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12 00:55:24| 人氣7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暫停的愛與膨脹的折磨 - 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名:手紙(2003)
著作:東野圭吾
翻譯:張智淵
總導讀:林依俐
解說:陳國偉
2003 第129回直木賞候補
(書籍封面版權屬於獨步文化、每日新聞社、文藝春秋)
(本文涉及書中情節,請斟酌入內)

個人主觀推薦:★★★☆

故事大綱
因工作受傷而失業的哥哥,為了籌措弟弟的大學學費,鋌而走險潛入豪宅行竊,卻失手殺了屋主,也從此改變了兄弟倆的命運……
哥哥因殺人罪入獄服刑,他只能將對弟弟的關愛投注在每個月唯一的一封信;但對弟弟而言,哥哥殺人入獄帶來無止境的噩運。求職處處碰壁、成為歌手的夢想破碎,甚至無法與心愛的女人長相廝守,一切都只因為哥哥是受刑人……


在我的閱讀經驗裡頭,以加害者眷屬為主題的作品並不多見,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唯有宮部老師的神作模仿犯在這方面著墨較多,當然一方面是我自己看的書還不夠;而另一方面我猜想,大概是在推理小說的範疇中,加害者一方比較不適合擔任推理小說的故事主線。或是在描寫這些家屬時,除了寫受到社會大眾的辱罵外,與受了相當多委屈之外,也沒多的好發揮了。但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至少就有兩次是我可以立刻想起的,一次是在我最愛的秘密中,讓梶川的遺孀與杉田一家人產生密切的關係,甚至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而另一次,就是這回的《信》了。

但與秘密不同的是,《信》是完全將主軸放在加害者一方,極小化受害一方,雖然乍聽之下也並不特別,但對我來說卻是耳目一新。試想,我們平常看的推理小說大多著重於追查真相、破解詭計、瞭解動機,也許我們曾閱讀過幾千百萬種的犯罪動機,曾替加害者痛心、因其無奈而不捨,但不論動機多麼合理、多麼能夠被原諒,對社會大眾來說,殺了人就是殺了人、幹了就是幹了,該承受的不該承受的,全部都得扛下來。但這些有多少人想過?又有多少人曾經想關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是怎麼看待陳進興一家人的?大家知道他的妻子與兩個孩子的下場嗎?我最後再來告訴各位。

其實有些懷疑在現實生活中,若有像直貴這樣的人,到底會不會被歧視得這麼嚴重?我想會有異樣眼光是必然的,但不管幹啥都碰壁就感覺有些誇張了,更別說結婚後生的小孩也被歧視,怎麼有一種咒怨的感覺啊...

當然,沒遇過的事永遠說不個準,但我想如果我身邊有這麼一個像直貴的人,我覺得應該會欽佩他的努力吧!話說回來,雖然不是親人,不過我身邊的確是有個犯過罪的更生人同學,我其實不曉得他有沒有隱藏自己的過去,但他現在其實混的不錯,結了婚也買了房子有了小孩,我想,他一定付出了許多努力,他的家人也是。

 

《信》於2006年改編為同名電影,2007年在台灣上映,並保留原著名稱《手紙》

 若有看過原著,相信光看完預告片後,就知道電影在演什麼,且更動了哪些設定。再看了一些討論,發現走向應該跟原著出入不大,所以應該就不用找來看了 XD

這麼痛心的故事,看一遍也就夠了吧......

陳進興的妻子張素貞2004年4月據壹週刊報導,在桃園苗栗一帶賣淫為生;兩個兒子在一位好心牧師安排下,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離開台灣。

也許拿陳進興的例子太過極端,但那兩個孩子何辜?必須從小就離鄉背井,投入完全陌生的環境成長。我想,即便待在台灣,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願意給他們機會,但他們自己該如何背負父親的罪名?該如何忽視這永遠不能忽視的眼光?恐怕很困難。而我們這些說願意給機會的人,又是多真的願意呢?

台長: 顏尼歐
人氣(7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日系推理 |
此分類下一篇:島田本格與社會的初步融合之作 - 死者喝的水
此分類上一篇:給予面對真實的勇氣 - R.P.G.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