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22 09:47:40| 人氣1,918|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腳與西服》讀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朋友的新聞台上看到了一封在網路上流傳已久的信,內容是描述一名已婚女子對於婚姻生活的諸種委屈。看了之後掀起了過往對婚姻的某些感受,於是找出了這篇讀後心得來。

雖然兩性平權的觀念推行已久,但現今社會依然可見許多媳婦難為的痕跡。曾寫過一篇論文,認為這是由於婚姻仍處於「從父居」的形態所致。僅管核心家庭已為目前的大趨式,結婚的夫妻多可以獨自購屋居住,但觀結婚形式,仍是男方去女方家迎娶,那心態仍是女方出閣,嫁往男方家庭。

於是乎,生活的重心都移往男方家族,無怪乎女性難以率然地維護自己的生活態度,而得修正過往以原生家庭為主的觀念,從而以男方家庭為主。

值得慶幸的是,我有非常開明的公婆,讓我在步入婚姻之後,仍能享有自主的權力。雖然自小母親的婦德訓誨不時在心底浮現,以至於每每想任由自己想法生活時,仍不免思慮一下公婆會有何感受。但這畢竟僅是作為晚輩對長輩應有的體貼,而非媳婦受挫的委屈,尤其在婆家的生活著實比在娘家來得輕鬆開放,不禁由衷感到自己的幸運。

常與妹妹私下戲談:我們實在很幸運,從一個家教嚴格、生活儉僕的家庭,各自出嫁到自由開放的夫家,所以都不覺得婚姻是一種束縛。也因此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幸福。

﹡﹡﹡ ﹡﹡﹡ ﹡﹡﹡

此篇讀後心得疑寫於2003年8月之前,蓋由於發現許多文章都寫於這個時期,後來才發現,原來此時買了新電腦,所以當把舊檔案轉存時,日期便都呈現2003年8月了。

﹡﹡﹡ ﹡﹡﹡ ﹡﹡﹡


徐志摩過去把我們夫妻倆比擬成小腳和西服,起先我被搞得胡里胡塗,因為我根本沒有裹小腳嘛!可是,在法國鄉下的那幾個月,我才發覺,我的行為有很多方面都表現得和纏過小腳沒兩樣。
──《小腳與西服》

好書俱樂部(好書店所辦的書會)中有一位黃爸爸(其實他年約40啦!只不過常常提起他的女兒,所以我和男朋友私下都稱他黃爸爸….^_^),每當提到女性被壓抑的狀況時,他總會問:妳們女性要先能解放自己啊!如果能勇敢的突破現狀,還能有什麼困難呢?

然而人生中的困難,並非理智所能解決,有太多情感方面的束縛,千絲萬縷,讓人無法擺出輕輕一揮衣袖的瀟灑姿態。正如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之後,決定要追尋自己的人格特質,做個擁有自我的人;然而當她為兒子阿歡尋覓媳婦時,仍不免以男性為本位來思考:「不只能夠滿足阿歡的審美觀點,也可以滿足他的知識品味。」

自從接觸女性主義以後,我也時常反思自己的觀念,直至今日,明知有許多事情應由自己判斷,但依然免不了考量週遭親友的看法。就像張幼儀所說的:「會為了別人對我議論紛紛而懊惱,而沒辦法不把他們說的話當一回事。」

張幼儀回憶出嫁前母親教導她:「到徐家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所以她為了討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我則想起母親也總對我耳提面命:「結婚後要順應公婆、照顧丈夫,做一切賢妻良母該做的行為!」我想,這正是我「恐婚」的原因吧!張幼儀也說:「在得知自己即將早婚的命運以後,我覺得自己命在旦夕,因為我一旦結婚,就得服侍丈夫的家人和生兒育女。」

我曾告訴友人,別稱讚我將來會是個「賢妻良母」,我恨死了這個句子!意識中,我告訴自己要擺脫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潛意識裏,我還是以這種心態在與人應對吧!

所以過往的男友們都認為我溫良賢淑,或許是因為我平時總是壓抑自己真實的感覺,在配合他們;可是一旦交往久了,在忍無可忍之下,瞬間爆發積累的不滿。無辜的他們,始終不能明白一向溫順的女友,為何一夕之間,朝顏轉為怒面。唉!實非我人格分裂,此乃傳統女性教育之害!

