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04 12:04:23| 人氣2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隨筆錄--六、七....八月觀影雜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五月份看片量極少,上晚班的六月一開始,心想著好好趕今年要看的業績。不過一開始總是沒什麼方向。
五月最後看的是索德柏格(Steven Soderbergh)的『卡夫卡』(Kafka,1991),這是一部比較像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而不像卡夫卡的電影,尤其找來高大的Jeremy Iron演出總有點....不夠無助。也許因為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審判』(Trial,1963)(這棒極了、且貼近卡夫卡小說氣氛的電影)烙下深刻的印象所影響(連羅西(Joseph Losey)精彩的『克萊恩先生』(Monsieur Klien,1976)也比較卡夫卡一點),『卡夫卡』似乎還離卡夫卡氛圍比較遠一點。不過不論如何,索德柏格這部作品還算是頗值得玩味的影片,出乎我意料的,片中並不太依賴表現主義的呈現方式吧。
其實就是這樣,沒給自己擬個方向看電影,有時候就是零零落落的。
六月初連續看了阿特曼(Robert Altman)兩部作品,『三姊妹』(Three Sisters,1977)跟『漫長的告別』(Long Goodbye,1973),縱使這兩部作品都相當不錯,尤其後者,保留60年代美國新電影的種種特色,又相當具商業性。原以為乾脆把家中沒看完的阿特曼電影給看了,卻還是因為中途換看了李維特(Jacques Rivette)迷死人的傑作『塞琳與茱莉上船去』(Celine et Julie vont en Bateau,1974)又打斷了已經構想好的規劃。
然後又繼續有一搭沒一搭的,亂槍打鳥看片。
話說從前電影筆記派在郎瓦(Henri Langloi)的主持下,看似胡亂一番的看片。於是我也自以為是地隨性所致地看片。
我自然也發現這樣也不是辦法,沒系統或者方向的看片,其實激不起我的動力,這樣是很容易被疲倦或懶散給打垮的。於是一邊思考該怎樣規劃看片計畫,碰巧手邊剛好在看名攝影師阿曼卓斯(Nestor Almendros)寫的那本『攝影師手記』(遠流出的),心想,好吧,那麼就針對攝影的部分,把書中提到的影片都拿來看看。其實開始前有點猶豫,因為這個攝影師長期合作與楚浮(Francois Truffaut)、侯麥(Eric Rohmer),楚浮也就算了,因為他的作品我大部分都看了,但侯麥的話,之前其實只有看過『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與『綠光』(Le Rayon vert,1986)兩部,雖然都是不俗的電影,不過因為太年輕看這兩部片,總是咀嚼不出他電影的妙趣。於是家中還有未看的15部侯麥電影終是在架子上哭泣著。而要看阿曼卓斯作品就意味著我必須拿出侯麥電影來看,所以也讓我掙扎了一陣。
於是想到先拿出曾讓阿曼卓斯奠定大師級攝影師地位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來看,先不論導演功力如何,確實這部片的外觀真是美的迷人。這種經驗好似第一次看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的『証言』(Ordet,1955)、『葛楚』(Gertrud,1964),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的『冷血』(In Cold Blood,1967)與雷奈(Alain Resnais)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ee dernier a Marienbad,1961)的感觸很類似。就這樣,我對這位攝影師產生濃厚的興趣了。
接著拿出來看的是阿曼卓斯自稱是他最好作品的『O侯爵夫人』(Die Marquise von O...,1976),這部侯麥作品雖然我只有錄影帶版本,但那曼妙溫和的影像,搭上侯麥嚴謹儉樸的手法,簡直只有「美極了」可形容。
但....我作為服膺作者論的影迷,終究轉移了我對攝影師的注意,『O侯爵夫人』給我的鼓舞其實反而是將侯麥電影看完的衝動。
而我還真是感謝這個因緣,才在一系列觀賞侯麥電影之後,重新發現這樣一位了不起的電影作者。我陸續將『穆德之夜』(Ma nuit chez Maud,1969)、『克萊兒之膝』(Le Genou de Claire,1970)、『貝舍瓦』(Perceval le Gallois,1978)、『午後之戀』(L’Amour l’apres-midi,1972)、『美好姻緣』(Le Beau mariage,1982)、『沙灘上的寶琳』(Pauline a la plage,1983)、『雙姝奇遇』(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1987)、『女友的男友』(L’Ami de mon amie,1987)、『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1990)、『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夏天的故事』(Conte d’ete,1996)、『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1998)、『仕女與工爵』(L’Anglaise et le duc,2001)以及『花都無間』(Triple agent,2004)等看完。當時真是每看完一部就看使期待看下一部,好似小津影展趕場前的心情一樣。
然而六月就這樣結束了。


