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10 09:37:36| 人氣1,1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蝴蝶效應》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古今中外大概少有其它動物像蝴蝶如此受到文藝界擬用,古之莊周化蝴和梁祝不說,在法國兒童電影《蝴蝶》(2002)叫好叫座前,以《情書》(1995)出名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便已拍過《燕尾蝶》(1996),《蝴蝶》(2002)之後各國更搶拍,先是加拿大《藍蝶飛舞》(2004) 與《蝴蝶》(2002)爭誰先開拍而非發片(還有中國蒙古童音《吉祥三寶》剽竊《蝴蝶》主題曲的主要旋律之爭),再來:美國電影《蝴蝶效應1》(2004)《蝴蝶效應2》(2006)《蝴蝶效應3》(《蝴蝶效應》)、德國電影《蝴蝶的眼淚》(2006)、美國/法國電影《潛水鐘與蝴蝶》(2007)、香港同性戀電影《蝴蝶》(2004)、大陸電影《鴛鴦蝴蝶》(2005)、香港愛情電影《蝴蝶飛》(2008)、臺灣電影張作驥《蝴蝶》(2008)。

  同是愛問為什麼,法《蝴蝶》比《囧男孩》更合小孩心智及口吻,《蝴蝶》的編/導/演俱佳,影音似淡但不著痕跡地呈現了老中小的自我,生命,文明與自然等之探索,而《囧男孩》則不合文藝之理地將雜亂問題及技法拼貼到一角色和影片上(這是台灣電影庸俗化後現代常見現象,《海角七號》《練習曲》亦然,對比於日片《情書》《鐵馬頑童》,更能突顯台片之困囧。另參本館:中國金馬獎

  同是治病,《藍蝶飛舞》費了太多影音與主題不太相干的雨林及土著文化之介紹(靠蝶靈治好小男孩腦癌也太牽强),而《蝴蝶的眼淚》少女終雖仍死於血癌,但片中的詩,音樂和愛之要/藥素,似不足於治癒片中人的自殺,遺棄,孤寂等之心疾。

  香港麥婉欣的《蝴蝶》與陳雪原著,均有本館前評陳雪《惡女書》所批:「在未透過細膩內心刻劃和角色互動等之文脈,誤以為將影像化的破碎片段之文字描述、剪接而成、就可」呈現同/異性戀與社會/政治的複雜關係。(《蝴蝶效應》的破碎化影音則足以反映精神妄想患者的內心世界)


《蝴蝶效應1》TheButterflyEffect(2004)

http://www.fun.tv/vplay/m-87014

 

導演:埃裏克布雷斯Eric Bress 麥凱伊格魯伯 Mackye Gruber

主演:

  艾什頓庫奇Ashton Kutcher飾埃文泰瑞博

  艾米斯馬特Amy Smart飾凱勒米勒

  凱文施密特Kevin Schmidt飾少年蘭尼

  米羅娜沃爾特斯MeloraWalters飾安德裏亞泰瑞博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看完“蝴蝶效應1”以後,我渾身冰涼,不可抑制地顫抖。我不知道爲什麽這部電影帶給我這麽大的震動,讓我把它添加到了我喜歡的電影的第一位。也許是它踩中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那個角落,踩中了所有人,都想回到過去,改變曆史,讓一切變好的願望。

  主演埃文和他的“神經病”父親一樣,患有間歇性失憶症。他經常做出一些奇異的舉動,比如無緣無故地拿起刀,嚇壞她的母親,自己又不記得。從小到大,埃文受到這種病症的折磨,他經受重大刺激的幾次經曆,都被他忘記了。看心理醫生的時候,醫生提供了一種方法給埃文的母親來幫助埃文的記憶治療,就是讓他寫日記。從此,埃文從一個幾歲的孩子,一直寫到長大。

