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19 14:02:55| 人氣4,07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17 EMI新片情報-PREMIUM系列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普雷特涅夫演奏史克里亞賓鋼琴作品
普雷特涅夫(鋼琴)
Scriabin : 24 Preludes Op.11, Piano Sonatas Nos. 4 & 10
Mikhail Pletnev

史克里亞賓一生寫過三首交響曲、十首鋼琴奏鳴曲和大量的鋼琴小品,綜觀他的創作,可以看出,除了交響詩、兩首鋼琴奏鳴曲外,他的作品長度最長不會超過十一分鐘之譜,可以說是小型式樂曲的創作者,但是,他最特別的地方就在,尤其是在十首鋼琴奏鳴曲上,他可以在十一分鐘裡,包含了豐富的樂理和變化,複雜而包羅萬象。他的十首鋼琴奏鳴曲,也可以說是他鋼琴音樂的精髓,而十首作品,可以看出他一生風格的轉變,從早期複雜世故的蕭邦風格,到晚期如華格納般氣象萬千、又如李斯特般簡潔有力、且如巴爾托克和德布西般字字珠璣、又如荀白克般自成系統,可以說是把一個多世紀的音樂語言都包含進去。第四號奏鳴曲被史特拉汶斯基形容為是星際的夢中之旅,滿是期待、官能與異國趣味。這是他亦師亦友的貝拉耶夫的懷念之作。第十號則是有著「明亮、愉快而有人性」,此曲頗有梅湘音樂之妙。這份一九九七年的錄音,是普雷特涅夫在維京最後的一份錄音,其中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他一九九六年一月間在英國音樂會現場的錄音,是普雷特涅夫很少數正式發行的現場錄音,也是最早發行的一份,當時因為版權的問題,在發行後又臨時取消,因此聽到的人很少,如今終於得以重新問世,非常值得把握機會收藏。

 

白遼士:奧菲歐之死等聲樂作品
費亞松(男高音)普拉松(指揮)圖魯士國會大廈國立管弦樂團、四行合唱團、瑞溫克(男中音)畢斯穆(鋼琴)
Berlioz : La Mort d'Orphée, Chant guerrier, Chant sacré...
Michel Plasson/Les Elements/Orchestre du Capitole de Toulouse/Joël Suhubiette/Rolando Villazon

在白遼士的時代,音樂會的舉行多半都會有合唱團,這是慣例,沒有合唱團參與的音樂會,反而是特例,這和我們的時代正好相反,原因是因為當時人相信合唱團具有提振人心道德的效果,因此一般贊助音樂會演出的富人貴族,都會指名音樂會要有合唱演出。白遼士因此寫了很多合唱音樂,其中,「奧菲歐之死」是他在一八二七年為了羅馬大獎而寫的作品,可惜這次參賽他並未獲獎,要等到三年後他才拿到此獎,但是這首清唱劇作為他生平第一部清唱劇作品,卻道地顯示出他的原創力。此作終其一生都未能上演,此曲是為男高音、女生合唱團和管弦樂團所寫,音樂史上像這樣編制的作品並不常見,此作得費亞松參與演出,可以說是最完美的展現。零三年灌錄這份錄音時,費亞松才剛剛崛起樂壇,雖然當時他已經三十二歲了,但是他才剛拿下歌唱大獎四年,也才剛在三年前第一次在義大利登台演唱,到零三年簽入維京唱片的這三年間,他在歐洲各地歌劇院非常的活躍,也深受好評,同時也用他最年輕的嗓音為維京灌了多張叫好又叫座的專輯。這份他初加入維京時的錄音,可以說幸運捕捉到他嗓音最巔峰時的演唱,今後邁向四十歲大關的費亞松,隨著嗓音自然變暗,勢必不會再演唱抒情男高音的曲碼,而會朝向戲劇男高音發展,因此,這份錄音在今年再版,可以說填補了許多人對他歌聲的想念。

 