書會的傅老師提到同性戀者若勇於出櫃,多半源於他們「社會成就」所帶來的自信;但這種支撐勇氣的條件,實非平凡人所能企及。相對的,若我們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畏懼傳統觀念的規範,難道也必須以某種程度的「成就」來證明自己嗎?

突然想起五專時期暗戀一位成大男生的幼稚戀情,當時因為被他的同學嘲笑學歷,我因而奮發向上,插班考取大學。回想生命中多次遭挫,我都因而得以更上一層,或因生性好強,想藉所謂的「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呵呵!如此看來,還真得感謝這些挫折。

只是細想之後發現,人之所以畏懼流言,實因自己心底某處也信服傳統的規範;我們所害怕的並非別人的聲音,而是源自自己心底的聲音;我們與人辯駁,某種程度也是在說服自己心底潛藏的觀念。如果真是那麼的不在乎,根本就無視這些流言,何來困擾?

或許張幼儀後來的成長,潛意識中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所以離婚後,她仍盡心侍奉徐家二老;徐夫人去逝,她盡心籌辦喪事;徐志摩死後,是她囑咐八弟帶著阿歡前往濟南認屍;無形之中將陸小曼給比了下去。

當年,徐志摩為了和林徽音結婚,極力催促張幼儀離婚;而徐志摩的死也是因為要趕著去聽林徽音的演講;雖然林徽音臨死前要求張幼儀帶阿歡去見她,是因為她仍愛著徐志摩,但她不禁懷疑林徽音是否真愛徐志摩,否則為何在他們離婚後,還是嫁給了梁思成?

儘管張幼儀自稱不懂什麼是「愛」,所以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愛不愛徐志摩。但最後又認為自己一輩子為了徐志摩、他家人、還有他兒子,做了應該做的事,所以應該比他一生中所遇到的幾個女人「更愛」徐志摩。

但我卻認為,張幼儀的盲點在於,她永遠沒有辦法「體會」林徽音、陸小曼與徐志摩之間的愛情。因為張幼儀所認知的「愛」,正如她五十三歲嫁給蘇醫師時的想法一樣,是:「我能不能為這個人做什麼?我有沒有能力幫助他成功?」她對「愛」所付出的成果,是幫蘇醫師在香港考取開業執照,幫他開了兩家診所,責責幫他登記所有看診和預約的時間。

我不能否定這種「愛」的方式,但「愛」應該不只是這種關係。

這種以完成男人成功為自己成功的傳統婦女觀念,我們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只是這種關係實建立在「犧牲」的基礎之上。或許這正是人們之所以要求對方「忠誠」的原因吧!因為當一個人付出「所有」,當然企望能從對方獲得「穩定」的代價。否則一旦對方離她而去,她將何所依靠?

兩年前讀這本書時,深受張幼儀的遭遇所感動,也痛責徐志摩的不負責任,與林徽音和陸小曼的「輕情」!而今重讀,才發現,自己實在也是裹著小腳的傳統女性。畏懼著自幼所受的傳統規範,為難自己!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以今日的時代思想,來苛責張幼儀守舊的愛情觀念,畢竟她是中國首先承受離婚壓力的女性,爾後一生還能活得淋漓盡致,其勇氣實已足堪我們學習!

台長: 餅乾
人氣(1,918)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讀書札記 |
此分類下一篇:《在我墳上起舞》──關於理想形象的投射
此分類上一篇:《在我墳上起舞》讀後(關於「文字」的討論)