  在埃文的生活中,有幾次不堪回首的經曆。他的老師讓他畫出未來的時候,他不知道爲什麽畫了一幅自己殺死兩個人的血腥場面。這導致了他媽媽和老師的驚恐,他平生第一次看了心理醫生,並開始寫日記。他的母親在一個周末,把他托付給了喬治——他青梅竹馬的女孩的父親。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周末,永遠地改變了埃文的生活軌迹。喬治對幼女有特別的“性趣”愛好,所以導致他多次猥褻女兒凱麗,導致了他的女兒凱麗和兒子湯米從小就生活在一種壓抑的環境中,性格扭曲,特別是湯米,基本就是個魔鬼。那個周末,喬治在地下室給兩個7歲的孩子“拍電影”,埃文只記得他們被脫光了衣服,剩下什麽都不記得。其實,他們那天像大人一樣,拍攝了一場幼兒版“限制級片”,在一邊觀看的湯米幾乎擰掉了手中娃娃的頭。在這件事情以後,埃文全然不知地繼續成長著。他的病症仍然沒有好轉,心理醫生建議,把埃文帶到精神病醫院,看望他的父親。但是不知道爲什麽,他的父親發瘋一樣地差點掐死他。前來制服他父親的保安,失手打死了他的父親。埃文親眼看見他的父親,倒在了他的腳下,鮮血從他的頭後滲出來。當他到少年的時候,儼然已經變成了頹廢少年,在黑屋子裏面抽煙,廝混。湯米有一天決定用炸藥來試試蘭尼的膽量,讓他把點燃的炸藥放進一棟別墅主人家前面的信箱裏面。當炸藥要爆炸的時候,埃文只記得自己用雙手捂著凱麗的耳朵,剩下的記憶都不在了。當他再次清醒的時候,蘭尼已經暈倒,大家都亂了,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其實,在爆炸發生的那一刹那,別墅的女主人抱著嬰兒來到了信箱旁邊,嬰兒的小手掀開了信箱,巨大的爆炸將母子炸得四分五裂。埃文,凱麗和湯米扭頭就跑,而蘭尼被嚇得目瞪口呆,站在原地一動不動。這件事情發生以後,蘭尼受了強烈的刺激,而埃文卻什麽都不知道。事件發生以後,凱麗被爸爸責打,安慰凱麗的埃文使得兩個孩子的心越靠越近,他們的青澀一吻,被湯米逮個正著。湯米十分熱愛他的姐姐,他努力保護著姐姐,不讓自己該死的父親碰她;同時,他痛恨任何奪走姐姐的男人。發瘋的湯米決定報複,他把埃文的狗裝進了麻袋裏面,准備用大火燒成灰。看到濃煙趕來的埃文,凱麗被湯米用木棒打倒,偷偷繞到後面的蘭尼無法打開捆死的繩子。最後,瘋狂的湯米燒死了埃文的狗,凱麗和埃文坐在地上失聲痛哭,而蘭尼因爲深深的自責,變得更加的性格脆弱。就這樣,埃文的母親搬家了,他們母子離開了這個傷心地。一段年少的愛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離開後的埃文,考上了州立大學的心理系,加入了兄弟幫,過著普通男孩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年少時候的日記,他暈倒了。他在暈倒的時候,看到了自己被燒死的狗,他回憶起了一些的細節,但是他想找到蘭尼確認一下。沒想到,蘭尼仍然因爲當年的事情而性格乖僻,無法釋懷。他仍然記得當年湯米的警告,他一怒之下將埃文轟出房間,並在屋內大摔大砸。埃文確認了這件事情以後,開始努力回憶當年的事情,他回到曾經的小鎮,找到了在一家小餐館當服務生的凱麗,來確認7歲那個周末的事情。滿心歡喜以爲埃文來與自己再續前緣的凱麗被這個問題搞得神經崩潰,她瞬間失控,哭著跑回了家,只留下一個哭泣的背影和一句話:“既然你愛我,爲什麽這麽多年不找我,把我丟在這裏?!”埃文本來想放棄自己追回記憶的路,卻沒有料到傷心的凱麗在與湯米哭訴一小時後,自殺了。瘋狂的湯米打電話到埃文的宿舍,告知他這個消息,並向他索命。無奈的埃文在驚愕的同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凱麗的葬禮上,送上一束花,並把曾經寫給凱麗的卡片“I will come back for you”扔進了墓穴。

