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0 06:37:18| 人氣7,223| 回應109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運8電戰機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国解放军装备的自用型空警200预警机
以運8爲平臺的平衡木相控陣雷達預警機 空警-200
瑞典預警機
中国Y-8F-600预警机原型机亮相巴基斯坦(图)
最新的Y一8F一600预警机原型机在巴基斯坦亮相

解放军电子干扰机装备东北部队已形成战力(图)

運-8電子戰機,其機首兩側鼓包可能是用于對地面方向的電子作戰

KZ800電子情報機模型: KZ800由多人操作,頻率覆蓋範圍是1-18G赫茲,主要用來探測、分析、識別與定位與防空網絡以及火炮、導彈火控系統聯結的地基、艦載雷達。
简氏防务称解放军已装备数款新型电子战机(图)
高新2號
图文:海军使用的运-8目标指示机

海軍運-8目標指示機

中国国产新型反潜机高新6号成群曝光

中國反潛機高新6號2013-1-4成群曝光,與美國P-3C反潛巡邏機的比較:1、高新6號最大巡航速度、一般巡航速度、最大起飛重量都與P-3C相當,僅最大航程不如P-3C。2、高新6號采用先進的大後掠角6葉渦槳引擎,功率達5200匹馬力,具備航速快、省油、穩定的特點,且可在野戰機場起飛。3、高新6號裝有大陸自制的自衛預警系統及空對空導彈,自衛能力和P-3C相當。4、高新6號機首下方設有大型雷達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能有效探測潛艇的通氣管、潛望鏡、浮標等;P-3C在相同的位置只安裝照相機,探測距離和範圍不及高新6號;5、高新6號的顯著特征是尾部頗長的磁異探測儀,明顯比P-3C長出不少,證明探測能力更強。6、高新6號可攜帶100枚聲納浮標,可布署成更大範圍的聲納網,大幅提高探測潛艇的能力和精度。相較之下,P-3C僅能裝備48枚聲納。綜合上述特征,高新6號無論在平臺設計、電子設備、偵察手段及現代化程度,均高于P-3C。 聯合早報的報道還稱,高新6號可搭載超過10名乘員,包括駕駛員、雷達員、聲納員、搜潛員,以及技術分析、聲納吊放、武器操縱等人員,形成集偵察、分析、攻擊于一身的反潛體系。據說,高新6號可在20年內,使大陸的反潛技術領先周邊國家,其監控範圍可覆蓋至第2島鏈。報道指出,大陸研制的高新戰機從1至6號,各有用途,包括預警、反潛、偵察及導引導彈。在反潛方面,高新6號屬最先進機種。

世界各国主要远程反潜机性能对比

P-3C反潛機投放聲呐浮標

P-3C反潛機發射火焰干擾彈

已经更换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涂装的P-1反潜机。

已經更換爲日本海上自衛隊塗裝的P-1反潛機。
波音737美國EP-8偵察機
中國空軍波音737偵察機
  
運8電戰機

運8“平衡木“  
機身裝有條狀雷達天線, 雷達外形類似Ericsson PS-890 Erieye。2001年10月原型機體Y-8F-200首飛。最終型號可能使用Y-8F-600機體,2005年1月完成首飛
目前還在CFTE測試中。相對KJ-2000, 運8平衡木提供了較為廉價的戰術預警和電子情報功能。
“愛立眼“預警雷達是瑞典愛立信集團微波系統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成功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它採用平衡木式的雙面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雷達使用S波段工作,對高空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600千米,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6000米高度上,它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有效作用距離為450千米,對雷達反射截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控測距離為300千米。 

  新近曝光的運8“盤子“
機體源自Y-8F-600,是PLA近年來繼KJ-2000和運8平衡木之後的第三個AEW項目。空中預警能力是近些年來中國空軍重點發展的方向,是PLA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也是奪取臺灣海峽制空權的關鍵。 

  運8 戰場監視機 
最新曝光的機種,被稱作“高新“項目
機身兩側,駕駛艙之後的突起據信是新型戰場監視或空中預警雷達
機身上還有一些電子設備,用途不詳。 

  運8“海監“ 
中國在90年代從英國Thales公司購買了6至8套空中監視雷達(價值6600萬美刀, 即海王預警機的雷達),這些雷達被安裝在陝飛Y-8J機上,作為海上監視與預警機。是中國最早的空中預警系統。該機可以用於向海軍艦艇提供中繼指導,給予海軍超地平線攻擊的能力。
據信,有至少兩架海監飛機(9281,9301)在服役中,基地可能是上海的大場機場。 

  運8電子戰機
最早於2004年投入使用。
機載系統未知,但是據信擁有較好的電子對抗能力。有傳言,該機的部分技術來源於2001年撞機事件中降落在海南的EP-3。 

  運8“海巡“
這是一種陸基海上巡邏與反潛機, 最早於80年代中期進入海航,是第一種基於運8的特種用途飛機。裝備有Litton APSO-504(V)3 海面搜索雷達。
曾經在1986年3月至5月間完成對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測繪,航程17000公裏,為之後海軍在該地區的行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支援。
1990年之後,該型飛機被頻繁的用於東海海域,執行監視巡邏任務。據信,部分飛機經過改裝具有電子偵察與監聽能力。
韓國和日本的戰機都曾經執行過對此機的攔截任務。 

  運8空中指揮系統 
運8空中指揮與控制系統最近在試飛時曝光, 機背上裝有可能是作衛星通訊用的雷達天線,其他裝備不詳。 

  運8雷達測試機 
編號079,1997年投入使用, 是基於運8 C型的, 用於機載雷達和機載設備測試的特殊機型。此型飛機在中國新型戰機(包括J-10, J-11, JH-7 )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693

第2架運8AEW試飛時墜毀40名專家及機組人員遇難

  在發展"戰略型"預警機的同時,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等作戰半徑"的預警機。于是,中國重新開始尋找西方"兩種用途"的技術工藝。1996年8月,中國從英國雷卡電子公司采購了8部"空中霸王"機載雷達(該雷達爲雷卡電子公司水面搜索雷達的一種改進型號),其協議總價值爲6600萬美元。
  尺寸較小的"空中霸王"機載雷達可以安裝在運-8軍用運輸機(蘇聯生産的安-12軍用運輸機)上。從外形上看,在運-8軍用運輸機基礎上研制的預警機的機頭,很像英國空軍的"獵迷-AEW"的機頭。中國將該機命名爲運-8J或運-8AEW。從1998年試飛的結果證明,中國軍隊運-8AEW空中預警指揮機完全可以協助水面艦艇編隊對敵水面目標實施攻擊,並爲反艦導彈提供目標指示。此外,運-8AEW可以通過哈爾濱直升機制造廠生産的直-9空中中繼直升機,向中國海軍956現代級驅逐艦"白蛉"反艦導彈傳遞敵目標坐標情報信息。運-8AEW空中預警指揮機可以對臺灣海峽空中和海面實施偵察和監視。
  "空警-200"預警機
  "空警-200"預警機實際上是運-8AEW的改進型。最初,該機被命名爲"平衡木AEW"(5號方案)。隨後,又被命名爲運-8/F200。2005年1月14日,"空警-200"完成了第一次試飛。2006年6月6日,第二架運-8AEW在中國安徽東部地區墜毀。5名機組成員和35名空軍專家全部遇難。中國政府領導人稱:機上遇難人員爲國家安全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隨後,中國西安飛機制造公司加快了研制"空警-200"的步伐。爲了解決飛行安全問題,中國軍方積極與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進行了合作。在改進"空警-200"的過程中,更換了新型座艙玻璃除霜系統和新型機組成員緊急情況告警裝置。據悉,該機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大大提高了飛機的飛行安全性能。
  "空警-200"實際上也是在運-8基礎上研制而成的。該機安裝了ERIEYE(愛立眼)機載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由瑞典愛立信集團微波系統公司(EMS)研制,探測空中目標距離爲300-450千米。該型機可以自動或手動與"空警-2000"進行情報信息交換和共享。同時,中國軍方還打算將2-3架"空警-200"與1架"空警-2000"構成一個空中預警指揮網,前者可以隨時向後者傳遞情報。中國軍事專家稱:"空警-2000"裝備了強大的機載電子設備,可以自動處理情報信息,並直接指揮航空兵團作戰。這種"兩級空中巡邏警戒"戰法將大大提高中國軍隊預警機發現空中目標的距離和空中作戰效率。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2-29/0732478877.html

運八大園盤預警機

  由於從外表分析運八飛機所搭載的雷達應該是具有旋轉功能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這是一種在世界各國空軍中得到廣泛使用並經過實戰考驗的預警雷達系統,它具有探測能力強、滯空時間長等優點。就探測距離而言,這類預警機可以探測300公裏左右的低空中小型目標,對於高空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600公裏左右;就探測數量而言,可以同時追蹤數百個空中目標。由於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這些機載雷達具有很強的地面雜波抑制能力,能在很強的雜波幹擾中發現低空與超低空移動目標。二是具有全方位、全空域和全地形覆蓋能力以及下視無盲區,對低空飛機和巡航導彈具有很強的探測能力。三是用預警機擔任空中預警任務時不易受到反輻射導彈的攻擊。這種預警機可在對方武器的防區外執行任務,機動性很強,而且它配備的雷達工作的頻段很低,這些都增加了反輻射導彈的攻擊難度。
http://bwl.top81.cn/military/airforce/aew/012-2.htm

美专家:中国正研制一种神秘的海军预警机(图)
空警2000在俄制伊爾76運輸機上安裝了國産相控陣雷達
美专家:中国正研制一种神秘的海军预警机(图)

以運8爲平臺的平衡木相控陣雷達預警機 空警-200

中国解放军装备的自用型空警200预警机
央视曝光KJ200“平衡木”先进的玻璃化驾驶舱!图
瑞典預警機

解放军电子干扰机装备东北部队已形成战力(图)

運-8電子戰機,其機首兩側鼓包可能是用于對地面方向的電子作戰

簡氏防務稱解放軍已裝備數款新型電子戰機
KZ800電子情報系統的運-8飛機模型
简氏防务称解放军已装备数款新型电子战机(图)
高新機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郝平報道: 2008年7月17日出版的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文章分析了全球空中信號情報收集機的裝備情況,並提到了中國的電子戰飛機。
  這篇由簡氏電子戰飛機專家馬丁撰寫的文章認爲,中國空中信號情報機采用運-8運輸機作爲平臺,屬于中國軍方“高新”計劃之一,而“高新”計劃中有兩種型號“可能就是空中信號情報平臺”。
  文章稱,在2008年4月舉行的亞洲防務展(DSA 2008)上,出現過一種裝備有中國電子進出口總公司KZ800電子情報系統的運-8飛機模型。KZ800由多人操作,頻率覆蓋範圍是1-18G赫茲,主要用來探測、分析、識別與定位與防空網絡以及火炮、導彈火控系統聯結的地基、艦載雷達。
  簡氏的文章稱,2004年曝光的其中一種“高新”機就是Y-8DZ型,文章還預測“該機可能已經裝備解放軍海軍第一獨立航空團”;而另外一種則“可能和Y-8T及YG-8有關”,“也已經裝備解放軍空軍”。簡氏認爲,後者“更有可能是空中信號情報機,因爲其外部特征及天線陣列和DSA 2008上出現的KZ800模型更爲接近”。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2/1012512602.html
 

中國反潛機高新6號問世 媒體稱性能超越P-3C

 

资料图:网上流传的据称是高新-6号的照片

網上流傳的據稱是高新-6號的照片。

P-3C反潛機投放聲呐浮標

P-3C反潛機發射火焰干擾彈

波音737美國EP-8偵察機
中國空軍波音737偵察機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年6月25日報道,即將出版的7月號鏡報月刊報道,大陸大型反潛巡邏機“高新6號”已研制成功,擁有“與美國等量齊觀”的反潛利器,而這種巡邏機可監控第2島鏈。

  鏡報稱,“高新6號”的問世,說明自臺海危機以來,經過16年研發,大陸政策性發展的6大高新戰機,已全部研制成功。“高新6號”的平臺雖由“運-8”改裝,但相當優秀,因爲它原本是爲大陸高技術預警機“空警-200”,也就是“高新5號”而設計。現代化的大型反潛巡邏機是集高技術于一身的産品,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4個國家能制造。“高新6號”研制成功,使大陸成爲能制造大型反潛巡邏機的第5個國家。

  聯合早報的報道還舉出“高新6號”的特點,以及與美國P-3C反潛巡邏機的比較:

  一、“高新6號”最大巡航速度、一般巡航速度、最大起飛重量都與P-3C相當,僅最大航程不如P-3C。

  二、“高新6號”采用先進的大後掠角6葉渦槳引擎,功率達5200匹馬力,具備航速快、省油、穩定的特點,且可在野戰機場起飛。

  三、“高新6號”裝有大陸自制的自衛預警系統及空對空導彈,自衛能力和P-3C相當。

  四、“高新6號”機首下方設有大型雷達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能有效探測潛艇的通氣管、潛望鏡、浮標等;P-3C在相同的位置只安裝照相機,探測距離和範圍不及“高新6號”;

  五、“高新6號”的顯著特征是尾部頗長的“磁異探測儀”,明顯比P-3C長出不少,證明探測能力更強。

  六、“高新6號”可攜帶100枚聲納浮標,可布署成更大範圍的聲納網,大幅提高探測潛艇的能力和精度。相較之下,P-3C僅能裝備48枚聲納。

  綜合上述特征,“高新6號”無論在平臺設計、電子設備、偵察手段及現代化程度,均高于P-3C。

  聯合早報報道稱,“高新6號”可搭載超過10名乘員,包括駕駛員、雷達員、聲納員、搜潛員,以及技術分析、聲納吊放、武器操縱等人員,形成集偵察、分析、攻擊于一身的反潛體系。據說,“高新6號”可在20年內,使大陸的反潛技術領先周邊國家,其監控範圍可覆蓋至第2島鏈。報道指出,大陸研制的高新戰機從1至6號,各有用途,包括預警、反潛、偵察及導引導彈。在反潛方面,“高新6號”屬最先進機種。

  相關新聞

  日本反潛機確認中國海軍5艘軍艦南下太平洋

  菲律賓海軍向黃岩島增派2艘戰艦和1架反潛機

  俄軍接收新型伊爾38N反潛機探測距離320公裏

  印度P-8I海神反潛機將安裝美制先進監視雷達

  美媒體稱新加坡擬采購空中加油機和反潛機

 

俄稱中國憑借空警200成第4大預警機出口國

 

美专家:中国正研制一种神秘的海军预警机(图)

以運8爲平臺的圓盤預警機

  東方網2010年7月26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7月23日報道,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6月22日在一項爲英國範堡羅航展准備的專題報告中指出,今後4年世界預警機市場將會大幅增長,具體增幅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些因技術問題而延期的美國預警機訂單交付情況,而中國將會憑借向巴基斯坦出口4架空警-200而成爲世界第4出口大國。  

  俄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的統計表明,2006年至2013年世界上將至少銷售53架預警機,價值135.43億美元,其中新型預警機的數量至少爲51架,134.72億美元,在數量上和價格上分別占總額的96.2%和99.9%。2006-2009年新型預警機銷量爲11架,28.77億美元,從現有訂單、招標項目和延期合同供應情況來看,2010-2013年的出口規模爲40架,105.95億美元,在數量和價格上的增幅將分別爲263.6%和268.3%。此前4年世界市場預警機平均需求量爲每年3架,今後4年將增至每年10架。目前正在進行的招標項目不會對今後世界預警機市場格局産生大的影響,現行招標規模僅有3架,6.34億美元。

  在新型預警機供應排行榜上,美國依然高居榜首,總計21架,74.43億美元,其中2006-2009年出口供應了3架,11.6億美元,2010-2013年將交付18架,62.83億美元,其中半數將根據延期合同供應。

  瑞典位居第二,其“愛立眼”預警機可以根據采購商的意願選擇飛機平臺,總計13架,約20.16億美元,其中2006-2009年出口供應了5架,7億美元,2010-2013年將根據現有訂單交付8架,13.16億美元。

  以色列排名第三,10架,31億美元,其“費爾康”預警機同樣可以根據采購方意願選擇平臺,最新型産品CAEW預警機就以G-550“灣流”機身爲平臺,2006-2009年出口供應了3架,10.17億美元,2010-2013年的訂單爲7架,20.83億美元。

  中國將憑借2010-2013年向巴基斯坦供應4架空警-200預警機、總價值2億7850萬美元的成績躍居第4位。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7-26/0945602541.html

 

C295預警機巴黎航展首亮相與中國爭低端市場

 

  環球網赴巴黎特派記者裴申2011年6月22日報道,巴黎航展作爲世界航空産業的風向標,一直是歐洲飛機制造企業發布新産品的首選,由歐洲EADS CASA公司研制的新一代C-295中程預警機原型機,在本屆巴黎航展首次公開亮相便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當地出版的航展專刊稱,C-295預警機將和瑞典的“薩博2000”預警機和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預警機展開競爭。

  EADS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到,C-295中程預警機由歐洲EADS集團的子公司——CASA公司負責研制,空客公司負責安裝雷達系統。目前已經于6月7日完成了2小時48分的首次改進飛行。

  據稱,C-295是由西班牙卡薩(CASA)公司研制的多用途軍用中型渦輪螺旋槳運輸機。該機以CN-235爲基礎研制,機上有85%的部件可與CN-235通用。雖然C-295的貨艙僅比CN-235貨艙長3米,然而它卻能運送比CN-235多50%的重量。和CN-235相比,C-295加固了機翼結構,在兩翼下個增加了3個外挂點,改進了機艙的增壓系統和電子設備,並改用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該機可以運送73名士兵,5個標准平臺或者27副爲疏散傷員准備的擔架。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1-06/1773208.html

 

各國預警機的內部座艙

 

空警2000預警機的內部座艙

2012-10-26在北京開幕的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圖片展首次曝光了我軍空警2000預警機的內部座艙和引導員工作的情況。總所周知,預警機造價高昂,不可能大量裝備,爲了保持對天空的不間斷監視,需要每架飛機的續航時間較長,巡邏時間一般要求在4小時以上。考慮到往返于機場和作戰區域的時間,要求預警機的續航時間大于6小時。預警機需要有較大的機內空間來容納各種設備和操縱人員。預警機必須有較多的引導人員,才能同時引導較多的戰鬥機。而且大的機內空間有利于安裝溫控和降噪設備,改善乘員的工作環境,否則乘員難以堅持長時間的工作,我們從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國預警機的內部設計非常先進,遠遠超過了落後的俄羅斯A-50I預警機。

俄A-50I預警機內部操作臺和引導員其顯示系統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平

預警機監視的範圍很大(300~400千米),目標很多(可以達到數百個),而戰鬥機能同時處理的目標一般爲數十個,預警機不需要把自身監控的所有目標都發送給戰鬥機。因此.在引導過程中,涉及到一個戰術決策和目標選擇的問題,需要由預警機上的引導人員來完成。

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E-767預警機的內部結構

韓國裝備的最新一代E-737預警機的內部操作臺

預警機對戰鬥機的引導指揮可以有三種方式。廣播引導,當目標非常密集時,或者目標不重要時,將目標信息以廣播方式發送給戰場範圍內的戰鬥機,戰鬥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目標和戰術方案。在空戰中,主要采用戰術引導的方式。一般每個引導員能夠同時引導5-6批戰鬥機。所以,預警機上引導人員的數量決定了預警機的指揮能力。A一50I上可以布置10~14個顯控臺,可以容納十幾名引導員同時工作。而且還可以攜帶多余的人員用以換班。飛機上空間較大,能爲乘員提供短暫休息的場所,有利于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而E一2C上的空間十分狹窄,只能布置3個顯控臺和3名戰術引導人員,指揮能力遠不及大型預警機。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193_18317.html#p=1

 

韓軍E-737預警機雷達技術超前可鎖定180個目標 2011-08-09 國際在線

 

澳洲E-737
  一架耗資4億美元、數年前就從美國波音公司預定的E-737“和平之眼”預警機,8月1日飛抵韓國空軍的金海基地。韓國防衛事業廳當天對外表示,在經過驗證和試飛等工作程序之後,“和平之眼”將在朝鮮半島上空執行巡邏任務。
  機載雷達技術超前
  E-737“和平之眼”預警機能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鎖定600公裏範圍內的180個目標,同時指揮24架飛機作戰。它的監視範圍能覆蓋整個朝鮮半島,可大幅提升韓軍情報監視和指揮能力,因此被稱爲“空中指揮所”。
  該機采用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多波段多功能電子掃描相控陣(MESA)雷達。該雷達的掃描天線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垂直豎立在後機身上方成爲“背鰭”,另一塊則水平安置在“背鰭”上部,兩塊天線相互疊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天線陣列。背鰭天線可覆蓋左右各120度方位,平面天線可覆蓋前後各60度,從而構成360度全方位掃描。這種布置方式有效地消除了機身各部位對雷達波的遮擋和幹擾。由于MESA雷達不需要依靠機械旋轉來監控空中目標,因而它比傳統的預警機雷達更有效。
  中國周邊預警機猛增
  E-737“和平之眼”預警機基于波音公司爲澳大利亞研發的“楔尾”預警機,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楔尾預警機以波音737-700短程客機爲載機,由于增加了大型的天線,飛機的材料強度等都進行了改進,飛機阻力也有所增加。爲了能夠增加航程,該機在機頭部分安裝了空中加油裝置,燃料管安裝在機身右舷內壁。
  預警機內部分爲飛行操作區、指令控制區、乘員休息區和後半部的電子儀器區,各區有中央通道貫通。該機有左右兩名駕駛員,駕駛部分增加了戰術顯示設備、戰術操作表、電子戰操作設備、平視引導系統、團通信設備和加油系統操作設備等。
  韓國空軍2006年與美國波音公司簽署合同,決定引進4架E-737預警機。波音公司向韓國交付了首架E-737預警機,隨後在2012年再交付3架。除了韓國、日本以外,近年來,中國周邊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部署或者即將部署預警機。
  新加坡去年更新了已服役20多年的4架E-2C預警機。泰國4年前批准購買的6架瑞典制造的空中預警機,正在陸續交付之中。而印度通過向以色列等國購買,已成爲南亞第一個擁有預警機的國家。印度目前在購買預警機上的總預算爲11億美元,數量是4架。巴基斯坦的第一架空中預警機“薩伯”-2000則向瑞典訂購。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8-09/1603660862.html
 
美媒稱發現中國航母艦載預警機載機型號

安裝預警雷達的運-7試驗機
美國海軍E-2C艦載預警機
  美國環球戰略網2009-10月8號刊登了名爲《中國航母預警機》的文章。文章推測中國將爲建中的航空母艦配備由國産“運-7”平臺加裝KJ200相控陣雷達系統的新型艦載預警機。
  文章稱,中國正將一種類似于曾裝備的較大型“空警-200”型預警機的相控陣雷達設備配備在重達21噸、雙引擎的“運-7” (Y-7)運輸機上。運-7飛機爲中國仿制俄羅斯安-24型運輸機。中國的“運-7”預警機將承擔類似于美國23噸重的E-2型航母艦載預警機作戰職責。
  4年以前,中國就擁有4架由伊爾-76運輸機改裝而來的預警機,原型是俄羅斯的A-50s型預警機,雷達采用了中國國産的KJ2000系統,但中國空軍則意識到這種基于伊爾-76平臺的性能並不令人滿意。這導致了在中國同時研制了在運-8中型飛機上裝載了更小的系統(如KJ200);以及在其後中國開始嘗試將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機改裝成一架預警飛機。到目前爲止,中國可能擁有多達3架737型預警機。這些試驗成果對比A-50s預警機,其改裝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外界普遍認爲:更爲成熟的運-7飛機將是最可能從中國未來的航母艦隊上起飛執行預警任務的選擇。並且,運- 7更便宜,重量和體型也適于爲艦隊空中單位提供所需預警的能力。
  由于西方禁運,中國不得不自力更生的研發相控陣雷達。國産的“空警-200”型預警機在兩年前進入現役,其出口版本達到了單價1.45億美元水准。這種基于KJ200系統的運-8預警機可攜帶5名機組飛行人員和大約12名執行預警/指揮任務的指揮員。每次巡航可以連續執行任務約7個小時。另外一種KJ2000雷達系統則能覆蓋更遠,其範圍可達300公裏的,電子作戰系統被外界認爲能夠同時爲5-10架戰鬥機提供精確指揮數據,並跟蹤敵方幾十個目標。
  文章在最後認爲,從效費比來看,無論是運-7,還是54噸級的四發螺旋槳運-8(基于俄羅斯安-12),或是157噸級的伊爾-76,與79噸級雙發波音737-800相比,顯然可靠性更差,且維護費用更高。這也是中國的航空公司自1999年以來傾向選擇使用波音737-800飛機原因。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09-10/598379.html
 
