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8 00:16:19| 人氣1,3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舊地名研究、參照﹝二﹞

篇二

 

【桃園】→1726年,雍正四年,開始有漢人來此開墾,與凱達格蘭族比鄰為居,大約在南崁靠近山邊一帶,乾隆年間的史籍記載:『虎茅庄』茅草茂盛的意思。後來乾隆年間這裡已經開墾頗具規模,遍植桃樹有『初春時節雨紛紛』的美景,因為下的是『花雨』所以稱為【桃仔園】,簡稱『桃園』兩字。

【復興鄉】→舊名【角板山】,但是尚未查證緣由。

【達觀山】→【拉拉山】是泰雅族語,一個接一個連接不斷的意思。光復之後國民黨執政,因為有蔣介石行館在【角板山】落腳,所以將拉拉山改名為【達觀山】。

【龍潭】→閩南話【靈潭】,名子不雅類似【靈壇】,所以改寫成閩南語發音相同的【龍潭】。

【關西】→這個地名比原本地名好聽多了,原本這裡居住著一群客家人,當年困苦的時代,許多客家居民都有醃製鹹菜的習慣,雖然現在還是有,但是不比以前那麼多了,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曬鹹菜,這也是當地盛產特色之一,那位日本官員來了之後看到鹹菜片及家家戶戶的院子,也很有親切感,而客家人【鹹菜】發音與語的【Kansai關西】讀音相近,於是就成了【關西】地名的由來了。

【大溪】、【大漢溪】→大岸溪的上游地,原本是船隻可以航行的河川,後來地震地殼壟起、泥沙淤積,不再是以前船隻可以行使的地方,當地人改稱為【旱溪】,凱達格蘭族稱呼這條溪流為【Takoham大姑陷】,語意是乾燥的河,1865年,清同治四年,平埔族霄裡社人慶賀李騰芳中舉,遂改稱「大科崁」,因為發音的問題稱其為「Takoham大姑陷」,後來改「大姑陷」→「大姑崁」閩南語發音相同。民間有人稱為【大科崁溪港】其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將之改為「大嵙崁」。目前還需要查證「大科」、「崁」是否為當時官謂的職稱?還是中舉的意思,如果都不是那就要朝原著民語的方向來思考了。1920治時期大正九年,地名整編規劃,來到上游一看,怎麼都是乾枯的河床,「大溪川」閩南語的「大溪」與「旱溪」發音相同,於是寫下【大旱溪】,1959年台灣光復公告改為【大漢溪】。

 

 

【新竹】→相傳這裡是以竹子圍成的城堡,實際上是錯誤的,式政權的時候這裡還沒開發。是因為這裡的刺竹林眾多所以稱為【竹塹】,也是道卡斯族的【竹塹社】社址,後來1875年,光緒元年,才改名【新竹】。

【新豐】→新庄仔溪的出海口,以往這裡是荷蘭籍進出港口之一,因為有紅毛人的船舶來往停靠,所以稱呼為【紅毛港】;1893年的文獻記載這裡的名稱為【鳳山崎】,什麼時候改的就不清楚了;1925年的文線曾經稱這裡為【大麴】,但是原因不明;1929年改為【山崎】;1969年改為【新豐】鄉。

【香山】→原名【番山】,因為名稱不雅所以改為【香山】。

 

 

 

【苗栗】→道卡斯族語【貓里】,1889(光緒十五年),改名為【苗栗】,貨車司機在無線電上稱呼為【苗票】。

【竹南】→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之一【中港社】。

【卓蘭】→巴宰海族稱此地為【罩蘭】,意思是『美麗的田野』。日本時期1920年改為【卓蘭】。

【後龍】→最早1697年之前為【後壠社】,後期道光十四年,來此開墾的漢人建造【後壟城】目地為了與【竹塹】的漢人械鬥,當時是因為土地的爭奪發生衝突。

【通霄】→道卡斯族【吞霄社】社址,道卡斯族語裡面說,虎頭山高高入雲霄。然而這裡溪水夠深,能夠讓當時的船舶進出買賣交易,成為【吞消】貨物,1920年又改為【通霄】。

【苑裡】→最早記載為宛里社。後來也是因為閩南語發音的問題,寫成【苑裡】。

 

 

 

【沙鹿】→書中記載『氏之時,左武衛劉國軒」駐軍於彰化,以討沙轆諸番』。【沙轆】地名唯一的證據,這裡原本是拍瀑拉族居住地,後來全村被「鄭成功」的將領「劉國軒」所滅。

◎【豐榮】→豐榮原名【貓兒干】是洪雅族原住民語,正確的含意還在查證中。

【清水】→平埔族牛罵頭社,也是牛罵頭文化的發現地,日本官員在【埤仔口】看到當地的湧泉,水質清澈而改名為【清水】。

【豐原】→巴宰海族【Huluton社】,治時期【葫蘆墩社】改為【豐原】,原因不明。

【大甲】→崩山旁邊的大甲社,早在鄭成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目前的大甲北面是當時『双寮社』的所在地。

 

 

◎【南投】→中央山脈西區最後一塊失守的土地就是這裡中部山區,漢人進入台灣之後以超快的速度繁衍,一路開墾一路耕作,最後土地不足侵入生番地界,洪雅族從【北投社】搬遷往南越過貓羅溪,在這裡定居成為新的部落社址,因為是在南邊,所以稱為【南投社】。

【中寮】→在台灣的地名中『寮』就是閩南人的用語,只是這個寮就是簡單的乒湊臨時居住之意;原本這邊有許多閩南人的聚落,都是一區一區小小的有【前寮、後寮、水寮、六寮、鄉親寮、中寮】日本人認為需要整頓一下成為一個社區行政體,於是統一整合為【中寮】。

◎【竹山】→這個就不需要多說了,本身就是因為滿山遍野的竹子所以就稱呼為【竹山】,1668~1886年因為過度的開墾造成水土保持失衡,而原本這裡是雲林縣的政治中心,在山洪氾濫後,於1893年將政治中心遷移到現在的『斗六市』,而後這裡被劃入南投的一部分。哪一年泛濫也不是很清楚,需要查證!