  傷心的埃文在回來看自己日記的時候,驚人地發現看日志的同時,他回到了過去。他回到了7歲的那個地下室,他激動的言辭使得凱麗的父親被嚇得目瞪口呆,那個限制級片子沒有拍成。這個事情的改變,導致了埃文生活的重新來過。當他再次醒來的時候,凱麗成爲了他的女友,睡在身邊。一切似乎都變得非常美好,他和凱麗幸福地在大學裏交往。當他決定向凱麗求婚的時候,出獄的湯米打亂了他們的計劃。當年埃文改變了凱麗的父親,所以他從未染指凱麗,把所有變態傾向加給了兒子湯米。湯米變得無可救藥,進入了監獄。湯米嫉妒埃文可以得到一切,在深夜襲擊了埃文,而早已有備而來的埃文用噴霧器噴壞了湯米的眼睛,憤怒的埃文瘋狂地打著湯米:“沒有你,蘭尼就不會受刺激;沒有你,我的生活就不會這樣。”失控的埃文失手打死了湯米,導致了自己的監獄之災。在監獄中,埃文設法讓母親找回自己的日記,他要改變過去。而他的日記被同性戀幫會的頭目搶走了,他試圖勸服自己的獄友,他可以改變過去。他當著獄友的面,念著日志,回到了過去,回到了小學的課堂上。他的老師要求他畫自己的未來,他畫出了殺人的場面。畫完後,他當著老師的面,讓便簽針插進了雙手。當他再次醒來,獄友發現他的手上憑空出現了兩個疤痕,便相信了他。埃文進入同性戀頭目的房間,將倆人殺死,並開始讀日記。瘋狂的小弟被沖進來的埃文獄友死死擋在門外,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埃文回到了過去。

  他回到了湯米殺死自己心愛的寵物狗的那個垃圾場,在過去之前,他找了個利器,能割開繩子。他把它遞給了蘭尼,告訴他一定要拿著這個東西,它一定有用。懦弱的蘭尼相信了埃文。趕到現場的三個孩子看到了袋子中的狗,已經知道事情原委的埃文脫口而出:“湯米,我知道你一直保護你的姐姐,不讓你的父親和她單獨在一起。”聽到這句話的湯米,將小狗放出了袋子,而不知道用利器做什麽的蘭尼,用它殺了湯米!埃文的生活再次重來了,醒來以後的他,在神經病醫院裏,看到了被綁起來的蘭尼,蘭尼因爲當年的事情,被當成神經病治療到成爲青年。絕望的蘭尼在病床上,一字一頓地說出了:“躺在這裏的應該是你。”他想起了凱麗,便回到小鎮去找她,沒想到自己心愛的女孩已經淪爲妓女,並且吸毒成癮。凱麗其實內心還愛著埃文,但是他根本不理解埃文爲什麽那麽自信可以改變過去。傷心的凱麗兀自離開,讓埃文痛哭流涕。自責的埃文再次打開了他的日記,他決定去找他的父親,改變這個現狀。他的父親看出了兒子和自己一樣的經曆,奉勸他停下,不然可能會害死自己的母親。此刻,以爲自己是上帝的埃文根本聽不進去父親的話。他回到了爆炸的那天,當別墅主人靠近信箱的時候,他瘋狂地沖上了前。失望的湯米喊著:“我來救你,女士”,將母子撲倒,信箱在埃文面前爆炸。

  這次埃文醒來的時候,一切看似良好。蘭尼從他宿舍旁邊的床上醒來,正在和女友做愛。埃文開心地伸了下懶腰,發現自己失去了兩個前臂,變成了殘疾人。驚愕的埃文發現蘭尼的女友竟然是他心愛的凱麗!他這三個朋友,因爲他的緣故改變了人生軌迹。他們被埃文努力戰勝困難的精神感動了,蘭尼變成了校園裏有名的優秀學生,甚至湯米也因爲救人英雄成爲了好學生,他們三個生活幸福,而只有自己什麽都沒有了。此刻,埃文只想和自己心愛的凱麗多說幾句話,當凱麗說出曾經愛著埃文,只是現在已經有事實了,她擁有了蘭尼時,埃文決定自殺。碰巧趕來的湯米救了埃文,並帶他去看他的母親。埃文發現母親患上肺癌,生命垂危。傷心的埃文明白是因爲自己的殘疾,母親染上了煙癮,得了肺癌,正如父親所說,他殺了自己的母親。埃文目光炯炯地告訴母親:一切都會好的。驚愕的母親在埃文的眼神中看到了他那個神經病父親的影子。