janine
基於生活經驗,我的看法剛好與你相反。
不管是男女,重點在於他本身所受教育的影響,是驕寵的,還是知禮的。禮是人際間的一種得體的行為,合宜的禮是人際間的潤滑劑,說禮教吃人等言論,是不懂真正禮的作用在哪裡。這話說來就是一拖拉庫了,總之,一個缺乏信心的民族和社會,才會看不到自己文化的價值在哪裡。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這是旁人無法替代的,呵呵,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好壞皆然。佛家固言:「各人造的業各人自己擔」是也。
以西方的觀念和立場來說東方的文化如何如何,那更是犯了明清以來從來是不對的、不尊重文化主體的毛病。尊重相異的「多元文化」觀點,才能是從一種客觀的立場來看事情。
徐志摩和陸小曼,也許真的有「愛情」吧?但陸小曼為何又搭上那一個醫師?基於各種因素,徐志摩戴了綠帽也不敢說話。而你說陸小曼是一種「女性的自我解放」,可以任自己所願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嗎?我看不是的,那只不過是一種驕寵過度的任性,和徐志摩一樣,為了自私,而用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徐和陸小曼一樣的驕寵,所以他們是經不起「真正生活」的考驗的。
反而張幼儀是自由的,雖然她受了許多苦楚,但她的「家教」好,所以她的成長也比其他人快、比其他人多,她並沒有「不敢說、不敢做」,否則沒有後來的成就。我並不認為這和男女角色有關係,陸小曼也是女性啊,為什麼沒有人討論她受到女性角色的壓抑?
所以最聰明的是林徽音,徐志摩之不可嫁,實在是很清楚的了,那為什麼沒有人討論林徽音之所以嫁給梁思成,是受到壓抑的呢?
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傳統,終究是處處滯礙難行,看不到自己文化的優點在哪裡,卻反而以為是不可取而捨棄。文化誠然有其糟粕,但文化本身也會有反省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糟粕必被捨棄而留下精髓,愚昧的人任意丟棄精髓卻只看到糟粕,而產生現在的各種社會亂象,不亦宜乎?
2007-05-22 10:53:13
餅乾
Dear janine:

雖說女性主義的確發端於西方,但關於《小腳與西服》這篇心得,我並沒有要「以西方的觀念和立場來說東方的文化如何如何」。

我也很同意妳所說:「不管是男女,重點在於他本身所受教育的影響,是驕寵的,還是知禮的。」但我也並沒有強調「禮教吃人」這個論述喲!

在這篇心得裏我所要討論的是針對張幼儀對婚姻的認知,約有以下二點:

一、張幼儀回憶出嫁前母親教導她:「到徐家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所以她為了討好公婆,放棄了一切,包括出門、求學,甚至育子。

二、書中還提到張幼儀在得知自己被許配給徐志摩時說:「在得知自己即將早婚的命運以後,我覺得自己命在旦夕,因為我一旦結婚,就得服侍丈夫的家人和生兒育女。」

從教養來看,張幼儀的人品的確值得尊重與敬佩,但我只是想說:張幼儀已然將「男尊女卑」的婦德教育內化,所以儘管知道傳統婚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從此必須「順服於丈夫」的生涯轉變,但也莫可奈何的接受了。

可怕的是,當他為自己兒子擇偶時,依然不免以男性為本位來思考:「不只能夠『滿足』阿歡的審美觀點,也可以『滿足』他的知識品味。」

我當然可以從張幼儀的教養判斷她能善待媳婦,但這正是妳所談論的「層次」,也就是這種「人與人相互對待」的關係,乃是「教養」的問題;但我所要討論的卻是「制度」所導致的觀念問題。我想這是必須釐清的部分。倘若這「兩個層次」混著討論,才真的是沒完沒了。

換言之,「尊重」是個人品德的問題;但社會制度所導致的「尊卑秩序」往往決定了價值的判斷。

正如妳所言「最聰明的是林徽音,徐志摩之不可嫁,實在是很清楚的了。」但張幼儀卻是由父母決定的婚配,這樁婚事由不得她作主,所以張幼儀「屈服」於父母之命。可憐的是,當徐志摩決定與她離婚時,她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張幼儀這麼一位值得敬佩的女子,在「尊卑秩序」的禮教下,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這才是我所想討論的「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向來不被尊重」的議題。

所以藉由女性主義來談,只是想說明:人無分「性別」,都應受到平等的對待!