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楚爾斯.莫克(大提琴)楊頌士(指揮)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
Dvorak : Cello Concerto - Tchaikovsky : Rococo Variations
Mariss Jansons/Truls Mørk/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德弗札克很年輕時就曾經起念寫過大提琴協奏曲,但那首樂曲雖然完成,卻始終沒有管弦樂譜,也不打算正式發表,一般人將之視為德氏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他正式的大提琴協奏曲則是在三十年後才譜成的。他是在美國聽到歸化的作曲家赫伯特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後,才動念要自己也寫上一首。赫伯特此曲最讓他著迷的寫法就是曲中動用了三把伸縮號的配器,也因此激發了德氏靈感,以三管配器(三把法國號和三把伸縮號)譜進他的大提琴協奏曲中。從聽到赫伯特協奏曲到完成他自己的協奏曲,德氏前後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之後他和預定首演者魏罕為了終樂章的裝飾奏爭論不休,在德氏堅持之下,這首協奏曲終究沒有用上一段獨奏裝飾段。而首演者也從魏罕換成了史坦恩。此曲成為德氏滯美期間最後完成的一曲,曲中隱藏了最有名的一段逸事,就是第二樂章的中段主題,是德氏一首藝術歌曲「就讓我孤單一人吧」的旋律。此曲是寫給他年輕時的情人,後來卻嫁給他弟弟的約瑟芬娜,之所以用到這段主題,是因為德氏在紐約時聽聞她已身染重病;等他回捷克後,約瑟芬娜才過世,為此德氏乃將終樂章改動,再加進這段主題發展成一個長段,顯然是為了紀念她而有的舉動。

 

韓德爾:小提琴奏鳴曲
黑崎廣嗣〈小提琴〉威廉克利斯帝〈大鍵琴〉
The Very Best of Arvo Part
Arvo Part

這份零三年的錄音,是古樂指揮家克利斯帝來到維京最早的錄音之一。克利斯帝在創建繁盛藝術古樂團之前,其實是大鍵琴家,也灌錄了很多大鍵琴音樂的唱片,這份錄音中,和他合作的小提琴家是日本的黑崎廣嗣,廣嗣在六歲就遷到維也納定居,後來在維也納不僅學琴,也攻建築和藝術史,和威廉克斯帝在哈佛大學的主修是一樣的,因此兩人很談得來。他是一九七七年第七屆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的第五名,不過他並不是以日本籍報名,而是以奧地利籍報名,日後他也一直活躍於歐洲,並沒有回日本發展。後來廣嗣成為倫敦皇家愛樂的獨奏家,也擔任過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和薩爾茲堡莫札特管弦樂團的獨奏家,之後他轉入古樂界,先後擔任克利斯帝繁盛藝術古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也同時擔任倫敦巴洛克古樂團和克雷蒙席克古樂團的首席,之後他自己又創了「四提琴」古樂四重奏團。目前在維也納表演藝術與音樂大學、薩爾茲堡莫札特學院和馬德里阿托查音樂院任教的他,在這份錄音中使用的是一六九零年的義大利古琴,由g. B. Rogeri所製,而克利斯帝使用的則是用兩台不同的琴,一台是大鍵琴,這是仿法國巴洛克式的雙排鍵盤古琴,另一台則是管風琴(作品一第三號和G大調)。黑崎廣嗣在片中為了揣摩韓德爾在特殊的斷句和倚音寫法,特別使用了很特別的古提琴演奏方式,成了本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裘梅利耶:耶利米哀歌
胡賽(指揮)音樂講堂古樂集、藍斯涅(假聲男高音)薇洛妮克珍絲(女高音)
Jomelli : Lamentazioni per il Mercoledi santo
Christophe Rousset/Véronique Gens/Gérard Lesne/Il Seminario Musicale