運-12:中國艦載預警機和反潛機的最佳選擇 2009-07-08 四川在線

圖為中國海監裝備的運-12巡邏機。
從經濟角度考慮,專門為航母研制產量僅數十架的飛機不太劃算。如果在既有運輸機型號中選擇應當是比較好的方案。目前,國內已有的比較成熟或即將投入使用的運輸機包括運7、運8、運12F和ARJ21。其中,運7、運8機體過于龐大。航母使用較大的飛機將減少飛行器搭載數量,使航空巡邏區域減少,也不利于作戰飛機的值班輪換,容易形成戰鬥力的空缺。而ARJ21僅僅是進口發動機問題,就將大大束縛其使用范圍。
作為過渡措施,可以在運12F的機頭安裝一部預警雷達,改裝成類似“防禦者”、運8海上警戒機那樣的艦載預警機。當然,運12F還能夠改裝成一款安裝相控陣雷達的艦載預警機。美國的“梅特羅”Ⅲ小型支線飛機就被瑞典改裝成了預警機的驗證機,為S100B“百眼巨人”預警機奠定了基礎。“梅特羅”Ⅲ翼展17.37米,機長18.09米,最大起飛重量6.35噸,其機身長度足夠在其上部安裝“平衡木”相控陣雷達。改裝後的運12不僅在最大起飛重量上超過S100B預警機,而且在幾何尺寸上也與其相當,因而可以安裝與該機外形、重量一致的“平衡木”相控陣雷達,使運12F成為一款十分優秀的艦載預警機。
反潛機
運12反潛機的技術數據和作戰性能可以比照S-2艦載反潛機,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15-16噸,其中基本空重小于8噸,有效載荷1-3噸,機內燃油4-6噸。發動機起飛功率要大于1600千瓦。
 
美媒:中國為航母計劃推出直8預警型直升機
 
直8預警型直升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553554#p=2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553554#p=1

直8型直升機。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東方網消息:2009-10月21日,西方著名中國軍備專家約翰娜翁(Johnathan Weng)在《中國國防綜合報告》的網站發表文章,分析了前一段時間通過中國互聯網曝光的有關美媒:中國為航母計劃推出直8預警型直升機 相關情況。
  文章認為,雖然的Z-8是上世紀70年代從法國進口一種大型直升機平台,原型和其改型機都服役了很長時間。但通過對最近中國互聯網所暴光的照片分析,為確實證實存在著這麼一種為中國海軍航母計劃配套而加裝預警系統的Z–8型直升機提供了足夠的證據,。
  照片顯示,該型預警型Z-8直升機在後門外安裝了一種條形陣列雷達。根據照片中所設置的位置,一些分析專家認為,該機可能和法國陸軍航空兵以現役的超美洲豹MK-II通用直升機為平台改裝的“地平線”(Horizon)機載預警系統相似。“地平線”機載的系統是湯姆遜-CSF公司研製的戰場對空觀察雷達(LCTAR),雷達天線裝在外觀如平衡木的充氣天線罩內,天線罩由經過特殊處理的防水纖維蒙皮制成。雷達天線罩位於直升機後艙下的旋轉支架上,在起飛和著陸時,天線罩向上收回,收藏在後機身和尾槳連接處。在預警過程中,長達3.5米的天線罩則縱向展開。天線罩從存放位置旋轉到工作位置至開機只需14秒,天線可進行穩定的俯仰和滾動運動,可做圓周掃描。據悉,Z-8預警型所裝備的陣列雷達大概就會採取與之相似的工作方式。它將可以為特混艦隊甚至航母戰鬥機群提供中低空高度範圍內的早期情報預警。
  2009年6月,理查德費希爾(Rid Fisher)曾報道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發展為航母戰鬥群配套的支援飛機一事,在最初已把重點放在發展空中預警機(簡稱AEW)和反潛版本的昌河產Z-8型直升機平台之上。
  當然,改型預警直升機也有另一個可能是加裝了為解放軍提供戰場合成孔經掃描模式(SAR-type)的雷達。不過,無論哪種方式,作者都認為這代表了中國軍隊裝備技術含量的重大發展。
  同時,這也似乎表明了中國方面已經排除了從俄羅斯購買卡- 31型直升預警機的可能。

 

美海軍考慮用飛艇取代E-2C預警機

 

洛馬公司 HAA 飛艇想象圖

  美國《今日防務》2004年7月28日報道,盡管美海軍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過應用高空氣球執行軍事的經曆,但在當前的高技術條件下,這似乎不可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美海軍的確開始考慮應用飛艇執行軍事任務。

  最近,美海軍已開始對幾種應用氣艇來執行部隊保護和後勤保障的方案進行評估。2003年5月,美海軍啓動了合成超大型飛艇(HULA)計劃,該計劃旨在演示先進飛艇運載超大載荷的能力,例如運送一個完整旅的裝備的能力(有數百輛戰車)。與該計劃相似,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正在牽頭進行著一項“海象”計劃。

  美海軍還在考慮用飛艇取代E-2C預警機的可能。美海軍認爲飛艇可以通過爲F/A-18飛機創造更多的空間來間接地提高海軍的機動靈活性。根據美軍評估,如果用飛艇取代航母上的E-2C預警機,每艘航母則可以多載4-6架F/A-18飛機。隨著美軍戰略的演進,美海軍在執行對陸攻擊任務上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因此,航母上載有的戰鬥轟炸機越多,對陸攻擊任務就可以實施地更好。此外,盡管E-2C預警機的機動範圍更廣,但飛艇卻能夠提供更長的連續24小時預警。至于更遠距離的海上或陸上監視任務,則可以用無人機來代替執行。

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1079/2685711.html

 

中國的新秘密武器——飛艇式預警機

 

  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已經正式裝備了由伊爾-76改裝的空警-2000預警機和由運八改裝的空警-200預警機,有部分人知道我國早已經發射了自主研制的導彈預警衛星,也有少數人知道我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建設了地基大型相控陣預警雷達陣地,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還有一種新型空基預警系統-“浮空-x”型載人飛艇式預警雷達系統。

  對于飛艇,相信大家一般也不會感到陌生。飛艇作爲最早的載人飛行器,是一種裝有推進裝置和控制系統的充氣式飛行裝置。早在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主要強國就已經使用飛艇參加戰爭,主要應用于初期的偵察、巡邏、轟炸、運輸等任務。因爲那時的技術落後,大多使用易燃的氧氣和氫氣,因此安全性不好,經常發生事故,所以其發展受到了限制。但是,這種飛行器雖然體積大,但是經濟、易于操縱,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低,因此,其發展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來。上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軍方將預警雷達裝在飛艇上,生産出世界上第一種預警飛艇-“天鈎”預警飛艇。這型飛艇直到現在,仍在與E-2C、E-3A系列預警機組成美國的多層次預警網絡。

  美國軍用飛艇

  我國軍方對于飛艇的研究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自上世紀70年代末始,我國先後研制出熱氣飛艇、充氫飛艇、充氫遙控飛艇、浮空4載人飛艇、中華號熱氣飛艇等多種型號的實用飛艇。其中的浮空-4型飛艇,使用了惰性氣體-氦氣,作爲填充氣體,安全性能特別突出。浮空4型飛艇的下部是一個大型類似公共汽車的倉體,可以容納多名操作人員,可以升到數千米的高空,並可以根據操作者的意願前進或者後退、上升或者降落。

  而我國的新型預警飛艇,就是在浮空-4型飛艇的基礎上,進行大幅改進並加裝了預警雷達系統和太陽能電池板後,發展而來的。飛艇的艇體材料使用了韌性好、有膨脹特性的特種塑料膜,可以保證在遭到槍彈襲擊後,不致大量快速的泄漏氣體,可以爲載員逃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另外,科研部門爲該艇研制了特種隱形塗料,可以減小被敵人發現的概率和距離,在我方擁有制空權的空域,有較高的生存率。

  美國天空艦隊

  這種新型預警雷達式可控飛艇,裝有升力/推進槳葉式發動機,據說可以達到最大40-50公裏的高空飛行速度,在8000-10000米的使用高度上,可以發現400-600公裏內的所有目標。這種飛艇式預警機主要應用于平原和沿海地區,彌補沒有合適高度雷達提供早期預警的缺憾,可以爲海防部門提供較遠距離的監視預警,如果需要,該型飛艇可以在近海跟隨我國的艦艇編隊,爲大型艦艇編隊提供預警警報。

  憑著該型艇最大40-50公裏的高空飛行速度,完全可以跟上艦艇編隊的巡航速度,並勝任沒有大型固定翼艦載預警機替代預警的重任。最主要的是,只要帶足燃料和食品,該型艇幾乎可以無限制的長期滯留空中,即使燃料和食品不足,也可以降低高度,在補給艦上低空補給後,仍然可以立即升空繼續擔負艦隊預警任務。這種新型武器的服役,必將大大提升我國部分地區的戰略預警能力,完善我國的預警網絡,爲我國的國家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http://js.bolaa.com/military/readenginery/213547609579sn.html

 

中國版火力偵察兵無人機U8已經試飛成功

 

下:RQ-8B火力偵察兵

美国RQ-8A“火力侦察兵 Fire Scout”无人侦察直升机
環球網赴天津記者張加軍報道:2009中國直升機發展論壇暨直升機應急救援演練于11月18日至19日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論壇期間,進行了中國直升機發展成就展覽,一款無人直升機引起了記者注意,這種名爲U8的無人直升機主要用于偵察、目標指示與定位和通信中繼等。該款無人機長3.738米、高1.47米、機身寬1米,翼展3.86米;其最大起飛重量爲220公斤、最大時速高達150公裏、巡航時速爲120公裏、飛行限高3500米、航程達150公裏範圍、最大載重爲40公斤、最大續航時間爲4小時。從外觀上看,這款無人機與美國的RQ-8“火力偵察兵”有些類似之處。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193_1875.html
 

中航工業展出的ASN-209無人偵察機

中航工业展出的ASN-209无人侦察机
2009-10-1建國60周年北京 WZ-6無人機接受檢閱

ASN-209是一款中空中航時(MAME)多用途固定翼飛機,它所配備的系統包括直接視距(LOS)數據傳輸鏈路、無人機機載數據中轉器(執行超視距任務)和陸基數據中轉器(執行超視距任務)。此外,該無人機還可以配備合成孔徑雷達、光電負載和多功能負載。
  209無人機的任務能力包括航程200公裏、最高時速180公裏、50公斤有效荷載以及高達5000米的飛行高度。無人機配置包括地面移動目標指示(GMTI)、電子情報、電子戰、地面目標指示(GTD)和通信中繼。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2-07/1111583589.html
 
俄稱中國翔龍無人機可引導DF-21D反艦導彈攻擊
 
俄媒刊出的翔龙无人机照片
俄媒刊出的翔龍無人機照片
俄称中国最新战略无人机明年试飞航程7000公里
RQ-4全球鷹
  另據俄羅斯《紐帶》網2011年7月4日報道,中國成飛日前公布了其正在研制的“翔龍”高空遠程無人機的部分數據,其中的部分指標落後于美國的RQ-4“全球鷹”。
  俄媒提到,根據目前已知的數據,“翔龍”無人機的長度爲14米,翼展23米,飛行高度可達1.67—1.83萬米,起飛重量爲7500千克,航程可達7000千米。該機可裝備探測距離爲480千米的偵察雷達。據悉,“翔龍”無人機將會配備衛星通信-指揮系統。
  俄媒提到,有專家認爲,“翔龍”的機體表面將會塗裝可吸收無線電波的塗料,以增強其隱蔽偵察的能力。同時,該機還可被用于引導中國最新型的DF-21D型反艦彈道導彈。至于“翔龍”無人機的其他具體細節目前還不清楚。
  俄媒提到,“翔龍”無人機的照片于今年7月1日首次出現在互聯網上。從照片上看,該機裝備有一臺噴氣式發動機,在機體結構布局上采用了新穎的菱形聯翼結構設計,也就是前後翼相連形成一個菱形的框架。這種結構不但能增強機體的整體強度,而且抗顫振能力也更好,飛行阻力小,有助于增加飛機的航程。
  據研制人員提供的數據,“翔龍”無人機的正常起飛重量近7.5噸,其中有效載荷為650千克。該機的長度為14.3米,翼展約25米,巡航速度為75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7000千米。
  比較而言,美國“全球鷹”的最新改進型號的長度為14.5米,翼展達39.9米,最大起飛重量15噸,航程超過25000千米。與“全球鷹”相比,“翔龍”僅在速度上佔有優勢--前者的最大速度為650千米/小時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7-05/0935655385.html
 
中國預警機

  據《漢和防務評論》代總編輯平可夫指出,臺軍的E—2K“鷹眼2000”和解放軍的“空警—2000”預警機在技術上各有所長。
  此外,臺灣地區當局一直認為引進E—2T預警機後,臺軍的空中防衛能力有了質的飛躍。E—2T在正常情況下,可探測648千米處的轟炸機,480千米處的戰鬥機和258千米處的巡航導彈,可以同時顯示600批目標,同時跟蹤250架飛機,並同時引導150架飛機作戰。臺軍自己估計,使用E—2T預警機能夠節省60%的空中兵力,指揮空戰的作戰效能提高7.5倍至30倍。
  相比之下,大陸的解放軍預警機如何呢?據香港《廣角鏡》月刊去年2月號報導,“空警—2000”的服役填補了解放軍沒有裝備預警機的空白。該預警機採用俄制伊爾—76為載機,但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顯像臺、軟體、砷化鎵微波單片積體電路、高速資料處理電腦、資料匯流排和介面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空軍天字第一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一,預警機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一號工程”中可見一斑。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並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是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按平可夫的說法,與E—2K相比,“空警—2000”的功能可能會多一些,雷達的反應速度因為採用相控陣制式會更快,對目標的搜索數量也會隨之更多。但是,E—2K的中央電腦資料處理能力可能更強,臺灣地區空軍在使用經驗方面也會比大陸空軍豐富。
  Ⅱ分析與評論:
  中國空軍現在不僅裝備了國產大型預警機,而且還一下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型號。這除拉確實讓國人感到興奮以外,在網上還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同見解。其實對於中國空軍取得這一革命性的成果。無論是有褒獎、還是批評、加上即使有些酸楚的無奈和不壞好意的刻意貶低,發生這些現象看來也是在所難免的。畢竟中國在崛起,中國軍事力量的一天天壯大是任何人也不能阻擋的歷史潮流。通過這些表面現象也印證了偉人說過的這樣一句話:“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不過我們現在也確實有必要對中國空軍裝備的空警2000、運八大園盤、運八平衡木這三種空中指揮中心從飛行載體平臺的性能、機載雷達和作戰系統、未來戰場的使用功能等三個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和展望。
  ㈠載體飛行平臺
  1、中國研製的空警2000預警機的機體由從俄羅斯引進的伊爾-76運輸機改裝而成,。A-50預警機以伊爾-76為平臺,其翼展達到50.50米,機長46.59米,機高14.76米,機翼面積300平方米。空載83.5噸,最大起飛重量170噸。最大機內裝油84.6噸。總的來說,A-50是一種粗糙的飛行機器。它使用了4臺D-30KP渦輪風扇發動機,每臺推力117.7千牛。其最大平飛速度為800公裏/小時,飛行高度通常在10500米,起飛滑跑距離850米,著陸滑跑距離450米。載油量達到70000公斤,空中滯留時間6小時(不加油,最大重量起飛,距離基地1000公裏的條件下),一次加油後可延長6小時左右,航程超過5500公裏。在執行任務時,A-50通常長時間盤旋飛行在10000米的高空的巡邏軌道上,每次盤旋的軌道距圓心間的距離大約在100公裏左右。在空中加油的時候,其飛行性能會變得極差。中國引進的伊爾-76的機艙也設計改成了全密閉式機艙,改善了機上乘員的工作環境,增加了如休息室、衛生間等設施。如果中國空軍是選擇的伊爾-76MD運輸機,則這種裝備4臺Д-30КП航空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90噸,最大載重48噸,巡航速度每小時800千米,空降時速度每小時260千米,最遠航程7500千米(最大載重時4400千米),翼展50.5米,機長46.59米,高14.76米,乘員7人,配有導航雷達、氣象雷達及機載電腦等先進電子設備。那麼它的飛行巡航時間和最大飛行距離都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再來侃侃中國空軍另外兩種預警機的飛行平臺“運—8”飛機的性能
  “運—8”最新改進型為載機平臺,機身頂部安裝1具約為機身1/3長度的“平衡木”式相控陣預警雷達。為配合預警機的需要,運—8改進型採取了換裝發動機、機翼改整體油箱、新型環控系統、新型液壓系統等措施。新改型被稱為“運—8飛機改進改型史上改動量最大、難度最大的一項研製任務”
  如果中國空軍是使用運八-X這種王牌運輸機作為兩型預警機的飛行平臺,那麼這種具備以下飛行性能的飛機:機體總壽命為50000飛行小時/20000飛行起落/30個日曆年;飛機最大起飛重量77噸,超載起飛重量81噸,最大著陸重量77噸。正常商載25噸,最大商載30噸,使用空重39噸;安裝功率大、重量輕、耗油低、高可靠性、易維護的渦槳發動機及其配套的高效率、低雜訊、重量輕的先進複合材料螺旋槳;巡航高度9000米、巡航速度600-650公裏/小時、最大航時12小時、最大航程7800公裏;電子設備按2人駕駛體制要求,配置先進的通訊、導航、雷達、綜合顯示儀錶(EFIS)、發動機綜合顯示儀錶、飛行管理(FMS)、自動駕駛儀、GPS/慣性導航設備、電氣等系統設備。這將是一款相當出色的國產飛行平臺。
  ㈡機載雷達和作戰系統
  1、空警2000
  中國空軍的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採用的是三部相控陣雷達,呈三角形排列,每部負責掃描120度空間範圍,三部可構成360度全方位探測。由於相控陣雷達採用的是電掃描方式,因此,其天線罩為固定不動的,避免了複雜、龐大的天線旋轉驅動系統,降低了對飛機氣動外形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向以色列訂購了“費爾康”相控陣雷達預警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其空中載機可選用多種飛機。它是前機身兩邊舷窗的下麵,和像大鼻子似的機頭各安裝一塊相控陣天線,可同時跟蹤l00個目標,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為370千米,也可探測到巡航導彈等較小雷達反射截面的目標。對目標的重複觀測,其間隔時間不到1秒,足以跟蹤任何機動目標。
  中國自己研製的雷達性能比俄羅斯向中國推薦的可以同時導引30架蘇27和蘇30等戰機,另外可以作到同時追蹤300個空中目標,雷達對轟炸機一類的大型空中目標的最遠發現距離可達650公裏以上,對低空高速運動的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目標的偵測範圍則達到400公裏以上的伊爾-76E有所提高。由於像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顯像臺、軟體、砷化鎵微波單片積體電路、高速資料處理電腦、資料匯流排和介面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估計該型機對高空目標的探測距離至少在700千米以上,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跟蹤距離估計可達到400千米;其他機載電子設備都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在對目標的處理、跟蹤能力上要比俄A-50高很多,可靠性更是高出數倍;在機載電子設備的技術水準上應該與美E-3C/D型機相當。
2、運八大圓盤預警機
  由於從外表分析運八飛機所搭載的雷達應該是具有旋轉功能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這是一種在世界各國空軍中得到廣泛使用並經過實戰考驗的預警雷達系統,它具有探測能力強、滯空時間長等優點。就探測距離而言,這類預警機可以探測300公裏左右的低空中小型目標,對於高空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600公裏左右;就探測數量而言,可以同時追蹤數百個空中目標。由於採用脈衝多普勒體制,這些機載雷達具有很強的地面雜波抑制能力,能在很強的雜波幹擾中發現低空與超低空移動目標。二是具有全方位、全空域和全地形覆蓋能力以及下視無盲區,對低空飛機和巡航導彈具有很強的探測能力。三是用預警機擔任空中預警任務時不易受到反輻射導彈的攻擊。這種預警機可在對方武器的防區外執行任務,機動性很強,而且它配備的雷達工作的頻段很低,這些都增加了反輻射導彈的攻擊難度。
  3、運八平衡木預警機
  運-8運輸機改裝的中型預警機安裝的條狀雷達天線使人聯想到了瑞典研製的“愛立眼”預警雷達。該預警雷達是瑞典愛立信集團微波系統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研製成功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它採用平衡木式的雙面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雷達天線長8.6米,寬600毫米。天線罩長9.75米,寬780毫米,重約900千克。罩內裝192個固態發射/接收(T/R)模組和大約4000個天線單元。雷達使用S波段工作,對高空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600千米,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6000米高度上,它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有效作用距離為450千米,對雷達反射截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控測距離為300千米。它配備有多功能中繼通信線路和自動工作程式,能夠將空中收集到的情報、資料通過無線電通信系統自動傳回己方的地面指揮控制站。從“愛立眼”預警雷達的性能看,運-8預警機所安裝的預警雷達與其十分相似,其探測性能應是非常強大的。由於運-8的機內空間要比瑞典薩伯-340、薩伯-2000兩種載機大得多,可以安裝更多的操縱平臺和機載電子設備,因此,對目標資料的處理能力及對己方戰鬥機的指揮控制能力也要比其高很多,總體性能應不低於臺灣裝備的美制E-2C。
  ㈢未來戰場的使用功能展望
  通過以上對中國大型預警機最重要的部分一是載機平臺,二是機載雷達的分析。我們可以對中國空軍的這三款飛行指揮中心的主要情況有一定的瞭解。這就是主力機型是兩款。雷達系統是兩型三款。至於像加拿大漢和的老平說的:在未來戰爭中,“空警—2000”預警機更多的是空中監視,指揮奪取制空權、制海權。而運—8“平衡木”則是負責協調地面部隊對敵方進行攻擊。這兩種預警機任務不一樣,但這兩種預警機配合就實現了高低搭配,解放軍的“空中司令部”橫空出世。對於這種結論本人不是很認同。其實中國未來的戰爭風險主要發生在海上,而預警機最大的作用就是對海空立體作戰的艦船、飛機中指揮、控制、引導、通信、制導的作用,起到戰場指揮樞紐的中樞作用。
  1.空警2000
  作為中國自己研製的大型空中指揮平臺。由於它的平臺就是一款價格不菲的大型運輸機。由於所搭載的作戰指揮系統的對工作環境的特殊要求,我想他的製造成本甚至超過了飛行性能相同的大型客機。另外由於它畢竟是中國第一次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所以相比臺灣空軍和日本空軍在大型預警機使用經驗方面大陸空軍是缺乏一定的使用經驗。同時即使裝備後在今後的戰備值勤過程中整套系統的磨合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中國空軍一是整體裝備的數量大概不會超過四架。同時對於這一國寶級的武器平臺平時大概可以擔負中國東南沿海的戰備值班,戰時可以飛臨中國沿海對中國外海在中國空軍強大的空中護航機群的保護下對可能發生的海上軍事衝突進行遠端空中監視和戰場空中指揮。我估計它的主要作戰對手是美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和準備開來中國東海與中國進行軍事對抗的日本海空軍事力量。
  2.國產運八大園盤、平衡木大型預警機
  為配合預警機的需要,運—8改進型採取了換裝發動機、機翼改整體油箱、新型環控系統、新型液壓系統等措施。新改型被稱為“運—8飛機改進改型史上改動量最大、難度最大的一項研製任務”。中國空軍使用的是一款經過長期使用、性能可靠。並經過多種機型改造的好飛機,以它經過改造升級以後具備超過十二小時的空中巡航時間和超過7800千米的最大航程,確實是一款令中國空軍深感滿意的飛行平臺。而且運八大園盤飛機所搭載的雷達是具有旋轉功能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這是一種在世界各國空軍中得到廣泛使用並經過實戰考驗的預警雷達系統,它具有探測能力強、滯空時間長等優點。加上運-8運輸機改裝的採用平衡木式的雙面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特別是雷達對反射截面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控測距離為300千米。它配備有多功能中繼通信線路和自動工作程式,能夠將空中收集到的情報、資料通過無線電通信系統自動傳回己方的地面指揮控制站。由於運八這兩型飛機使用的都是在世界空軍預警機上已經使用多年熟練系統,所以它們將給中國空軍的戰時空中指揮作戰能力帶來最有效的實戰作用。特別是由於這兩種安裝有性能不同但是可以互補的飛機是同一種型號改裝而來,這樣在戰時就可以在一樣的滯空巡邏時間和一樣的飛行速度的前提下,取得對戰場的最佳空中指揮作戰結果。而不像加拿大老平分析的那樣:由空警2000和運八平衡木組成那種由於不同的飛行平臺帶來的;飛行速度不一致、空中巡航時間更不一致的情況。同時由於綜合造價相對空警2000要低一些,所以中國空軍可以裝備每型四架總計八架。看來這些才是中國空軍為什麼同時推出三種大型預警機的初衷。
  在前幾天本人關於中韓對日海上衝突的展望和中國南海形勢的分析文章中中國海空軍在那裏的軍事佈置的優劣進行了一些分析評論。特別是中國空軍對將要發生在海上的軍事衝突中對戰場制空權的爭鬥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之點,隨著中國空軍這兩型可以馬上投入戰備值班的大型預警機的投入現役,將對中國海空軍的處理海上突發事件的戰前警戒準備、戰時海空力量的飛機、軍艦的調度和空中指揮協調提供紮實的保障。中國空軍從此不僅在對已經裝備預警機的臺灣空軍形成戰略優勢,同時對未來的中日之間在中國東海可能發生的軍事對峙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援。就是在中國南沙群島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也將帶來對中國有利的影響。
http://bwl.top81.cn/military/airforce/aew/012-2.htm
 
