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13 13:51:36| 人氣1,693| 回應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絮語》-不會想 v.s 想太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真的,如果世界不和平,都是這兩種人造成的。

  人們常說痛苦和問題讓人深思。比方說,末梢的痛楚範圍,圈出了我們對身體邊界的自覺(換句話說,如果你撞到膝蓋,它會持續的疼痛,提醒你它的存在),刺激讓人敏銳地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直到問題消解了,我們才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我們認為更重要的事,在這樣一系列的心理模式中:

  問題/痛苦 → 思考

  不過正如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前後相隨」,不管多堅定的論調,一定都有反向模式的存在。即思考不是應付痛苦或問題的反應,相反的,它是一切問題的起源,根據上述模式,我們可以把它化成:

  思考 → 問題/痛苦

  我們可以把第一類型的稱之為『知識份子型 Intellectual』,第二型的稱為『自然主義者 naturalism』。

  眾所皆知,可憐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了替父王復仇而苦惱不已,哈姆雷特想了那麼多原因,真的是因為它(復仇這件事)有問題嗎?還是哈姆雷特想太多了?所以才有那麼多問題。

  或許知識份子型的人會說哈姆雷特深思熟慮,是因為復仇本身是一件艱鉅的工程,所以當中存在著相當多問題(是問題發生,而非發生問題 )。這種思考模式可以說是最普遍的信仰,也是大部分人所選擇的解決方式;聖.奧古斯都在《懺悔錄》中聲稱:「La pensee console de tout.」(思考撫慰了一切)。

  不過到了自然主義者的眼中,這個世界就會有另一番解釋。自然主義者深信思考會帶來自以為能解決的問題;思考是一種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哈姆雷特只因為儘可能想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所以才會如此痛苦。自然主義者會告訴這位精神瀕臨崩潰的王子放輕鬆,減少大腦的工作量,讓一切回歸到被理性思潮摧毀前的簡單與寧靜。

  東方的老子、莊子,和西方十七世紀的史賓諾莎、盧梭等人,在思想上可以說是前後呼應。《道德經》中有「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文字,盧梭不也宣稱「過多的思想和學識剝奪了我們自然而生的美德」,在這些反智人士的倡議之下,我幾乎就要全部投入自然主義的懷抱了。

  不過現實總是糾葛複雜的,誰能夠真正的分辨出不會想與想太多之間的微妙差異呢?

  無論是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奮進積極,還是陶淵明那種「沾衣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反智豁達,在「不足」與「過」之間,智慧天秤如何取得平衡,目前為止這世界上似乎沒有一套真正成熟圓融「大一統理論」出現。每當我陷入這種迷思時,沒由來的,我都會想到馮內果(Kurt Vonnegut)在小說《生不如死 Fates Worse Than Death》中的一段禱告詞:

  『主啊!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並請賜給我智慧,讓我能分辨這二者的不同。』

台長: 哲青
人氣(1,693) | 回應(1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悄悄話)
2010-10-02 21:11:21
(悄悄話)
2010-11-01 06:55:56
(悄悄話)
2010-11-11 08:29:32
(悄悄話)
2010-11-24 23:23:59
(悄悄話)
2011-03-08 07:29:38
(悄悄話)
2011-04-11 18:09:47
(悄悄話)
2011-04-12 08:08:22
(悄悄話)
2011-04-12 09:05:21
(悄悄話)
2011-04-12 23:37:23
(悄悄話)
2011-04-13 01:42:47
(悄悄話)
2012-04-21 00:54:58
(悄悄話)
2012-04-21 09:03:59
(悄悄話)
2012-04-21 22:49:17
(悄悄話)
2012-04-22 10:40:4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