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02 15:50:13| 人氣2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負責歷史講評-從康熙看接班人的培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任何一個組織都會碰上接班人選的問題。然而這卻又通常是最麻煩的問題。一名優秀的接班人,可以使組織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甚至使其發揚光大。一名優秀的接班人卻是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培養與訓練,才能夠真正完成接班工作。領導人最偉大的地方,並不僅僅是在於他如何的英明神武,而是在於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使組織的興盛與繁榮不會及身而絕。

康熙帝雖然無論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都算是前幾名的資優生,可是在培養接班人方面卻考了個倒數幾名的成績,不但培養數十年的接班人被逼倒台,連最後傳位人選都成為一件千古之謎,至今仍然眾說紛紜。

元、清兩代,皆是以邊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例子。元帝國以絕對優勢的武力,橫掃歐亞大陸,卻在入主中原之後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其中最重大的關鍵,便是皇位的繼承問題。

蒙古人與滿洲人一樣,都是遊牧民族出身,對於領導人產生的方式是以部落推舉制度,屬於一種部落同盟的關係。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後,仍舊採取部落推舉的制度,以庫利爾台大會共同推舉領導者。這種制度的維繫,有賴於權力與權力間相互制衡所產生的恐怖平衡關係,最後取得一名在各方勢力皆可認同的人作為領導人,因此即便成吉思汗在生前就已經指定窩闊台為繼承者,但是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的繼位仍舊受到拖雷的挑戰,必須在庫利爾台大會之後,才能確立窩闊台的地位。這種制度一直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才正式受到嚴苛的挑戰。

阿里不哥是蒙古諸部所推舉出來的可汗,忽必烈卻是擁兵自重的實力派,兩者為了皇位誰屬而發生衝突,最後由忽必烈獲得勝利。從此以後,各汗國對於元帝國的領導地位產生質疑,進而脫離元帝國的控制,形同獨立﹔加上元帝國皇位傳位制度自忽必烈之後,始終在推舉制與繼承制之間搖擺,因此元帝國自元世祖忽必烈以下的歷任的皇帝,平均在位不到十年,壽命不到三十七歲,其中如英宗、明宗皆是被弒奪位,而寧宗更是以七歲的幼齡死亡,使得元帝國政局始終處在一個混亂的局面。康熙帝正是因為看清楚了這一點,加上鑒於自太宗皇帝以下,包括康熙帝自己的繼位都是在混亂中取得帝位。所以才會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期,藉著立嫡子胤礽為太子的方式,一方面安定人心的宣示作用,另一方面確立傳位制度,以達到『綿宗室無疆之休』的目的。

可是問題在於接班人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角色,對上既不可過度露出鋒芒,以免引起領導人的恐懼,卻又不能太過無能﹔對下卻又必須直接面對其他競爭者的挑戰。在能力的表現上,必須拿捏的非常準確,適時地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以取得領導人的信任,同時又不會被其他競爭者所取代。所以每個組織的接班人,只要在名位確立之後,就必須開始戰戰兢兢地接受測試與挑戰。這時候領導人對於接班人的保護便成為了重要的工作。

一般來說,除非是接班人選尚未明朗化,領導人尚可以藉著權力的分配,考核與檢驗各個候選人的能力,以確定接班人選。否則在接班人選確立的情況下,領導人又賦予其他競爭者權力,如此一來在權力的分配上必然出現極大的矛盾與衝突。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的衝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李建成身為太子,已經成為權力接班的唯一人選,可是李世民在唐朝創業初期,南征北討,立下不世功業,儼然成為李建成權力的威脅者。唐高祖李淵無法有效的調和兩人間的權力分配,反而對於支持李建成的立場動搖,不但引發李建成的恐懼,也引發了李世民對太子之位的覬覦之心。最後李世民策劃發動玄武門之變,以殺兄、弒弟、逼父的結果,奪得皇位,終止所有的權力鬥爭。

事實上,李建成的能力不比李世民差,無論是在政治、軍事上,都可以與李世民一較高下。在各方面都如此優秀的李建成,在直接面對李世民的陰謀奪位,都不免失敗,那麼比起李建成能力更差的皇太子胤礽,又怎麼能夠不以失敗告終呢?很明顯的,康熙帝未能見到這一點。他只想到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奪位』的歷史﹔他只想到宋太祖死前,宋太宗『斧聲燭影』的故事,然而他卻忘記了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他一方面希望胤礽能成為有為之君,另一方面卻又怕胤礽逼宮奪位﹔一方面希望諸皇子不可覬覦儲位,兄弟間和睦相處,另一方面卻又給予皇子過多的權力,任由他們結黨成群,形成勢力。胤礽的被廢與失敗,其實早已經是註定的事情。

台長: 風塵驕子
人氣(2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