  埃文再次開始了他的日記之旅,他回到了7歲那個萬惡的地下室。這次他決定了,要殺死引起一切禍端的喬治——凱麗,湯米的變態父親。當他點燃了炸藥的時候,喬治沖上來將炸藥扔開,而凱麗以爲是鞭炮,將炸藥撿起,被炸死了。當埃文再次醒來的時候,自己已經住進了精神病醫院。他的日記全部都被收了起來,他唯一能找到的就是曾經的錄象。當他得知自己的父親是用相冊來改變過去的時候,他選擇了這些最後的希望——錄象。他把自己鎖在偏僻的屋子中,在衆多醫生和保安的撞門下,回到了過去,他和凱麗第一次相見的宴會。埃文對主動示好的小姑娘凱麗耳語道:“你以後要是再來煩我,我就殺了你,還有你全家。”凱麗害怕地跑開了。埃文再一次醒來,蘭尼在身邊關切地看著他。醒來的埃文第一句話就是:“凱麗在哪?”蘭尼錯愕地問道:“誰是凱麗?”釋然的埃文,突然懂得了:“縱使失去凱麗,也比她受傷害好。”埃文終于停止了改變過去,將自己的日記全燒了。

片子的結尾,埃文已經變成了功成名就的心理醫生。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埃文與凱麗擦肩而過。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卻在不同的時間回頭,從此終生錯過。知情的埃文沒有追上凱麗,而是放走了這個他愛了幾生幾世——真正的幾生幾世的女孩。人生一次次的因爲一件小事改變,發生巨大的天翻地覆。每一次重來,埃文都都精心設計,但是都因爲另外一個小事的突然出現而變得完全脫軌,向瘋狂的方向去發展。蝴蝶效應突然讓我意識到,現在的林林總總,上天自有它的安排。也許我們本不應該改變過去,過去的永遠過去了,未來還不明了,這就是爲什麽現在要被叫做“present”。

 

《蝴蝶效應 1》影評

 

  爲了一份失落的回憶,穿梭三千年時空,只爲了她的淺淺一笑…… ——摘自蘇逸平《穿梭時空三千年》

  《蝴蝶效應》是部非常經典的影片,我看了好幾遍很喜歡,越到後來越發人深醒。當初看到影片名稱的時候,就感覺是個有內容的片子。不像我的一位好友買這個片子爲的只是看到主演是艾什頓?庫奇。。

  影片的靈感來源于著名的混沌理論"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芝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這個絕妙的概念被新線公司搬上銀幕,兩位一直呆在幕後的編劇高手埃裏克?布雷斯和 J?麥卡?格魯勃,曾一起執筆《死神來了2》的劇本,這次他們終于捧出了完全屬于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蝴蝶效應》。“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爲另一個人”,麥卡?格魯勃說,“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想法,以及假如我們真這樣做的結果”。

 

《蝴蝶效應 1》共有4個結局(4個版本):

 

  影片既將結束的時候,又回到了影片的開端:埃文跑進他的醫生的辦公室(此次改變曆史的結果讓他的日記不複存在),想通過家庭電影的畫面最後一次改變曆史。在這裏,導演一共安排了四個結尾。

  這個是導演版的結局:生命開端時:埃文看到的家庭電影是埃文的母親即將産下埃文,進入曆史的埃文決定自己結束這一切,他用雙手掐住了臍帶,結束了自己剛要開始的生命,現實的生活中沒有埃文,凱莉跟湯米被離婚後的一母親監護,遠離了那個BT父親,自然也就沒有了雷管事件。埃文的母親後來生了一個女兒,打破了這個只遺傳給男孩的能力。其實這個導演版結局才是原本劇本的最終結局,它使爲愛而犧牲的主題更顯崇高和偉大,而且更爲淒美感人。但後來由于新線公司擔心這個驚世駭俗的結局裏情節和畫面會引起部分公衆和輿論的不安,因此最後公映時被改爲現時劇場版的那個。

  劇場版的結局:各自成長、各走各的人生路,是埃文看到的家庭電影是第一次認識凱莉的聚會,回到從前的埃文罵了凱莉,他與凱莉沒有成爲好朋友,凱莉跟湯米的監護權也由母親得到。工作後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凱莉,但卻沒有相認。

