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23 21:01:39| 人氣2,0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看《論語》的君子之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前言
無論中外古今,在過去的傳統中,先哲先賢在畢生窮理盡性的學術事功當中,教育都是他們的實踐事業。我們可以很自然的從歷史浩瀚的典籍裡,尋覓這些偉大的教育風範與智慧。但中西文化各有其不同傳統,這項事實,是絕不該被忽略的。

中國傳統學術以儒家思想為主。其主要在講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亦文、亦史、亦哲,這與西方的文、史、哲之分大不同。時代背景不同,講法雖有偏重偏輕之別,但都以「修身」為本。儒家治國有兩條路,孔子講一方面要德化,一方面要法治,一方面要尚法,一方面要崇德,注意個人的修養。

西方哲學家根本不講中國儒家修身這套功夫,也即是不講「做人」的道理。所以,西方哲學家對中國儒家思想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也不瞭解。近代大儒錢賓四就曾重心長的說:「以我一生從事思想學術的心得比較,我不能承認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一定高過了中國儒家的做人之道」。孔子是中國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傳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以至後來的擴大和發展,是和他的功績分不開的。

因此,《論語》應是一部中國人必讀的書;《論語》一書,計有二十篇,四九二章﹝11705個字﹞。過去的中國教育家無不精讀研究它的精髓,至今天即使當上美國柏克萊大學校長的田長霖博士,也十分推崇它的價值。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就是「君子」;因此,根據我個人對於《論語》的理解,特別介紹它所主要講論的「君子之風」之學給大家認識,相信對現代教師們會有很大的啟示。


貳、《論語》的君子和人師的關係
事實上,我國古籍之中,對於教學的解釋各有其獨到的見解,有許多內容、解釋,今天依然被應用到教學的原理上。其中,尤以《論語》的記載,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用於啟發教學與歷史淵源甚早。而我們熟悉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正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啟發學生思想的基本精神所在。

《論語‧學而》首章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編纂者將此章置於書首,蓋有開宗明義之意也。許慎《說文解字》云:「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惟如王筠《說文釋例》所云:「君字,尹、口二義不甚聯貫。」故「君」字構造當以宋保《諧聲補逸》所云:「從口、尹聲。」為是。

「君子」一名,原為在上位者之稱,其後,孔子將它發展成為一個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理想人格精神,引申為「有才德者」之;孔子始終把「君子」當作理想的教育目標。此蓋由於周朝的教育本為貴族教育,教育權和受教權皆為在上位的統治階層所壟斷; 平民百姓則無受教育的機會。

至孔子時,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貴族地位沒落,不少貴族世冑甚至淪為平民百姓。受過貴族教育的平民百姓,其才德逐漸趕上貴族,甚至超越貴族。《左傳‧莊公十年》載曹劌之言曰:「肉食者鄙。」表現出才德高超的平民之自信心,尤此可見。

此後,「君子」與「小人」一組名詞,乃漸多用以區分才德之高下。《禮記‧曲禮上》所謂「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以「君子」為賢德者,實為「君子」一詞的第二種意義。

《論語》書中的「君子」一詞,絕大部份指有賢德者而言。人不先修身,不能講治平;《論語》之講君子之學,就是孔子要教育弟子和時人,做一位有賢德的人。有賢德的人,對於現代教師來說,也就是「人師」的意思。

現在,大多數的青少年學生,正值生理發育時期,心理的情感反應正像柏拉圖說的「脫彊之馬」一般,很容易造成思想偏差的行為,影響到學習效果。教師平日教學,如果僅以「授業、解惑」,傳遞一般課堂知識,將無法合乎正常的四個教學規準(『合認知性、合價值性、合自願性、合效率性』);也不符合教學的功能。

只有在陶冶情操、培養品德、培養習慣的認知之下,重視道德價值的灌輸,教導他們身心成熟「善」的一面,教學才算達到預定目標。而這一切,皆貴在教師本身以身作則為學生的表率,學生們在教師的「君子之風」的薰陶之下,耳濡目染,一言一行教將受到深切影響、左右,久而久之,氣質自然便可逐漸的改變,一同向君子看齊了!

