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2 21:27:59| 人氣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何處是我家 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篇是修朱能容老師「藝術欣賞」,
所撰寫的期末報告,
引用可,但請告知作者。
謝!

===================================

前言:
在偶然的情況下看了這部電影,覺得還滿有意思的,她啟發了很多的點可供思考,有族群融合,文化差異、家庭中每個角色各自的心理思緒,想要追求的幸福各自不同(有點像太陽馬戲團要表達的?)…適逢藝術欣賞的期末報告,拿它來報告真的是再好不過。題外話,這部片有些裸露的畫面(不過依我之見,就劇情並不一定很需要拉?),不過老師滿18了,應該沒有關係吧(笑)。

恩恩…再補充一點,市面上關於納粹迫害猶太人題材的電影著實不少,近年看過的就有「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這部片算是以一個三口之家各自的眼光來觀察「故鄉」到底是什麼樣性質的東西,而且透過聽廣播,再透過父親(Walter)的口中來控訴納粹的迫害與可怕,其實還滿有意思的,其他的想法放在後面,請老師慢慢賞析唷。


導演簡歷:
「何處是我家」由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執導,1964年出生於德國,高中畢業後就到美國住了一年,回到德國後在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實習,之後在慕尼黑專攻電影,邊讀書邊在電視台打工,獲得不少知識。1992年她為電視台拍了一部兒童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1995年開始籌拍「走出寂靜」,是一部敘述聾啞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獲得不少獎項,包括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她拍了第二部作品「冰淇淋的滋味」(Annalouise &Antow),此片亦獲得不少國際獎項。
2000春天年她籌拍這部「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即到了2001年才拍完,本片讓卡洛琳的功力更見純熟,壯闊的場面調度,精緻的技術,流暢的劇情,讓她又入圍了第六十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連續三部影片皆獲得國際肯定,39歲的卡洛琳功力令人不敢小覷。


演員陣容:
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
演員:茱莉安柯勒(Juliane Kohler) 飾演葉緹 Jettel
米勒尼尼茲(Merab Ninidze) 飾演韋特 Walter
馬賽斯哈貝奇(Mattias Habich) 飾演移民朋友胥金 Suskind
史迪迪安朱洛(Sidede Onyulo) 飾演黑人廚師歐瓦 Owuor
卡洛琳伊克斯(Karoline Eckertz)飾演小蕾(長大後)
莉克卡(Lea Kurka) 飾演小蕾(幼時)

本片榮獲: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劇情:
1938年,猶太裔德國籍的韋特(Walter)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他的律師資格被取消,爸爸的旅館被沒收),孤身先至非洲求發展(一開始即出現他得瘧疾,胥金開車來他家餵他奎寧的畫面)。隨著德國納粹勢力的勃興(從畫面中隨處可見的納粹標誌可知,與小孩口中不要跟猶太人來往的鏡頭可知),他更要求妻子葉緹(Jettel)和小女兒小蕾,告別他那吃堅果餅乾會猛打噴嚏的老父、小妹跟小姨子,從遙遠的德國移居至肯亞。

剛開始,他太太葉緹根本不曉得會在肯亞定居很久,不肯聽先生的吩咐拋棄美麗的陶瓷餐具跟裝飾,也沒有帶來當地最需要的冰箱(不過我有疑問,當地應該沒有電吧,沒有電哪需要冰箱阿?)路上還偷買了件美麗的洋裝(唉…女人阿…);或許是因為遠離了奢華的歐洲生活,葉緹到肯亞後極度不適應,時時刻刻想返回故國;不過女兒小蕾卻對當地的生活處處存著新鮮、好奇,尤其與他家的黑人廚師歐瓦(人很nice)無話不談,相處十分融洽。

由於對新生活認知的差距,夫妻間的間隙也逐漸擴大,葉緹吵著要回家,但韋特告訴葉緹,家人的下落不明,納粹政府開始囚禁拘捕猶太人,能活著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了。葉緹才開始有在肯亞定居的念頭(從她去菜園種菜可以得知)。
不過,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女人的心正如海底針一般難以捉摸,在非洲的寂寥平靜的生活裡,葉緹認識了另一個猶太籍同胞胥金(Suskind),微妙的感情也就此滋生。