美國預警機發展現狀與展望 2009-09-15 新華網 

核心提示:預警機作爲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迄今爲止,其發展已經曆了三代。美國、前蘇聯、英國等發達國家先後共研制了20多種預警機。目前,全世界在役的各種預警機大約共有224架,其中美國擁有各型預警機115架,數量爲世界之最。
預警機作爲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迄今爲止,其發展已經曆了三代。美國、前蘇聯、英國等發達國家先後共研制了20多種預警機。目前,全世界在役的各種預警機大約共有224架,其中美國擁有各型預警機115架,數量爲世界之最。曆次局部戰爭一再證明,預警機不僅已成爲現代戰場上信息傳輸的重要節點,而且在爭奪戰場制信息權的鬥爭中,其作用變得越來越突出。因此,世界各國尤其是以美國爲首的軍事強國,紛紛加大了對預警機開發的經費投入力度,積極改裝現役預警機或研制新型預警機,以期在未來戰場上搶占制信息的主動權。
  1、雄心勃勃的E-2C改良計劃

E-2C“鷹眼”是美國格魯曼公司爲美國海軍研制的第二代中檔預警機。該機以航空母艦爲基地,既能爲海軍艦隊提供空中預警信息,也能爲截擊機作戰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1982年,在貝卡谷地上空爆發的中東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戰中,以色列空軍在E-2C的空中指揮與引導下,以96架戰鬥機迎戰敘利亞100多架戰鬥機,並擊落敘方86架戰機,取得了86∶0的驚人戰績。從此,E-2C 的名聲大震。E-2C的價格較低,研制周期較短,其生産量和銷售量共爲175架,均居世界首位。其中,美國海軍裝備145架,日本13架,以色列4架,埃及5架,新加坡4架,臺灣4架(型號爲E-2T)。
  E-2C改進計劃的提出
雖然E-2C曾經風光一時,但已無法滿足美軍《2020聯合構想》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出的“聯合作戰能力、預實踐能力、預警能力和威懾對手能力”四大防務型支柱,以及對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基于威脅”向“基于能力” 轉變的要求。因此,美軍前幾年一直有用全新機種取代E-2C的構想,例如洛克希德與LTV公司合作以S-3“海盜”(Viking)反潛機機體爲基礎,配備MESA相位陣列雷達的S-3 AEW預警機方案,甚至可同時取代E-2C、C-2A、S-3B、ES-3A與EA-6B等機種的“共同支援飛機”(Common Support Aircraft)計劃。但由于冷戰後克林頓政府的國防預算削減,美軍無力負擔全新預警機的研發費用,只能選擇改進現有E-2C的方案,因此同意了諾斯羅普?格魯曼爲E-2C提出的“鷹眼2000”與“先進鷹眼”的兩階段改良計劃。
  “鷹眼2000”
計劃 在此計劃中,美軍將用雷神(Raytheon)公司的940型中央電腦替換舊式的立頓L-304電腦。新電腦運用了以DEC 2100型電腦爲基礎的現成商用技術,重量減輕一半,體積縮小l / 3,但處理能力提高了15倍。另外,“鷹眼” 2000還換裝了“先進控制顯示組”(ACIS)的新式顯示控制臺、衛星通訊設備、新的冷卻系統等,並增加了具備“協同作戰能力” (CEC)的相關設備,主要包括“協同作戰處理器”(CEP)“數位分配系統”(DDS)電子導引圓形集端發射天線陣列等構成的協同作戰空中通用裝備組(CES),可整合,協調、共享全軍內各單位不同傳感器所獲信息,提高整體作戰能力。1999年4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與美國海軍簽訂了價值14億美元的合同,計劃制造21架“鷹眼2000”型。首架“鷹眼2000”已于2001年10月開始服役。按計劃,美國海軍的“鷹眼2000”將于2004年具備初步的作戰能力,服役時間預計可持續到2015年,屆時將由全新的機種取代。
  “先進鷹眼”計劃
在此計劃中,美軍將在“雷達現代化計劃”(RMP)中用AN / ADS-18“先進UHF相位陣列雷達”(AURA),替換E-2C的AN / APS-145雷達。AURA單面天線探測範圍160°方位角,配以一個旋轉基座便可達到360°的探測範圍,大大提高了抗幹擾與電子戰能力,大幅提升了E-2C的偵察探測能力。此外,“先進鷹眼”還將配備休斯公司的“先進紅外搜索及追蹤探測器”(SIRST)賦予“先進鷹眼”探測及追蹤戰區彈道導彈能力。據估計,“先進鷹眼”E-2C預定于2006或2007年初步具備作戰能力。臺灣于1999年以4億美元購得的2架E-2T也可能升級爲“鷹眼2000”及“先進鷹眼”。
  2、E-3“望樓”的多階段改進計劃

E-3“望樓”預警機是美國波音公司以波音707爲基礎研制的,除美國空軍使用外,沙特、英國和法國也購買了這種飛機。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共派出5架E-3指揮美空軍對伊拉克軍事目標進行轟炸。該機還可協調美空軍完成對地 / 對海支援、遮斷、空運、空中加油、救援等各種空中作戰任務,堪稱“空中指揮所”。
  E-3改進計劃的提出
E-3預警機性能先進、造價高昂,整個研制周期長達14年。該機服役之後,蘇聯新式戰鬥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已降至2~3平方米,巡航導彈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更小,尤其隱身飛機的問世,這些都給E-3完成偵察探測任務增加了難度。爲滿足未來戰爭的需要,美國制定了針對E-3的多階段改進計劃。
自從E-3系列機型服役後,不斷地得到包括數據鏈、電子戰設備、顯控臺與通訊系統在內的各式改進。至今,美軍已完成了兩個階段的改進計劃。第一階段耗資10.33億美元,主要的改進是使機載雷達具有海上監視能力。第二階段的改進計劃是,E-3B / 的Block 30 / 35改進。這項改進計劃是在2001年完成的。它是美國自E-3服役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進,包括改進電子支援系統、將原有的JTIDS Class 1終端換裝爲Class 2H終端,使信息傳輸速度提高4倍,並可傳輸更加多樣化的信息。此外,E-3還配備了增大5倍容量的CC-2E電腦,加裝了彩色屏幕的新式高解析度顯控臺等。第三階段對E-3的改進工作,主要包括提高電子戰能力、加裝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提高導航精度等。據估計,改進之後的E-3有可能一直服役到2025年。
  3、728JET空中預警管制機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先于波音公司推出了美軍頗感興趣的728JET空中預警管制機方案。該機由諾斯羅普?格魯曼與全球第三大短程客機公司——多尼爾(美、德合資)合作,推出以多尼爾70座的728JET短程客機爲基礎(略小于波音737系列)、搭載預警雷達而成的728JET預警管制機。該機最大起飛重量39550公斤,機艙內可容納至少9部戰術顯示臺及4臺管制工作臺。728JET飛機的雷達選用了與E-2C相同的AN / APS-145雷達或者是由AN/APS-145發展而來的AN / ADS-1 8先進UHF相位陣列雷達,置于機背上直徑爲7.3米的旋轉雷達罩內。預計728JET預警機可在2005~2006年開始服役。
  4、波音E-737空中預警管制機

爲參與澳大利亞空軍的第5077號(Wedge Tail)空中預警與管制機競標,波音公司以737-700客機機體爲平臺,推出了E-737預警機。E-737預警機配備1臺西屋公司的多任務電子掃瞄陣列(MESA)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該雷達在L波段工作,置于機背上長7.6米的T字型截面長條狀整流罩內,探測距離約爲360公裏。與E-2或E-3飛機機背上的圓盤形雷達相比較,其空氣阻力較低。此外,長條狀整流罩內左右還各配備了l具大型相位陣列天線,用于探測飛機左右兩側,前後端則各有1具較小型的相位陣列天線,以構成360°的視野。E-737的機體尺寸略小于E-3預警機,在搭載2名飛行員和6到10名電子設備操作人員的情況下,可在540公裏半徑內續航8小時。機內共配備6具任務顯控臺,系統軟硬件有80%的部分使用了現有的商用産品以降低成本。預計在2004~2005年左右該機將交付澳空軍使用。
  5、與多國合作研制的A310 / A321空中預警機

310空中預警機是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以色列飛機公司以及空中客車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預警機。該機在位于機背的大型圓盤雷達罩內配備了以色列飛機公司Elta部門的法爾康(Phalcon)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使得A310預警機的外型與傳統空中預警機很相似。在直徑10.6米的圓盤型雷達罩內共有3具長8.5米、高1.6米的相位陣列天線,各自覆蓋120°的方位,天線罩以兩根大型支柱架在飛機背上。由于相位陣列雷達是采用電子掃描方式實施俯仰與方位掃描,故A310的圓盤雷達罩並不需要旋轉。A310空中預警機繼承了A310-300型客機的寬機體、大航程的優點,可在500公裏半徑內續航10小時,搭載2名飛行員和10名電子設備操作人員。
此外,雷神公司還以空中客車A321作爲平臺,采用了在機首、前機身下部兩側和機尾各配備l具相位陣列天線(共5具)的雷達配置方式,同樣可涵蓋360°的探測範圍。與A310預警機的機背配置方式相較,A321的這種配置對機體與飛行性能的影響較小,而機身對雷達視野所造成的妨礙也較小。
  6、美國海軍陸戰隊WV-22預警機

爲改變過去一直依賴空軍E-3與海軍E-2提供預警信息的狀況,美國海軍陸戰隊決定自行研制供自己使用的預警機。預警機將以V-22“魚鷹”傾轉旋翼飛機爲平臺,配備以色列法爾康主動相位陣列雷達,成爲WV-22預警機。由于V-22偏轉旋翼的特性及較小的機體,十分適合在缺乏大甲板航母的環境下工作。與此同時,WV-22與英國的“海王”AEW以及俄羅斯的Ka-3l預警直升機相比,則具有更高的航速和更長的續航能力。此外,V-22機身可提供較大空間以裝載電子設備。目前,該機仍處于概念論證階段,離投入實用還有一段距離。
http://war.news.163.com/09/0429/17/58390UAS00011232.html

預警機的發展與展望
 

  二十世紀30年代後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英、美、德、蘇等國家先後研制成功了雷達,並將其架設在地面和艦上用于防空警戒與防空火力瞄准。40年代初,雷達又被裝上作戰飛機,作爲夜間搜索和攻擊敵方目標的探測器。由于當時雷達的效能還很低,在飛機上安裝的雷達又受體積和重量的約束,機載雷達探測敵方飛機的距離只有幾千米到十幾千米。防空警戒和引導友機攔截還只能借助于地面和艦上的大型雷達。

  衆所周知,雷達探測就類似于光學探測,是受地球曲率所限制的,它不能發現地平線以下的目標。爲了預警低空飛行的敵機,就必須盡量升高雷達用來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天線的高度。1940年前後英國爲了提早發現低空入侵的德國飛機,就在海岸上把“低本土鏈”(CHL)雷達的天線架設在60米高的鐵塔頂上。德國在占領法國北部後,也相應地把防空警戒雷達架設在海岸山頭上,用于警戒敵方的飛機。以後,交戰各國基本上均是以這種方法來架設它們的低空警戒雷達。

  但是,人們很快發現一個問題,即如何解決大型艦艇對低空目標的警戒問題。以前的雷達架設方法不適用于海上作戰,因爲船艦上不可能架設很高的塔,海上亦沒有高山可資利用。雖然,艦上的防空雷達到了二戰後期已能發展到能夠探測中空以上距離約160千米外的敵機,但對掠海低飛的目標探測距離仍只有十幾千米。日本海軍從偷襲珍珠港開始,就慣用低空魚雷轟炸機攻擊美國艦船。因此,在雷達技術迅速成長的1943年,美海軍首先提出代號爲“卡迪拉克”I、II計劃(Cadillac I、II)和計劃Ⅱ,委托麻省理工學院在緬因州卡迪拉克進行研究試驗。“卡迪拉克”I是在艦載機裝上高功率雷達,使之能在較遠距離上發現低空飛機和水面艦船,並將雷達情報用無線電臺傳遞到母艦上。最早被選中的飛機是格魯曼(Grumman)公司的“複仇者”型TBM-3W,雷達則是由通用電氣(GE)公司研制的AN/APS-20。後者工作在S波段,有約1兆瓦峰值功率和2.4米口徑的天線,是當時最大的機載雷達,雷達天線安裝在機腹下的天線罩中。在海面平靜情況下,這種預警機雷達能在100~120千米上發現150米高度上的飛機,在320千米外探測到大型戰艦。機上除駕駛員外,只有一個雷達操縱員,他用高頻數據鏈將雷達接收到目標信號連同雷達天線指向數據傳送到艦上,在艦內顯控臺上重現雷達探測圖像。艦上指揮員可由此觀察到來襲敵機和敵艦,並可引導出擊。TBM-3W機上的無線電臺在需要時還用作爲軍艦對低飛的己方飛機之間通信的無線中繼站。由于當時還沒有濾除雜波技術,因此在海情惡劣時,雷達基本上就無法使用,因爲其接收到的海面反射的強雜波會掩蔽要探測的目標。

  1945年,TBM-3W被部署到美海軍的幾艘航空母艦上。但還未來得及充分顯示其作用,大戰就結束了。作爲世界上第一個能作戰的預警機型號,它已具備了預警機的最基本組成要素:載機、大功率搜索雷達和雷達情報傳遞通信鏈。

  “卡迪拉克計劃Ⅱ”是以岸基大型飛機作載機,除預警機雷達外,還具有多個雷達顯控臺和一組雷達操縱員。它不僅能把雷達情報傳遞到地面或艦上指揮中心,還能用機上的顯控臺與空對空無線電臺,引導友機攻擊敵方目標。因此開始具備了“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的功能。1944年美海軍首先用波音(Boeing)公司的B-17G“飛行堡壘”型轟炸機改裝成PB-1W型預警機。雷達仍用AN/APS-20,但有一個更大的天線和天線罩裝在飛機的機腹下。當時,該機最首要的作戰任務是發現和攔截日本“神風”自殺飛機,以減免艦隊損失。在戰爭結束前共裝備了23架。由于B-17是老式飛機,沒有供機組人員用的氣密艙,不適應長時間巡邏警戒任務。因此,從1949年開始,美海軍用洛克希德(Lockheed)公司的“星座”型大型民航機作爲載機,機上安裝了經過改進的AN/APS-20雷達(AN/APS-70/70A),亦稱爲WV-1型。

不久,又選用加長的“超星座”作載機,改進後稱爲WV-Ⅱ型。在這兩種載荷達20噸的民航機上可安裝更多電子設備和乘員。因此,WV-1/Ⅱ機上,除AN/APS-70搜索雷達外,又裝上X波段的AN/APS-45型測高雷達。後者的天線與天線罩裝在機背上。機內有5個雷達顯控臺,有較完備的情報傳遞與空-地、空-空通信系統及機內通話設備。機上儲油可供約16小時的續航時間。機上除5個飛行人員外,戰勤人員(或稱任務人員)有11人。另外還可加乘12人,以便輪換上崗。

  AN/APS-70雷達上已裝有早期的動目標顯示電路。因此,它具有初步的雜波濾除功能。美國空軍從1951年起亦采用這種預警機,型號改稱EC-121。50年代後期又加裝了電子偵察設備。洛克希德公司前後共生産了這類大型預警機140余架。

  在同一期間,美海軍亦改進了它的艦載預警機型,它曾用格魯曼公司的“保護者”(Guardian)機替代已過時的“入侵者”,後來又用道格拉斯(Douglas)公司的艦載攻擊機“空襲者”AD系列(AD-4W與AD-5W)作載機。雷達則是AN/APS-20的改進型AN/APS-20A與AN/APS-20B。這兩種載機較TBM-3W略大。除飛行員外可載兩個雷達操縱員或一個操縱員一個技師。在1960年前AD系列預警機生産了417架。以4架爲1組的標准編制配置在各艘航母上。

1957年又有一種新的預警機出現在美國航母甲板上,稱爲SF-1。它是用C-IA“追查者”(Tracer)型運輸機改裝而成,其顯著特點是其雷達天線罩不再挂在機腹,而是架在機背上。這是一個固定的、扁平橢圓流線型線罩,長徑和高度分別爲9.5米與1.5米。機上雷達是AN/APS-20的改進型,稱爲AN/APS-82。它的天線口徑加大到4.3×1.2米。因此,雖然爲了提高可靠性有意降低了雷達發射功率,但雷達對小型飛機的探測距離仍可達150千米左右,並且雷達上還采用單脈沖技術,可測出目標的飛行高度。機內除2名飛行員外,還有2個雷達操縱員的位置。WF-2後來改稱E-1B,可以說是美國預警機E系列的鼻祖。

  英國在二戰結束初,仍擁有多艘航母,因此亦需要裝備艦載預警機。自1951年起,它引進了美國的AD-4W“空襲者”預警機。稍後它又自制了AEW.3“塘鵝”(Ganner)型預警機。這是一種有同軸反相旋轉雙旋槳艦載機,機腹雷達仍用美國的AN/APS-20。機內可容2名雷達操縱員坐在駕駛員後面。“塘鵝”AEW.3一直服役到1978年,伴隨英國最後一艘航母“皇家方舟”號退役而消亡。

在滿足海軍的同時,英國空軍亦需要岸基的預警機。它利用戰後開始生産的遠距離海上巡邏機“沙克爾頓”(Shacklerton—英國探險家名)型作載機,仍在機腹安裝AN/APS-20雷達天線罩。機上有5個飛行員和8個雷達操縱員,續航時間可達10小時。

  從上述中可見,AN/APS-20雷達及其改進型是美國和英國早期各種預警機唯一采用的雷達。進入50年代後,除美、英兩國外,前蘇聯亦開始了預警機的研制。其第一研制計劃稱爲“拉瑪”計劃,于1951-1954年間展開。該計劃的內容是以蘇制雙發運輸機“裏-2”作載機,裝上新研制的S波段雷達。雷達天線與天線罩裝在機腹下。天線波束寬爲方位6°,俯仰10°。雷達發射峰值功率150Kw,脈沖寬度0.6μs,脈沖重複頻率2,000Hz。這一雷達的發射功率與天線孔徑者較AN/APS-20低數倍,因此可估計其探測小型作戰飛機的距離低于100千米。但該雷達已具有外相參動目標顯示電路,即有初步的雜波濾除能力,與AN/APS-20改進型相似。以後,未見到這一預警機的生産和裝備的報道。

60年代以後,由于大國集團間的冷戰與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大國參與或支持的局部戰爭也就連續不斷,空中打擊力量在戰爭中重要性不斷增長,這些因素帶動了預警機系統的迅猛發展。而電子技術,特別是雷達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性能上實現躍進成爲可能。

  E-2系列預警機的發展史

  預警機系統第一個較顯著的進步是60年代初美國E-2系列的誕生。E-2是由格魯門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在50年代末期開始合作研制的成果。它的首要特點是:作爲艦載預警機,能在高海情下探測距離在300千米外的低空小型目標,並具有一定的引導己方飛機能力,能在母艦300千米外巡邏4小時。

  通用電氣公司爲達到對雷達所要求的探測指標,改用UHF波段(400Mz)。因爲在艦載機能出航作戰的各種海情下,海面對UHF雷達波的反射雜波更比S波段低10bB左右。此外,在當時,用UHF波段的電子管大功率發射機可做到較小的體積和重量。但UHF的反射面天線,如要得到與AN/APS-20同樣的方位角分辨力,則需10米左右的口徑。這顯然是艦載機難以負擔的。因此通用電氣公司采用了12單元八木天線陣來替代反射面天線。這樣可使一個有AN/APS-20同樣方位角分辨力的UHF天線,連同安置在其反向端的敵我識別(IFF)詢問機天線陣,能夠容納在一個直徑7.32米、高度0.76米的扁圓形天線罩內。通用電氣公司又采用天線罩與天線一起旋轉的辦法,減輕了天線罩的電氣與結構設計難度。“旋罩”一詞由此産生。

  爲了既能確保巨大的平均發射功率以支持雷達探測威力,又要盡量減少接收到海面反射的雜波功率,以求在高海情條件下目標信號不被雜波掩蔽。通用電氣公司采取了50年代後期出現的雷達脈沖壓縮新技術。雷達發射的脈沖寬12μs,但脈沖內有頻率調制。在接收機電路中插入一個脈沖壓縮電路,輸出的脈沖信號就被壓縮到約0.2μs。這樣使接收到海雜波功率降低到了約1/60。因此再加上AN/APS-20改進型上已成熟的外相參動目標顯示電路,這一雷達就達到了在高海情下遠距離探測低空飛機的要求。

  1960年,通用電氣公司研制成功了這一雷達,定名爲AN/APS-96。格魯曼公司爲這一預警機系統專門設計和制造了一種載機。它在雙人駕駛艙後有一個粗短的機體,包括長3.35米的電子設備艙,和在其後面有3個顯控臺的操縱員艙。這3個顯控臺分別供雷達監視員、任務指揮員與引導控制員使用。全機長17.55米。又寬又長的機翼與機尾翼都放在機身之上,翼展24.56米。爲了減少在母艦上占有的面積。機翼除中間部分外,兩邊可向後摺。緊靠兩邊後摺交連是兩個短艙,艙內上部安裝了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下面則是起落架。這一對提供近萬匹馬力的發動機使該機在母艦甲板上能以23.54噸全重起飛,並在6,000~9,000米的高度上,以450~480千米/小時速度巡航。飛機載燃油5.6噸,足以續航2,580千米,從而達到了在離母艦300千米處巡邏約4小時的戰術要求。

