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8 21:23:31| 人氣4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庶民之聲 - 理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名:理由(1998)
著作:宮部美幸
翻譯:陳寶蓮
導讀:唐諾
1998 第17回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賞

1998 第120回直木賞
(封面照片版權屬於臉譜出版社、朝日新聞社、新潮社)
(本文涉及書中劇情,建議看完作品後再行閱讀)

故事簡介
傾盆大雨、雷電交加的午夜,身穿白襯衫牛仔褲的年輕人,由超高層大樓的20樓一躍而下。原本警方以為他是跳樓自殺,沒想到進入那戶人家查訪,才又發現另外三具屍體,分別是一對中年男女,和一個老太太,而且,據大樓管理員說,這四個人都不是住戶……

看完《理由》,很難不想到模仿犯,不過在時間上,《理由》比較早問世,所以我們可以把模仿犯看成是《理由》的完全加強版!為什麼這麼說呢?書封上的敘述文字早就已經清楚指出脈絡:『...同時也是敘述一個事件是如何關係到許多人的故事。宮部美幸不讓這許多人僅止於集合名詞,而是釐清他們每一個人的輪廓,且非常仔細地描繪出他們的深度與陰翳』。而模仿犯更是將此特點發揮到極致,一口氣交代了超過40個人物的身家背景,實在是令人折服於宮部書寫之深度。

不過從另個角度來說,這種寫法很可能會被認為作品又臭又長!劇情明明很簡單,卻要搞的這麼長是為什麼?關於這點,我以為在唐諾先生的導讀中就有答案。『我幾乎敢於斷言,一個日本人在宮部小說中所看到的、或油然感受到的東西,一定要比我們這些「異國人」要多得多。對他們日本人而言...』在這段文字中,我覺得就明白的講出日本人在看宮部小說時,對於一連串人物的深度刻畫,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又為什麼能獲得普遍認同。

在書寫視角上,是以媒體報導方式去敘述整個案件,並經由訪問各個關係人而逐漸拼湊出真相。這的確是我比較少見的敘事手法,把案件的裡裡外外、前前後後都說了個透徹,除了符合大眾媒體追根究底的特性,也有如同雜誌般的追蹤報導,更呈現了宮部所想要表現的立體感、構築在人物上的立體感。

圍繞著《理由》整個故事的主軸,看似我們常聽聞的法拍屋爭端與海蟑螂惡行,可很明顯的,在故事中我們除了看到詳盡的人物描寫外,更看到許多針對案情以外的批判,特別像是令我很深刻的第十六章,除了一面剖析案情外,宮部也大力書寫著不在場人們對案件的各種有形無形、虛假真實的想像與發言,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再加上媒體渲染發酵後所引起的社會現象,這都是我在推理小說較為少見的。

綜觀來說,我覺得很難簡單用幾個字來說這部作品到底好不好看,它所提供的讀者視角與支線人物的刻畫,相當值得一看;但在題材選擇與劇情強度上,就沒那麼特殊與精彩了。我還是相當推薦本作!

本作於2005年映象化,不過當時的官網已不復見,有些可惜!不過可以在Wiki上找到一些資料。

 
個人主觀推薦:★★★★

台長: 顏尼歐
人氣(4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日系推理 |
此分類下一篇:逃不過的人生悲劇 - 火車
此分類上一篇:正義的破綻 - 徬徨之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