很快的,隨著英德的開戰(歷史上推應該是張伯倫跟希特勒簽定慕尼黑協約,將捷克的蘇臺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這批「德國人」被抓到集中營裡面去了!當然,豪華的集中營(高級飯店)生活讓葉緹有回到以前奢華的歐洲世界的感覺,可以悠哉的喝著下午茶,品嘗著高級自助餐的悠閒自在…(肚子餓了)
(按:這裡有很明顯的和後來納粹德國將自己的猶太裔人民,抓到集中營作人體肥皂的待遇,作深刻的對比,但真實的歷史上,英軍的集中營是否對敵國的人民這麼好,或是有「一直」對敵國的人民這麼好?我有點小懷疑…)

二次大戰結束,韋特因為加入英軍有功,得到了德國法蘭克福地區法官的職位,正當他欣喜欲狂地急著返回德國之時,卻發現葉緹和小蕾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葉緹將農場經營的有聲有色,小蕾在奈洛比當地的學校中功課名列前矛,而且與當地的黑人朋友感情融洽,她倆會捨棄這裡的一切隨他返回德國嗎…?
(先賣個關子,老師看完就知道會不會隨他回德國了…)


拍攝背景:
本片因為是根據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的原名自傳小說(Nowhere in Africa ; Nirgendwo in Afrika)改編,所以先介紹一下小說作者的故事。
史蒂芬妮1932年出生於歐洲中部西里西亞(Silesia)就如同電影情節,她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亞的奈洛比,在那裡,她與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濃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與自身文化融合為一,書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設性的提及,與一般有關「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
本片導演卡洛琳深受感動,於拍攝前三年就與她聯絡,展開了細膩而漫長的籌拍工作。由於外景隊開拔到非洲肯亞的Mukutani村莊拍攝,在那裡他們駐紮了快八個月,見到了該村的落後、貧困、沒有醫療設施、嬰兒死亡頻繁、水電的缺乏…等種種慘況,導演於是集合了本片的主要演職員,成立了「募庫塔尼基金會」(Mukutani Foundation)來籌募基金,並認養奈洛比貧民區的四十位兒童。


幕後花絮:
敘述小女孩隨著父母移居肯亞的成長歷程,故事簡單明瞭,演員們包括大人、小孩、白人及非洲原住民,出色的演技,加上動聽的音樂及純熟的攝影技巧,將會深深地吸引著你。更令人佩服的是導演忠實地呈現出肯亞的原始面貌及生活,毫不渲染亦不誇張,也不像一般遊記或報導風景之類的雜誌,只著重在拍攝當地日出、日落及動物在原野大地奔馳的風景畫面,導演帶領外景隊在當地駐紮好幾個月,完全融入當地的日常生活,所以當你在電影中看到「歐瓦」那樣大公無私地愛護著小蕾,你也會很想擁有像「歐瓦」一樣的朋友。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角心繫家鄉親人的安危,卻又面臨婚姻破裂的種種煎熬,其他導演會讓劇情煽情地發展下去,但卡洛琳卻以一種充滿感性而詼諧的的手法來處理,著實令人讚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堪稱是德國近年來最大的製作,格局也比卡洛琳前兩部作品擴大許多。

2003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有兩部得獎影片與猶太人的題材有關,一部是老牌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戰地琴人」(我沒看過),另一部則是德國女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的「何處是我家」(Nowhere in Africa;Nirgendwo in Afrika)。兩部片皆以二次大戰猶太人的苦難為背景,雖然這一類的題材已有陳腔濫調之虞,但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何處是我家」卻仍令人有驚豔之感。原因是「何處是我家」強調的不僅是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過程中,人性的矛盾與掙扎,更著眼於猶太人本身的「故鄉情結」,結合了不同文化的對話,可謂是另闢蹊徑也!


音樂與色彩:
因為本片因為大部分劇情都在非洲大陸拍攝,所以大量的當地民族音樂一定是少不了的,再加上為表達出異國的情調級男女主角內心的煎熬,大量的敲打樂貫穿全場,一聲接著一聲的扣住我的心弦阿。

色彩方面,也許因為本片大部分的鏡頭都在昔稱黑色大陸的非洲中拍攝,或是因為灰沉沉的畫面中,這戶白人家庭方顯得特別,鏡頭中有幾幕都是這對白人家庭的成員跟一群黑人一起活動,或是白人小女孩跟黑人小孩一起玩耍,其中呼籲的文化融合,尊重個別之差異之理想,藉由色彩的呈現不言可喻。

至於表徵,一如許多描寫希特勒迫害猶太人的電影,納粹的萬字型標誌一直出現在電影的前幾幕中,讓人覺得權威可怕。而我覺得最喜歡的一幕,竟是在這對家庭坐火車要回家的路上,碰到賣香蕉的非洲婦女,女主角告訴小販他已經窮的像猴子一樣,沒辦法買他的香蕉(用非洲話說),小販拿著一條香蕉說送給猴子吃吧,我想這對家庭來到非洲除了提供一個政治避難的地方外,學到真正的多元文化吧。