  另兩個結局也是按劇場版的結局設定的,《蝴蝶效應》劇場版的另外一個結局: 尾隨(55秒),埃文遇到凱利後,返身去追凱利。

  《蝴蝶效應》劇場版棄用的大團圓結局:結識(53秒),是兩個人相認。

 

《蝴蝶效應2》(2006)

 

導演:約翰?R?萊昂耐迪 John R. Leonetti 

主演:

吉娜?赫爾頓 Gina Holden

埃裏克?裏夫利 Eric Lively

馬爾科姆?斯圖爾特 Malcolm Stewart

埃莉卡?杜蘭斯 Erica Durance

JR?波恩 JR Bourne

達斯汀?米利甘 Dustin Milligan

林賽?麥克斯維爾 Lindsay Maxwell

劇情介紹:一次車禍造成尼克的未婚妻茱莉亞傷重死亡。傷心欲絕的他,卻發現自己突然擁有了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能力。他決定要用這項能力,回到過去改變已經發生過的事實,希望竭盡所能挽回未婚妻的生命,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卻總是引起更難以想像的連鎖反應,最後,他終究要面對人生有得必有失,而且充滿未知數的真相……

 

《蝴蝶效應3》http://www.fun.tv/vplay/m-89512

 

  前傳,根據《蝴蝶效應理論》改編,圖書版的《蝴蝶效應3》已在美國上市,第三部是一部前傳性質的電影。

  劇情預告:

  伊萬是一個患有暫時性失憶症的孩子,他的童年在德州的一家孤兒院度過,孤兒院的院長,是一位叫做珍妮佛的修女,她給予伊萬無私的母愛和照顧,突然有一天,珍妮佛在伊萬的生活中消失了,隨後厄運降臨在伊萬的頭上。孤兒院被一家商業慈善公司收購,由于伊萬的年齡過大,被剝奪了上學的名額,並且被送到一家醫院打工,伊萬在醫院裏結實了護士麗曼,兩人産生感情。

  直到有一天,他驚奇的發現修女在很多年前已經去世了,而且有證據標明,是他親手殺了珍妮佛,伊萬的生活徹底的破碎了,他陷入無盡猜疑和悔恨之中,當他看到兒時修女爲他拍的影集時,他發現了自己的能力,並且決定回到過去,找出事實的真相……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html?tp=5_11

 

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  作者:嵐賜厚

 

  一隻蝴蝶在北非拍動翅膀,可能在地球另一端掀起颱風。

  影片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渾沌理論」,彷彿暗示觀眾坐在銀幕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免得引來一場災難;氣氛中也瀰漫著詭異的寧靜,雙眼正視著前方的光源反射區,屏息等候可能即將展開的重大變故,因為不容許自己錯過引起變故的線索,聚精會神地不漏網絲毫動靜。影片除了以視覺效果來震撼你所看到的現象,音效提供的效果已非輔助二字能以形容了。這樣繃緊觀眾的神經,不知道有沒有達到導演的目的?就其故事內容本身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失去記憶,因而活在自己所創造的記憶中」的人。影片之初,觀眾就跟劇中主角一樣,面對許多事件發生,然僅有堆積而無解,像是一道一道的數學題目快速地從眼前閃過,始終未曾公佈答案,下一道題目又迅速地逼向你。

  主角伊凡(艾希頓庫奇飾)有著完全仁慈善良的心地,但卻沒有完整的記憶。起初我們跟著他的遭遇並試圖查明真相:為何年幼的他會有令人戰慄的舉動?他的父親究竟對他造成什麼影響?他的朋友湯米為何性情如此暴戾?……醫生曾經建議伊凡的母親培養他寫日記的習慣,雖無把握治癒伊凡停留的失憶狀態裡可能犯下非理性的毀滅行為,但是對他多少會有改善的可能。於是伊凡開始寫日記,卻仍然應著某些不明原因的事件發生,而不得不帶著許多無解的題目搬離童年的住處,同時也遠離孩童時的記憶。七年後的伊凡成了學校的高材生,並且研究關於記憶的學問,自信是個健康正常的大男孩後,他翻開過去的日記,決定回頭去尋找自己失去的那一段記憶,可是找回來的竟是不堪的往事,以及造成他童年時的朋友悲慘的現況。

