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24 20:15:05| 人氣64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1895-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部以客語發音的歷史電影,從電視不斷的宣傳,直到本人的親身體驗,果然名不虛傳!此片的演員造型,服裝,景物和染布都塑造了深刻客家人的客家精神與文化.演員有很多非客家人,但是他們卻為此片付出努力而學習.這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

劇中黃賢妹(楊謹華 飾),描述當時的年代,女人不但要克苦耐勞;要有勇氣毅力保護家裡的老小和支持丈夫保家衛國及堅定不移的情操!這點讓人很感動與佩服.

秀才吳湯興(溫昇豪 飾),要率領客家義勇軍共同抗日的精神與堅持也讓人覺得動容!

新竹北埔姜紹祖,年僅19歲.也因為抗日而犧牲小我.這種無私的精神也令人佩服.

「乙未戰爭」,欲知詳情請到戲院支持國片.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後的戰役並沒有完整呈現, 我想是經費的關係吧?不然大陣丈的場面會更壯觀.
背景音樂也很好聽,請大家多多支持!

藍娟2008/11/24

照片一轉載於: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themovie1895&b=7&f=1744046574&p=1
照片二轉載於: http://www.wretch.cc/blog/themovie1895/

台長: 藍娟
人氣(64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我的”華納威秀” |
此分類下一篇:愛情限時簽 The Proposal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轉播臺

阿楨
抗日電影:名導演75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221295
2014-06-13 08:26: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