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2-18 20:57:03| 人氣14,1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五)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行就是要講究,時時回歸自己的本地風光來。

生活,每天都是向著外面在緣境,其實自己有很美的心地風光,應該要時時回歸,反觀心地風光,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

智慧,在凡夫叫做思想、見解,而在聖人叫做智慧,完全是清淨無染污的智慧。

無始生世以來,與生俱來,真如本性,不生不滅,與佛同等,不增不減,與佛平等,同樣有這個智慧。

不過這個智慧,一不小心,就一念妄動生三細,所以,非常細膩,那個貪心這樣一動,所以一念之心起,就這樣在境界為緣長六粗。

佛陀他是先知先覺,已經早就知道了,早就已經覺悟了。

佛的智慧,所有的真理,回歸在他的本覺慧海,他要經過了歷練,至誠,用很誠懇的心,要布施、付出,入人群中去布施,行六度行。

總而言之,愛的力量能不斷不斷付出,付出,心也很歡喜。

所以,佛陀在授記,他希人人都是在佛的道場被授記的人。

修學,該修的行就是安,安住這念心。心若沒有安住,要用什麼來修?安住在忍。

世間,堪忍啊!不堪忍耐,就無法在世間。

「修定正念」。時時心要定、心要靜,心定就是思惟修,

眾生受到無明煩惱所束縛,在那裡看人、看事、看物,無不都是事事都在煩惱網中。

外面有煩惱,內在要有豁達,能夠將佛法在內心,去破除外來的煩惱。

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這叫做「四無礙智」。

法,無不都是自度度人的工具。

「若能住戒」。要入人群,心才會定。有定心,就自然不會受周圍環境來影響,定的心,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智慧一開,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明白,自然就願意付出,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自然願意為群眾,人群中去付出、布施。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布施,有錢的人奉獻他的財物,沒錢的人,也能用大力,大力量去付出,有智慧的人,布施他的智慧,這就是人人做得到。

就如非洲這五個慈濟人,黑人,非洲人,與慈濟人都平等,同樣穿起那件旗袍、梳「慈濟頭」,男眾穿起西裝,領帶打起來,也是一樣,雖然皮膚是黑色的,卻也真的與慈濟人都平等。

吳東寶居士,因為他是慈濟人,他知道他的司機開車,常常加二十升油,就向他報四十升的錢,他都知道,照常給他,都了解,這叫做偷油,當老闆的,「我是慈濟人,所以我應該要想辦法,用機會來感化他、來度他」。

這樣用幾年的時間,處處原諒。

有一次,他就把他叫過來,說:「我對你好嗎?」「很感恩,你對我如兄弟。」「是啊!我對你這麼好,你可知道,你所做的事情有哪裡、哪裡不對,你可知道,你做了多少不對的事情呢?」自己低下頭來,想一想,「我有做很多很多。」自己說出來。

老闆就說:「你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每一次都原諒你。我只對你有一個要求,你要改掉你的習氣,你要改給我看,你要去做和我一樣要做的事情。這段時間,你如果都做得到。」「我做得到,原來老闆都知道我的錯誤,我自己很坦承,我承認、我懺悔、我會改。」

就這樣,這幾年來是真實改了,開始就讓他見習,開始讓他培訓,這樣與老闆同出同進,現在變成是他最得意的助手,也就是他身邊成就好事的菩薩。

這已經是很多年了,現在受證了,也自己懺悔他的過去。

這就是人性,雖然也曾經有過,卻是改變過來了,那就是菩薩。

所以說「若能住戒定慧布施」,同樣的,人生的本性也可以付出。

看到他的司機受證,他也很歡喜,所以「生於歡喜」,這就是「安忍菩提」,這就是覺有情。

目犍連與佛是累生累世,長時間,生生世世,這樣在修行。〈授記品〉中,目犍連尊者「終得蒙佛授因記果」,這證明從初發心開始,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修行走過來,總有一天也會得蒙佛授因記果。這也是修行的目標。

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接下來就是「六度行」。

「六度行」,還要永遠在安忍菩提道中,還是要長時間的修,這樣總有一天,人人都能成佛,得佛授記。

在佛教中的《水懺》,悟達國師也是,十世為高僧,卻是到了應世,就是十世之後在人間,他只是一念心,歡喜起,高傲,要就座時,腳稍微碰一下而已,這樣就爛了,就變成人面瘡。

只要有了這樣的因、緣、冤交結著,儘管十世都是很用功,這個業消消不了。那就只能說這十世修行,結了很多好緣,所以十世以後能來生人間,早早就發心修行。

修行,也是守規戒,有一次在叢林中碰到迦諾迦尊者,儘管這位病僧身體很臭,病很重,沒人照顧,我願意,我付出,這樣照顧得讓他身體健康。迦諾迦尊者將要離開時,說:「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你來找我,我在某某地方。」