到了七月初,漫無目標的看片情形又繼續了,沒了侯麥的電影,第一個星期真的是令我感到空虛。整整一週後才平復過來。心想為了排解這種煩心,所以想說挑了一些美國電影來看,畢竟60、70年代的美國電影我缺看的很多。
但卻維持不了多久,旋即因為看了卡內(Marcel Carne)的『霧港』(Le Quai des brumes,1938)跟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老鄉』(Paisa,1946)而中途放棄了美國電影回顧。
不過卻在最後一週因為回顧了柏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的從『槍靶』(Targets,1968)到『黛絲蜜勒』(Daisey Miller,1974)五部電影,以及最後在懷德(Billy Wilder)的『龍鳳配』(Sabrina,1954)下象徵性的結束美國電影主題。


正當想著八月接著要看什麼,手邊剛好在看德國電影史學家格雷戈爾(Ulrich Gregor)的『世界電影史』的日本部分。心想除了小津、溝口以及一些黑澤明與成瀨之外,日本電影我實在涉獵不廣。縱然身邊交流影片的朋友也給過我一些日本電影,甚至到大陸去時我也買了幾部今村昌平的電影,不過說實在,我對看日本電影的興致還真一直不強。
所以這次因為格雷戈爾書中對某些知名的日本新浪潮導演的作品略有些推薦,所以乾脆就規劃一個60年代以降日本電影主題回顧罷。
雖然因此得先暫別溝口健二,不過心想著,小津的倒數第二部片『小早川家之秋』(1961)是一部混種風格大作,對於「新浪潮」這樣的潮流應該某種程度上的呼應,而這部片又精彩得不得了,它在我心中其實是僅次於『秋刀魚之味』(1962)這部集電影表現手法之大成的作品,所以作為日本60年代電影回顧展的開幕片,應該是再適合不過了。
我想我還真的被朋友說著說著,在自個家開啟影展來了....。
這次的片單初擬如下,真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好好貫徹地看完,順序目前沒有定向,突然想看哪部就拿來看吧:
開幕片:『小早川家之秋』(小津安二郎,1961)
『日本昆蟲記』(今村昌平,1963)、『大鏢客』(黑澤明,1961)、『奪命劍』(小林正樹,1967)、『儀式』(大島渚,1971)、『心中天網島』(篠田正浩,1969)、『死者田園祭』(寺山修司,1974)、『影武者』(黑澤明,1980,Criterion的180分鐘版)、『槍聖權三』(篠田正浩,1983)、『赤色殺意』(今村昌平,1964)、『人間蒸發』(今村昌平,1967)、『裸之島』(新藤兼人,1960)、『豚與軍艦』(今村昌平,1961)、『化身』(東陽一,1986)、『空穴』(雄切和嘉,2001)、『黃昏清兵衛』(山田洋次,2003)、『刺青』(增村保造,1966)、『之後』(森田芳光,1985)、『北齋漫畫』(新藤兼人,1981)、『幹架哀歌』(鈴木清順,1966)、『華麗家族』(山本薩夫,1974)、『泥之河』(小粟康平,1981)、『事件』(野村芳太郎,1978)、『變態家族』(周防正行,1984)
閉幕片:『連彈』(竹中直人,2000)
為何選了『連彈』做閉幕片,好像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大概因為DVD封面挺可愛的。雖然我收集的日本片並不多,但要將家中所有60年代的作品排進來,大概也要看個兩、三個月吧。其實想想這麼多一個月大概也看不完,反正看多少算多少。
不過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除了『小早川家之秋』,已經看了『變態家族』、『心中天網島』、『赤色殺意』,『日本昆蟲記』看了一半(因為發現翻譯字幕時有時無,很難繼續看下去),好像已經讓我有點卻步了。
昨晚一時興起,乾脆連下兩個月一起排。接下去的主題是以我收集有的關於導演的紀錄片,配合每一個導演的作品起觀賞,這樣總共可以排出21位導演。
他們分別是: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塞瑟島之旅』(Taxidi sta Kithira,1984)
vs
『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藝術』(Theo on Theo,2004)(這是附在日本DVD中的訪談影片)