  扁平的旋罩安裝在機背中部偏後位置,爲了在工作時天線盡可能離開機身以減弱後者對前者波束的影響,又要使載機的總高度低于航空母艦機庫5.53米的限高。格魯曼設計了一個特殊液壓升降裝置使910千克重的天線旋罩在入庫時能降低0.66米。爲了克服機背大旋罩産生的氣流影響,機尾設置了4個垂直安定面。

  第一架原型機于1960年10月21日首次試飛。1961年4月19日,經過改進後的飛機又試飛成功。1964年1月19日開始,這種被稱之爲“鷹眼”(Hawkeye)的預警機開始提交美海軍,定型爲E-2A,當時部署到太平洋艦隊的航母上取代原有的E-1B。到1967年E-2A機共生産59架(不包括原型機)。

  不久,格魯門公司和海軍維修廠針對E-2A使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裝,改裝後稱之爲E-2B,1969年2月20日,E-2B首飛成功。到1971年12月,海軍將51架E-2A改裝爲E-2B。

  此次改進的重點是用AN/APS-111雷達替換AN/APS-96雷達,後者的特點是采用了60年代研制成的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AMTl),又以數字電子計算機替換了原來的磁鼓存儲器與模擬跟蹤器,使雷達在海平面上發現和跟蹤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

  但AN/APS-111雷達在靠近陸地的海域工作時性能仍不能令人滿意。島嶼與海岸的強散射雜波仍掩蔽了要觀察的飛行目標。當時美海軍在地中海與東南亞、南海都遇到這類問題,因此它要求通用電氣公司繼續改進雷達的下視能力。70年代初,通用電氣公司又推出了AN/APS-120雷達。它采用了當時屬最先進的動目標檢測(MTD)技術,其核心是對每一距離單元上的信號進行多普勒頻率濾波,以區別雜波和飛行目標。當時還以模擬器件爲主,因此電路十分複雜。同時爲使多普勒頻率區分有效,必須使信號頻率很穩定。因此又大力改進了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本地振蕩器的頻率穩定度。此外,又讓航空部件公司將飛機螺旋槳從鋁質改爲由鋼心、塑料蜂窩結構與玻璃鋼外皮組成,由此減弱了螺旋槳反射作用對信號産生的頻率調制。這些措施綜合起來改善了雷達在地面雜波幹擾下的探測能力。

  繼E-2B之後,美海軍又展開了E-2C的研制,1971年1月20日,煥然一新的E-2C首飛成功。與E-2A/B相比,E-2C的外形變化並不大,只是因加裝ESM系統,在機頭、機尾與兩翼端各安裝一組電子偵察螺旋天線,因而機鼻伸長了0.53米。另外爲了改善電子設備冷卻系統,在機翼中部前面加裝了一個熱交換器。E-2C的主要變化來自于內部,其核心爲AN/APS-120雷達,加上一套利頓(Litton)公司的電子偵察系統(ESM)或稱被動探測系統(PDS)APR-73,又配以新的計算機OL-77/ASQ與改進的顯控臺APA-172以及新的導航與通信設備。

1971年中,E-2C生産型樣機開始生産。1972年9月23日,生産型樣機首飛成功。首架E-2C于1973年底交付美國海軍,1974年2月開始形成作戰能力。其總體性能與可靠度得到使用者的較高評價。因此美海軍決定以它作爲定型裝備,到1984年用E-2C已替代了所有的E-2B。在以後的時間裏,E-2C的雷達仍在不斷改進。1978年試制成功“先進雷達信號處理電路”(ARPS),用數字AMTI替代了原來的模擬電路,並增加了抗旁瓣電子幹擾功能,改裝ARPS後的雷達被稱爲AN/APS-125。安裝了AN/APS-125雷達的E-2C進一步提高了目標探測和抗幹擾能力,對不同目標的發現距離是:高空轟炸機741千米,低空轟炸機463千米,水面艦艇360千米,低空戰鬥機408千米,低空巡航導彈269千米。在受幹擾時,AN/APS-125雷達的作用距離會減少5%左右。  

  1984年,萊德朗公司(Randtron)又研究降低天線旁瓣方案,並于1987年完成了新的天線與天線罩設計,稱爲“全輻射口徑控制天線”(TRAC-A)。采用這種新天線的雷達稱爲AN/APS-138。AN/APS-138還增加了發射頻率跳變數(由4點增加到10點)和多普勒頻率濾波路數(由16路增到32路)。從1987年起E-2C上的AN/APS-125型雷達陸續被改裝成AN/APS-138型雷達。到了1987年,又出現一種略加改進的雷達型號——AN/APS-139,該雷達的主要改進是在濾波器、旁瓣對消電路與信號處理器等方面。美海軍原計劃1989年後進行改裝,但後來因得到性能更好的AN/APS-145方案而停止下來。AN/APS-145型雷達的改進目標是提高探測能力以對付隱身目標,改進雜波濾除能力和自動檢測/跟蹤性能,以便在陸地上空有較好下視探測能力。該雷達具有全發射孔徑控制天線,可減少旁瓣引起的偏差幹擾。自動目標跟蹤和高速處理能力可使每架E-2C飛機能自主和同時對2,000多個空中目標進行跟蹤並控制40多個截擊任務。美國出口到臺灣的E-2T預警機上就安裝了AN/APS-145型雷達。

  1994年12月,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收到了將E-2C改裝爲“鷹眼”2000的改型合同,合同經費爲1.55億美元。改裝關鍵部件是任務計算機,在“雷神”940基礎上安裝新的A500MP處理系統,硬件與E—8C相同,改進後的試驗工作于1997年1月24日開始,1997年年中完成。大部分的技術與作戰評估于1999年進行。新型計算機重量減輕了一半,價格減少2/3,處理能力提高14倍。其他改進還包括衛星語言和數據通訊能力以及空中加油能力等。

  目前,E-2C的總訂貨量約186架,其中美軍海軍訂購了153架。E-2C系統的生産預計要持續到21世紀初,因此,其技術升級改造仍在進行之中。新型的E-2C將淘汰AN/APS-145型雷達,有可能采用正在研制的ADS-18型雷達,該雷達采用電子掃描天線和空間—時間自適應處理技術,以便在雜波中探測目標。ADS-18型雷達仍以UHF頻率工作,可提供連續的360°覆蓋,而不是每10秒一次的重訪速率提供覆蓋。E-2C的改進將使其能更好地探測較小的巡航導彈類目標。

  爲了提高E-2C的整體性能,從1986年開始,其載機上用T56-A-427新型發動機替代了原來的T56-A-425型發動機,從而提高了25%的功率,並節省燃油消耗。

  E-2C預警機亦可用于岸基,岸基機可以允許更大的起飛重量(27.16噸),因此可附加外挂油箱,從而增大約2小時的巡邏時間。

  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E—2C預警機也成爲美國大軍火商手中的暢銷貨。1980年以色列首先得到4架,1982年起日本也進口8架,還將增加到12架。此外,埃及到1987年已購買了5架,新加坡買了4架,1995年美國不顧我國的強烈反對,又非法提供給臺灣當局4架(E-2T)。上述這些E-2C都屬岸基型。

  E-3系列預警機的發展

  在陸地上,複雜的地形對雷達波的反射比相對平靜的海面要強得多,沙漠與平原地區反射強度與4~5級海情的海面相當,山區要增大10~15dB,城市再增大4~5dB。因此機載雷達從空中下視低空小型飛機時,在海上接收到雜波功率可能大于目標信號30~40dB,但在陸地上可能會達到50dB(即十萬倍)或更高。早在50年代初,雷達理論研究就指出要對付這樣強的雜波只能采用脈沖多普勒(PD)雷達技術。這一技術在探測近程目標(幾十公裏)的機載雷達上,如火力控制雷達,實現起來困難較小。因此1956年美國西屋(Westinghouse)公司首次研制出一部機載截擊用的PD雷達樣機。在得到美空軍的投資後,1959年起陸續研制出DPN-53(供“波馬克”遠程飛航式防空導彈用)與APG-59(供F-4戰鬥機用)等型雷達。其中APG-59在60年代共生産了1,000多部。

  然而,PD雷達技術應用到探測400千米的遠程雷達上難度就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對于雷達天線低旁瓣電平的要求、雷達發射機頻率高穩定的要求以及雷達信號處理大容量、高速度的要求都幾乎是與探測距離成比例提高的;而這些要求的技術指標都超過了60年代初世界先進雷達技術能達到的水平。爲此,1963年起,美空軍提出“陸地上空雷達技術”計劃,資助西屋公司及其競爭者休斯(Hughes)公司,研究突破這些技術難點。1967年與這兩家公司簽訂合同,讓它們各自研制出一套雷達試驗樣機供檢飛評比。

對于載機,美空軍亦在1967年資助兩家航空公司——波音(Boeing)與麥道(Mcdonnell Douglas)——研究能裝置新型雷達與通信、控制電子設備的機型。波音公司建議用707大型客機改裝,麥道公司則舉出與之相當的DC-8客機,但兩者都建議用機背上加旋罩的設想。最後被選中的是波音方案,即用707—320B飛機換上4臺TF-33(每個推力95.6N)型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並在機背中後部安裝一個直徑9.14米,高度1.8米的雷達天線旋罩。

  707—320B飛機長43.68米,翼展39.27米。改裝成預警機後,起飛重147.4噸,在8,500~9,000米高度上,巡航速850~950千米/小時,續航11小時,可離基地1,600千米處巡邏6小時。

  1970年西屋和休斯各自完成一個雷達試驗樣機,由波音安裝在兩架707—302B上,定名爲EC-137D。從1972年4月到9月,美空軍在5種不同的地面上空(沙漠、農田、起伏林區、光禿山區及海面)進行49次290小時檢飛。包括各種目標對象與有無電子幹擾情況。檢飛結果評審後,西屋樣機被選中。以後這新的預警機系統定名爲E-3A。另外,有一個代號叫“哨兵”(Sentry),還常常被稱作AWACS,這是“空載警戒與控制系統”(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的縮寫。

  西屋的雷達稱APY-1,工作在S波段。它的天線寬7.3米,高1.5米,是由30根水平開槽波導管垂直堆疊而成的平面天線。西屋公司在這一天線上突破了當時低旁瓣的先進水平。就以陳列在西屋博物館(Westing house Museum)中第一個成功的天線樣品而言,其最大方位旁瓣爲-39dB,平均旁瓣低于-55dB,確屬當時世界上研制成的雷達天線中的最高水平。每一開槽波導的饋電端點上有可控移相器。因此,天線的垂直波束是可以相控掃描的。這使雷達當天線在方位上以6轉/分旋轉搜索目標同時,在仰角上能借相掃波束來測定目標仰角或高度,具備了三坐標雷達功能。此外,仰角相掃還用于自動補償飛機平臺在飛行中的俯仰和橫滾,包括轉彎時的坡度角。在這裏順便補充一句,E-2C因沒有天線平臺穩定措施,在飛行轉彎時不允許壓坡度,只能作令飛行員討厭的側滑。

  雷達天線罩是與天線在電磁性能上一體化設計,即使天線罩不僅盡量減少對天線旁瓣電平升高的負影響,並且通過控制罩上各部分透波材料的介質特性,使天線下半球的旁瓣輻射部分折射到上半球去,從而更減弱地雜波進入雷達。在雷達天線的背面,中部安裝了IFF天線,兩邊則是對友機引導用的UHF數據鏈(TADII-C)天線。後者有強方向性,並且只在旋轉到對正友機時才發射,因此有較強的抗電子戰能力。爲保持飛機氣動上穩定性,天線旋罩被安置在機身重心之後。對雷達而言,這一位置增大了機身對天線下視角阻擋範圍,形成機下有45~75千米的盲區。

  APY-1雷達的發射機采用了具有高穩定度的速調管作功率輸出。平均功率8kW的發射機、調制驅動系統、波導系統、濾波器、高壓高穩定電源、冷卻系統與接收機安裝在機後部行李艙內。前部行李艙則安裝了電源系統、部分通信設備和冷卻系統。因此E-3A甲板上的大面積機艙內,布置寬松。在飛行艙後的前設備艙安裝了主要通信設備、中心計算機。緊接的操作員艙有3排9個顯控臺,機身後部電子艙有信號處理器、導航設備和維修控制顯示臺。機體中段留有空艙室,可用于增加指揮顯控設備,亦可用作會議室,在機身最後部還有乘員休息室、廚房與衛生間。因此,波音-707-320型載機爲預警系統乘員提供了寬敞的操作與休息條件,並可乘載雙班工作人員。

  APY-1雷達除發射機輸出功率管與驅動行波管外,雷達電路都采用了60年代已成熟的半導體器件,提高了這一龐大複雜電子系統的可靠度。信號和數據處理已采用當時最先進的IBMCC-1計算機,使這一PD體制遠程預警雷達所要求的近百萬次/秒的計算速度成爲可能。APY-1雷達的特點是分辨力強,有良好的俯視能力。對低空超低空飛行目標的發現距離爲400千米,對中高空目標的發現距離爲600千米,雷達每次掃描能識別與顯示600個目標。

  E-3A裝備了13個通信電臺,除引導用的TADIL-C數據鏈外,有傳遞雷達情報的TADIL-A數據鏈,此外有UHF與VHF調頻與調幅的話音臺、短波(HF)遠距離通信用的話臺和數據鏈,以及應急呼救臺與導向臺等。E-3A還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慣導系統、多普勒導航雷達和其他導航設備。

  從1973年1月起對E-3A的系統集成開始檢飛考核,除檢驗載機性能、雷達和其他任務電子分系統的功能外,亦考核系統與空軍、海軍的防空系統及通信網的接口交連情況。信號處理技術與計算機的飛行作戰軟件在檢飛中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因此這一檢飛持續到1997年5月才結束,共飛行了986架次4,573小時。由此可見預警機系統總體的複雜性。

  E-3A的批量生産始于1975年。從1977年到1981年波音公司向空軍交貨22架。但這期間西屋公司增加了APY一1雷達的海上探測能力,改型稱APY-2。同時IBM提供新的計算機CC-2,比原來CC-1在速度和存儲量上都提高近3倍,從而使雷達操縱員不再需人工起始航迹,跟蹤航迹數亦從100增到400。空軍還要求增加5個雷達顯控臺。並增加1個HF與5個UHF電臺,後者有抗幹擾能力。任務電子系統作這些改進後,預警機系統改稱E-3B。第23架起即按此型生産。E-3A/B共生産34架。

1978年起,北約決定花費20億美元爲歐洲防空系統引進18架E-3A。要求配備類同E-2B的任務電子系統,要提高海面探測能力。還增加了載機自衛系統,包括電子幹擾(ECM)與翼下空—空導彈挂架;再加1套爲海上遠程通信的HF電臺。這18架北約E-3A機從1981年到1985年提供。系統總裝由德國多尼爾(Donier)公司承擔。

  從1984年開始,按E一3B任務電子設備改裝E-3A,並在通信分系統中增加先進的“聯合信息分配系統”(JTIDS)設備。改裝後稱E-3C。1991年起又在E-3B/C與北約E-3A上加裝了電子偵察系統AN/AYR-1。

  1989年美空軍又與西屋公司簽訂一個“雷達系統改進計劃”(RSIP),研究較大規模地改進APY-1/2的探測性能,使它能對付隱身飛機、巡航導彈和惡劣的電子戰環境。改進的主要點是將發射脈沖改爲可壓縮的波形,用自適應信號處理器替代原來的多普勒處理器,用一個新的計算機與相應軟件來完成信號處理與目標數據關聯任務。雷達的監視維修顯控臺亦以功能強的新型號替換。

  除雷達外,美空軍還投資改善其他電子分系統,如中心計算機更換新型CC-2E,加GPS導航校正設備,換新型彩色顯控臺等。這些改進項目按計劃在1993年與1994年檢飛。提供北約的E-3A則由德國航空航天公司承擔改進項目的組裝與檢驗,預計在1995年開始。90年代後期要執行的這些改進計劃表明E-3系列預警機將使用到2000年之後。

  除北約外,1986—1987年美國賣給沙特阿拉伯5架E—3,但仍由美國軍人操縱。1990~1992年法國進口5架,編號爲E-3FSDA。1986年英國政府決定停止發展自己的“獵迷”預警機,轉向美國訂購7架E-3,1990~1991年交貨,編號爲E-3DAEWMK1。E-3系列預警機共生産68架,1992年停産。1992年日本不滿足于E-2C機,向美國要求訂購4架E-3級的預警機。美國于1993年同意由波音公司用波音767客機改裝成E-767。機內任務電子系統與E-3改進型相同。由于767有更大的載重(171噸)和機艙容積,因此可增加任務電子作戰人員(由E-3的14人增至18人)和相應的顯控臺。續航時間亦增加了,能在基地1,600千米外巡邏7小時。

  英國的預警機的發展

英國是雷達科技和工業上的強國,在60年代亦開始研究自己的預警機系統。英國科技專家對預警機與雷達方案上有其獨創性的設想。例如,他們主張雷達天線分兩個安裝在機頭與機尾天線罩內,各自掃描180°,不受機身的任何阻擋。又如對雷達本身他們曾主張用間隔調頻連續波(FMICW)體制來探測強雜波中的目標信號。這種技術在電路上比PD雷達技術要簡單。在當時只有模擬電子器件的條件下,在系統成本上與可靠性上有顯著優點。

  1966年選定載機,采用由英國航空航天公司(BAe)制造的噴氣式民航機“彗星”(Comet)型爲基礎改進成的反潛巡邏機“(Nimrod)MR.2。”1968年開始調用一架彗星機作試驗平臺。到1971年,世界電子技術,特別是半導體、微電子技術與數字技術的發展,使預警機雷達體制方案不再對FMICW有利,經過1年時間的爭論,1972年英國專家亦認爲PD雷達體制更適宜于預警機遠程雷達。“獵迷”預警機方案也決定采用PD雷達。英國防部與英航空航天公司及馬可尼(GEC-Marconi)公司簽合同,由前者改裝飛機,後者研制雷達和承擔任務電子系統的總體配套。

  1977年彗星試驗機改裝完成並進行初步檢飛,結果是令人鼓舞的。軍方認爲按1974年與研制方確定的系統方案是有希望可以達到它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因此同年英國防部決定投資上述兩家公司研制7架預警機,編號爲“獵迷AEW.3”。彗星試驗機繼續進行飛行試驗至1982年。

  英國軍方對預警機系統的戰術技術要求是較高的。除探測距離較小(250千米)外,它要求有E-2C的良好海上搜索能力和電子偵察(ESM)能力,亦要求有E-3A的三坐標定位功能和高分辨力,並且在陸地上空亦能下視探測低空飛行目標。由于獵迷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波音-707-320的約一半(80.5噸),機內不能多載任務操縱員,因此軍方一開始就要求系統能自動起始和跟蹤目標航迹,最大達400批。

  獵迷預警機的技術方案是在70年代初制定的。它可以利用當時已出現的電子新技術,因此方案是較先進的。

  例如,S波段平均功率10kW的雷達發射機,采用柵控功率行波管,體積和重量都比E-3A同一功率等級的速調管發射機要小得多。信號處理器采用大規劃集成電路和微處理機。中心計算機與雷達操作控制、信號顯示、故障自動檢測、導航計算等微處理機用總線連接,有較高的效能。整個雷達系統連同6個顯控臺總重量約3,700千克。直徑3米、長度5米多的頭尾天線罩各重約400千克。這些在當時都屬很先進指標。曾被認爲是一個技術難點的前後天線發射功率轉換開關,馬可尼公司亦解決得很漂亮:損耗低(小于0.2dB)和壽命長(大于10萬次轉換)。

  獵迷AEW.3預警機翼展爲35.1米,機身長42米,直徑3米,屬細長形。因此機內布局是前部操作艙內導航席、通信控制臺與6個雷達顯控臺排成一列,面向左側。中部電子艙內兩側安裝雷達發射機,信號處理器、數據處理器、其他任務電子設備和冷卻設備。後艙是小型的乘員休息室與廚房。獵迷機的飛行高度與速度與E-3A相當,續航時間稍低,可保證在基地1,100千米外巡邏7小時。值班乘員包括飛行組4人、任務指揮員1人和操縱員5個。另外,還可以加乘少量備份人員供替換。

  1982年3架獵迷機改裝完成,其中2架有任務電子設備。此後即進行長時期的檢飛試驗。從1982年至1985年飛行試驗140余次,超過1 000小時,飛行地區主要在北海與英國上空,1982年馬島戰爭後,亦曾在南大西洋試飛,並試驗空中加油。1985年11套雷達與顯控分系統已生産出來。

  在獵迷預警機研制過程中,英國政府中存在不同看法。早在1974年,美國就派E-3A樣機飛到歐洲來試驗和演示,並向北約推銷。北約部長會議經過多年討論,終于在1978年底決定訂購E-3A預警機。英國是否亦采用E-3機還是獨立發展自己的預警機系統也激起了爭論。

  獵迷樣機檢飛的紀錄表明:該系統設計上存在兩個缺陷:①是它采用中重複頻率PD雷達體制,能探測到相對速度較低的目標,最低速爲72千米/小時。這本來是一個優點,易于探測到尾追敵機和不丟失機動側飛目標。但是60年代建成的英國和歐洲大陸上很多高速公路,有大量高速汽車能超過這一速度門限,構成了該雷達在陸上下視時的主要虛警來源。這些虛警使雷達無法進行航迹的正確互聯,亦即它在陸上難以識別和跟蹤低空飛機。②是它的發射機可靠性設計不良,平均故障間隔只有17小時,無法保證系統的任務可靠度。另外,對載機容積狹窄,任務人員工作、休息條件差亦引起使用方不滿,盡管載機選型是10年前軍方確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爭論的優勢開始倒向購進E-3A這一邊。特別是美國提出補償訂貨優惠方案,即如英國以15億美元購買6架E-3A,則美國可向英國訂購20億美元(另一說爲30億)的産品作爲補償。這使英國朝野除研制獵迷機的馬可尼和英航兩家公司外,都逐漸改變態度。雖然到1985年底英國已開發本國的預警機系統上投資總數達9億英鎊,民間智囊集團——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撰文認爲,由英國投資開發,又只生産12架預警機“是走堅持自己生産的荒謬道路”。

但馬可尼公司,奮發改進。它針對陸上下視的虛警問題,在1985—1986年改換了雷達天線,使之具有更低的旁瓣電平,又在信號處理分系統中加入一特殊的“地面動目標濾除電路”。這一電路很有效,基本上可消除地面動目標虛警。對發射機亦提出了改進方案,改進了的發射機可提高平均故障間隔到175小時。它組織改進後的獵迷機在北海和歐洲大陸上的檢飛。其中有在法國東南部山區上空觀察阿爾卑斯山區飛行目標的成功紀錄。它請國際上知名雷達專家以“獨立專家小組”的名義參加檢飛,觀察目標發現和跟蹤情況。獨立專家小組的評審報告認爲該系統已達到了軍方的戰術技術指標。但是爲時已晚,1986年12月18日正當獵迷還在作最後一次試驗飛行時,傳來了英政府的決定,停止獵迷預警機系統計劃,轉向美國訂購E-3A預警機。  

  前蘇聯的預警機系統

  前蘇聯在與西方軍備競賽中亦努力發展預警機。1958年至1964年執行代號“列亞娜”(Liana)的計劃,研制L波段的機載遠程探測雷達。載機選用大型民航機圖-114D。

圖-114D有4個12,000有效馬力的渦輪旋槳發動機,起飛全重175噸,略大于707—320B。機身容積與707-320B相當。因此,圖-114D改裝後適宜用作預警與控制機,改裝後的編號爲圖-126。

  圖-126的雷達天線旋罩與E-3相似,安裝在機背中後部。旋罩直徑ll米,高2米。雷達發射機輸出峰值功率2MW,脈沖寬度4ps,重複頻率300Hz(可跳變)。雷達的雜波濾除仍采用50年代“拉瑪”計劃中試驗過的外相參動目標技術。與早期的E-2預警機雷達相當,這種技術只能保證在海上有遠程探測低空飛機的能力。從雷達平均功率和天線面積可估計其探測小型作戰飛機最大距離不低于300千米。

