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7-25 04:49:15| 人氣6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泉州堪稱中國“龍眼品種寶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泉州堪稱中國“龍眼品種寶庫”

@秦    島

  東璧為福建泉州“珍稀”獨有龍眼品種(上圖),是鯉城區特產,果實扁圓形,果頂圓,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濃甜,渣極少,品質極上。事實上,泉州擁有豐富的龍眼品種資源,堪稱中國“龍眼品種資源寶庫”,原產於泉州市的龍眼品種(或品系)計有79個。引進的品種40多個,登記造冊的品種、品系多達110多個,佔全國龍眼品種的三分之一。

  泉州鯉城區是龍眼的發祥地,龍眼栽培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1700年以上。鯉城區最早栽培龍眼可追溯至漢朝、三國和晉代。泉州特產龍眼乾是絲綢銷往海外主要商品之一。早在1978年,晉江、鯉城和南安被確定為全國六大龍眼生產基地縣中。泉州龍眼品質優良、風味獨特。2015年2月批准對“泉州龍眼”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初唐詩人丁儒,隨閩王南下到泉州鯉城時,對南國佳果龍眼讚不絕口,寫下了“龍眼玉生津,蜜取花間液,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的名句。

  宋代,是鯉城區龍眼生產興旺時期。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詩云:“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似龍呼。”描繪出當時龍眼的栽培盛況。1974年,泉州灣出土的宋代遠洋航船,船艙內出土文物中有龍眼核和荔枝核,說明龍眼、荔枝等農產品在當時已作為與南洋諸國通商的貨物之一。

  明代,《八閩通志》雲:“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泉州府諸縣皆有”。可見鯉城區龍眼的發展,到了宋明時,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明代泉州著名學者何喬遠《閩書》也寫著:“龍眼焙而乾之行天下”。明代“泉州第一富”李五是明皇賜匾“樂善好施”予以表彰的慈善家,他把泉州特產桂圓幹從水路運往浙江、江蘇、天津和京城等地販賣,再購回絲綢、棉紗等回泉州銷售,並通過中轉僑商、外商把桂圓幹銷往海外。泉州桂圓因而聲譽大振,被視為滋補珍品。

  在鯉城民間流傳著和很多有關龍眼的美麗而神奇的傳說:“鯉魚化龍,獻珠造塔”、“開元寺龍眼井”、“金雞鬥蛟龍,‘龍眼’化珍果”,“悟空廣播龍眼子,八戒大吃桂圓果”等等。龍眼別名“桂圓”,寓有“富貴團圓”之意,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大禮。在鯉城區還保留著不少古代淳厚、獨具特色的民穀風情:有“桂圓拜月,龍眼敬七娘媽”、“降龍祈風出海”、“子果敬神祭祖”、男女青年“唱龍眼”等等。文人妙筆,龍眼生花。

  歷代名人學者,把對龍眼的讚許和愛護,化作精彩的詩詞歌賦;村野民間也一直流傳著關於龍眼的美麗傳說,沿襲著種種民風民俗,維護了龍眼的尊貴地位。東璧龍眼名揚東南亞及臺灣地區,台灣同胞、海外華僑來國探親,必然會品賞家鄉特產東璧龍眼。龍眼成熟時,在街頭市面的水果攤,仍然傳統地掛著“正東璧龍眼”、“正正東璧種”、“開元寺東璧”等招牌招覽客人。

  這些珍貴的鯉城區龍眼文化現象,豐富了鯉城東璧龍眼文人歷史的內涵,也進一步提高了東璧龍眼知名度,促進了龍眼產業的發展。

  1992年,東璧龍眼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1994年,東璧龍眼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1995年,東璧龍眼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2010年,東璧龍眼生產面積1.2萬畝,年產量6000噸。

  鯉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南接晉江市、西界南安市,東面與豐澤區為鄰。當今,東璧龍眼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陸地總面積53平方公里。包括鯉城區臨江、海濱、鯉中、開元、浮橋、江南、金龍等8個街道,77個社區。

  早在1997年,泉州辖下的南安市已榮獲“中國龍眼之鄉”稱號。2014年,泉州市龍眼總保護面積8752平方公里,年生產面積33萬畝,年產量5萬噸。

     2023.07.25

台長: 秦島
人氣(69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