裘梅利是十八世紀中葉代表義大利巴洛克樂風的重要作曲家,他對音樂史最大的貢獻是在歌劇改革上,他所創作的歌劇,降低了歌手的地位,講究劇情的合理進行和音樂的一致性,不允許歌手隨便依據自己的需要篡改。裘梅利的樂風深受哈瑟的影響,尤其是在使用有伴奏的宣敘調作法上,他大量採用哈色這種新作法,他可以說是拿坡里學派歌劇的集大成者。但是到了一七四零年作右,他的作曲生涯開始有了轉變,他開始嘗試創作宗教音樂,並且大受肯定,因此他開始逐漸將重心移往宗教音樂創作上,但還是沒有完全放棄歌劇創作,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創作神劇作品,以結合他在兩方面的才華,並讓他的戲劇作品得以在教堂內上演。中年以後,他將重心移往德國,在司圖加特擔任樂長,這個階段他寫出畢生最出色的作品,莫札特小時候就曾在這裡當面見過裘梅利。這三首「耶利米哀歌」是裘梅利在一七五零年時在羅馬創作的,當時他在聖彼得大教堂擔任助理作曲家,一七五零年是羅馬天主教教廷重要的一年,因為教廷每五十年要在聖彼得教堂舉行為期一整年的紀念儀式,聖樂一整年都唱不停,而所有的羅馬貴族都會群聚來聽聖樂,雖然哀歌在當時已經不若文藝復興時代那麼流行於教堂中,但裘梅利卻毫無保留地把他在歌劇中累積的豐富創作經驗,都用進這套作品中,尤其是附伴奏的宣敘調和華麗的管弦配器,讓我們發現,身為巴哈和韓德爾同時代的作曲家,裘梅利出色的作品,其實是應該被更多人聽到的。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
約翰涅爾森(指揮)巴黎管弦樂團合奏團、蕾貝卡艾文絲(女高音)狄杜娜朵(次女高音)
Mendelssohn : Le Songe d'une nuit d'été
John Nelson/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Rebecca Evans/Joyce DiDonato/Le Jeune Choeur de Paris/Laurence Equilbey

孟德爾頌從小早慧、又師承家學,在十六歲就譜下大作「弦樂八重奏」。隔年就因為深愛「仲夏夜之夢」一劇,而寫下了仲劇序曲。不過全作的完成要等到十五年後,他三十一歲的時候,這是他應普魯士國王菲德列克威廉四世要求所寫的。和皮爾金一作一樣,此劇樂中動用到獨唱的部份也是最動人的樂段。此劇中由女高音和次女高音在「你這兩條舌頭的斑點蛇」中的重唱最能勾動人那種精靈世界的異想,本片這段音樂就由當今最受歡迎的羅西尼次女高音狄杜娜朵和艾文絲共同演唱,堪稱全片焦點。不過要說此劇樂中最有名的,還是要數結婚進行曲,每年不知有幾百萬對的愛侶在這段音樂中互誓終身。這份二零零三年的錄音,發行當時,還很少人認識次女高音狄杜娜朵,但如今她已經是舉世身價最高的歌唱家之一了,她坐著輪椅演出的羅西娜一角,甚至還因為唱作俱佳,而被發行成DVD。本片指揮家涅爾森可以說是李汶的最佳繼承人,他和李汶一樣精擅歌劇指揮,但他和李汶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對於宗教合唱作品別有研究,指揮巴哈的受難曲和彌撒更是聞名全球,他更因此組成了「榮耀唯一的神」基金會,專門委託作曲家創作大型的合唱作品,目前他是巴黎管弦樂團合奏團的音樂總監,這份工作他已經擔任十二年之久了,帶領該團他為維京唱片灌錄了許多唱片,也包括本片,他們是當前少數同時灌錄浪漫和巴洛克曲目的傳統樂團,他目前還帶領該團演出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莫札特:歌劇詠嘆調與音樂會詠嘆調
薇洛妮克珍絲(女高音)伊佛波頓(指揮)啟蒙時代古樂團
Mozart : Opera Arias
Véronique Gens/Members of 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Ivor Bolton