文化融合:
不同於以往描述二戰中的猶太人之電影,本片是以全新的視野解讀這場猶太人的世紀浩劫,片中男主角帶著妻女離開德國來到非洲肯亞避難,隨著戰事逼近,這群隔海難民只能從家書或廣播中探聽納粹迫害史,雖然大屠殺的慘劇並未實際降臨在他們身上,但卻清楚感受到家鄉的浩劫如何剝奪了他們所想要的生活方式。男主角在德國原本是名律師,這是猶太人的傳統行業之一,來到肯亞後卻只得替英國殖民主子經營農場。而夫妻兩人原本門當戶對的婚姻到了非洲開始產生危機,誠所謂「可以共享樂,卻難共患難」也。他們開始面對最不願意碰到的生計問題,活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讓人生價值微不足道。流亡期間他們也曾數度分隔兩地,包括男主角被英軍抓進戰俘營,當重獲自由後,男主角為報家仇而加入英軍對抗納粹。最後大戰結束,男主角申請返回德國擔任法官,但妻女在感情上卻已經和非洲大陸的土地無法分離了,他們得面對婚姻與家庭是要繼續維持下去或是放棄的難關。

在這種情況下,片中最令人激賞的是男主角一家人,面對非洲文化從排斥、接納到融入的過程,而不同文化的對話與彼此學習尊重,在小女兒的成長經驗中更是充分表露無遺,令人印象深刻。


家庭心理描寫:
而本片中一家三口的觀點並無偏廢,三人對於來到非洲生活都有深刻而獨特的感想,這個猶太家庭並非典型的傳統猶太教家庭,而是相當的世俗化,說他們自認為德國人亦不為過,但悲哀的是仍被納粹視為「非我族類」而欲滅絕之。弔詭的是男主角卻為何一心一意想回德國,對照從小就在非洲長大的小女兒則另當別論,對她來說非洲就像她的家一般自然,可以和諧融入當地人群中,也更進一部發現了黑人與白人或者猶太人與其他白人在先天上、文化上的差異。

猶太人二千年前亡國後,流浪四方受盡歧視與迫害,猶太人先天上信仰民族宗教的特性,難以融入西方的主流社會。但曾幾何時,尤其是十九世紀之後,許多在宗教信仰及生活態度上世俗化的猶太人,在身份認同上早已「異化」了。男主角心目中的故鄉就是德國,回德國不過是「反射動作」而已。當英軍長官問他為何不移民英國算了,他答以在英國一輩子都只能是外國人。然而回到德國,他雖非外國人,但卻還是「猶太人」!無怪乎電影原著的作者Stefanie Zweig(片中小女兒的化身)另有姐妹作「德國是我家乎」(Nirgendwo in Deutschland),談的還是那個永恆的話題,猶太人除了以色列這個「新故鄉」外,難道就無法被舊故鄉認同乎?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卻是一個可以輕易呈現的問題。片中的詮釋或許提供了問題的答案:人與人之間先天上的鴻溝縱使感覺上差異甚大,但若有赤子之心,則自然消失於無形;但後天人為的界限,卻往往成為難以打破的藩籬與禁忌。


歷史的省思:
當然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題材,與其說是一個取之不竭的苦難題材,不如說是在不同種族、文化紛爭不斷的今日,其仍具有現實的意義,然而不斷重複的歷史教訓,卻也是人性的悲哀。而對猶太人而言,在猶太教漸失吸引力的今日,「大屠殺」已成為猶太民族的宗教替代品。家破人亡、生離死別的悲情是猶太人受難史的鮮明縮影,「大屠殺」是為猶太人救贖而受難的傳統信念,凡此皆凸顯每一個猶太人自我存在的意義,更強化猶太人對民族的認同意識與向心力。然而若無納粹的「大屠殺」,以色列在二次大戰之後就不可能獲得充沛的難民人口及西方國家基於補償心理的支持,進而獨立建國,歷史的弔詭與嘲諷,莫此為甚也!


結語:
「何處是我家」,是一部改變我們的視野,可以洗滌心靈的力作。白人不比黑人優越,猶太人不是守財奴,德國人不是人人皆認同納粹,「何處是我家」矯正了好萊塢打造出白人優越的世界觀,也開啟了世人愚昧偏執的心智,而且用最開朗的生命態度,告訴我們一則「只要真心活過,生命就不會空白」的感人故事。

台長: 任風輕拂羽綸巾
人氣(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