  1969年前蘇聯首次對外公開這一機型的照片。70年代裝備了約10架。西方新聞媒介曾報導,1971年該機被派往支援印度,監視巴基斯坦的空軍活動。但由于該機沒有陸上下視能力,此消息的可信度不足。

  與美國空軍的“陸地上空雷達”計劃相對應,前蘇聯亦在1960—1980年間對地/海面的雜波特性和雷達新技術、新器件作了理論研究與實驗工作,爲研制預警機PD雷達打好技術基礎。

與E-3相當的PD雷達預警機系統于80年代初研制成功,編號爲A-5。A-50的載機選用伊爾-76運輸機改裝後的A-50機起飛全重190噸,載油65噸,在9,000~10,000米高度上,巡航速度爲700~760千米/小時,續航力7.5小時,在離基地1,000千米處可巡邏4小時,還可接受空中加油以延長續航時間。A-50亦在機背中後部安裝天線旋罩。旋罩直徑10.2米、高2米。

A-50的雷達與E-3A的APY-1/2有多處相似。它亦采用S波段速調管作功率輸出的發射機,平行開槽波導堆疊成的平面天線,高重複頻率PD體制等。其不同處是:天線有較大口徑(9.4米長×1.8米高),發射機有較大的平均功率(20kW)。但天線的旁瓣電平稍高。特別是主瓣附近10°以內的旁瓣有-24~30dB;天線仰角上沒有相位掃描控制,只有機電穩定電臺;爲了保證仰角上有足夠的探測範圍,天線仰角波束由3個4.2°波束堆積合成。信號處理電路與數據處理計算機都還采用小規模集成電種,元件數多,體積大,可靠性低。由于這些技術上的限制,A-50雷達總體性能上不及E-3系列。例如陸上下視小型戰鬥機的最大探測距離約230千米,最大跟蹤目標批數爲50,測高精度爲距離的1%。

  A-50沒有電子偵察系統,但有電子自衛系統包括雷達告警分系統,X波段與C波段的有源電子幹擾機,還有裝在機頭和機尾兩側的幹擾箔條與紅外彈投射器。

  A-50機內布置很擁擠,駕駛艙後的前艙內左右兩側有8個顯控臺,分別供任務指揮員、6名雷達操縱員及1名雷達工程師使用。另外通信工程師和信息工程師各有一個控制席位。在顯控臺與控制席的上面與艙後部安裝了4個電子計算機、12個UHF與HF電臺,雷達信號處理分系統、有源電子幹擾分系統、低壓電源機櫃等,擠滿了機艙空間。後艙較小,裏面主要是雷達發射機、微波接收機、IFF詢問機和冷卻系統設備,還有一套與E-3A的TADIL-C相對應的S波段定向發射引導數據鏈。後者的天線也是與IFF詢機天線一起裝在雷達天線背面。擁擠的機艙內沒有乘員休息室,亦不能加乘輪換作戰人員。任務電子系統(俄國人稱之爲“無線電綜合體”)的供電由機身左側攜帶的輔助發電機組(APU)給出。該APU有強大的供電能力——4X120kVA,但它的渦輪發動機産生巨大噪聲,使機艙內的總噪聲水平達80dB以上,加重了乘員環境的艱苦性。

  1986年起A-50預警機裝備到前蘇聯空軍與防空軍,替代了圖-126。A-50共生産約30架。1990年蘇聯解體後,它們歸屬俄國。

  前蘇聯亦曾研制過艦載預警機系統。它是用運輸機安-72(更新型稱安-74)作載機,在其加強的巨大垂直尾翼頂上加裝了一個扁圓形旋罩雷達天線。此機前蘇聯的編號爲安-71,西方國家情報單位命名的代號爲“狂妄人”(Madcap)。安-72是全重27.5-34.5噸(按不同起飛滑跑距離)的短距起降小型運輸機。機長28.02米,翼展31.89米,有較大的機身直徑:3.10r米,與較寬敞的艙體容積:10.5米長、2.15米寬、2.2米高;載荷5噸時可續航2,000千米以上。兩臺D-36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力大于30噸,使它能在高10,000m高度上巡航,巡航速度爲500~600千米/小時,並且起降距離較短。這些性能因素表明它適應于改裝成艦載預警機系統。據西方情報分析,認爲它是爲“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研制的。

  小型預警機的發展

費爾康預警機(PHALCON-AEW)。

埃裏眼(Erieye)預警機

前面敘述的幾種現代預警機系統都需有很高的研制成本。美國出口的E-2C機,每架(連同其後勤支援)售價在0.5~1億美元/架,E-3A則更貴爲1.5~2億美元/架。這些預警機的維護使用費用亦很高,如E-3A,飛行1小時的費用平均爲7,000美元。因此除資金雄厚的國家外,一般都購買不起,也“養”(使用、維護)不起。而作爲空、海軍一個不可缺少的機種,需求又都感迫切。在此情況下,80年代中,英美一些電子和航空公司提出了幾種小型預警機方案,尋求買主。它們推銷宣傳的中心點是價格很低,但仍能完成預警和控制的一定功能,不但小國家可裝備,大國亦可用來作爲大型預警機的補充。

  這些方案的特點是用小型運輸機作載機,用X波段的機載PD制搜索或火控雷達改造成爲預警搜索雷達。在這些方案中,真正研制出樣機,經過檢飛考核,參加了國際航空展覽,並有希望得到訂貨的是英國桑-依瑪(Thorn EMl)公司與P.B.諾曼(Pilatus BrittenNorman)公司合作推出的“保衛者”(Defender)預警機。

  “保衛者”預警機的雷達由桑-依瑪公司用X波段機載對海搜索雷達改造而成。用炭纖維作的天線反射面口徑爲1.37米寬×0.86米高。天線按低旁瓣要求設計。方位波束寬1.7度,仰角波束寬2.65o。旁瓣電平在主瓣近區-25~-32dB,遠區-40dB。發射機用柵控行波管爲功率輸出管,平均功率500W。脈沖重複頻率有中與低兩種,前者用于在地雜波中探測飛行目標,後者用于仰視探測或用于海上探測船只或飛機。載機是由P.B.諾曼公司的“島民”(1slander)機(軍用型稱“保衛者”)改裝。該機作運輸機時起飛重僅3.18噸。改裝時加固機翼,增大起飛重量到3.63噸。機頭加裝一個橢圓球形天線罩,內裝天線與掃描、穩定機構。由于機身阻擋,天線圓周掃描時,後向90°是盲區。

  載機長11米,翼展15米。機艙容積3.05米×l.09米×l.29米。只能容納兩個飛行員席和兩個雷達顯控臺,主顯控臺下半部安裝了信號處理器與數據處理及引導計算微機。載機巡航高度2,100~3,000米,不需氣密艙,巡航速265~280千米/小時。任務電子系統除雷達外,還包括:UHF電臺、簡化型電子偵察設備與精密慣導,總重量740千克。如乘載1個飛行員與2個雷達操縱員,則只能帶燃油450千克,續航時間約4小時。

  桑-依瑪公司選用“島民”機,是表明它的預警任務電子系統可裝在這種很輕型民航機上。如選用其他載量較大飛機,則續航時間可增大,顯控臺與操縱員亦可增多。例如選用德國多尼爾輕型機128-2,則同樣的設備與乘員,可續航8小時。若裝在英國民航機BAeHS748上,則可在機頭、機尾各裝一套雷達。覆蓋360°方位,並可有4個操縱顯控臺,8個乘員,續航5小時。

  桑-依瑪的雷達,由于發射功率與天線口徑都較小,用正常掃描周期(6轉/分),探測小型飛機的距離約120千米。要增大探測距離,只能縮小掃描角範圍或降低數據率。且因天線仰角波束窄,僅能搜索有限的空域高度。另外,X波段受氣象影響大,在雨天與霧天,電波傳輸衰減可使探測距離嚴重下降。因此“保衛者”預警機的功能是低水平的。其唯一吸引人的特色是售價與運轉費用都只有美國兩種預警機的1/10~1/20。

  “保衛者”預警機曾于1986年的英國國際航空展覽會上展出爲了參與競爭,美國西屋公司亦將它原來爲F-16戰鬥機配套的多功能機載雷達APG-66改造成爲小型預警機雷達。1991年西屋公司也將此雷達裝在“保衛者”輕型機上演示與推銷。

  相控陣雷達預警機的發展

  80年代以來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走向成熟。這種雷達以其掃描波束的高靈活性、系統的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等優點稱著。因此雷達專家們預測這種雷達將成爲新一代(或稱第三代)預警機系統的多功能探測設備。但在機載條件下采用這種雷達在系統工程上還有不少難點待解決。

所以進入90年代,雖然出現過很多方案和設想,但真正作出預警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經過檢飛考核的,還只有兩個型號。這兩個型號的功能還不強,應該說它們是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

  第1個型號是由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研制的。由該公司下屬的埃爾塔(ELTA)電子公司研制有源相控陣雷達。以航公司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向外宣傳它的“第三代預警機”方案。稱之爲“法爾康預警機”(PHALCON-AEW)。它是相控L波段共形陣預警機(PHased Array L-band CONformal AEW)的縮寫。

  法爾康預警機的方案是:采用波音707機作載機。在其機身兩側前後各加一長方形平面相控陣天線,天線口徑前側爲10米寬×2米高,後側爲6.7米寬×2米高。在平面天線外加一玻璃鋼整流罩,使天線陣與機身基本上“共形”(意即外形相符)。機頭天線爲圓形平面陣,直徑2.9米,裝在一個圓球形天線罩內。機尾下部亦加裝一個小天線陣。設想用喇叭陣,外面有扁平天線罩。

  法爾康預警機的發射接收系統采用固體化發射/接收模塊(簡稱T/R模塊)。每一模塊內包含晶體管驅動級和功率輸出級、環行器、接收高頻放大器、幅度加權級(即衰減器)與移相器,是一個混合集成電路,輸出平均功率4瓦。8個T/R模塊組合成1個T/R單元,有共用的機盒和冷卻散熱管道。有源相控陣天線本來要求陣面上每個(或一組)天線振子都連接一個T/R模塊。

  在法爾康系統中則爲了降低雷達的成本、重量和耗電,全機184個T/R單元中僅80個固定連接在天線陣的中部各振子組(2個爲1組)上;其余T/R模塊則經高頻功率開關與各陣面輪流連接。所以雷達通常還是用360度圓周掃描方式進行搜索。雷達對5平方米2目標機的最大探測距離是360千米。

  相控陣雷達波束的靈活性優點表現在:

  1.發現可疑信號後波束可立即相控回掃過去進行認證,確定是噪聲還是目標信號。如是前者即放棄之,繼續向前掃描搜索,如是後者則可起始目標航迹。這種回掃認證在0.1秒內可完成,而機械旋轉掃描的雷達則要等到一個掃描周期(通常是10秒)之後才能再次觀察此信號;

  2.在正常全方位搜索的同時,可對重點目標進行“全跟蹤”,即對這些目標提高探測數據率到4~5秒/次,並增大雷達波束對目標的照射時間。這樣可對機動目標保持跟蹤,並提高測量精度;

  3.對重點區域可進行慢掃描以增大探測距離。  

  如在機側左右70o範圍內以15秒/次的周期搜索,可增大探測距離約30%。法爾康預警機的任務電子系統中除雷達和顯控臺外,還包括電子偵察分系統、通信偵察分系統、通信分系統與導航分系統等。這些分系統都可采用80年代的新技術成果來提升性能。

  但是最終法爾康系統方案未能實現。1989年起以航公司獲得智利的合同,開始研制一種簡化的預警機系統。這一系統代號爲“神鷹”(Condor)。1993年初完成系統綜合,開始檢飛,1993年又飛往法國,參加巴黎國際航展,1995年初交付智利空軍。

  神鷹預警機與法爾康方案的不同點在于:

  ①只在機身前部兩側和機頭安裝雷達天線陣面。掃描範圍260o,機尾向有100o是盲區;

  ②3個雷達天線平面陣都是由垂直的行波天線平列組成。每l列行波天線與1個T/R模塊連接。機側天線有96列,機頭天線有64列,分別連接12個和8個T/R單元。全機共有T/R單元32個(或T/R模塊256個)。天線陣的波束掃描,方位上由T/R模塊的相位控制;仰角上由雷達載頻變化來控制。因此,相位控制點數與T/R單元數比法爾康方案要少近一個數量級;

  ③方位上用單脈沖技術測角,仰角上不作角測量。該系統屬二坐標雷達。

  據測試,神鷹預警機對5米2目標機的探測作用距離約爲法爾康方案的64%。由于任務電子設備總重較小(約10噸)。神鷹預警機可續航11.9小時。

  第2個型號是瑞典愛立信(Ericsson)公司承包研制的“埃裏眼”(Erieye)預警機。該機的特點是將一平衡木形的天線與天線罩裝在小型民航機(或稱通勤機)米德羅Ⅲ(Metr。Ⅲ)的機背上這種背鰭式天線是一個創新。

  瑞典國防部根據其國家的防禦作戰思想,認爲它們的預警機主要是用于在國境線內巡邏,提前發現境外有入侵意圖的敵機,及時報知防空指揮系統,由後者指揮和控制防空兵力。對預警機的載機要求是小型機,其目的一方面是爲了節省購置費和維護使用費,另一方面在國內巡邏不要求遠離基地,允許減少續航時間。並且在戰時小型機能在公路上起降,可提高生存能力。

小型載機和遠距離監視這兩個有矛盾的要求,在背鰭式有源相控陣天線方案中得到了較好解決。背鰭式天線罩長9.7米,高0.8米,前端有一個冷卻系統的沖壓空氣入口,內部有一個8米長×0.6米高的S波段相控陣天線。每面有178(水平向)×12(垂直向)個天線振子。兩個面之間安裝192個固體化的發射/接收模塊,每一模塊與8個天線振子連接,其平均發射功率爲15W。模塊內部含電子開關可受控與左面或右面天線陣相連。因此每一面相控陣在有源時平均發射總功率約3kW。

  這一發射功率及天線面積如與E一3A相應參數比較,可推算出此雷達探測距離約爲E一3A的70%。但整個“平衡木”(天線罩與罩內設備)的重量僅800千克。

  載機內除雷達信號處理器與數據處理器外只裝一個顯控臺。由一名雷達操縱員將雷達探測到目標的數據通過無線數據鏈傳送到地面防空指揮所。挂在機腹下的輔助電源吊艙(APUT-62T)輸出功率爲60kVA,供雷達等用。

  除“平衡木”外,任務電子設備總重700千克。因此,起飛總重僅7.85t的MetroⅢ小型機可以承載預警任務電子系統和一個雷達操縱員,在7,000~7,500米高度上經濟航速270~300千米/小時,能在離基地185千米外,值勤4~6小時。

  瑞典國防器材管理局于1982年開始向美國仙童(Fairchild)航空公司提出改裝該公司MetroⅢ型機的設想。

  MetroⅢ機本身長18.09米,翼展17.37米。在機背上加裝長條“平衡木”後,飛行阻力增加很小。爲克服其對尾部氣流擾動與對側向操縱性的負影響機尾垂直舵面加大,並增加兩個小垂直安定面。

  1987年樣機交付瑞典,由愛立信公司加裝它研制的雷達PS-890(新編號爲FSR-890),並承包系統總體。1988年曾將樣機在英國國際航空展覽中展出。1991~1992年系統檢飛考核,表明在飛行高度7,000米時,典型的作用距離爲:對大型機300千米,對小型戰鬥機200千米,對巡航導彈l00千米,達到了瑞典空軍的要求。

  1992年底瑞典國防器材局向愛立信公司訂購6架埃裏眼預警機,但載機改爲瑞典薩伯(Saab)公司生産的Saab-340型機。Saab-340較MetroⅢ大。機身長19.73米,翼展21.44米,起飛總重12.93噸。因此可裝4個雷達顯控臺與相應操作員。

  由Saab-340改裝的埃裏眼預警機飛行高度7,500~8,000米,巡航速度450~470千米/小時,可在離基地185千米處,值勤7~ 9小時。並且增加顯控席位和通信設備後,它基本具備了控制、引導己方飛機的功能。

  因此瑞典現在對埃裏眼預警機設想有兩種配套方案:

  ①是空中監視,地面控制(Airborne Surveillance,Ground Control---ASGC)

  ②是空中監視,空中控制(Airborne Surveillance,Airborne Control——ASAC)。

  但應指出,埃裏眼雷達陣面波束(波束方位寬1°,仰角寬10°)在方位上相控掃描 ±60°,只能對機身兩側各搜索120°,機首與機尾方向各有60°盲區。波束在仰角上不相控掃描。雷達對目標不測定其仰角或高度,屬二坐標體制。可見此雷達的搜索、控制功能是有局限性的。

  愛立信公司在1996~1998年向瑞典空軍交付6架預警機。此外它又與荷蘭福克(Fokker)飛機公司協議,准備在FOKKER 50民航機上安裝埃裏眼背鰭天線雷達,定名爲王鳥(King Bird)MK2E。

  Fokker 50機比Saab 340更大。該機長25.25米,翼展29米,起飛重量21噸。機艙內可載更多任務電子設備(如電子偵察分系統)和操作人員。飛行高度7,600米,巡航速度480千米/小時,可在離基地556千米處,值勤8小時。

  1996年,愛立信公司又和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協議,將C-130運輸機作爲載機加裝埃裏眼雷達的新預警機系統。

http://www.armsky.com/army/Class48/200505/1795.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7,223) | 回應(109)|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中ARJ21與日C-X
此分類上一篇:運-8

顯示全部109則回應

圖博館
中國電子戰版轟6高調公開亮相作戰可覆蓋整個南海2018.1.24環球網

  國內關於電子戰型轟-6G的報導引發境外媒體的強烈關注,印媒尤其興趣,轟-6G攜帶大型干擾吊艙執行專職電子戰任務有自身優勢,尤其是在海上、遠距離作戰時,裝有ECM吊艙的轟-6G可以在作戰任務中實施電子干擾、電子壓制和反雷達等作戰任務。
  轟-6電子戰吊艙尺寸較大,應該不是戰鬥機廣泛使用的自衛型電子吊艙。美國專職電子戰飛機通常是EF-111、EA-6B和EA-18G。不過用大型機改裝為電子戰飛機也有先例,中國有基於運-8運輸機的運干-8,美俄也有基於C-130和安-12的干擾機,美國甚至曾計劃在B-52研製專職的防區外電子戰飛機。
  理論上講,中國殲-15和殲轟-7都有能力攜帶這種大型電子戰吊艙,扮演類似美軍“咆哮者”的電子戰任務,如果用殲轟-7攜帶,該戰機作戰半徑比較有限。而轟-6G攜帶該吊艙後,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南海,當然也可以在台灣東南部海空域作戰。另外,和運-8相比,轟-6G航速更快,更容易與戰機編隊使用。
  三種電子戰模式
  第一種是防區外支援干擾。也就是在敵方防空導彈打擊範圍以外,對其防空警戒雷達進行壓制干擾。這時候電子乾擾波束從對方雷達旁瓣進入,產生噪聲和假目標,大大壓縮對方雷達的探測範圍。
  第二種運用方式是伴隨干擾。也就是伴隨突擊編隊,對敵方高威脅雷達目標特別是火控雷達、砲瞄雷達實施大功率干擾。這時由於乾擾波束從雷達主瓣注入,干擾強度很大。轟炸機由於飛行速度慢、機動能力差,如果遇到空中攔截,自身的生存力相對較低,因此這類伴隨干擾任務通常由攜帶乾擾吊艙的殲轟-7戰機執行。但當執行遠距離伴隨任務時,例如轟炸機遠航、突擊遠海大型水面目標時,這種轟炸機改進的電子戰飛機將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第三類為自衛干擾。儘管該電子戰吊艙是一種典型的專用壓制型電子乾擾吊艙,但對於轟炸機來說,其重量尚能承受。將它安裝到較為老式的轟炸機上,可極大提高生存能力。這樣,這些老型號的轟炸機也可以執行一些高威脅的轟炸任務。不過,由於這類專用電子戰吊艙價格昂貴,而且付出的重量和阻力代價較高,轟炸機自衛應該不是主要使用方式。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1-24/doc-ifyqyesy0516362.shtml
2018-01-25 09:37:11
圖博館
中國最強電子戰飛機在日本海演練能讓敵艦斷網

2018.1.29,中國海軍現役整體性能最強的運-9JB綜合電子戰飛機飛越對馬海峽,赴日本海進行例行遠海訓練。運-9JB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電子戰特種飛機,將全面替代運-8系列特種飛機。
  運-9JB型號為高新8號,美軍EP-3特種飛機類似,具備電子偵察、電子對抗等綜合電戰能力。運-9JB主要針對敵軍艦艇通信指揮網絡實施偵察,同時還能進行主動電子乾擾/壓制,切斷敵艦與外界通信聯繫。由於採用了全新的、帶增壓艙的飛機平台,運-9JB擺脫此前運-8JB(高新2號)只能在低空活動帶來的苦惱。
  運-8JB情報收集飛機在機頭下方和垂尾前方都安裝了大型天線,能對敵艦進行被動探測,並將信息傳遞給其他平台。該型機經常與海軍轟-6G轟炸機配合行動,所以主要發揮預警探測、目標指示等作用,似乎沒有電子對抗能力。運-8JB相關電子設備比運-9JB裝備的設備更大,性能卻遠不如後者。
  運-9JB不但可使從事中高空對海偵察,而且在機頭、機身兩側安裝了國產新型電子輻射源探測天線。其中機身側面雷達天線整流罩體積較小,說明我國軍用電子電子元件、設備小型化做得較好。這些機體外部的突起物越小,對飛機飛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越小。但是小型化絕不是以降低探測、干擾性能、距離為前提的。相反,運-9JB機的被動探測、主動干擾能力和作用距離,相比運-8JB有極大提升。
  此次來自東海艦隊的054A提前一天抵達日本海相關海域,可能先進行了本艦既定科目訓練。在第二天運-9JB抵達後,艦機雙方顯然互為對手開展了一番“龍爭虎鬥”。054A經過持續改進升級,不少已改裝海軍綜合數據鏈,增加寬帶數據鍊和三軍數據鏈,換裝新型戰術衛星通信站,其信息化作戰水平在中國海軍艦艇中佔位靠前。
  054A信息戰能力強,運-9JB則專門針對敵艦通信、信息接收/分發處理系統實施干擾和壓制,兩者之間的對抗演練顯然針對性極強。
  除了能讓敵艦“斷網”,運-9JB的電子信號偵測收集、儲存處理能力也在中國海軍特種飛機中處於前列。所以除了與054A進行實兵對抗訓練,在飛經對馬海峽,抵達任務空域過程中,預計也會進行電子偵察方面的相關訓練。
  在運-9JB返回後,相信中國海軍會一方面總結其在任務海域與054A模擬對抗的經驗教訓,一方面評估其電子偵察訓練情況。(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31/doc-ifyrcsrw1424194.shtml
2018-02-01 10:22:19
jsoujsou
中國電戰機

(中國電子戰飛機果真能干擾美軍EA18G?
可能是島上設備,不過連運8都可魔改成各式電戰機了,殲11/15/16...等戰機也行!