《禮記》中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書教得好,頂多算一個經師,只有經師和人師這兩種工作都做得好,才是良師。我國諾貝爾化學得主李遠哲博士,今日成就有目共睹,但他都歸功於過去竹中辛校長的賢德身教。可見「君子之風」倡導的收穫,人師對現代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像甚麼樣的人物,有何標準?以下,就所讀和了解,表達自己的看法:


參、《論語》君子之風對現代教學的啟示
《論語》一書中所講論的,主要為德才兼備的「君子之風」,而其中以德為主要。孔子教人,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門四科,德行居首位。而如前所述,自孔子之後,君子一詞多指「賢德」者而言,自無疑義。

即至清末光緒時期,學部奏請宣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為教育宗旨,前二項仍為中國固有傳統思想;民國元年,蔡元培就任首任教育部長,提出五項教育主張,其中一條即為「公民道德教育」,可見當時的教育目的對培養有賢德的人的重視。

在民國八十六年四月所頒布的「師資培育法」中,其中第十法條即說:「師資培育課程包括普通科目、教育專業科目及專門科目;其內容與教學方式,應著重道德品格之陶冶、民主法治之涵泳、專業精神及教學知能之培養。」另在「教師法」中,規定教育權利義務的關係的第十七條法規,也有教師應「嚴守職分,本於良知,發揚師道及專業精神」的規定。

因此,無論就教師的責任或善盡職責的教師條件來說,教師應當具備「君子之風」的賢德。而根據《論語》所載,要作為一位賢德的君子,個人認為大抵其風範,不外以下五項特質,茲分別略述如下﹝尚請主任指正﹞:

1、 君子義以為上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2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11)
子曰:「君子喻,小人喻於利。」(里仁16)

所謂「君子義以為上」,是說君子應當崇尚道義,而勇於行;面對外界的利誘,應該有所抉擇。現代教師處身於物質文明快速變化的資訊社會,一不小心警惕,時常會有「窮斯濫矣」的行為發生。子曰:「子君謀道不謀」、「君子憂道不憂貧」,也都是在強調君子「義以為上」的君子觀念。

子產為春秋時代鄭國成公之子,博洽多聞。孔子曾過鄭國,與子產親似兄弟。《論語》書中「公治長篇」有載:「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之稱許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此所謂「君子」,乃兼君子之兩種意義(在上位者、有賢德者)而言。

《論語》的「微子篇」曾載:子路欲強調自身之任及行所當為,而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現代教師在講課教學之時,如能以「君子」自居,教導學生義、利之辨,相信可以減少社會上許多見利忘義之徒,間接帶給校園一股清流,這也是目前重利主義社會,迫切需要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過去,我們的社會上對教師這項工作,常有「兩袖清風」的說法,使得原本有抱負的青年因此怯步。現在教師的生活水準,在不景氣時候,已勝過許多沒有保障的勞工階級;老師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日子已經不在,教師更應當效法孔子的精神,發揚《論語》中君子的美德才是。

2、 君子脩己以敬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改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4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
所謂「脩己以敬」,就是君子應該敬慎修身,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君子上達」,故能日進乎而高明;小人下達,故自甘墮落,沒有長進。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也都強調君子之脩己以敬的工夫。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季氏10)

現代教師為了教學活潑生動有趣,不願墨守成規,常常跳出定則的籓籬,推陳如新,講求變化。但是,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如在教學活動中,採放任型的師生角色,或權威型的特徵教學,教師都應當扮演好脩己以敬的領導方式,以激發學生自動自發學習的精神。

尤其是對資質稍為不足的後段班(放牛班)學生,或者沒有意願進入普通高中、一般大學繼續升學的同學,在言行對談、互動方面,教師應該一視同仁,不要放棄每一位學生;而對他們今後的生涯計劃、就業準備、進修社會教育管道,都要言語慎重,不能傷害到他們的尊嚴。如果是特殊教育班的老師,也應當要在儀態上不苟且,教學上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感覺,盡量和他們溝通、互敬,做到言語或肢體上(手語)的互動才對。

3、 君子文質彬彬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18)

所謂「文質彬彬」,表示學問與道德皆佳。「質者」,是內在的涵養;「文者」,外在的禮儀;唯有文質皆備,方可稱得上君子之風。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猶犬羊之。(顏淵八),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言教,強調禮樂教養的重要,而想臻期於文質彬彬之美德君子,還必須做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矣夫!」一位內外表裡一致的君子,必然具備文質彬彬之貌。孔子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為七十二人,迄今傳為美談。

現代教師作育英才,多著重於學問的紮實鍛鍊,以及言辭應對的犀利。許多博學的人,平時精進僅是看重文憑的取得,疏於道德的培養;更有不少青年學生為在言語上面為表現高人一等,酷愛成人前出風頭,輕忽掉「君子」的本色,因此往往造成言語相譏、爭鋒相對,甚至衝動的舉止。

教師在指導學生功課、作業的時候,應該隨時灌輸他們「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引起學習動機。在任何教學活動過程、場合,也都要叮嚀他們,注重維持運動家的風度,遵守遊戲規則之重要性。

所謂「學慎始習」,學生或因才氣不足,在學習的過程階段吃盡苦頭,但人人皆可發揮不同的才氣風格,能與眾不同;老師可以試著由他們平常課堂所呈現出來的特質,契合他們情感的變化,幫助塑造他們文質彬彬的體性,但不必急功強求。

