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1 20:03:16| 人氣4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脫道與菩薩道——釋昭慧教授演講札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102.10.21

講者釋昭慧教授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地點: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

 

聽講心得

 

   這次聆聽釋昭慧教授演講,講解「解脫道與菩薩道」。聽完感受相當不同,或許是因講題的緣故,關切的正是人生必要經歷的問題,感同深受之故,在場許多人都聽著入迷,不虧是當代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昭慧法師說,他不用PPT,因為他想誠心地與我們交流,聞之令人感動。演講的時候,昭慧法師不時與在場學子眼神交流,讓我們上了一場精彩而濃縮的佛學課。事實上,這是我這輩子聽的第一場正式的佛學演講。實在慚愧,但的確如此。

 

  昭慧法師不愧是學院出身,一開始便將現代高等教育批判了一頓,談到評鑑的失能,教育的綜藝化,大師的逐漸凋零,語氣愷切非常。我注意到。昭慧法師的眼神十分銳利,他一進門,便先掃視我們這些俗眾一眼,帶點世外的傲氣,但只存在幾分鐘,之後便轉回和善的氣息。畢竟,在法師眼中,我們尚是一群在滾滾紅塵打轉的俗世中人,有些人或許連「解脫」都沒想過呢!

 

  法師提到,心有多細膩,感受到的痛苦便有多深,這或許就是《紅樓夢》裡林黛玉多愁多病身的緣由。逃避苦痛是無用的,因為它會不斷地來試煉你,直到你面對問題為止。那麼該如何解脫?在於及時覺察,轉危為安。

 

  此外,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也很重要。個人有個人的生命功課,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拿別人的過錯來拘禁自己,是不必要的。聽完此語,真有醍醐灌頂之效。我想,這是每個人必要經歷的人生課題,卻很少人能提供適切的解答。宗教思想正是源於這方面的需要,其重要性可見一般。可惜在凡事追求功利的今日,人文學科的日益邊緣化,釋昭慧教授的感慨可說其來有自。

 

   釋昭慧教授的演說,先從解脫道與菩薩道的定義談起。所謂「菩薩」,便是「覺有情」,幫助有情覺悟,便為菩薩。所謂「解脫道」,原是指佛陀所尋求的解脫生老病死之道。佛陀來到菩提樹下,便是為尋求「解脫」而來。那麼何為「解脫」?解脫便是脫離生老病死的束縛。

 

  法師強調,能透過世俗法離苦得樂者,並非真正的解脫。所以,常聽人說完成某某事就「解脫」了,其實並不是真解脫,還是得面對生老病死的考驗。法師說,就算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還是有無盡的挑戰等著你,所以人生本質是苦的。何謂苦?佛家認為有愛別離、怨憎會和求不得之苦。人心越細膩,越容易感到人生的痛苦,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作家輕生的原因,而惟有解脫者才能離苦得樂。法師認為,「苦」只是一個訊息,必須正視它,若刻意忽視它,或有意迴避痛苦,則有更大的不幸相隨。

 

  所謂的解脫,正是在察覺苦之訊息時,及時覺察,遂得轉危為安,轉苦為樂。這便是一種解脫。我以為這展現了佛教積極的一面。法師以身體的腫瘤作為比喻,若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待腫瘤擴散就來不及了。這種對人生本質的覺察,正是一種解脫,如同對人生施行的定期健康檢查一樣,及時覺察,便能轉危為安。

 

   接著,釋昭慧教授談到佛教的核心概念──緣起。所謂「緣起」,法則有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即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昭慧法師提到人生苦惱之源,在於「我愛」。有「我愛」,故有「我所愛」;沒有「我愛」,便沒有「我所愛」。「自體愛」的存在,是「身」最直接的顯現。因著「自體愛」的存在,身體便不斷受到心靈的苦痛與折磨。有關自我解脫之道,法師舉出一項法則,即:「不要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這個思考本於「緣起」的智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命功課,你代不了別人,別人也代不了你,故拿別人的過錯或是痛苦來折磨自己,是相當不智的。

 

  法師強調,佛教是教人離苦得樂的,正因諸行無常,故更要懂得創造有利因緣,而不只是諸事隨緣而已。這也展現了佛教積極的一面。法師提到,較諸其他宗教,佛教多被視為消極無為,實際上佛教有其積極的面向,且是就著現實,即緣起的智慧發展出來的,而所謂解脫之道,本意即是要人離苦得樂。由此可見,世人誤解佛教久矣。

 

   最後,釋昭慧教授論及「菩薩道」。昭慧法師要我們想想菩薩給人的形象是什麼?是「自在」。為什麼菩薩聞聲救苦,仍能如此自在?這是歷來隱遁者的疑惑。的確,人人都想求得身心自在,因而有人辭官退隱,有人求神問道,有人縱情詩酒,無非都想求的一方平靜。觀世音菩薩如此牽掛世人的痛苦,何以能夠輕安自在?其原因在於:愈能無我利他,人愈輕安自在。

 

  法師以登山為例,登山者所追求的,不只是攻頂那一剎那的喜悅,更重要是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美景,同儕間的相互扶持,甚至是自我超克的喜悅,那才是真正的自在。人生的功課,正在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忘己利他」,如此便能離苦得樂,法喜自在。人走在菩薩道上,心如能愈真,便愈能自在。《心經》有云:「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正是此意。

 

  在最後提問時刻,有人問道,釋昭慧教授在社會議題上一向勇於衝鋒陷陣,如何在此種紛擾世局中保持身心自在?此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工夫論何在?昭慧法師提到,當你從事任何事時,眼中只見事情的利害,而非個人的利害,「但見於法而不見於我」,便能雖千萬人吾往矣。

 

  最末,主任提到一哲學問題:「如何從『緣起』的思想證成『護生』的道理?」這是專業的佛教倫理學議題。法師提出了「護生」的三項原理:自通之法(同情共感的能力)、緣起法相的相關性(相互依存的法則)與緣起法性的平等性。

 

  對於「緣起法性的平等性」,法師進而談及「眾生平等」的三項原理:一是感知能力的平等,眾生都有對苦樂的感知能力,也都趨樂避苦,故在情感上對他人不可無動於衷,必得護生;其二則是佛性平等,眾生都可成佛而圓滿覺智,故不應看輕任何眾生;其三則是法性的平等性,生命皆在隨時變化的平等法則中,故不可依任何眾生卑微處境的短暫現況而藐視它。由這三點證成「眾生平等」。

 

 

此為去年聽完釋昭慧教授演講後的心得,對我意義重大,啟發不少。

當時因課程需要撰有此文,經釋昭慧教授修改後同意刊登,謹此致謝。

希望藉此文讓更多人了解宗教之於人生的重要性,得到生命的幫助與反思。

 

台長: Jimrea
人氣(4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雜感 |
此分類上一篇:童年偶記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