  突然間,放映在我們眼前的像是另一部新片,我們與伊凡一樣對於身處的世界感到困惑,身邊的面孔依舊,但是他的身分已改變,他與週遭人物的關係也完全不同了,甚至到最後就連寫了七年的日記本,可能原本就不曾存在過,那也許是主角看到電影《SEVEN》一片中罪犯留下大量的日記檔案,而存進自己的記憶中。隨著劇情向後推展,我們逐漸明白伊凡有種「操控命運」的能力,那就是回到過去的一個時間點,並且改變當時的轉捩點,如此一來,之後每個人都將因著這小小的變動而使命運翻轉,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這便是導演欲傳達蝴蝶效應的理論運用在人生中的精神。

  《蝴蝶效應》中試圖改變結局的能力,來自於主角伊凡「失去記憶」,因此他所改變的是他記憶中的事實,積極改變命運的動力則是源自於他的善良。全片放映到中段,對觀眾而言,查明事實的真相已然不是重點,因為我們已身處在伊凡的記憶世界中,與他一起「創造」他的人生。由起初回到記憶中的時間點去改變事實,是為了滿足自己,到後來是為了成全他人,甚至於影片結尾時,我們看見他表現出自始至終令他鍾情的女子全然的愛──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5節);他回到兩人初識的孩提時代,終止兩人日後可能交往的機會,使得他所愛的女子在未來的生活、記憶中都不再有他。伊凡失去的不止是心愛的人,還有種被遺棄、孤單包圍著的失落感,但是他給予了對方最大的幸福,他的心是滿足的!在身體上飽受腦部病變的摧殘,喪失記憶、得不著真相,使他的心靈亦不斷歷經人生的各種痛苦,而至最終我們看見他因為恍悟真愛的意義,使得在其自身的記憶世界中獲得解脫和釋放。

  過去便有不少電影講述人們這類內心的渴望──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及事實以期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比較像要的樣子,例如《回到未來》、《穿越時空愛上你》、《時光機器》、《未來總動員》等等,不勝枚舉。這正是由於我們無法控制人性中對未知或神秘的事物感到恐懼卻又充滿好奇,希冀自己能夠超越人類必然的有限、能夠擁有無限擴大的能力,並且足以影響未來、挑戰永恆。於是,我們因著自己的需要發展出「泛靈」的觀念,明的肯定世間萬物存在的價值,暗的便是要成就自我的虛榮,支持每個個體有一所謂的磁場的說法,經過某種儀式可以使自己的「命盤」變得不平凡;因此,對於想了解自己的命運而去算命及討論星座的讀者,我向你提出一個挑戰:你看重自己的使命和價值嗎?你為的是滿足自己,還是像伊凡一樣即使在重病中,依然懂得用愛去成全他人?因為天生我才必然有用,特別是在這「人權」消滅神權、君權虛設的世代,我們或渴望成為延續人類性命的挪亞,或成為代言上帝頒布十誡的摩西,但若不是出自於愛和成全他人的緣故,恐怕與你也是無益的。(參考哥林多前書第13章第1-3節)

http://life.fhl.net/Movies/issue/the_Butterfly_Effect.htm

 

蝴蝶效應>百度百科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蝴蝶在熱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颶風。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個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于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這句話的來源,是由于這位氣象學家制作了一個電腦程序,可以模擬氣候的變化,並用圖像來表示。最後他發現,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張開的雙翅,因而他形象的將這一圖形以“蝴蝶扇動翅膀”的方式進行闡釋,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說法。

  蝴蝶效應通常用于天氣,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段難于預測的比較複雜的系統中。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爲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爲“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産生轟動效應,或稱爲“革命”。

  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又被稱作非線性。

  【詳述】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其大意爲: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産生,而微弱氣流的産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産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爲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國宣布發射導彈,港臺100億美元流向美國。“蝴蝶效應”也可稱“臺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爲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爲“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一、蝴蝶效應的由來