我們常誇耀愈有成就的人,愈懂得謙虛有禮,正像一棵成熟的稻穗,風吹彎腰一般;教師平時教學,只要注意自己上課的言辭和舉止,表現像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必定能夠輔導學生也向自己看齊。所謂「文如其人」、「上所施,下所效也」,正是這樣的寫照,更何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種心靈上的快慰和滿足。

4、 君子無所爭
根據《論語》的記載,孔子曾稱許子產、伯玉、子賤及子容四人為「君子」;而孔子之學生子路、子張等,亦以「君子」自居。另一方面,孔子亦自許為君子:「子罕篇」載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欲居於九夷,而曰:「君子居之」,是孔子乃自許為君子也。綜觀整部《論語》,許多文字記載,可以證明孔子或明示、或暗喻,皆教人要做一位「無所爭」的君子。試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八佾7)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21)
子曰:「君子矜而爭,群而不黨。」(衛靈公22)

朱熹曾注釋:「言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在《論語》的「雍有篇」裡,則將君子與「仁者作」為同義詞使用。所謂「君子無所爭」,表示君子要能夠心存謙卑,待人和氣,愛好淡泊生活,不喜爭強鬥勝,甚至奪權謀利,傷害到他人。

近來,教師團體開始爭取改善自身的工作條件,對長期保守的校園產生了一些衝擊;相對地在一方物慾充斥的社會中,大多數學校依舊以升學主義為經營目標。教師同仁原本這項「知性產業」的志業工作,更增加了無比壓力。誠然世俗、功利的社會價值觀侵襲,使得校園不再溫馨,當教師必須面對可能的黑函、訴訟、圍毆、騷擾,和家長們質疑的時候,多少會造成角色扮演上的障礙,或喪失對教學的崇高理想。

「志業」是人一輩子所執著汲汲追求的偉大目標,更何況是「教育志業」呢?當我們看到老師為了保護學生的生命,可以義無反顧的犧牲自己寶貴生命,老師家塗四壁的時候,還可以盡力去幫助比自己更窮困的學生,任何人聞之都會真情地掬一把淚水。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教師在校教學,如果能夠接納異己,開放胸懷,和同事(行政人員、老師)相處愉快,並且和周遭身邊的人(家長、義工)相知相惜,不事名利是非之爭,專心做好教學的工作;相信為善者必定不寂寞,久而久之,一定能夠影響學生,間接減少問題學生的發生。

5、 君子坦蕩蕩
天道思想,一直是儒家的基本觀念,即是對「天」的崇敬,畢竟生為人類的我們,對浩潮銀河、宇宙的全部生命現象,迄今依然有許多未知。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7)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28)

所謂「君子坦蕩蕩」,簡單的說,即是凡事看得開,不因為他人驕寵而忌,不因為自己處境困頓而焦慮,心胸磊落,不在乎表面得失;內心隨時保持一份「泰然自若」,恬淡的自在感受,雖出於「污泥而不自舉」,對生活有一套自己獨到的見解。 

東晉時候,大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寫道:「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他所說的,就是這種心靈「坦蕩蕩」的自在境界。前述「君子無所爭」,是指與人相處時的君子之風;「君子坦蕩蕩」則是人生哲學,境界相對更高。

教師和一般凡人一樣,生活在萬丈紅塵之中,因為現實環境的種種壓迫和掛念,自然無法像詩人一般,過著窮困的鄉野耕讀生活,隱居僻壤,縱有理想也極難實現。可是,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業,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如果連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們,也無法凝聚卓越的智慧,以身作則,並且耳提面命,諄諄善誘我們的下一代,變化他們的氣質,進而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社會;那麼今後的國家前途、社會環境處境實在堪憂。

一位真正實在的君子,他的內心必定坦蕩蕩,像一大片潔淨的青空,不曾有過一絲烏雲影子飄過;也像一座靜靜享受日光浴的森林,與世無爭。因此,對於藝術有關的美育課程,也喜好追求。教師純淨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長久下來,必然會感染班上學生。

一位有君子之風,內心坦蕩蕩的老師,他的思想和言行,無形之中就變成了學生腦海裡的印象和觀念,會被類化儲存在意識域,影響力非常之大及於一生。《論語》的「八佾篇」有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現代教師如果人人皆能以「夫子」自居,相信人人皆是內心坦蕩蕩的君子。

肆、《論語》君子之風如何落實於教學之中
教學的過程,雖然見仁見智,各色各樣,各有不同的主張,但是,以現在社會風氣的每況愈下,青少年朋友犯罪率的急遽增加來看,教學目的和單元目標、具體目標的達成,應該以美育和德育教學設計為優先考量。其中,美育是用具體的藝術去感染人,使人潛移默化,變化氣質;而德育則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去施行教育。美育所追求的即美;德育追求的是善。那麼,《論語》的君子之風,應該如何落實於一般教學活動之中?