女高音珍絲和另一位女高音德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是法國人,生日都同樣在四月十九日,只是她小德賽一歲,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她比較擅長演唱巴洛克歌劇,而且不同於德賽的是,她是科班畢業,而且是巴黎音樂院首獎的畢業生。雖然一開始都是和威廉克利斯帝、明可夫斯基、雅各、盧賽、赫若維格等知名古樂家合作演出和錄音,但因為她均勻的音色和那種帶著一層霧一般的朦朧音色,在女高音中很少見,因此從一出道就在莫札特歌劇演出上非常受到青睞,成為炙手可熱的莫札特女高音,而她這種特殊的嗓音也讓她在演唱法語藝術歌曲上別受肯定。珍絲在莫札特演唱上有一個其他女高音無法相比的地方,就是她演唱的角色類型非常廣,不像一般抒情女高音只限於幾個主要角色,尤其是她在一九九四年參與里昂歌劇院製作的費加洛婚禮,在劇中飾演女爵一角,大受肯定,從此奠定了她為新一代莫札特首席女高音的地位,緊接著她接連被阿巴多和丹尼爾哈丁邀請,參加普羅旺斯音樂節製作的唐喬望尼歌劇演出,讓她身為一代莫札特頂尖歌唱家的地位更加穩固。這份一九九八年的錄音,可以說是總結了她那幾年豐富的莫札特演唱經驗,是經過多位頂尖莫札特指揮家的淬煉後所獲得的寶貴心得結晶,正因為她對自己這些演唱非常有信心,因此她也很簡單的就只唱了四齣她拿首的歌劇:唐喬望尼、費加洛婚禮、狄托王的仁慈和女人皆如是,另外加兩首音樂會詠嘆調:與鋼琴合奏的k.505(本片特別請古鋼琴家陳萬榮合作),以及較少人演唱的早期詠嘆調K.79,這首詠嘆調以莊園歌劇的風格寫成,非常適合展現女高音演唱旋律的技巧和美感,在珍絲的演唱下更是優美。近兩年來,珍絲的演唱曲目雖然還集中在巴洛克歌劇上,但重心卻已經從莫札特移往華格納,她在零八年前往拜魯特演唱艾娃一角(名歌手),顯示她隨時年齡的增長,音色漸暗,也開始改變角色,這份莫札特錄音因此是她總結自己巔峰莫札特時期的代表作。片中與她合作的英國古樂指揮當時才剛在歐洲樂界小有名氣,但如今已是一方之霸,是薩爾茲堡莫札特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這份錄音可以說早期較常指揮巴洛克歌劇的他少數的莫札特錄音之一。

 

史卡拉第:三位一體神劇
畢昂迪(指揮)華麗的歐洲古樂團、薇洛妮克珍絲(女高音)保羅艾格紐(男高音)薇薇卡蓋努(次女高音)
Scarlatti : La Santissima Trinita
Fabio Biondi/Europa Galante/Roberta Invernizzi/Véronique Gens/Vivica Genaux/Paul Agnew/Roberto Abbondanza

「三位一體神劇」是亞歷山大史卡拉第最晚期的神劇創作,寫完此劇後,他只又寫了兩部就過世。此作首演於一七一五年五月,地點在拿坡里。創作此劇當時,他正在事業的巔峰,是當時羅馬教廷最重視的聖樂作曲家。但史卡拉第的音樂非常的菁英取向,是寫給知識淵博的教廷高官和貴族聆聽的,一般大眾都不容易懂,原本這是他賴以成名的法寶,卻也成為他日後不為一般人接受的主因。此劇在史卡拉第創作生涯中有很特別的地位,因為,身為天主教教廷的作曲家,按理他會採用教廷較重視的舊約聖經題材創作,他以往大半的作品都如此,但他沒有,而他也沒有採用排在第二順位的新約題材加以演繹,反而是取用了十七世紀初比較常出現的神學爭論題材:信仰與忠誠、神的愛與時間。這個題材在一百年前曾被作曲家卡瓦利耶利處理過,寫在他知名的「靈性與肉體的呈現」神劇中,這種題材形而上辯論的題材,在十八世紀時早就過時,也不受一般人喜愛,一般人喜歡的是故事性的神劇,因此此劇成為音樂史上最後一部用這種題材創作的作品。雖然題材很哲學,史卡拉第為此劇所寫的音樂,卻是道地的華麗官能巴洛克音樂,他用了非常多的花腔和戲劇手法來呈現他的主題,沖淡了神學辯論的問題,而本片中畢昂迪的指揮更讓這種充滿巴洛克式奇想的旋律與樂句獲得生命,那些鮮明的節奏、和聲,以及獨唱段,可以說是義大利巴洛克的最巔峰。

 

西貝流士:庫列佛交響詩
蘭蒂.史婷(次女高音)彼得.馬泰(男中音)賈維(指揮)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管弦樂團、愛沙尼亞國家男子合唱團
Sibelius : Kullervo
Paavo Järvi/Peter Mattei/National Male Choir of Estonia/Randi Stene/Stockholms Filharmoniska Orkester