蝴蝶效應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20世紀60年代初的發現。在《混沌學傳奇》與《分形論——奇異性探索》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侖茲(E?Lorenz)在皇家麥克比型計算機上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計算。爲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爲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計算機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爲計算的初值,然後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後,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爲輸出的巨大差別。計算機沒有毛病,于是,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一只巴西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以致科學家都不理解,幾家科學雜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認爲“違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確定的方程,結果也應相近才對,怎麽能大大遠離呢!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産生,而微弱氣流的産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産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系,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系,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如問:兩個眼睛的視敏度是一個眼睛的幾倍?很容易想到的是兩倍,可實際是6~10倍!這就是非線性:1+1不等于2。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線性的!當外加電壓較小時,激光器猶如普通電燈,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當外加電壓達到某一定值時,會突然出現一種全新現象:受激原子好像聽到“向右看齊”的命令,發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單色光,就是激光。非線性的特點是:橫斷各個專業,滲透各個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時時有。”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蕩,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于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髒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由此可見,非線性就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這種現象被稱爲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在氣象預報中,稱爲‘蝴蝶效應’。……”“洛侖茲最初使用的是海鷗效應。”“洛侖茲1979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可預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得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嗎?’(此外有出入因爲據後文所言,1963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二、蝴蝶效應的含義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擾動了空氣,長時間後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後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准確性。這如同打臺球、下棋及其他人類活動,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長時期大範圍天氣預報是對于地球大氣這個複雜系統進行觀測計算與分析判斷,它受到地球大氣溫度、濕度、壓強諸多隨時隨地變化的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可想其綜合效果的預測是難以精確無誤的、蝴蝶效應是在所必然的.我們人類研究的對象還涉及到其他複雜系統(包括“自然體系”與“社會體系”),其內部也是諸多因素交相制約錯綜複雜,其“相應的蝴蝶效應”也是在所必然的。“今天的蝴蝶效應”或者“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于當初洛侖茲的蝴蝶效應僅對天氣預報而言,而是一切複雜系統對初值極爲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對于一切複雜系統,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範圍的未來行爲,對初始條件數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爲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

  三、産生蝴蝶效應的內在機制

  所謂複雜系統,是指非線性系統且在臨界性條件下呈現混沌現象或混沌性行爲的系統。非線性系統的動力學方程中含有非線性項,它是非線性系統內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機制的數學描述。正是由于這種“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機制”,才導致複雜系統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應,才導致複雜系統呈現混沌性行爲。目前,非線性學及混沌學的研究方興未艾,這標志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認識正在向更爲深入複雜的階段過渡與進化。從貶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往往給人一種對未來行爲不可預測的危機感,但從褒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使我們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裏”,從而可能“駕馭混沌”並能以小的代價換得未來的巨大“福果”。蝶效應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並不是說蝴蝶引起的颶風。

  1963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混沌理論認爲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

  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防微杜漸,看似一些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那時豈不是悔之晚矣?橫過深谷的吊橋,常從一根細線拴個小石頭開始。

  生死書簡評:同理,看似平常的肉食習慣,卻會導致惡性疾病、生命早逝,乃至瀆職、犯罪、戰爭、災害、道德淪喪、世界饑餓、環境破壞、森林水土流失……。佛經中講: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人身非常難獲得,獲得人身的生命比起沒有獲得人身的生命的數量,太少太少了,以至于佛陀用手掌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做對比。而假如因爲惡業失去人身不幸墮入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要想再做回人,就非常非常困難了,佛陀用盲龜遇浮孔來比喻:茫茫大海中,一片木板,中間有一孔。一只瞎了眼的烏龜,每百年浮出水面一次,頭剛好插在木板的孔中。幾率甚微甚微!這也是蝴蝶效應吧。珍惜人生!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蝴蝶效應”的理論以實證手段證明了中國1300多年前《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裏。’”《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厘,失之千裏。”的哲學思想,從這點說明感知比認知來得直接,其所謂的吸引子就是《混元場論》中元外場作用,其《混沌學》的非線性理論就是《混元場論》場中對象元獨立的絕對計數時間體系。

  中國《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以爲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爲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商紂的王叔箕子見到紂王用象牙筷子就很害怕,因爲有了象牙筷子,杯子也換成發犀玉杯,有了象牙筷子犀玉杯就不吃粗食豆湯,要吃牛肉,象肉,豹肉,未出世的胎肉等精美的食物。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就不會穿著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食飯,就穿著很多華衣美服,在華麗的宮殿進食。箕子怕他亡國。