可是當這個社會仍有大多數的人認為「媳婦」這個角色仍有其必須「遵守」的「傳統婦德」時,無非是張著「三綱五常」的旗幟,在大談所謂的「做人的道理」罷了!
2007-05-23 09:21:32
janine
哈哈哈,被你看破機關了,我的確是指桑罵槐哩!
不過,「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向來不被尊重」這一點我是不能同意的,因為這和我所看到的龐大資料是完全相反的,你只能說是在什麼立場或什麼角度下,「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向來不被尊重」這樣子.
我想社會會形成這種制約的觀念,也許是因為受到歷來儒家的影響?而詮釋的方式,則是向來學術思考模式的影響吧?反正大家都是這麼的認定.學術界也一向都這麼說.
我讀道教卻是往往讀到相反的資料,道教中的修煉者的成就,跟性別毫無關係,他只看你修得夠不夠,所以女子成聖成真者多得是,就算是張天師家的三師,他們的妻子和他們是同等的地位,一點都不卑 (在道教裡,男女兩性對這個世界來說是一樣的重要).修煉得夠的,地位甚至高於男子,例如說西王母(王母娘娘)的地位就比玉皇大帝高,你如果去看葛洪的神仙傳(那是真人實事的宗教修煉紀錄)男女努力成仙的都有,並且在敘述中還比較讚美肯定女子的成就.
我的意思是說,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論的,尤其是我們現在很習慣性的就會用西方的思考模式來看東方,往往就會出問題.外來的文化的確能夠提供自己文化的反省,而且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是要讓他成為一種良性的刺激吧.
很多事情往往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看吧.
就這樣囉!
2007-05-23 18:37:27
餅乾
關於道教中女子成聖成真的例子頗多的現象,令我想到唐傳奇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這個現象。

哈哈!結論當然是:小說只是某種理想的投射,而現實環境卻往往是另一回事!(抱歉!我還真是固執地認為:在傳統中,女性總是不被尊重!)

例如唐傳奇中有許多「俠女」備受敬重與肯定,所以有些學者就從這個角度說明唐代的女性地位有明顯提高的傾向。可是當我看到〈紅線〉傳時,哈哈哈,套用妳所用的話「被我看破機關」了!

紅線這名武藝、智能、德性皆很高超的女性形象,其實還是「低於男性一等的」。

原來紅線上輩子是個「男」的,因為讀神農醫書在江湖間行醫,有一次不慎在醫治一名孕婦的病時,用藥太猛,害死了三條命(孕婦懷有雙胞胎),所以陰司「罰」他轉世為「女子」,讓她吃些苦頭。

如今她以一個「婦人之身」,免除了一場大戰,保全了不少人的性命,折算起來,終於可以抵消她前世的「罪孽」!

所以她終於又可以「恢復男兒身」了!

我想我真的有點偏執,認為唐傳奇中女性角色的獨色性,只是一種「理想」的投射,而非真實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正如有些男性「期待」能與「紅玫瑰」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實際上真正「娶」回家的,往往是「白玫瑰」!(雖然這並非普遍現象,但著實反應了部分情況。)

所以在創作或閱讀時,男性們往往容易遐想著「理想」的女性,但真實生活中,卻又希望老婆不要太有主見。

當然,此上僅是我在這方面的觀察,不能、也無法反應真實的層面。

只不過一想到劉向在《列女傳》裏頌揚的女性,不免露出愁容。並想:還好我是活在現代的女性啊!
2007-05-24 19:31:36
janine
唉....我寫了一堆,被不小心按掉了,又重新寫了一次,ㄚ.....!!又被按掉了!!真想k人!!這是這個新聞台的毛病,不小心按掉的內容都沒辦法恢復。我已經發生太多次這種情形了。寫了什麼內容都記不得了.....算是天意吧,就不再寫了,等一下又按不見了我會發瘋!!有機會再聊吧!
2007-05-24 23:13:49
餅乾
唉!這真的是新聞台常常出現的毛病!

其實我也蠻「變態」的,往往為了預防這類情況發生,一旦想寫些較需耗費腦力的東西時,便先在wrod裏寫好、儲存,然後再以複製的方法轉貼到新聞台。

否則再好的記憶、再好的耐性,也不堪新聞台一再的出現無法回應的狀況啊!
2007-05-25 10:10:53
雀飛筆
這本書我看過,主要是因為當時對「人間四月天」著迷。然後在書展中,趁出版社積極推出張幼儀和林徽茵的作品時,也買了幾本閒書。

個人對張幼儀非常欽佩,她能在舊時代裡突破傳統和婚姻的桎梏,且事業有成,可說是現代社會中的新女性。至於林徽茵,也是一種不同型態的新女性,她很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不論是她的婚姻或事業。我想要說的是,每人都有既定的個性和選擇,只要自己過得快樂,心安理得即可。
2007-08-20 20:28: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