另參【圖博館】: 由SU27到殲十一 運8魔改運輸機 運8電戰機 台軍電戰機)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232947
  相關新聞
美軍EA18G戰機南海遭干擾?美媒炒作是中國干的
中國地對空電子對抗系統罕見曝光 包含數十輛軍車
殲-16欲超美EA-18G 成最強電戰機
中國雷達超強抗干擾絕技曝光美電子戰機再休想壓制
中國JY26/305A三坐標米波反隱身雷達數據公開:可在280公里外發現美
中國電子戰版轟6高調公開亮相作戰可覆蓋整個南海
2018-05-13 09:44:13
jsoujsou
C919力爭兩年後獲中國民用航空適航證 發動機却被西方卡脖子2018.06.24新浪軍事

  中國商飛力爭在2020年底讓C919取得中國民用航空適航證,並在2021年向用戶交付首架C919。目前,C919國內外使用者28家,訂單總數815架,未來將突破1000架大關。


我新型超級風洞解決大問題 曾為做此實驗遠赴加拿大2018.06.24新浪軍事

  據新華社近日報導,我國大型結冰風洞,通過了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頒佈的標準翼型結冰試驗。
  飛機在高層空間的雲層飛行時,極易發生結冰現象,而我國在運-8預警機就曾受到過血的教訓。以前我國的飛行器ARJ21都是飛往加拿大、冰島甚至是北極進行相關試驗,費勁不說,我國的新式戰機還有可能因此暴露出一些資訊。
  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在世界排的上名號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JF12超高速激波風洞就出自中國之手,美國國防部就連續4年在其年度報告對於中國在風洞技術上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349

媒體:某些關鍵技術領域 中國與西方差距反而擴大

  今年4月中興事件爆發後,《科技日報》刊發了“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的系列文章,反響很大,觀察者網也曾轉載。
  2018-6-21,《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的科學傳播沙龍上做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公眾有必要瞭解更多的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國還有很多地方還“受制於人”。
  他還詳細分析了阻礙我國攻克這些核心技術的共性原因:缺乏科學武裝、工匠精神以及持之以恆的情懷。他指出,中國要建成現代化強國,仍有很漫長的道路要走。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全文如下:…
  相關新聞
C919兩年後獲航空適航證 發動機却被西方卡脖子
  回應
 好久都沒看到這麼有見地的文章了,近幾年整個輿論媒體千篇一律,報喜不報憂!
 劉總編的講話體現了一些實事求是的東西,但有些說法如"彎道超車是偽命題"丶"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丶"某些關鍵技術領域中國與西方差距反而更大"等等,有的說過了頭,有的以偏概全,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請問劉總編:我國申報的發明專利有多少?科學研究論文有多少?這些都是在別人做地基上蓋的房子嗎?
2018-06-25 08:20:32
jsoujsou
中國轟6演習曾遭美電子戰機干擾 導彈都發射不出去 2018-07-06 新浪軍事

  早在,1994年下半年,中國海空軍在舟山群島附近進行海空演習期間,美國就起飛多架次EA-6B對我實施了大規模電子干擾,製造了大批出現的不明飛機,嚴重擾亂了我軍的戰備和演習,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美國派出兩艘航母緊急前往臺灣東部附近海域,再次派出EA-6B,使用強烈阻塞式電子信號,干擾我國通訊網路。
  痛定思痛,我軍開始奮起直追,大力發展電子對抗能力,以空軍,除了早期裝備的轟電-5、轟電-6機型,又相繼改裝了圖-154M、高新10號等大型電子戰飛機、裝備了KZ800和KZ900電子戰吊艙系統,海軍,隨著殲-10電子戰型號、殲轟-7電戰、殲-16“1612”號原型機和殲-15B電子戰改型陸續研製成功,配合KG-300G、KG-600電戰吊艙、鷹擊-91反輻射導彈,也進一步提升了我軍電子戰能力。
  近年來,中國海軍還多次舉行了複雜電磁對抗環境下的實兵演練,各型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的抗干擾能力顯著增強。當年轟-6發射導彈被干擾的事件不會再發生了,而且還能夠對美軍艦隊發動強大的電子攻擊。電子戰能力,從最初的“短板”,發展到現在的“撒手鐧”,正是我軍現代化能力突飛猛進的縮影。
  回應
多好的事兒,幫咱演習獲得經驗。
有對抗才有進步!
2018-07-07 09:07:16
jsoujsou
俄新型電子干擾機開始研製 稱可壓制海陸空天任何目標(楨:?) 2018-07-26 新浪軍事

  最近,俄羅斯正在製造能報廢軍事衛星的新型干擾機。按照俄專家的說法,每個俄軍戰略指揮部都需要配備一支航空大隊,也就是說需要組建四支大隊,每支大隊由12架飛機組成,這樣算下來總共需要48架飛機,將來會取代現在正服役的伊爾-22PP“伐木人”。據說,俄這款新的干擾機可以對海陸空任何目標進行電子干擾和壓制(就全球範圍來看,還沒有一款俄羅斯這樣的衛星)。
  伊爾-22P最早於2016年10月底被交付,但載機竟然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投入生產的一款短程客機。
  款新干擾機很可能會被叫做“伐木人2”,它的設計者現在在考慮用圖-214或者伊爾-76作為基礎載機。 “伐木人”一直被外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干擾機之一,可以獨立探測敵方防空系統的任何無線電輻射,憑藉自身強大的雷達干擾可以讓敵方雷達信號扭曲。在電子干擾這方面,說俄是世界一流,估計也沒幾個人不服。美國最有體會,因為美國曾經遭受過俄電子壓制。俄最新電子干擾機什麼時候可以研製出來,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署名:利刃/WT)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26/doc-ihfvkitx2198469.shtml
2018-07-27 09:12:59
圖博館
我軍高新系列越來越多 四個方法可簡單分辨運8和運9 2018-10-11 新浪軍事

  隨著海空軍數款高新系列的不斷服役,關於運8、運9兩型平臺的區分變的有點困難。例如空警-200、空警-500是運8還是運9平臺,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今日來說說怎麼簡單區分運8和運9。
  運9是在運-8F600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但外觀和之前的運8系列仍較為相似,不易分辨,但外觀上兩者細節有不同:
  1、槳葉:由於運9換裝了渦槳-6C發動機,而運8系列採用的是渦槳-6,外觀上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渦槳-6C有6片槳葉,渦槳6只有4片槳葉。這是最簡單的分辨運9和運8方法。
  運9換裝渦槳-6C後功率由原來的4250馬力提升到5100馬力,加之運9採用了機翼整體油箱,故而運9的航程由原來運8C的3100公里提升到5000公里,航程和載貨量都有較大幅度提升,並改善了高原起降性能。
  2、機頭:駕駛艙正面風擋玻璃數量不同,運9正面有2塊,單塊面積更大、視野更好,運8正面有四塊玻璃。
  運9駕駛艙進行了重新設計,應該是雙人機組,少了領航員或機械師座位,所以機鼻較短較鈍類似客機。運9機鼻雷達罩略顯尖銳,運8雷達罩更平。
  3、機尾:運8機尾有機炮基座(Y8F600除外),運9則取消了後部機炮,所以運8的尾巴凸(尾炮手位置),不尖銳;而運9的尾巴則是尖銳的,沒有過多的東西。
  4、運9顯得較為瘦長,運8短肥一些。運9機身長度增加到36米,運8則為33米。加之採用了類似客機的機首佈局,所以有人說運9更像客機。(作者署名:007防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11/doc-ihmhafiq9904366.shtml
2018-10-12 10:51:02
圖博館
我軍高新系列越來越多 四個方法可簡單分辨運8和運9 2018-10-11 新浪軍事

  隨著海空軍數款高新系列的不斷服役,關於運8、運9兩型平臺的區分變的有點困難。例如空警-200、空警-500是運8還是運9平臺,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今日來說說怎麼簡單區分運8和運9。
  運9是在運-8F600的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但外觀和之前的運8系列仍較為相似,不易分辨,但外觀上兩者細節有不同:
  1、槳葉:由於運9換裝了渦槳-6C發動機,而運8系列採用的是渦槳-6,外觀上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渦槳-6C有6片槳葉,渦槳6只有4片槳葉。這是最簡單的分辨運9和運8方法。
  運9換裝渦槳-6C後功率由原來的4250馬力提升到5100馬力,加之運9採用了機翼整體油箱,故而運9的航程由原來運8C的3100公里提升到5000公里,航程和載貨量都有較大幅度提升,並改善了高原起降性能。
  2、機頭:駕駛艙正面風擋玻璃數量不同,運9正面有2塊,單塊面積更大、視野更好,運8正面有四塊玻璃。
  運9駕駛艙進行了重新設計,應該是雙人機組,少了領航員或機械師座位,所以機鼻較短較鈍類似客機。運9機鼻雷達罩略顯尖銳,運8雷達罩更平。
  3、機尾:運8機尾有機炮基座(Y8F600除外),運9則取消了後部機炮,所以運8的尾巴凸(尾炮手位置),不尖銳;而運9的尾巴則是尖銳的,沒有過多的東西。
  4、運9顯得較為瘦長,運8短肥一些。運9機身長度增加到36米,運8則為33米。加之採用了類似客機的機首佈局,所以有人說運9更像客機。(作者署名:007防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11/doc-ihmhafiq9904366.shtml
2018-10-12 10:51:07
圖博館
“絲路眼” 有源相控陣預警機雷達即將精彩亮相珠海航展 2018-10-30 觀察者網

10月27日,中國電科14所發佈2018年珠海航展參展預告資訊,稱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絲路眼”預警機將首次公開亮相。
目前14所除了一句:“它的雷達陣面採用了新型有源相控陣技術”以外,沒有提供這款雷達的具體性能和模式細節:首先,這款雷達肯定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考慮到他和E-3,還有737AWACS,以及以色列“三面陣”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該型雷達可能使用了“機相掃結合”技術,絲路眼很可能只有一面擁有相控陣,這使得“絲路眼”雷達依賴機械掃描來達到360度的探測。
  可以看成是低配版本的空警-500
在預警機雖然是現代空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裝備,但是對於廣大依賴軍購的非軍事大國而言,一架擁有先進相控陣雷達,能夠提供360度相掃的先進預警機,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熟知的一些常規軍備大國,如韓國,和沙特等軍購大國,也僅有很少的預警機。
目前國際市場上提供的預警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點,比如瑞典的“愛麗眼”無人機,其機載雷達的掃描盲區大,需要雙機補盲或者戰術性變陣位才能達到作戰需求——這就意味著小國需要每時每刻保持兩架預警機出勤。
而737預警機它的有源相控陣天線陣面大還能加裝端射天線補盲,或者使用以色列的“三面陣”預警機雖然可以滿足現代國家空戰的要求,但是這兩種預警機售價昂貴,即使是在軍購上富足而且務實的韓國,也只購買了4架。更何況,這種美以的裝備,天然就拒絕了很多人。
由於世界各國預警機的缺口依然存在,14所此次推出使用“機相掃”結合技術的預警機,和5年前中國向國際查打一體無人機市場投入的“翼龍”和“彩虹”系列一樣,都可能在某些國家達到一個“壟斷”的效果,其前景十分明朗。這可能也是14所敢於將這款預警機命名為“絲路眼”的底氣。
不過和查打一體無人機不同的是,預警機作為一款昂貴的體系節點,並非所有國家都能買得起的,因此對於“絲路眼”未來軍售的前景,我們還是要保持“謹慎樂觀”比較好。
https://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8_10_30_477527.shtml
2018-10-31 09:50:17
圖博館
俄媒:中國正研發3款新型預警機 空警900是補充型號 2019-02-14 新浪軍事

  [知遠導讀]本文原載於俄羅斯《外國軍事評論》雜誌2018年第9期,作者為俄軍中校M•塔利寧。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正在研發的空警-3000陸基預警機和空警-600艦載預警機的載機方案、構造特點、基本性能和存在的問題等情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除現役預警機(空警-200、空警-50、空警-2000)外,還正在積極研發兩個預警機型號:空警-3000和空警-600。其中空警-3000可能以兩種國產飛機——“運-20”重型軍用運輸機和CRJ-200支線客機(楨:?)——為原型。
  此外,中國正在研究在未來飛機上部署採用主動相控陣雷達的遠端雷達警戒與控制系統的可能性,例如國產C-919支線客機(楨:?)和中俄聯合研製的CR-929遠端寬體客機。CR-929第一架樣機的飛行試驗計畫2023年進行。
  北京認為部隊必須裝備國產預警機(包括載機和機載電子設備),這樣才能避免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同時,在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過程中,計畫最大限度地利用在研製以前型號(空警-200/500/2000和ZDK-03的過程中獲得的技術儲備和經驗。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借用美國E-3和E-2D預警機的使用經驗和設計方案:空警-3000和600將分別與前兩者相仿。此外,國家領導層計畫組建航母艦隊,指揮其艦載機的任務將被賦予未來的“空警-600”。
  由西安飛機從2009年研製的運-20在2014年珠海國際航展上首次正式亮相,運-20在2018年之前生產了不少於6架,而中國空軍計畫一共訂購12架空警-3000,最大探測距離不小於500千米,戰術技術性能將優於美國E-3預警機。同時,該機能發現採用隱身技術的飛機,包括美國的F-22和F-35多用途戰鬥機,以及包括巡航導彈在內的小型低空目標。
  未來以CRJ-200為平臺的空警-3000是第二個出口方案。CRJ是加拿大龐巴迪生產的50座雙發支線客機。選擇該機型是因為該公司被認為是世界支線飛機和商務飛機製造業的領袖。此外,2015-2016年中國空軍購買了機號為В-4005和В-4006的2架CRJ-200飛機(另一種說法是5架),計畫用它們運輸中國軍方高級指揮人員。
  “空警-600”艦載預警機
  從2001年開始研製的空警-600計畫在航母上使用。
2019-02-15 10:04:39
圖博館
空警-600將被用於搜索、探測、識別和跟蹤距離450-600千米以內的空中和水面目標,接收、分析並向地面、空中、艦載指揮所傳輸關於空中和水面情況的情報,以及引導戰術飛機。這些任務部分將由從俄購買的“卡-31”艦載預警直升機擔負,但由於探測距離不足(對空中目標小於150千米,對大型水面目標為250千米),巡邏時間短(小於2.5小時),飛行速度慢(小於255千米/小時),最大航程小(小於680千米),卡-3”不能確保真正完成上述任務。與此同時,中國也有國產Z-18J艦載預警直升機。
  預計與美國一樣,中國航母將有3-4架空警-600,確保進行遠端探測,並指揮空中的“殲-15”和“殲-31”戰術殲擊機。中國計畫到2035年前一共建造2-4艘航母,這就要求最少製造8-16架空警-600。
  以“運-7”為平臺的JZY-01試驗機從2001年開始進行試驗。
  “運-7J”(03)是運-7J的下一研製階段、改進後的WJ-6C渦槳發動機和中國運-9、空警-200及ZDK-03已經在使用的JL-4六槳葉螺旋槳。
  空警-600的飛行技術性能將與E-2D相當,最大航程將不小於2500千米,巡邏時間為4小時(距離航母300千米)。
  空警-600的釐米波脈衝多普勒主動相控陣雷達對有效散射面積為5平方米的戰術飛機的最大探測距離為450千米,對採用隱身技術、有效散射面積為90平方米的水面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300千米。
  空警-600將於2019-2020年進行陸地機場首飛,2023-2024年進行甲板首飛,研製造總開支15-20億美元。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空警-3000型14架,空警-600型12-16架。
  綜上,中國正在實施採用三種平臺的大規模預警機研發計畫,其中兩種(空警-600/3000)是主要型號,空警-900是補充型。潛在的載機型號有五個:運-20、運-7、CRJ-200、C-919和CR-929。
  預計中國未來預警機的戰術技術性能將與美國E-3和E-2D相差不大,而綜合性能,包括無線電和無線電技術偵察能力甚至會超過後兩者。此外,中國將擁有世界上第二種短距起降艦載預警機,加上價格便宜,其在世界市場上將頗具競爭優勢。(作者署名: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回應
中國自己有ARJ21,怎麼會用龐巴迪的CRJ200造預警機?
小編繼續胡編,CRJ200跟運20根本就不是同一級別的飛機。
不是小編胡編是俄作者胡編,他是翻譯過來。CRJ200是商用機而且有不能改裝成軍用的規定,更重要的是CRJ200跟運20不是同一級別的飛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4/doc-ihqfskcp5169511.shtml
2019-02-15 10:11:06
阿楨
簡氏:中國神秘新軍機曝光 身懷絕技深藏不露(圖)

  參考消息網3月13日報導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網站2019-3-11報導,近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組畫面,顯示運-9系列裡有一款具有電子對抗(ECM)能力的改進型配已入役。
  高新-11電子戰機特徵是機身左側及右側機翼前後均配備了外形獨特的整流罩可用於容納電子干擾元件的天線。
  運-8以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安-12為基礎,陝飛1972年以來一直在生產該機型。運-9則是基於運-8大幅改進而來的產物,運-9於2010年首飛。升級內容包括配備一套數位航空電子設備元件、功率更大的渦槳-6C渦槳發動機和6葉複合材料螺旋槳。巡航速度為每小時556公里,續航時間約為10.5小時。
  高新-11是運-8G/高新-4老式電子戰機的一個替代機型。據信,有多達8架運-8G/高新-4在中國空軍服役。中國空軍的機載干擾(電子戰)能力正在增強,殲轟-7、殲-10、殲-11、殲-15、殲-16和轟-6轟炸機的改裝型均能攜帶電子對抗吊艙,用於執行電子攻擊任務。
  運-9G/高新-11與這些軍機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干擾元件是整個平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天線陣列更大,功率輸出也可能更高。該型專用電子戰機的性能可能強於只掛載電子干擾吊艙的戰鬥機,它還可能為一些作戰飛機提供電子攻擊支援。
  回應
時速550公里,如何跟得上作戰編隊去為作戰編隊提供電子攻擊支援?要不要讓殲10,、11、20等戰鬥機在作戰區域等著它?
點贊的軍盲居然還不少~
別瞎操心,這種飛機電子戰或者預警雷達範圍都是400公里以上,制空空域如此大足夠你在哪空戰了,對這種飛機來講主要是需要留空時間,這種恰恰是螺旋槳飛機的優勢,性價比也高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14/doc-ihrfqzkc3705280.shtml
2019-03-15 09:22:06
阿楨
中國神雕無人機再次現身 換裝渦扇19航發即將服役 2019-03-15 新浪軍事

  早在2015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神雕”無人機就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近日,“神雕”雙體無人機再次現身網路,引發外界關於該機即將裝備部隊的猜測。
  作為重達15到20噸的無人機,神雕已經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空偵察無人機,傳統的渦槳發動機和中推力渦噴發動機不能滿足要求。新中推渦扇-19,推力達9500公斤,推重比到達了9,其性能已達西方先進的中推渦扇發動機EJ200和F414。
   神雕的最大亮點不僅僅是因為其獨步天下的尺寸和起飛重量,它還是一款將偵察探測和預警兩大功能合二為一的無人機。雙機身上安裝有分散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提供360度無死角的早期預警,它的雷達可能採用了雙波段設計,可以在X波段和UHF波段工作。其中,X波段可以提供精確的火控資訊,UHF波段則被認為具有反隱身能力。
  在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為代表的國產預警機服役以後,中國借助神雕進行無人預警機的研發將使海空軍整體的早期預警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神雕一旦服役,解放軍就可以獲得一種可攜帶更多燃油,安裝更多樣化的設備,完成幾乎所有的的偵測和探測任務,比如電子偵察、雷達成像偵察、紅外/可見光偵察、包括導彈在內的空中目標預警以及通信中繼指揮等任務。這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能夠提供的靈活性和即時性是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探測和偵察手段無法相比的,只要燃料能夠保證,幾乎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說想飛多少時間就能飛多少時間,能長時間在目標區附近偵察,這就是“神雕”無人機在未來解放軍作戰體系中關鍵地位的保證。(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回應
亂扯,高空偵察無人機都是渦噴作為動力,美的,翔龍都是。
全球鷹是渦扇
2019-03-18 08:08:31
阿楨
演員趙立新問日軍為何沒搶文物燒故宮

  趙立新,1968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俄羅斯全蘇國立電影大學,曾擔任瑞典國家話劇院導演、演員,國籍為瑞典,目前在中國內地發展。因集演員、導演和編劇于一身,加上精通四國語言,被圈內譽為全能型人才,演員中的學霸。
  2019-3-31,@演員趙立新 發了一條微博,提問“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並在網友“得不到就毀滅”的評論下回復,“那紫禁城呢,是忘了還是沒帶打火石?”
  接著 ,他在4月2日突然在微博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
  網友評論說這是因為日本人“準備佔領並統治,而不是掠奪”,結果趙立新卻回復道,如果是掠奪,為什麼“投降前”也沒燒。他還認為故宮文物被轉移的說法“不太信服”。
  言論一出,立刻引發網友的聲討。批評其“美化侵略”,在給日本人“洗地”,而且不瞭解文物被迫南遷的慘痛歷史。雖然故宮文物南遷,但來不及運走的文物遭遇浩劫,故宮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後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統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經過統計,故宮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

演員趙立新言論暴露了一種危險的歷史觀 2019-04-04 北京青年報

所謂“歷史判斷”,必然形塑於兩個部分,也即“史實”和“史觀”。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沒有在北京屠城、沒有火燒故宮,這些都屬於“史實”;而如何解讀這些“事實”,如何為之歸因、如何為之賦義,這些都屬於“史觀”的範疇。
趙立新的“歷史觀”,其危險之處在於,架空了確定的、宏觀的歷史事實以及歷史評價,而拋出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偽命題,“因為沒抵抗所以沒屠城”“因為抵抗了所以大屠殺”,將侵略者的暴行歸因於受害者的“刺激”,這就算不是主觀上想替暴徒洗地,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大致相同的效果。此等奇談怪論招致輿論群起而攻之,趙立新並不冤枉。
2019-04-04 08:46:59
阿楨
裝備微波反導武器 陸055艦成飛彈剋星 2019/04/03 中時電子報

在解放軍055首艦下水前後,就有人對艦橋兩側那對大型天線陣列的用途十分好奇。有不少軍迷推測,它的用途應該和電子戰或反隱形雷達有關,但新浪軍事分析指出,如果只是電子戰天線,並不需要如此巨大的天線孔徑。至於反隱形雷達,相關設備應當是安裝在機庫兩側(楨:機庫兩側也有)。不過,2017年公佈的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由黃文華團隊主導的「微波反導」項目,似乎又為055艦上神秘設備的具體用途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從黃文華早年以《高功率微波對抗反艦導彈的技術途徑》為題的論文來看,相關科研機構和解放軍海軍很早就對使用「艦載高功率微波反導系統」攔截反艦導彈進行深入研究。早在2010就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微波反導武器,等到進行055艦設計時,可能已經具備了批量裝備的條件。
從技術來說,微波反導武器與音波、鐳射武器一樣,同屬定向能武器。它主要是透過調製特殊高能電磁脈衝,來破壞導彈導引頭,因而具備反應快、可全天候作業等優勢。此外,對現代反艦導彈必備的無線電高度表、GPS接收機、資料鏈,甚至是無線電近炸引信等重要彈載設備,微波反導武器也能進行不同程度的毀傷,大幅降低導彈對目標的鎖定機率與命中率。
  055艦數據
滿載排水量 12000~14000噸
全長 183米
全寬 20.9米
吃水 7.5米
動力方式 全燃聯合(COGAG)
發動機 4×28MW QC-280ICR燃氣輪機
功率 156,000匹馬力
最高速度 36節
續航距離 5,000海浬(9300km)
乘員 約350~400人
  電戰系統
電子戰支援系統天線×4
32聯裝H/RJZ-726-5A型幹擾發射裝置×2
24聯裝H/RJZ-726-5型幹擾發射裝置×2
艦載機 直-20F反潛直升機×2
  搜索系統
中低頻艦殼主/被動聲納
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X波段多用途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組合式超視距探測雷達
對制導雷達有源幹擾天線×4
對搜索雷達有源幹擾天線×2
米波相控陣雷達天線×2
長波電子偵察天線×1
短波電子偵察天線×1
  武器系統
112具裝載長度不超過9米隔艙內徑850×850平方毫米冷熱共架大型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前64,後48)
海紅旗-9B中遠程防空飛彈
鷹擊-18A亞/超音速反艦飛彈或巡弋飛彈
長劍-10遠程巡弋飛彈
紅旗-19遠程反導飛彈
魚-8火箭助推魚雷
24聯裝海紅旗-10飛彈發射裝置×1
H/PJ-45型單管130毫米艦炮×1
H/PJ-11型11管30毫米艦炮×1
3聯裝7424型324毫米魚雷發射器×2
2019-04-04 08:50:37
阿楨
翼龍2改進型電子戰無人機亮相 增加新型電子戰系統 2019-12-05 新浪軍事

