品退貨單」給營業單位,讓他們憑單到客戶那裡收回貨品。

 

王永慶認為,這是台塑營業單位主動去取回貨品,而不是被動地被客戶退回,所以,「成品退貨單」必須改名為「收貨單」。

 

其實,不但表單的用字要講究,表單的格式也要檢討,這一欄是否多餘?那一欄是否合用?甚至表單本身更要檢討是否應省略掉。一九八一年,台塑總管理處發起通盤簡化表單運動,原有的七千多張表單,經過無數次地討論,在王永慶不斷地追問每張表單的用途與流程之後,結果刪除了一半。

 

王永慶這種由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的工作態度,連「閥」、種菜、寫感謝函、表單用字與格式等小事都不馬虎的務本精神,正是他能夠不斷地突破現狀,進而更上層樓的主要原因。

第三堂課 瘦鵝理論--瘦鵝的啟示

 

鵝是台灣最常見的家禽之一,王永慶因為養鵝的經驗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瘦鵝理論」,這套理論也是他給年輕人的第三堂課。

 

一九四一年前後,台灣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飼養雞、鴨、鵝等家禽,並用吃剩的食物和雜糧來餵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當時台灣為日本的殖民地〉,物資極端匱乏,鄉村也嚴重缺糧,人都吃不飽了,當然也沒有剩餘食物和雜糧可飼養家畜,只好讓牠們在野外覓食,吃野菜和野草。

 

一般說來,農村飼養的鵝,在正常餵食之下,大約四個月就有五、六斤重;可是,當時一般人家飼養的鵝,由於只吃野菜和野草,四個月下來,瘦得皮包骨,每隻都只有兩斤重。

 

看到這些瘦弱不堪、價值偏低的鵝群,王永慶心中盤算著:「兩斤重的鵝可說毫無用處,假如我能動腦設法找到鵝飼料的話,養鵝的難題必定迎刃而解。」

 

根據他的觀察與分析,當時農村採收高麗菜之後,都把菜根和外面一兩層的粗葉丟棄在菜園裡,而這些被丟棄的菜根和粗葉正是鵝的飼料,可是一般人並沒有察覺到。

 

於是,王永慶雇人到四處的菜園撿回菜根和粗葉,再向「共精共販」的統一碾米廠買回廉價的碎米和稻殼。把菜根和粗葉切碎,混合碎米與稻殼,就製成絕佳的鵝飼料。

 

接著,王永慶到處向農家搜購瘦鵝,農家見到養不肥大的瘦鵝竟有人搜購,正是求之不得。王永慶把四處搜購來的瘦鵝集中起來,並用自製的飼料餵食。瘦鵝飽受飢餓的折磨,看到食物就拚命吞食,一直到喉嚨塞滿了飼料才暫時停下來;幾個小時之後,等胃裡的食物消化完畢,立刻又狼吞虎嚥一番。

 

每天如此周而復始,原本只有兩斤重的瘦鵝,經過王永慶兩個月的飼養之後,重量高達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緣故,因為瘦鵝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特強,所以只要有食物吃,立刻就肥大起來。

 

這一段飼養瘦鵝的寶貴經驗,讓王永慶深深體悟到,在日本人統治下居住於台灣的中國人,也要像瘦鵝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才能夠長期忍受折磨,度過重重難關生存下來。

第四堂課 基層做起--輪班訓練從基層訓練起

 

王永慶為了貫徹「從基層做起」的理念,嚴格規定台塑關係企業的大專新進人員,不論任何科系,不論將來派任何種職務,更不論他是誰的兒子〈王永慶的兒子也不例外〉,一律得參加輪班訓練,從最基層做起。在六個月的訓練期間,他們將被派到泰山、彰化、宜蘭、高雄等廠區,直接到生產的最前線,實際參與輪班的生產作業。

 

王永慶說:「大專新進人員將來都要擔任公司幹部,如果沒有利用新進這段期間好好訓練,加入基層工作親身去體會,將來升為幹部必然不懂,但已經沒有機會再從基層做起。無論為公司利益也好,為愛惜人才、培育人才也好,都應該在他們進入公司的時候,給予從基層做起的機會,實地到現場去參與輪班工作。」 輪班訓練的過程中,受訓人員除了參加生產作業,其他像打包產品、搬運物料、保養機械都要去做,而且也必須和作業員一樣,輪著上日、夜班。同時,每個月還要提出心得報告,由主管輔導考核;六個月訓練期滿後,再由總管理處派主考官到各廠區舉辦期滿考試,成績合格者才正式任用。