簡單地講,就是教師要首先能夠以身作則,以「身教」影響學生。用孔子的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來說,即老師也要像治理國家的為政者一般,用道德教育來影響學生。只有老師切實以身作則,徹底做到「君子協定」這樣的遊戲規則,像北極星處於一定的地方,學生才會如群星一般環繞著他。

孔子亦曾說過:「民無信不立」這樣的話,如果老師自己都不能夠用禮儀約束自己,不知道廉恥,學生怎麼會誠心照老師所定下的規矩行事?孔子在教育之中,堅持先德育後智育,智育為德育的服務原則,不是沒有他的道理。他說:「君子懷德」,君子所思、所追求的就是道德;只要教師專心致力於此,「君子之風」之德,也就由此而產生。

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教師,不只是在課堂上灌輸學生知識而已,而且是能夠指示他們思想的正確和態度;有了正確的人生觀,理想才會純真,觀念才會善思。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以。」教師從事「教學」這項工作,基本上一定有他的使命,是不同於一般職業的。雖然,教師因為出身家庭背景、環境,以及教學方法與哲學上的心靈論、知識論關係深切,因此教師在教法上必然各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風格,也有其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當然,教師在出校門以前,因為所習師承不同,進而中西各家各派教育思想學說,也會影響教師本身自己。固然教師初出校門後,擔任教學活動,有其自己的見解,可是,如果只專注於課程研究,和教學方法的變化,常常會不注意,忽略了德育的精神陶冶重要性。一個有經驗和理想的教師,應該像一位身處迤邐湖光沉吟蓄靈的詩人一般,以夜露、冬霜之消融,聚會為淨水;假以神思燃燒、點燈,照亮每一寸空虛塵土;課堂上,以細竹的呢喃,為每一棵枝幹受傷的心靈,慈愛醫癒他們的傷口。雖然,因為社會環境變化大大影響了現代教師的教學理念,可是我相信默默無言,努力以赴的杏壇好老師還是遍佈角落。

我常想:每一位有良知的老師,都好像純白的雲霧之中,那些飄散著纖纖地溫暖的春風的仙女一樣,她們呼喚著春鳥、花蝴蝶、蜜蜂齊集這裡;她們在此築起空曠的陽台,伸出一雙脈搏幽蘭跳動一般的情緒,透過掌心,山崖之間蓋住一隻隻迷路的蛺蝶。而在另一個深秋季節,她們會憂心忡忡的倚靠在柴門之外,耐心等待著遠處山峰,或山谷裡面,那些已然成熟,蛻變為滿天飛舞的大鵬,回來。教學的藝術,再多采多姿,也比不過師生雙方真情互動、互愛,相知相惜,那般特殊的情懷。

當我讀到,魯哀公因為孔子仙逝,而作的致悼詞:

「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之時;還有孔子的學生,在孔墓旁搭起草房,守喪三年,痛哭難捨的文章以後,我堅定:「至聖先師」的衣缽不會斷續!因為,這樣的學生不就是繼承了孔子《論語》君子之風的最好榜樣嗎?這樣的固有傳統美德文化,我們有甚麼理由讓它至此「壽終正寢」,斷送在這一代我們手中?

伍、結 語
一般人把先秦儒家思想認為是春秋戰國時代哲學的突破。因孔子、孟子等人提倡人文思想,提倡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人的肉體生命有時而盡,精神生命則可靠立德、立言、立功而永垂不朽,這也是儒家人物特別講究經世致用的緣故。教育的目的和內容,不因時代的改變,而忽略德行的目標。

德行,以耳濡目染最具成效,中國人常說:「見賢思齊」這句話。教師認真教學之餘,上下課守時、態度謙卑及誠懇,並待人和氣且謹小慎微、胸襟寬大,這些風範等等,學生長期看在眼,「見賢思齊」的抱負便油然而生。宋儒講「內聖外王」,人不先修身,不能講治平,不是沒有道理。

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先生,在省主席任內,曾建議全省旅社,應在客房內放置一本《白話論語》,可見他的重視。 誠然,君子之風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到的目標。對於一位初出社會的教師而言,我們希望他謹記《論語》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運用自身的所學和智慧,努力求取更多、更高的學問,並且注意自己教學時候的一言一行,以為學生的榜樣。

【附註】略。

台長: 張詩(李林、楚九葉)
人氣(2,0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分享簡單化 |
此分類下一篇:大家寫屬於自己的詩
此分類上一篇:「澎湖縣作家作品集」第十三輯已出版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