庫列佛一作是西貝流士早期的創作,問世於一八九二年。西貝流士是在前往維也納進修的一年間醞釀了創作此曲的想法,他從芬蘭的民間傳說卡列瓦拉中獲得靈感,故事中庫列佛這位男主角被弒父的叔叔一手帶大,並暗中立誓要殺死叔叔以報父仇。之後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勾引了自己的妹妹發生亂倫,事後兩人知道是兄妹關係後,妹妹愧而自殺,庫列佛在悔恨之餘先殺了叔叔後繼而自殺。而西貝流士就從這樣悲慘的家庭悲劇中,孕生了他這首以描寫主人翁內心轉變的交響詩,在全作五樂章的前兩樂章中,他純用管弦樂團來描寫庫列佛年少的時光,到了第三樂章,他則以超過自己第五和第七號交響曲全曲的長度,細膩而露骨地描寫庫列佛與妹妹亂倫的經過,由於這段他親手撰寫的歌詞太過露骨,導致首演的女子合唱團不肯演唱,所以日後西貝流士乃指定該樂章的合唱段全部交由男子合唱團去演唱。此曲在一八九二年首演後雖然大受好評,西貝流士卻對此曲非常不滿意,將之鎖在櫃中長達三十年,一直到晚年才大幅修改,但始終不許演出,一直到一九三五年卡列瓦拉傳奇百年慶典時,才允許其中的第三樂章大合唱單獨演出,一直到一九五八年西貝流士過世後一年,才第一次由他的女婿正式推出首演,而全曲則一直到一九七零年代才有錄音問世。從此以後,每份庫列佛交響曲的錄音問世都是西貝流士迷間爭相討論的焦點,而這份賈維在一九九七年的錄音,則是最廣受喜愛的一份。

 

聖山蒙賽若的紅皮書之歌
薩瓦爾(指揮)晚星二十古樂團
Llibre Vermell de Montserrat
Jordi Savall/Hespèrion XX

蒙賽若山是西班牙在中世紀時的朝聖終點,地址就在嘉泰隆尼亞省的首府巴賽隆納市郊,該山上有座修道院,裡面供奉了蒙賽若聖母,裡頭還有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廠,該廠在一四九九年印了世界上的第一本書,至今也還在運作。蒙賽若聖母是黑面聖母,在歐洲很有名,據說是紀元初年在耶路撒冷就刻好,一路被傳到西班牙。據說當初是因為聖母像運到這裡時,忽然怎麼也搬不走,本篤派修士只好就地建了蒙賽若修道院。據說羅耀拉的耶穌會,就是在黑面聖母前禁慾端坐悟出的。蒙賽若修道院內有世上最古老的兒童合唱團Lescolonia,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演唱歌頌聖母的歌曲Virolai,這首歌他們已經唱了五世紀了。這份錄音中,您也可以聽到該合唱團的演唱。蒙賽若修道院中藏有一冊紅皮書,這是十四世紀傳下來的歌曲集,裡頭共有一百四十頁歌譜,這些歌曲應該是當時在此的修道士寫的,他在書中寫有創作這套歌曲的目的,是為了讓朝聖者來朝拜聖母時,日夜都有虔誠的歌曲可唱,因此創作,但學者考據,相信應該有很多是民謠改寫。紅皮書中的歌,不只有單音素歌,也有很多複音歌曲,這些歌曲因為簡單優美,有一種亙古的魅力,好像是所有人在母親懷中就認得的歌,因此廣受喜愛,許多古樂團都喜歡用他們各自不同的方法詮釋這套歌曲。薩瓦爾身為西班牙的古樂家,自然對這套歌曲格外熟稔。整套紅皮書中有十首歌至今都還能唱,本片都收錄了。薩瓦爾這份錄音不僅僅呈現了這些歌曲的旋律,他還希望重現蒙賽若修道院在中世紀時演出這套歌曲的氣氛,因此他把鐘聲、鈴聲等儀式聲音也引進了,同時他也強調音樂中的民歌風。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

台長: 魔彈射手
人氣(4,072)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新片情報 |
此分類下一篇:2010.10.01 EMI新片情報
此分類上一篇:2010.09.03 EMI新片情報

joypeacehope
孟德爾頌那塊CD - 仲夏夜之夢,是新版,10/25 才會正式發行
我想這名曲對愛樂者來講,還是會收藏,
到時候看購買者對該CD評語如何了
2010-09-20 08:52:08
版主回應
常常po這些訊息,難免也會有很多想買的,不過現在已經不能像學生時代那樣瘋狂買唱片了
2010-09-20 09:06: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