 

輪班訓練非常辛苦,此種訓練的主要目的在考驗新進人員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他們的意志與耐力,以及正確的工作態度。同時,讓他們了解,公司經營的好壞是從基層開始的;如果將來當上主管,才知道基層在做些什麼。

 

對於少數仍然保持傳統士大夫觀念,不肯接受輪班訓練,或是吃不了輪班工作苦頭的人,縱使他們在校成績名列前茅,還是一概不予錄用。

 

理論與實務相印證

 

輪班訓練的效果,可從下面兩位台塑人江榮俊與鄭仁偉的談話中看出端倪。 江榮俊指出,他大學唸的是企業管理,經過六個月實務性的工作,以往在課本上所學的理論性內容,都能在實際工作中獲得印證。而輪班訓練,使他對連續性生產的過程可以比教授講述得更具體、更生動。以前在學校寫報告總是泛泛之論,抓不到問題核心,但是現在利用輪班訓練的體認,做專案改善時,已能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建議。

 

鄭仁偉則表示,輪班訓練能讓他鑽到問題裡面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往往能發現新的問題點。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任何事物都會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當你接觸新環境時,往往會有很多「看不順眼的事」,而這些「看不順眼的事」,常常就是問題所在。

 

王永慶對輪班訓練的成效下結論說:「日本人常說他們要培養一位一流企業裡的一級主管,非要十二年以上的時間不可。其實我倒認為,只要我們的輪班訓練做得徹底,六個月以後再按其專長或志趣,有計畫地訓練和培養,不出五年,都有希望成為本企業之一流主管。」

第五堂課 實力主義--「經驗」用錢也買不到

 

遠東紡織公司董事長徐旭東曾拜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為師,唸了一年半的書。徐旭東曾以許多經營管理上的實際難題就教於杜拉克,但是得不到答案。杜拉克說:「這就是我只教書,而不參與實際企業經營的道理。」由此可見,實務問題無法由他人代勞,必須自己親身體驗。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認為,經驗乃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他說:「任何人只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這種報酬就是經驗,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人家搶不去的東西。」

 

福特年輕時是小工出身,最初在農田裡工作,曾修過打穀機,後來又操作鋸木機。王永慶認為,福特曾經修理過打穀機的那一段經驗,對他後來的成功有重大的意義。

 

王永慶表示,打穀機雖然是構造很簡單的機械,福特不是機械工程系出身的,對機械並不內行,但經過修理打穀機的經驗,福特便得到粗淺的機械知識,這個知識對於他後來的汽車事業一定有極大的幫助,如果福特沒有這一段經驗,恐怕創造汽車的構想就不會實現了。

 

通常企業的新進人員在生產線上待一段時間之後,便會對工作感到厭倦與失望。要避免產生這種厭倦與失望,必須從工作的態度上著手。我們應當勉勵新進人員不可挑剔工作,為了充實自己的經驗,任何辛苦、枯燥的基層工作都得心甘情願地去做。

 

王永慶說:「辛苦沒有客觀的定義,辛苦與否完全是個人主觀的認定,只要認為工作得有意義,就不會感覺是在受苦。你必須知道當你覺得最苦的時候,那正是你磨練意志、鍛鍊體魄的最佳時刻。

 

凡事從基層做起,吸取最寶貴的實務經驗,經驗的累積是一點一滴,由少而多,有一天用上了就會知道經驗的可貴。而且,經驗愈多,成功的機會愈大。

 

其實,新進人員從基層做起,不但對企業有貢獻,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寶貴的經驗,這便是最好的報酬。經驗累積豐富之後,自然奠定了未來成功的基礎。用這種學習的觀念去做事,金錢便成為副產品。相反的,如果不是為了吸取實務經驗,只為追求金錢而工作,便會覺得工作單調辛苦,度日如年。

 

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句話充分說明經驗不但可以增長智慧,而且可以幫助你創業,當然財富會跟隨而來。所以,福特才會說,經驗是別人搶不去的東西,也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王永慶有感而發地說:「錢是沒有用的。錢,人家可以從你的手中搶走,但只要有足夠的力量你就會成功,而且無論如何,力量是人家搶不走的,培養自己的力量才是最重要。」

 

這句話正好為他的「實力主義」做了一個最貼切的闡述。

台長: Joy
人氣(7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唸唸唸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