悟達國師一路還是參訪修學,一路還是一直與人結好緣,所以他的名聲傳開了,傳到了京城,懿宗皇帝,用禮聘,將悟達國師,那時候是叫做知玄,將這位知玄比丘請入皇宮,與懿宗皇帝對談。懿宗皇帝覺得,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國寶,所以就將他供養在皇宮裡,以「師禮」禮為國師。

為了尊敬他的老師,就是用檀香去雕刻一張椅子,請國師上座。

看到這張椅子,忽然間,驕傲的心起,得意忘形,轉個身要靠近這張椅子,腳這樣碰撞一下,這樣就已經業門開了。就這樣,這隻腳怎麼醫都不會好,除了腫、破皮,爛了,成了一個人面瘡。

於他很懺悔,「到底我是什麼業,來障礙我今生此世修行,讓我這麼痛苦?到底我還有什麼業未消、未了?」這當中,忽然間浮起了,迦諾迦尊者,決定向懿宗皇帝請假,到四川九隴山雙樹樹下,他的貴人在那裡。

果然,在雙樹下,遠遠看到一位修行者,走近看,親切誠意地迎接,就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不必擔心,等待明天天亮,我自然就會叫沙彌,陪你到山下治療。」

在山下的泉水邊,下面這個池的清水,這樣捧上來,要洗這隻腳,但是那個時候,這個聲音出來了,忽然間,他的心好像回歸到十世以前,那時候袁盎斬晁錯,那個景象浮現出來。

袁盎斬晁錯,過後,袁盎就這樣離開了官場,深山修行,修行,戒律森嚴,就這樣開始,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出家,都要修行,不要染著世俗的名利,專心一意在佛法中。

雖然他入深山修行,但是那個斬晁錯,這晁錯的冤魂,這個業力一直都是要報,不過他戒律森嚴,業門關得很緊,所以晁錯找不到業門可入,十世都是一樣,一直沒機會報。

就是這一世,悟達,知玄比丘,一直到了皇帝寵愛,這個驕傲的心一起,障門就開了,業障的門就開了,所以「障道業現」。

這個障礙他的道,就是驕傲的心,業就現前了。幸好有迦諾迦尊者,在他無餘修的過程中,他不間斷地修行,一點點都不漏失福,他照顧人,所以這樣他得救了。

修行要常常提高警覺,「惟當自勉戒慎名利」,要好好自己自我勉勵,要提高警覺。時時要與人結好緣,時時要「安然不動,復須堪忍」。

自己要自勉勵,要戒慎,不要受名利昏了頭,忘了禮節、規矩。

人群,習氣,各人,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習氣,各人都有不同樣的煩惱、無明,見解分歧。

看到眾生的習氣不好,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要從眾生的錯誤、不好的習氣,警惕我們自己,這才是美德,這也才是自利。還沒辦法利他,卻是增加自我警惕自覺。

學佛,每一念心要放在菩提道上。

生命的盡頭,要再來的人生,要再漸次修行的那個初念,生命的盡頭,帶著那一念,開始的那一念,這樣我們就是叫做,受業牽引去了。

善的增上緣,比逆的增上緣還強,心念已經將這個善的種子,已經很有累積了。這個善緣、善因,可以變成來生來世的助緣,善知識的,善的增上緣。

人間就是叫做堪忍世界,也是五趣雜居的世界。「五趣」就是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五趣」,五個去向,也就是五條路。眾生,心的趣向。心一念善,心的趣向就是往天堂。因為善念,一定是善行,善念,造善業,很圓滿,生在天道。

做人守規戒,也就是守規矩,人倫懂得守好,就是趣在人道,能保住人身,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

若是一念惡生,不守人倫道德,做很多惡逆的事情,像這樣,那就是地獄道;十惡俱全、忤逆不孝等等,這肯定就是在地獄道。

畜生道,畜生道就是,完全沒有倫理道德。畜生就是不懂禮義,不知廉恥,人間做人所應有的,都沒有,所以墮在畜生道。修學佛法,要很清楚,五趣、五道的去向,就是來自一念心。

修行都是需要安忍不動,時時日日,生活中要輕安,心要安,不要凡事都是患得患失。若要輕安自在,就要忍,與人無爭,與世無爭,與事無爭,自然就平安,這就是忍。

在人事物中思惟修、安忍心,這都是要不動搖,才有辦法修戒定法。

戒定法是無漏學,修進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平時要用功要修在安忍不動,必定要在戒定的心力。(2022.02.18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4,130)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授記品 讀書心得筆記(四)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