  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防微杜漸,看似一些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那時豈不是悔之晚矣?橫過深谷的吊橋,常從一根細線拴個小石頭開始。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産生,而微弱氣流的産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産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爲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蕩,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于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髒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

  由此可見,非線性就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

  科學家給混沌下的定義是:混沌是指發生在確定性系統中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一個確定性理論描述的系統,其行爲卻表現爲不確定性一不可重複、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進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線性動力系統的固有特性,是非線性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牛頓確定性理論能夠完美處理的多爲線性系統,而線性系統大多是由非線性系統簡化來的。因此,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程技術問題中,混沌是無處不在的。洛倫茨第一次發現混沌現象,至今,關于混沌的研究一直是科學家、社會學家、人文學家所關注的。研究混沌,其實就是發現無序中的有序,但今天的世界仍存在著太多的無法預測,混沌,這個話題也必將成爲全人類性的問題。在此,由于知識有限,我們只是做了極其膚淺的介紹和引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進混沌之門,以更深邃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今後或許能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

  【蝴蝶效應與混沌學理論】

  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蝴蝶效應在經濟生活中比比皆是。

“蝴蝶效應”也可稱“臺球效應”,它是“混沌性系統”對初值極爲敏感的形象化術語,也是非線性系統在一定條件(可稱爲“臨界性條件”或“閾值條件”)出現混沌現象的直接原因。

[蝴蝶效應與基因學理論]

  蝴蝶效應是基因學理論中的一個現像,現代醫學證明,一切疾病均與基因有關。疾病易感基因是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的一類基因。攜帶疾病易感基因的人在沒有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患病的風險性比正常人明顯增加。因此,采用分子技術檢測人體細胞中是否含有某類疾病易感基因就可以評估個體患病的風險度,從而爲疾病的預防提供早期幹預的機會。基因檢測是檢測人體細胞中疾病相關(易感)基因的分子檢測技術。

  先進發達的現代醫學科技,可以讓我們的壽命延長5年。

  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讓我們的壽命延長25年。

  【蝴蝶效應舉例】

  1998年亞洲發生地金融危機和美國曾經發生地股市風暴實際上就是經濟運作中地“蝴蝶效應”;1998年太平洋上出現地“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氣運動引起地“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混沌運動地表現形式。當我們進而考察生命現象時,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純粹隨機,它們既有“鎖頻”到自然界周期過程(季節、晝夜等)地一面,又保持著內在地“自治”性質。蝴蝶效應也是混沌學理論中地一個概念。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地一種依賴現象:輸入端微小地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出端壓倒一切地差別,好像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氣中引發一系列事件,從而導致某個月紐約一場暴風雨地發生。

  【管理啓示】

   今天的企業,其命運同樣受“蝴蝶效應”的影響,因爲消費者越來越相信感覺,品牌消費、購物環境、服務態度……這些無形的價值都成爲他們選擇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們不難看到一些管理規範、運作良好的公司在理念中出現這樣的句子:

  “在你的統計中,對待100名客戶裏,只有一位不滿意,因此你可驕稱只有1%的不合格,但對于該客戶而言,他得到的卻是100%的不滿意。”

  “你一朝對客戶不善,公司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補救。”

  “在客戶眼裏,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夠讓企業命運發生改變的“蝴蝶”已遠不止“計劃之手”,隨著中國聯通加入電信競爭,私營企業承包鐵路專列、南京市外資企業參與公交車競爭等新聞的出現,企業坐而無憂的壟斷地位日漸勢微,開放式的競爭讓企業不得不考慮各種影響發展的潛在因素。

精簡機構、官員下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讓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傳統的保障,隨之而來的是靠自己決定命運。而組織和個人自由組合的結果就是:誰能捕捉到對生命有益的“蝴蝶”,誰就不會被社會抛棄。

【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

  核心理念:看似微不足道的細小變化,卻能以某種方式對社會産生微妙的影響,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

  應用要訣:關注細節,防微杜漸,注重關聯,控制全局。

  應用領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管理、教育。

  學習後可以深刻認識和有效解決如下問題:

  1、産品質量問題

  2、工作程序問題

  3、工作態度問題

  4、關鍵細節問題

  5、個人成長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html?tp=5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15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蝴蝶的眼淚》
此分類上一篇:《燕尾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