  近日國產翼龍2電戰機公開亮相,在機腹下面增加了一個圓盤狀天線整流罩,整流罩內伸出若干天線,此前CH-4也曾經掛載這樣的吊艙進行試飛。
  無人機體積小、信號特徵小,可以深入到對方縱深探測目標。還有一個非常關鍵優點,那就是暴露行蹤,甚至被對方擊落,也可以用故障或者迷航進行推脫。因此現代戰場上無人機廣泛執行電子偵察、主動干擾、通信對抗等方面任務。
  中國在珠海航展等國內外航展上面也展出過多種無人機電子戰系統。例如2016年珠海航展公開展出的KZ-100能夠搜索、截獲對方雷達系統信號,然後對信號進行分析,確定技術參數、性質和用途,確定信號源位置。這些資訊可以通過資料鏈傳遞給後方指揮所,確定對方部署,從而推測對方動向,也可以用來積累電磁信號資料庫,為我方電子戰行動和電子戰系統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一種系統是JN-1101-U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截獲、定位對方無線電通信信號,進行分析、干擾和定位。系統可以自我調整干擾目標,具備多種干擾手段。這兩種系統還可以引導無人機上面光電探測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對目標進行精確識別,確定目標之後即可發射導彈進行攻擊。
  另外在翼龍2電戰機兩側也能看到新增加天線。這樣天線在國產JY-300無人機上面也能夠看到,它是保形天線,用於探測空中目標。因此外界推測這個天線功能可能和JY-300相當或者相近,具備一定探測能力。由於中國相關單位已經攻克綜合射頻技術,並且在多種飛行器上面得到運用,所以外界也認為翼龍2電子戰無人機應該也會配備綜合射頻系統,也就是說這組有源相控陣天線不但作為雷達天線,還可以執行電子戰、通信等任務。
  從國際市場來看,各國和地區空軍對於電子戰無人機要求也在提高。現在偵察打擊一體化無人機在非傳統任務環境之中性能優異,但是在傳統作戰環境之中生存能力就比較有限,近期中美無人機連續在葉門、利比亞戰場折戟就是例子,因此各國和地區空軍希望能夠擁有電子戰無人機,可以發現對方防空系統,然後進行干擾和壓制,以提高自己無人機戰場生存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的防務觀察)
  回應
用這東西觀察印越韓或臺的防空雷達和通訊系統什麼的統看穿,戰時可即時傳送資訊引導戰機攻擊敵方雷達陣地。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2-04/doc-iihnzahi5181909.shtml
2019-12-06 09:49:18
春藥哪裡買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0 10:08:08
阿楨
巴空軍花20億買了4架中國飛機 對空戰勝利至關重要

  最近,敘利亞和土耳其發生衝突,空戰結果幾乎一邊倒,土F-16在E-737空中預警機引導下,輕輕鬆松擊落了敘多架戰機。
  這和去年年初,印巴空戰形成了鮮明對比,雖然印具有數量和品質優勢,但卻遭到可恥的失敗,一架米格-21和蘇-30被擊落,關鍵就是一款巴花費20億人民幣購置了4架中國ZDK-03預警機!
  ZDK-03和空警-500預都是採用運-9平臺,但是雷達天線陣面尺寸更大一些,探測距離更遠,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這種設計和美國E-3完全一樣;弱點是,這種單面預警機雷達,轉速較慢,整個空域掃描一圈需要時間比較長,一分鐘可以看6-8次全空域。
  空警-500則具備電掃描功能,掃描速度可以比較低,也可以調速變得很高,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優勢,而且可以針對特殊區域採用凝視模式,可以實現對特殊目標高精度即時監控,這是一個很尖端的功能,但是對於巴來說,還是過於奢侈了。
  中國預警機擠壓了瑞典廠家一半訂單,憑藉的是性能優勢
  瑞典薩博-340飛機,雖然採用了電掃描技術,但是飛機前後60度存在明顯的死區,這是這種平衡木式的空中預警機存在的根本弊端,中國類似技術的空警-200,也採用了類似設計,很快遭到降級,大量型號轉為海上使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10/doc-iimxxstf7776582.shtml
2020-03-11 08:35:23
阿楨
隨著隱身戰鬥機的出現,預警機會被淘汰嗎? 2020-04-01

傳統預警機在面對隱身飛機時也有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沒有穩定跟蹤的能力,而隱身戰鬥機擁有三種探測預警機的方法:1.紅外探測器;2.電子戰系統;3.雷達系統。預警機也只有主動出擊了,將傳統的S波段雷達換成相控陣米波雷達,以提高對隱身戰機的探測能力,不會被淘汰的。
  先來看看隱身飛機探測預警機的三種方式。
  第一,紅外探測器。F35,殲20,蘇57,F22的升級版(計畫中)都裝有紅外探測器, F35的EODAS系統可以在90千米精確測量迎頭飛來的F16,也在2011年跟蹤到了1300千米處的運載火箭。所以說,隱身戰鬥機使用EODAS或者EOTS探測到大型預警機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相比探測戰鬥機而言,探測距離會近點。
  第二,電子戰系統。蘇57是否完成了射頻隱身還不好說,殲20,F35,F22是具備這種能力的。這種系統可以在本機雷達靜默的狀態下,發現遠達480千米處的輻射源,能夠在200千米處準確定位被測輻射源。也就是說,當預警機的的雷達開機掃描時,隱身戰鬥機就可以大概確定其位置,在200千米處既可以準確的定位。
  第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跟蹤目標時可以分出極窄的波束,而不會觸發被測目標的雷達告警系統。只不過現在的預警機不僅僅是起到預警的功能,還兼顧指揮,電子戰等能力,機載系統比較容易起反應。
  由於預警機本身的RCS值較大,機動性較差,當被導彈鎖定時是難以逃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所以被擊落的概率是極大的。為了避免被擊落,預警機完全可以加裝功率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電子戰系統,提升對抗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事實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較小,抗干擾能力並不強,在受到干擾時很容易丟失目標。
  另外,預警機還可以加裝反隱身雷達,但口徑普遍較大,如縮減探測距離,減小口徑,也可裝到預警機上的。畢竟A100就使用上了UHF波段的反隱身雷達。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0533168_17f4a263000100r1qm.html
2020-04-02 07:54:30
阿楨
美軍3艘核潛艇南海周邊高調演習 空潛-200反潛機現身永暑礁 2020-05-10 今晚報

近來在網路上,中國最新反潛機“高新6號”頻頻露面,據稱各項性能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美軍P-3C的水準。
  高新6號使用“運九”機體,在機鼻下方加裝一個“腮”形整流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能有效探測潛艇的通氣管、潛望鏡、浮標等。機尾有一條很長的“尾刺”,這是安裝了用來探測水下潛艇的磁異偵測儀。磁異偵測儀是搜索潛艇金屬艇身對地球磁場的干擾,在理論上天線愈大效果愈好,而高新6號的比P-3C還長。該機還可攜帶100枚聲納浮標,比P-3C多一倍。該機可以攜帶空對空導彈、深水炸彈、水雷、反潛魚雷等,一方面可以進行偵測反潛,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潛艇和水面艦隻展開直接攻擊,還可以用於自衛。
  高新6號與P-3C相比,在最大巡航速度、一般巡航速度、最大起飛重量等方面都相當,僅最大航程不如P-3C。綜合上述特徵,高新6號無論在平臺設計、電子設備、偵察手段及現代化程度,均高於P-3C,而和日本新研製的P-1旗鼓相當。
  中國研製的一系列高新戰機中,“高新5號”被命名為“空警-200”(KJ-200)預警機,據慣例,高新6號被命名為“空潛-200”(KQ-200)反潛巡邏機。
  如有30架高新6號,對美日的潛艇即可有效反制,還可完全抵消掉東南亞國家引進潛艇對抗中國的企圖;如裝備100架,就可以完全阻止美日潛艇在第一島鏈外針對中國的活動,進到第二島鏈內外。
2020-05-17 08:51:14
阿楨
殲16電子戰機有多強:干擾距離翻倍 優於美軍EA-18G 2020-06-27 兵工科技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殲-16戰機已經進駐高原地區。
  殲-16是一款高性能重型雙座多用途戰鬥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四代半戰機的後期改進型水準。此外,殲-16擁有多達12個外掛點,可以滿足大量電子戰裝備的內部改裝和各類電子戰吊艙的掛載,同時還可保證攜帶必要的空空、空地武器的能力,這點甚至比美國海軍的 EA-18G還要強。
  殲-16電戰機翼翼尖處的掛架被取消,出現了一種外形與EA-18G的AN/ALQ-218(V)2戰術偵察告警系統接收機。AN/ALQ-218(V)2系統體積、重量更小,因此可以佈置在機翼翼尖處,加之採用了更先進的短基線干涉儀原理,實現了對電磁發射源的高精度定位能力,每個接收機前後有2個接收器,分別可以實現90度共180度的監視範圍,管理、控制機載電子干擾吊艙對多個雷達電磁信號源進行“跟蹤一瞄準式干擾”,目前也只有中美具備獨立研製生產的能力。
  殲-16電戰機將會使用新一代大功率機載戰術干擾吊艙,覆蓋頻率將會進一步擴展到0.05〜20吉赫,發射功率也將由現有的30〜40千瓦提高到接近100千瓦,有效干擾距離將由現階段的幾十千米提高到150千米以上。
  殲-16電戰機上還將裝備新型戰術通信干擾、壓制系統,具備對陸基、海基、空基通信系統(甚至是資料鏈系統)進行欺騙、干擾、壓制的能力。
  由於釆用了開放式設計,殲-16電戰機未來的改進、升級十分方便,能有效應對未來戰場複雜的環境變化和技術發展。
  鷹擊-91反輻射導彈射程超過100千米,速度超過3馬赫。CM-102重量只有鷹擊-91的60%,射程仍達100千米,速度超過3馬赫,使用新一代寬頻率被動雷達(頻率覆蓋範圍為2〜18吉赫),具備發射後不管、記憶攻擊和先發射後鎖定的能力。
  結語
  殲-16電子戰機對於提升我國的電子戰能力和防空壓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我國或還將在運-20、C-919等國產大型平臺上研製新型大型電子戰飛機,從而實現我國電子防禦體系的全方位發展。
2020-06-28 07:51:08
阿楨
全球預警機數量對比,美國173架俄羅斯16架,中國65架 2020-07-11 新浪軍事

  現代戰爭打的就是情報戰,而要彈指敵人動向,通常是利用雷達進行偵察,因此預警機就顯得十分重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預警機的功能愈加豐富,資訊分發、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等高端技術,更是被外界稱為“空中大腦”,是當之無愧的作戰樞紐。有了它之後,空軍的戰鬥力可以說是成倍提升。
  美國擁有34架E-3,139架E-2C/D,韓日及歐洲部分國家的預警機都是從美國購買來的。
  俄羅斯擁有A100和A50兩款預警機,僅16架。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擁有4架空警2000,11架空警200,50架空警500,加起來差不多是65架,按照我軍的作風,真是數量或許比這要多很多。
  相關新聞
美國批准向法國出售3架E-2D 要價高達20億美元
巴基斯坦花11億美元購買4架中國空警500出口版ZDK-03,實戰表現出色,直呼物有

俄將造第二架A100預警機 俄軍工:全球第一無法干擾

  俄羅斯《消息報》2020-07-08報導,A-100的研製工作將在2024年底完成。研製單位表示,這款配備了先進雷達和電腦設備的預警機將是世界上同類預警機中最好的。專家認為,想要通過電子戰“干擾”這款預警機幾乎是不可能的。
  回應
言過其實!矛與盾永遠是動態平衡的。
不說的這麼厲害三哥怎麼下單?
2020-07-14 07:28:21
阿楨
美學者:台灣應停止向美亂買「無用武器」 台美友誼應以「誠實」為根基 2020/08/12 中時

近日台美關係持續升溫。美國軍事戰略專家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與戴維斯(Brian Davis)2020/08/10在著名軍事網站「Defense One」發表評論指出:
首先,台灣應停止將稀少的國防預算虛擲在昂貴的傳統武器上。去年花費20億美元購買108輛M1AT戰車,還投入潛艦國造(IDF)計畫。作者認為,這種坦克「體積巨大,無法在台許多道路上行駛,也難以躲避敵機偵查」;IDF耗費50億美元,占年度國防預算近半,這「將造成台灣在長時間、高強度戰爭中難以支撐」。
其次,台灣必須徹底革新「龐大但日益空洞的後備力量」。理論上台灣有250萬後備軍人,但這些人不僅訓練不足,也缺乏裝備。
  回應
兩位學者有些書生氣,不知道臺灣軍購的主要不是從軍事角度考慮的,而是:一給美國交保護費,二對內對外公關,採購high-profile武器,顯示力量,無論其是否怎得在軍事上有用甚至有害。
臺灣自己也知道,無論買什麼武器都無法抵擋大陸的武統,其防禦的重點是能抵擋多長時間以便美實際上蘭德公司和美國其他專家早就建議臺灣購買小型實用武器,等解放軍登島之後打遊擊戰和巷戰,換句話說焦土抗戰。老美不知道的是,臺灣絕大多數人民並沒有害怕仇恨大陸到那個程度,等真正解放軍登陸了,戰爭也差不多結束了。
250萬後備軍人?哈哈哈哈哈!炮聲一嚮,館長可混個營長.....哈哈哈哈!

空軍以防空飛彈鎖定共機 專家:過於魯莽也不聰明

美國衛生部長阿劄爾(Alex Azar)2020/08/09飛抵臺北松山機場訪問,左岸派出戰機跨海峽中線表態。臺空軍「以地面防空飛彈全程監控」,在國防專家看來,空軍的應對手段不符法理程式,以防空飛彈監控共軍戰機更是不聰明地曝露本身電子參數。
2020-08-13 08:36:15
阿楨
說個以古鑑今的事例:在1982年6月,敘利亞發生一場現代戰機與防空武裝的大戰,是以色列與敘利亞兩空軍的「貝卡谷地空戰」(Battle of Beqaa Valley),在此戰爆發之前,以色列空軍派出無人機為餌,電偵機為間諜,敘利亞防空飛彈部隊,非常白目地「地面飛彈監控」,擊落了2架以色列無人機就洋洋自得,然後在6月9日真正空戰中,由於以色列早已獲悉敘利亞防空飛彈的電子參數,再加上E-2C空中預警機的指引,以色列的F-15、F-16戰機對敘利亞各型戰機是單方面輾壓,空戰創下82:0的驚人結果,還摧毀了敘利亞的全部13個防空陣地!可見防空戰管系統的魯莽,等於是提供對手情報!
  回應
應追嚴懲究軍方自曝防空飛彈電子參數的責任。

美媒:美軍雙航母南海軍演後 中國試射東風26導彈

據美國《軍事觀察雜誌》網站2020-08-07報導,中國軍火箭軍在8月5日發射了一枚DF-26彈道導彈。此次發射是在美國海軍向南海部署兩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超級航母並進行了廣泛的軍事演習後進行的,因此可被解釋為中國對美國的一種反制,以強調美國的裝備在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脆弱性。
  DF-26射程4000公里,是從DF-21D發展而來的,被稱為“航母殺手”。中國彈道導彈的攻擊將得到其他裝備的補充打擊,例如H-6轟炸機部署的巡航導彈和其他戰術導彈,能夠完成空對地和防區外反航母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部署了270架以上的這種飛機,還有由中國水面驅逐艦和潛艇發射的遠端巡航導彈,能夠覆蓋整個地區。

蓬佩奧:中共構成挑戰大於蘇聯 現況非冷戰2.0 2020/08/13 中央社

正在捷克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20/08/13表示,中國是成為比冷戰時期的蘇聯(Soviet Union)更難抗衡的對手。
  回應
又是用引戰恐懼來總統大選,怎麼都是如出一轍。
芒果乾很容易製造的,低廉好用。
以前的蘇聯:對外輸出一元專政,追求共產主義的世界革命。
以前與現在的美國:對外輸出二元對立,追求圍堵威脅的東西對抗。
現在的中國:對外輸出財富機遇,追求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08-13 08:41:14
阿楨
殲20B戰機開始量產 我軍網路中心戰將增添新節點 2020-08-25 兵工科技

  網路中心戰概念最早由美軍提出並實施,通用資料鏈系統、協同作戰系統、MQ-4C無人偵察機、無人水面艇、瀕海戰鬥艦、F-35隱身戰鬥機等,進一步增強了網路中心戰的作戰節點,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反應速度和作戰效率。
  我國雖沒“網路中心戰”說法,但大力推進的“資訊化條件下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同樣有偵查、通信、指揮、作戰等平臺以及配套的感測器節點。
  為此,我們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研製發展了諸如北斗導航衛星系統、055型驅逐艦、殲-20、殲-16戰鬥機、翔龍無人機、空警-500預警機、運-9電子偵察機等裝備。
  首先,殲-20可以利用其優秀的態勢感知能力,與體系內的其它偵察平臺實施聯合偵察行動,然後利用其超音速巡航和隱身優勢,使用遠端精確打擊武器對關鍵目標進行“刺殺”,破壞對方的作戰體系。
  其次,殲-20還可以利用其強大的火控雷達和資料傳輸系統,充當空中小預警指揮機,像殲-16這樣的“炸彈卡車”,可掛載大型、重型武器的轟-6N等,都將在殲-20的指揮下,實現最佳的作戰效能。

俄羅斯版“忠誠僚機”無人機曝光 被指山寨美國產品

  據“防務博客”網站2020-08-25報導,在莫斯科附近的愛國者公園舉行的“軍隊-2020”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俄展示了最新型的隱身無人概念模型機“雷鳴”重7噸,有效載荷500公斤,能與蘇-35/57並肩戰鬥,還擁有自主作戰的“蜂群”模式。但有分析表示,“雷鳴”是美國XQ-58A“女武神”的山寨品。XQ-58A是高亞音速無人機,是“忠誠僚機”計畫的一部分。XQ-58A的主要用途是在未來空戰中擔任有人戰機的先鋒與保護者的角色。
  回應
高亞音速僚機怎麼跟上超巡的長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20-08-25/doc-iivhvpwy2996428.shtml
  相關新聞
外媒:殲20戰機部署新疆後 印度或引進蘇57與其對抗
  回應
買蘇-57? SU-57的隱身設計多麼粗糙不是五代機,俄都沒用!
2020-08-26 08:05:56
阿楨
國防部「109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共軍通資電戰 已具癱瘓我作戰體系能力

報告指出,共軍通資電作戰能力,除可運用各主戰飛機攜掛精確導引武器對台灣突擊,也能輔以無人載具配合各型電戰機進行電子戰軟、硬殺,以提高中國東南沿海的實戰能力,現階段已初步具備癱瘓台灣防空、制海及反製作戰體系,並有效奪取並保持戰場控制權、阻斷台海通道,對台灣威脅巨大。中國持續部署具有影像偵照與電子偵蒐能力的衛星,並透過台灣周邊的作戰艦、科研船、無人機、偵察機、情報船等陸海空手段擴大情蒐,完整掌握台灣軍事動態及完備戰場情報整備與經營。
報告指出,中共新一代主力戰、轟機已逾1000架,戰時搭配輔戰機種協同作戰,可獲取周邊空優,並支援地面及海上作戰,其中殲20機已列裝東部戰區,以強化應對東、黃海空中戰力。轟6作戰半徑3000公里,搭配鷹擊100射程1500公里,打擊範圍已突穿第二島鏈,可有效突擊美軍關島基地及支援打擊美航母戰鬥群,以達區域拒止、抗擊外軍之目的。
  回應
所以加3000億軍購冤大頭,加購資通電相關產品1000億?
瘦肉精和瘋牛病換美國軍火商武器傾銷。
國防部替馬英九的「首戰即終戰」背書?
  相關新聞
綠砲轟馬英九的「首戰即終戰」

陸防空系統 千公里找到美F-22/F-35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20-08-27報導,隨著中國防空飛彈系統不斷升級更新,很快就會讓美國F-22和F-35等隱形戰機變得毫無用處。

為了軍售,美國連“盟友”都坑,不買就制裁……2020-08-31 央視軍事

日美合造F-2戰機:美不僅沒對日公開技術機密,還汲取日本的獨家技術。
以色列迫接收品質缺陷的KC-46加油機。
韓國斥鉅資買來雷達常報錯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烏克蘭買到二手劣質的“悍馬”裝甲車/過期的“標槍”反坦克導彈。
美要求土耳其棄購俄S-400防空導彈,否則踢出F-35項目/進行經濟制裁.
2020-09-01 07:34:02
阿楨
徘徊台海的解放軍"空中電子吸塵器" 威力究竟有多大

  據臺媒報導,追蹤軍機動態的“飛機定點”2020-09-0表示,不明型號的解放軍偵察機(高新8?無偵-8?),沿海峽中線南北飛行整個臺灣海峽後,返回福州。
  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無人機,採用一對銳利的三角翼,兩個垂直尾翼在主翼的兩側。採用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不需從外界獲得氧化劑,可飛得更高更快,更難被發現和打擊。無偵-8的“雙四”(飛高40000米,飛速4馬赫),比美國號稱從沒被擊落的“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和D-21無人偵察機的“雙三”更強。無偵-8的隱身與D-21相當,敵方防空系統難以探測到,即時發現,現役的防空導彈也很難威脅。
  無偵-8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為反艦彈道導彈,提供敵方航母編隊準確的偵察定位資訊,而衛星,遠端雷達,以及有人電子偵察機,要麼存在距離太遠、探測精度差、即時探測能力不足的缺陷,要麼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攔截。
  運-9電子偵察機可能性更大
  無偵-8不會輕易暴露它的飛行軌跡。因此,此次可能是運-9電子偵察機(高新8),能夠對所經之處大半徑範圍內對方各種雷達、無線電、通信指揮系統、電子戰系統發出的電磁信號實施探測、接收和定位,並且能夠進行儲存和分析,形成電子資訊資料庫,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空中電子吸塵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9-07/doc-iivhuipp2948444.s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福布斯》2020-09-03稱,美國防部2020版《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或將反艦彈道導彈搬上055型驅逐艦

日本“准航母”進南海 沒逃過“天眼”

  日本也來刷存在感?“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7日息稱,9月5日,衛星圖像在西沙群島以東發現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航向東北。
  此前密集發佈南海美軍動態引關注的北大海洋研究院“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是一個開放式的智庫,是一個國內外學者協作的網路,宗旨是全面客觀掌握南海的動態和資訊,準確感知南海的軍事、政治、經濟、環境等態勢。為了研究的需要,建立了自己的海空態勢系統,持續跟蹤和披露域內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艦機動態。
2020-09-08 08:44:27
阿楨
空警500出海軍新改型 機頭上方加裝長長針狀探管 2020-09-11 兵工科技

  近日央視節目,解放軍南部戰區某海軍航空兵基地,出現了一架新型的空警-500中型預警機——在機頭上方加裝了一支長長的針狀探管受油裝置,特別適合南海區域這樣遠離大陸數千千米的遠海區域作戰。
  運-9使用4具渦槳-6C渦槳發動機,時速550千米/小時,最大航距7800千米。空警-500在運-9的上加裝了大量機載設備,由於加裝碟形預警雷達天線,飛行阻力大幅增加、飛機油耗顯著增大,因此航程僅為5700千米,留空時間12小時。
  對於南海防區而言,距離大陸1500~2000千米,光往返就需要六七個小時,超過了留空任務時間的一半,真正的滯空只有2~3個小時,這對於需要長時間滯空為戰鬥機群提供C4I支援的預警指揮飛機而言,是遠遠不夠用的。
  因此,這就是海軍航空兵裝備安裝了加受油裝置的新型空警-500H預警機的主要原因。
  空警-500固定式三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比早期空警-200採用的兩陣面“平衡木”式預警雷達天線設計更為有效,由於空警-500達到了全年運行和作戰能力,老式的預警機已於2018年停止生產。
  相關新聞
西安衛星空拍照曝光艦載預警機「空警-600」首飛:AESA雷達能夠遠距離(約321公里)檢測隱形飛機,使F-22和F-35無所遁形。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9-11/doc-iivhvpwy6121010.shtml
2020-09-12 08:54:34
阿楨
中國艦載預警機性能如何:探測距離550公里不輸美軍E-2D 2020-09-29 兵工科技

