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9 13:17:16| 人氣4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皮紋應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皮紋學是一門起源於西方的應用科學, 雖然中國很早就有人用手印代替印鑒,但皮紋學作為一門科學是起源於西方的,在西方很早就有人開始從解剖學和醫學的角度關注指紋和掌紋,但皮紋真正的廣泛應用是用於識別身份的,警界和司法界從上世紀起大量應用指紋鑒別身份,大量指紋圖樣的積累逐漸讓人感到指紋紋理有規律可循,於是學者們圍繞指紋紋理與人的民族性別、身高、性格的關係展開了廣泛的研究,這種研究到目前為止還主要利用統計學的研究方式,就是假設-收集數據-分析證明-調整假設這樣的過程,大量數據和皮紋學家們的辛勤工作使這個領域碩果纍纍,目前已經採用的指紋與醫學、指紋與體育選材、指紋與智力、指紋與遺傳、指紋與性格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更大範圍的推廣。
皮紋與智商都屬於多基因遺傳,兩者之間由於基因組的差異及相互作用和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具有了相關性。高智商人群皮紋具有特異性,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可把皮紋特徵作為選拔優秀價值規律的輔助依據之一。
皮紋與記憶
  TRC總數較多的孩子,會表現出較佳的短期記憶力,這個準確度高達90%。常常有TRC在200以上的成人,雖然沒有經過記憶力特訓,也能達到記憶一二百組電話號碼的能力,?? 雖然短期記憶力未必與學習成果有關,但因為記憶是評估學習成果的直接「證據」,所以無論是教育專家、心理學者、潛能開發業者都對「記憶能力」與「社會成就」畫上等號。其實三者之間或許有某些相關性,但並不是絕對性的。所以,在我們要探討記憶功能前,先瞭解大腦如何地將外界訊息轉變成持久性的記憶痕跡;再者就是,這些記憶痕跡在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後,如何地能夠再被「取出」?法國學者Signoret(1985)將記憶組織(organization)區分如下:
  1、記憶過程:功能是登記,再分為掌握過程和獲取過程。「掌握過程」:一件事情的訊息可能多於個人的注意力所能接納的程度,因此必須有一種能夠掌握訊息的過程,如果沒有這種過程,將可能會千萬訊息全部無法吸收,或是建立每一個新的訊息前,會將前一個訊息消除。而「獲取過程」:可再分為下列三種運作:(1)分析:將訊息加以自理及錄入。(2)雲蕪存菁:減少訊息量並將之初步組合。(3)結構:也就是將訊息與當時的環境背景相連結或結合起來。
2、儲存過程:功能是保留,又分為固化過程和重組過程。固化過程是將訊息整合而使能持久被保留下來。此過程在獲取訊息後仍不斷地運作著。重組過程是對於既有記憶痕跡相差的新加入的訊息,不斷地進行重組並且更改原有的記憶痕跡。
  3、回憶過程:功能是認出及回想:可分為取出過程及掃瞄過程。取出過程:記憶痕跡必須要能被活化都能被利用,否則,將千萬所謂的假性遺忘。掃瞄過程:記憶痕跡要被有效運用還要經過挑選,而挑選 則有賴於環境背景等有關的線索。
  4、當訊息一旦被轉化成長期記憶的狀態時,它們將是相當的穩定:然而隨著時間的經過,仍會有逐漸喪失或取出能力減弱的情況。因此記憶隨著時間的經過而進行不斷的改變,所以是動態的(dynamic):更重要的是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以教育的觀點便是練習與修正,不斷地練習與修正,再輸入新的正確訊息。
這些有關記憶的組織觀念,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無論TRC值的高與低,學習的過程、環境、動機才是真正決定學習成果的關鍵。有些TRC值較低的孩子,在小學就學前若能加以充分刺激與輔導的話,仍舊會有水準以上的學業成就。

台長: lai
人氣(4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未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為何要做皮紋檢測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研發中心位置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