柏格曼(Ingmar Bergman):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 、『拍攝芬妮與亞歷山大』(Dokument Fanny och Alexander,1984)
vs
『柏格曼拍片實錄』(Ingmar Bergman gor en film,1963)(這部是附在Criterion版Bergman Trilogy中的紀錄片)

卡薩維茲(John Cassavetes):
『臉孔』(Faces,1968)、『女煞葛洛莉亞』(Gloria,1980)
vs
『卡薩維茲的藝術生涯』(A Constant Forge,2000)(這是附在Criterion的DVD選輯中的紀錄片)

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現代啟示錄:重生版』(Apocalypse Now Redux,2000)
vs
『黑暗之心:拍攝啟示錄』(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1991)

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
『証言』
vs
『德萊葉:我的職業』(Carl Th. Dreyer: Min metier,1995)(這是附在Criterion的DVD Box set中的紀錄片)

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
『恐怖的伊凡I、II』(Ivan Groznyy,1945/1946)
vs
『愛森斯坦自傳』(Sergei Eisenstein. Avtobiografiya,1996)

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瑪莉布朗的婚姻』(Die Ehe der Maria Braun,1979)、『莉莉瑪蓮』(Lili Marleen,1981)、『蘿拉』(Lola,1981)
vs
『我不只要妳愛我』(Ich will nicht nur, dab ihr mich liebt ,1993)(這是Criterion的BRD box set中附的紀錄片)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費里尼的剪貼簿』(Intervista,1987)
vs
『哈囉!費里尼』(Ciao, Federico! ,1971)、『天生謊言家』(Fellini: Je suis un grand menteur,2002)

基頓(Buster Keaton):
『自由自在』(Free and Easy,1930)
vs
『基頓與米高梅』(So Funny It Hurt: Buster Keaton & MGM,2004)(這是附在華納出的TCMbox set中的紀錄片)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電影狂』(Amator,1979)
vs
『我還好....』(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1995)

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
『萬夫莫敵』(Spartacus,1960)
vs
『庫伯力克的電影生涯』(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2001)(這是華納出的Box set中附上的紀錄片)

梅里葉(Georges Melies):
『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
vs
『電影魔術師梅里葉』(le Magie Melies,1997)

穆瑙(F. W. Murnau):
『吸血鬼』(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Kino Vedio的93分鐘版)
vs
『我和吸血鬼有份合約』(Shadow of the Vampire,2000)、『通往穆瑙之路』(The Way to Murnau,2003)(這是附在『偽君子』DVD中的紀錄短片)

雷(Nicholas Ray):
『太平洋航空大作戰』(Flying Leathernecks,1951)
vs
『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1980)

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
『奧林匹克』(Olympia,1938)
vs
『萊芬斯坦自白書』(Die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1993)

楚浮:
『騙婚記』(La Sirene du Mississipi,1969)、『野孩子』(L’Enfant sauvage,1970)、『鄰家女』(La Femme d’a cote,1981)
vs
『楚浮:被偷走的肖像』(Francois Truffaut: Portraits voles,1993)

維果(Jean Vigo):
『尼斯景象』(A propos de Nice,1930)、『操行零分』(Zero de conduite,1933)
vs
『尚維果:黃昏之戀』(Jean Vigo: A Passion for Life,1998)、『我們這代的藝術家:尚維果』(Cineates of Our Times: Jean Vigo)、『亞特蘭大號的旅程』(The Voyage of L’Atlante)(這兩部都是附在Artificial Eye的維果全集DVD box set的紀錄片)

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
『大地震動』(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1948)
vs
『維斯康提的肖像』(Luchino Visconti,1999)

小津安二郎:
『我出生了,但....』(1932)、『秋日和』(1960)
vs
『我在世,但....』(1985)、『尋找小津』(Tokyo-Ga,1985)

溝口健二:
『楊貴妃』(1955)、『新平家物語』(1955)
vs
『某導演的一生:溝口健二的導演生涯』(1975)

今村昌平:
『我要復仇』(1979)
vs
『今村昌平VS天願大介:對談』(此片是附在日本今村昌平box set中的紀錄片)


應該早點進行這部份的專題的呀。

台長: 肥內
人氣(2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