  近日,中國艦載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首次試飛,成為繼美國後,世界上第二個成功自主研製出艦載固定翼預警的國家,其預警探測能力究竟如何呢?
  目前世界圓盤狀預警機的雷達主要有以E-3A為代表的機械掃描式脈衝多普勒雷達、以ZDK-03為代表的機械掃描式無源相控陣雷達、以空警-2000為代表的固定三陣面和以E-2D為代表的將機械掃描與有源相控陣結合等幾種體制。
  固定三陣面具有可靠性高、掃描範圍廣、多目標跟蹤能力強、探測速度快等優點,但相應的,該雷達也有體積和重量較大,造價高等缺陷。而空警-600由於是艦載機,…….
  不過,我國已在空警-500上創新使用了數位陣列雷達技術,傳統的有源相控陣為產生足夠高頻率的發射信號,必須一級一級地進行變頻,電路多,複雜度高,可靠性也相對較低;數位化雷達直接以數位的方法產生一定頻率的發射信號,省卻了多級複雜電路,重量大幅度減輕,體積大幅度縮小,性能卻大幅度提升。因此,空警-500在重量、雷達天線口徑大幅下降的基礎上,反而實現情報處理能力、抗干擾能力的大幅提升。不光在整體技術性能上更先進,探測隱身目標和高超音速目標的探測能力、多目標跟蹤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也比空警-2000更強,探測盲區大幅度縮小,偵察距離、跟蹤目標數量以及引導戰鬥機的頻次都大幅度提升。
  機械掃描+有源相控陣電子掃描雷達相比於固定三陣面,具有刷新率低、機械掃描設備可靠性低等缺陷,但也有體積、重量較小等優點,具備上艦優勢,其可以實現探測性能和體積的完美平衡。
  而我國早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中國電科14所就展出了一款KLC-7預警雷達實現了三大升級:一是從純粹機械掃描發展為機械掃描+有源相控陣電子掃描;二是從PD處理(脈衝多普勒處理)發展為STAP時空自我調整處理,在信號處理技術和能力上大幅提升;第三是將雷達整機上的速調管發射機這樣的電子管器件,全部用固態器件替換,實現了全固態化、全數位化,雷達尺寸和重量進一步減小,功耗進一步降低,綜合性能進一步提升。
  KLC-7相比於ZDK-03上的雷達,探測距離提升了三分之一以上,並增加了重點磁區增程搜索和高機動目標跟蹤的能力,將探測波束集中、高頻率地照射到這重點區域,以前10秒掃描該區域一次,現在就2秒甚至1秒掃描一次。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9-29/doc-iivhuipp7101535.shtml
2020-09-30 07:32:46
阿楨
擾台運8運9非運輸機 電子情蒐能力威脅不小 2020/10/13 中時

  大陸解放軍從9月以來頻繁派遣戰機由西南方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或是由福建方向穿越海峽中線後折返。運8反潛機對海面為主,類似美軍P-3C;運-9電子偵察機,除反潛與情收外,還具備電磁壓制、干擾等電子戰功能,類似EP-3A/B。運-8內置武器艙較大,除了魚雷和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外,可能會搭載空射反艦導彈,這是P-3C目前還不具備的能力。運-9航程由運-8的3000增至5000公里,在電戰功能的改進上進行了「高新8號」至「高新12號」工程,其中高新10號又稱空警-500。
  運-9曾多次前往日本進行電子偵察,讓日本防衛廳大為緊張。日媒曾報導,某次大陸轟-6轟炸機航經日本鄰近海域時,跟隨一架運-9電偵機,並對日方雷達進行電子干擾,讓日方誤認為有大規模空中編隊逼近。日本為此緊急啟動防空雷達、通信網,同時大量戰機預警機升空,這些動作反被運-9收集到各機場電磁頻譜與戰機運作與通訊數據。
  因此,運-8接台灣海域問題不大,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運-9一旦靠近,台灣機場與地面雷達、已啟動的防空飛彈系統的電磁頻譜可能會被偵測並記錄。以美軍EP-3抵近廣東偵察為例,最初大陸都會啟動地面防空系統與戰管通訊等設施做為防備,現在解放軍學乖了,在美軍靠近時會暫時關閉或保持雷達與通訊靜默,否則可能反被收集各種武器的電子通訊數據。
2020-10-13 08:15:23
阿楨
對台一線直升機干擾吊艙 可壓制地面防空 2020-11-20 新浪軍事

  近日,中國軍網發佈了兩張陸航第73集團軍某陸航旅直升機低空突防的照片,照片中一架米-171直升機,在機身兩側掛架上各攜帶了一個新型電子干擾吊艙。
  對於固定翼飛機來說,機載電子干擾吊艙已經是空中作戰的必備設備。中國海空軍固定翼飛機都裝備了大量電子干擾吊艙,其中的K/RKL-700A主要用於ECM(電子對抗作戰)用途,此外還有用於ESM(電子支援作戰)的KZ-900吊艙。
  目前國際上共有近30家廠家研發了約70種機載電子干擾吊艙,但專門為直升機掛載所研發的吊艙幾乎沒有,美國的AN/ALQ-167V,裝備單位並不是美軍直升機,而是英國艦載直升機,用於海王MK5和山貓MK8。
  直升機吊艙發展緩慢的原因,首先是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比如美國固定翼飛機的AN/ALQ-184,長度3.84米,重量為290公斤,雖然已是很小,但直升機外掛吊艙的重量上限為200公斤,超過對直升機性能影響就太大了,AN/ALQ-167V只有107公斤。中國陸航此次曝光的電子干擾吊艙,比K/RKL-700A吊艙要小一半,2米左右,重量不會超過200公斤。兩個吊艙400公斤的重量對於一架起飛重量13噸,載重4噸的米-171來說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其次是直升機的戰術使用環境造成的。對於陸航直升機,及時探測到敵方雷達的信號,並且利用地形進行規避,比外掛一個可以進行電子對抗的吊艙更實用。另外,由於直升機特有的旋翼和尾槳會產生非常大的雷達回波,進行雷達隱身設計是無效的。美國當年在取消RAH-66時,就認為與其花這麼多錢搞效果有限的雷達隱身設計,不如把資源用在降低直升機的聲學和光學特徵上。
  因此,直升機防禦系統上的發展重點是紅外和鐳射對抗,而非電子對抗。所以直升機除了設計有內置的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鐳射告警接收機、紅外干擾機以外,外掛型的紅外和鐳射干擾吊艙也很多。
  雖然電子對抗吊艙並不是直升機防禦系統發展的首要目標,但並不代表這種吊艙沒有作用。在平原、沙漠、海上這些沒有地形可以用來隱蔽的地方執行任務,還是需要電子對抗進行支援的。
  在這種地形下,直升機的最大威脅不再是單兵肩射導彈,而是野戰防空系統,比如俄羅斯的通古斯塔。雷達探測距離在30公里,射程10-15公里的小型防空導彈,或是彈炮結合系統,均使用雷達制導。對於戰場上的直升機來說是很大的威脅。
2020-11-21 07:05:48
阿楨
資訊化水準超強的下代戰機為何不能替代預警機? 2021-04-28 新浪軍事

  主張四代機可以取代預警機的論據:1、現代戰機的雷達和資料鏈性能極為強悍;2、戰機隱身性和機動性遠強預警機;3、航母上載機數量有限。
  戰機對氣動佈局和重量的要求十分苛刻,雷達掃描角度通常不超過120°,而為了保證較高的刷新率以防止出現目標丟失,會選擇60°甚至30°,要大量戰機組網才能360°。
  其次,由於雷達波長越短精度越高,戰機火控雷達的波段選擇至少是X,甚至Ka、K和Ku。預警機多採用L、UHF。而波長越小,損耗也就越大。UHF波長為X的5-50倍,探測距離2-7倍。此外,UHF有很好的反隱形效果。
  預警機的人員配置也比戰機更適合進行情報處理:E-2C/D共5人:飛行員、副駕、雷達官、戰情官和空管官。相比之下,四五代機均為單座配置,飛行員要負責從操控戰機到操控武器,很難對戰情進行分析和對其他空中編隊進行指揮。
  相關新聞
陸東風17新亮相美智庫:台愛國者飛彈攔不住
美要斥資177億美元研製發展第四代反導攔截彈的發展,針對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
俄軍首創高超音速防空導彈--新鎧甲--速度8馬赫可攔截任何目標
美媒:S-300/鎧甲-S1被摧毀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 但連以色列軍機都不敢打(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中國1130近防炮可攔4馬赫目標
東風100比東風17還神秘,顛覆了傳統巡航導彈,速度在3-4馬赫,而且還隱身。
2021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中國展示了多種三座標反隱身雷達。
2021-05-02 08:34:03
阿楨
台軍方報告:解放軍初具“癱瘓臺灣”能力 2021-09-05 參考消息

  台8月31日公佈所謂202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稱,解放軍結合北斗衛星全時域定位,掌控臺灣四周巴士海峽、南海、東海及釣魚島機艦動態。已具備對第一島鏈以西區域軟殺、硬殺電子攻擊等,初具癱瘓臺灣防空、制海及反制作戰體系的能力。
  台防務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這份報告書客觀呈現了大陸當前的軍事實力。
  回應
台獨別那麼自信,解放軍不是初步,而是完全。
能夠公開承認這點,是很不容易的!
灣灣這麼謙虛麼?你們有宇宙無敵的超級武器-----掃把,我們的電子戰真的沒法癱瘓它。

日「航艦殺手」對付不了大陸 2021/09/06 中時

日本專家1日指出,日本防衛省認為3馬赫的ASM-3超音速反艦飛彈,恐不足以突破中俄艦隊的防空網,因此正聚焦於開發匿蹤次音速反艦飛彈,以及速度6馬赫以上的極音速反艦飛彈,讓ASM-3地位十分尷尬,最後可能只會象徵性地採購20枚左右。
  回應
若日本評估3馬赫的飛彈都無法突破中華神盾的防線(楨:730防2馬赫/1130防4馬赫/2230防6馬赫), 台灣也不要太依賴速度才2馬赫的雄三
2021-09-06 08:18:22
阿楨
中國貼片雷達技術成熟,無人預警機亮相2021珠海航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gqP29kjz8

中國電科38所天哨無人預警機JY300亮相,機頭兩側出現貼片雷達 2018-11-05

天哨世界首次實現了雷達與無人機一體化設計,傳統預警機多背圓盤型雷達,而「天哨」的UHF保形天線能大增天線孔徑面積,提高雷達探測性能。有阻力小,航時長,載荷威力大等特點。
https://kknews.cc/military/6zje2al.html

中國軍方為何突然曝光一超級雷達? 2017/03/02

韓國新聞網稱,中國將在東部沿海上空部署戰略氣球預警雷達,中國已有空中和陸基、艦載預警雷達,浮空器成本非常低,懸停空中,比普通陸基雷達延伸數倍,美國JLENS探測達400千米,美已設置了多型浮空器。
https://read01.com/knGNP2.html

新疆驚現特大號機庫 足以容納核動力航艦

新聞網站「The Drive」2021-07-14報導,根據衛星影像,中國新疆存在一座超大型機庫,可能是供平流層飛艇使用,任務則可能包括彈道飛彈防禦、反衛星等(楨:預警機? )。
2021-10-19 07:51:18
阿楨
中共戰力8優勢 國防部提犯台8劇本 2022/04/28 中國時報

根據國防部最新送抵立法院的預算解凍報告,在比較兩岸軍力裝備優劣情勢,坦言包括中共地面部隊打擊火力較佳,中共水面艦制海戰力超越國軍,中共戰機制空作戰稍占優勢,及中共潛艦戰力大幅超越國軍等8大優勢。報告指出,國軍持續建立立即作戰能力因應威脅。
中共目前各型艦船接近900艘,持續建造航空母艦、055型、052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潛艦及登陸艦數量,強化遠海、水下及兩棲登陸作戰能力。
共軍新型戰機已配賦相位陣列雷達且飛彈射程最遠120公里,優於我戰機的112公里,具制空及數量優勢。
儘管我方E2T/K預警機性能優於共軍(楨:? ),但台海空域狹小、我預警機數量有限,整體空中制電磁能力優於我軍。
中共8種對台可能行動。包括認知作戰、灰色地帶威脅、聯合軍事威懾、聯合封鎖、奪占外、離島、斬首作戰、聯合火力打擊、全面進犯等。關鍵在於優先奪取制電磁權、制空權、制海權三權,續以統合運用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及三軍戰力,對台行大規模三棲進犯,併用信息化作戰、癱瘓打擊、抗擊外軍、打擊東部防禦、聯合空機降突擊及登島作戰等多重手段,力求速戰速決,瓦解本島防衛體系。
  回應
那台灣還剩什麼有優勢的?
草螟弄雞公,醜中仇中,把台灣變成烏克蘭

大陸最新型預警機「空警500」 對決 台灣E-2K 2015-03-25 中央社記者胡立宗

大陸空警500航程5700公里,滯空時間8小時,監控範圍為470公里,指揮調度對象達100個。結構雖小,但圓盤狀雷達罩內藏3組相控陣列雷達,整體性能卻與空警2000相當。
台灣E-2T/K有6架,其AN/APS-145機械掃描雷達範圍250公里,可追蹤2000個目標,並指揮調度其中40個目標,滯空約5小時。

空警500和E2D鷹眼,誰是地表最強預警機?專家:我們領先美國一代 2021-08-16

空警-500的雷達更加先進,在國際上首次採用全數字陣列雷達技術,通過「小平台、大預警」,探測能力、跟蹤目標的數量、情報處理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大幅提升。
儘管美國的E-737和E-2D等最新型預警機也號稱採用了數位技術的主動相控陣,但都是在信號處理方面採用數位技術,而在信號的生成、發射和掃描等方面仍採用傳統舊式的模擬器件(APY9採用了電子掃描+機械旋轉的混合模式),這就造成雷達天線重量偏大、線纜連接非常複雜、功能的可重構性能較低,而且雷達信號的損耗難以克服,降低了全系統的探測性能。
2022-04-28 09:33:04
阿楨
全球唯一的雙座版5代戰機殲20將發威 在資訊戰中成為敵方惡夢

《南華早報》2022-11-01報導,原本廣泛認為,雙座版殲-20是用來指揮無人機蜂群,但《兵工科技》指出,近年來由於5代戰機能執行的任務比以往更多,5代機還可以作為戰術電子幹擾機、小型戰術預警機和高速隱形偵察機等,並成為無人機蜂群的指揮機。殲-20的前座駕駛負責飛行,而後座駕駛則負責幹擾。可以解決單一駕駛在飛行時,無法同時和其他戰機駕駛溝通戰術,又執行預警任務的問題。後座駕駛可以負責溝通和指揮,徹底和前座駕駛分工,大大提升雙座殲-20充當小型預警機的效率。
  回應
山寨機 什麼都抄美國的
黴國何來座版五代機?
酸哦~酸死皇民了
1450,塔綠班們又崩潰了。

不是模型是原型!陸殲20無人僚機疑現身

廣東珠海航展11月8-13日登場之際,出現了一架新式隱形無人機,《動力》(The Drive)網報導,各方推測,這可能是殲-20的無人戰鬥僚機首度亮相。採用單引擎,機身中央左側一個大開口,可能是某種彈艙,而機頭大到足以裝置某種雷達、其他感測器,或是飛行系統等。

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 2022-11-01 中國航空報

【導讀】3個月完成詳細初步設計、6個月完成全機製造資料集發佈、13個月實現首飛,“鶻鷹”創下了國內軍機研製速度新紀錄。全新的設計思想、數百項關鍵技術攻關、新一代機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瀋陽廠所技術、管理、設計手段以及研發模式借此都實現了跨代提升。
  回應
13個月首飛,然後10年大改?這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方法嗎?
你不瞭解軍方政策,由於沒有充足的預算同時支撐發,J31不是軍方專案,而是J20!憑藉一己之力且在J11系列任務繁重的情況下自我搞出J31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大改是為了改造成為新一代隱身艦載機!定位和目的不同。J20是重型類似美國F22,而J31為中型似F35。J20偏空優,而J31從一開始就兼顧艦載機的需求。J20採用不計成本的高科技設備,而J31考慮到與J20的高低搭配和外貿需求,性能會有所降低。
2022-11-02 08:20:59
阿楨
珠海航展驚現中國“潛艇殺手”彩虹-5 2022-11-08

  彩虹-5此前多次參加珠海航展,也已出口多國。飛行高度為2000-5000米,時間超過35小時,最大起飛3.3噸,任務載荷為480公斤,可以掛載射手系列精確製導彈藥。說明牌寫著:彩虹-5海洋應用型,配備SAR雷達,機翼下掛載4個聲呐浮標!
  美國海軍近年也在試驗用MQ-9B無人機執行反潛任務,儘管量少於P-8A等有人反潛機,但可持續追蹤數天時間。鑒於常規潛艇(即便AIP潛艇)水下航速有限,難以逃脫反潛無人機的追蹤,再加上後者的續航力驚人,以往潛艇靠水下靜默“耗”走有人反潛機的做法恐怕就難以奏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ZzWr14pLdc

彩虹五號無人機--維基百科

彩虹-5察打一體無人機,巡航時間可達30小時以上,起飛重量可達3噸,可載重量900公斤,改進型甚至達120小時,最大飛行距離將超1萬公里。總體布局類似於美國的捕食者,可攜帶若干空地飛彈或者精確制導炸彈。頭部裝有大型衛星通信天線,以提供實時視頻監控能力。
該機最主要的改進是機體加大,機身的體量是彩虹-4的兩倍,設備艙空間增加了很多航程與載彈量增加,採用襟翼增升技術使其起飛升力提高了30%。據珠海航展的示範,該機最多可搭載十六枚空對地導引武器。
2022-11-15 12:01:49
阿楨
陸平流層飛艇南海現身 2022/12/21 中時

中方研製了可發揮多種性能的平流層飛艇,其中「圓夢」號據說能上升達18公里高,並滯空48小時。
最近曝光的照片顯示,靠近南海的菲律賓北部呂宋島附近可能出現了高空、常航程平流層飛艇。
據《動力》(The Drive)網20日報導,解放軍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在探索比空氣還輕的高空飛行平臺,以長距離、長時間執行搜集情報,監視和偵察等任務,而這正適合在南海執行任務。
這些臉書(Facebook)照片最初似乎在上週末出現,儘管原Po已被刪除,或被隱藏,但照片已被四處轉傳。據說這些照片是在呂宋島龐加辛南省(Pangasinan)拍攝的。雖然從照片看來,它呈半透明狀,但分析認為,這比較可能是金屬反射造成的。
陸企至少研製了「天恆」(Tian Heng)和「圓夢」兩款太陽能無人飛艇,據說它們至少都試飛了一次。所謂平流層高度約在地表上方 23,000—66,000英尺(約7010—20116公尺)之間,而根據個人特定位置的不同,測量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說,這和座落在中國新疆自治區博斯騰湖南部的大型飛艇機庫有關。衛星照顯示,自從它最初約在2013年出現以來,無論大小或範圍都顯著擴增。
無論如何,對解放軍來說,在南海部署飛艇,就算是實驗性質,整體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南海人造島相當分散,飛艇能提供情監偵、通信和資料共用與中繼支援。而近年中菲為了南海主權爭議不斷,摩擦愈演愈烈,因此飛艇出現在菲律賓附近,其實也不令人意外。
2022-12-22 08:50:44
阿楨
美軍E-6B「末日飛機」塗層斑駁 似乎已經歷世界末2024/01/29 中時

1架有著「末日飛機」之稱美國海軍E-6B空中指揮機,最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的白色塗層斑駁不堪,露出米黃色底漆,被動力-戰區(The Drive-The Warzone)網站戲稱「似乎已經歷世界末日」。
這架序號164387的E-6B的機身、尾部大部分區域都已經缺少了原本的白色漆,戰區的記者打電話給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 (NAVAIR),得到的說法是:「那架E-6B的塗漆,沒有黏附在底漆上,感謝你們告知,我們正在調查原因,並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案。」
對方補充說:「這架飛機仍然可以安全的執行任務,也能繼續支援所有分配到工作。」
這架飛機的白色塗層應該是抗輻射與強電磁波的功能,據悉應用了大量的鈦化合物,為何出現剝落,目前還沒有答案。
不過,在過去幾年,美國海軍的好幾艘軍艦,因長時間海上部署,造成艦身積鹽與生鏽,引發不小的關注。一種看法認為,這顯示美國海軍預算的困窘,從歐巴馬時期就出現維護預算不足的情況,使得原本的例行養護工作,選擇能省就省,因此原本對軍艦除鹽、防鏽、補漆,變成久久才一次。
E-6B可能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既然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顯的核武衝突危機,那麼E-6B表面的抗輻射白漆,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尤其特殊塗料的成本,一定是普通塗料的好幾倍。
E-6是以波音 707 客機為基礎,加上各種機密通訊設備的核戰通訊機,這些飛機的通訊器材主要是提供了關鍵的中繼節點,如果需要,最高指揮者也可以從過這些節點,傳達「實施核打擊」的命令,也稱為緊急行動指令(EAM)。

E-6B 擁有大量專業的通訊設備,以支援這項罕見的任務,比如釋放8公里長的長波拖曳天線,才能直接與水下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戰略潛艦進行通信。它也能在飛行時,指揮義勇兵3型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井。
E-6的操作成本偏高,因此美國海軍正在尋找後續機種,可能會以通用運輸機C-130J-30 「超級力士」(SuperHercules)擔任載台,安裝重要的通訊設備以取代 E-6B 機隊。
2024-01-30 02:46:56
阿楨
美軍E-6B「末日飛機」塗層斑駁 似乎已經歷世界末2024/01/29 中時

1架有著「末日飛機」之稱美國海軍E-6B空中指揮機,最近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的白色塗層斑駁不堪,露出米黃色底漆,被動力-戰區(The Drive-The Warzone)網站戲稱「似乎已經歷世界末日」。
這架序號164387的E-6B的機身、尾部大部分區域都已經缺少了原本的白色漆,戰區的記者打電話給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 (NAVAIR),得到的說法是:「那架E-6B的塗漆,沒有黏附在底漆上,感謝你們告知,我們正在調查原因,並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案。」
對方補充說:「這架飛機仍然可以安全的執行任務,也能繼續支援所有分配到工作。」
這架飛機的白色塗層應該是抗輻射與強電磁波的功能,據悉應用了大量的鈦化合物,為何出現剝落,目前還沒有答案。
不過,在過去幾年,美國海軍的好幾艘軍艦,因長時間海上部署,造成艦身積鹽與生鏽,引發不小的關注。一種看法認為,這顯示美國海軍預算的困窘,從歐巴馬時期就出現維護預算不足的情況,使得原本的例行養護工作,選擇能省就省,因此原本對軍艦除鹽、防鏽、補漆,變成久久才一次。
E-6B可能也遇到類似的情況,既然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明顯的核武衝突危機,那麼E-6B表面的抗輻射白漆,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尤其特殊塗料的成本,一定是普通塗料的好幾倍。
E-6是以波音 707 客機為基礎,加上各種機密通訊設備的核戰通訊機,這些飛機的通訊器材主要是提供了關鍵的中繼節點,如果需要,最高指揮者也可以從過這些節點,傳達「實施核打擊」的命令,也稱為緊急行動指令(EAM)。
E-6B 擁有大量專業的通訊設備,以支援這項罕見的任務,比如釋放8公里長的長波拖曳天線,才能直接與水下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戰略潛艦進行通信。它也能在飛行時,指揮義勇兵3型洲際彈道飛彈的發射井。
E-6的操作成本偏高,因此美國海軍正在尋找後續機種,可能會以通用運輸機C-130J-30 「超級力士」(SuperHercules)擔任載台,安裝重要的通訊設備以取代 E-6B 機隊。
2024-01-30 02:51: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