【水沙連】→原住民語水沙連東岸稱為【哆咯郎】,又因為『日月相映,湖碧生輝』,所以日本人改名【日月潭】,詳細情形請看南投縣介紹。

【草屯】→最早的紀錄是記載為【北投社】洪雅族居住地,與北部的【北投】同名;中期這裡成為商旅的驛站,來來往往進出埔里都必須在此歇腳,隔天再翻山越嶺進入埔里,埔里的地理條件豐厚,造成許多人絡繹不絕進駐,於是這一個中繼站剛好是許多旅客的換鞋站,鞋底的泥巴、破損的草鞋等等堆積成山,變成了【草鞋墩】,【屯、墩】的閩南語發音相同,相同的是來來往往的人們識字的不多,於是就寫成了【草屯】。

另有一說:鄭成功大將劉國軒追殺評定不支持的原住民,來到此軍隊更換草鞋成堆而來。

 

 

【彰化】→原名【半線】書中記載『雍正元年,劃虎尾溪以北,建設新邑。欲以表彰王化,故曰【彰化】』;又記載說『民番雜處,土腴而俗悍,鼠牙雀角』。

◎【鹿港】→原名【馬芝遴】1784年前後,大約在清朝乾隆49年間改名,可能因為這裡常出口大量的鹿角、鹿皮、相關產品輸出所以變成鹿港、相關時間尚待查證!

【田尾】→原名【東螺】清朝乾隆年間分東螺西螺、東堡、西堡、武西堡,濁水溪八堡二圳的下游,水流自二水流經田中,上游居民稱下游為『田尾』。

【二水】→原因來自於濁水溪、八堡圳兩條大水灌溉,所以1945年訂名為【二水】。

【大肚】→拍瀑拉族【大肚社】社址。

【員林】→大武郡社、燕霧堡。

◎【和美】→啞束社。不是很確定,有待更多資料佐證。

 

 

 

【雲林】→書中記載:『光緒十三年,劃嘉義以北之地,經營新邑,擇治於林圯埔之雲林坪,為鄭氏部將林圯所闢者,故曰雲林』

【斗南】→洪雅族語【他里霧】原意已經無從考證,1920101日改名為斗南,原意『斗六的南方』。

【斗六】→清朝之前為柴里社社址,不知何時改為【斗六門】﹝Dolomn是洪雅族語高興的意思﹞。

【水林】→原名稱【水漆林】,當時這裡的濕地非常大一片,都長滿了水生植物【水漆】葉子有硬粗毛,俗稱『咬人狗』,後來因為方便書寫所以1920年改稱【水林】。

【土庫】→諸羅縣誌的記載,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此地築有【畚箕湖陂】。到了1724年(雍正二年),閩人薄昇燦開拓馬光厝。

原名【埔姜崙庄】1724清代雍正二年由薄昇燦申請墾照開發,因為附近沙崙遍生埔姜樹,因此被稱為【埔姜崙莊】1734年(雍正十二年),此地設大坵田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閩人郭林二姓,到此開墾農地,定名【黃吉崙莊】。這裡是鹿港到笨港的必經之路,由於下雨之後兩旁地勢高,雨水集中在這一片低漥地區,所以泥巴鬆軟造成人員馬匹陷入、道路難行,隨處可見到褲管被泥巴塗上一層厚厚的汙泥,所以笑稱【塗褲庄】,清朝官員認為不妥,改名為【土庫】。1920年,治時期埔姜崙被合併於土庫庄;1946年,國民黨執政從土庫鎮劃分一部分,另成立褒忠鄉。

【褒忠鄉】
1786年,清代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和黨徒侵擾褒忠的村莊。張源懃張明義兄弟,召集鄉勇抵抗匪徒,因協防有功於朝廷,並表揚『褒獎忠義』

 

 

【嘉義】→原住民的居住地『諸羅山社』範圍,荷蘭統治時期已經稱這一片地區為【諸羅】。1624年當時的海盜顏思齊、鄭芝龍等人從笨港登入之後就往【諸羅山】進取,1625顏思齊病逝,由鄭芝龍接任為海盜之首,在【諸羅】招集盜匪厚植實力;後來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發生『林爽文事件』,結果叛軍久攻不下,保住了【諸羅城】,清朝皇帝表揚居民忠義賜名【嘉義】。

但是還有一件值得懷疑的事件,因為【諸羅】與【豬玀】相同發音,這是一句罵人笨蛋的話語,而且這是發生在台灣南部,這裡早期又是閩南人的居住地,所以更加讓人匪夷所思,到底是罵誰【豬玀】。而且這個【諸羅】地名出現的時間在鄭芝龍與日本的甲螺兵定居嘉義之前。

顏思齊墳墓現址:嘉義縣水上鄉牛稠埔307號。

【布袋港】→【魅港】。

【笨港】→關於此地最早的記錄來自於荷蘭人的地圖,當時所記載的荷語發音為『poonkan』,後來康熙到雍正年間,此地發展成嘉南平原貨物的集散地,笨港也是山疊溪﹝北港溪﹞的出海港口,1750年﹝清朝乾隆15年﹞,山疊溪洪水爆發肆虐,山疊溪改道由笨港街中央出海,水流將笨港街分做兩部份,溪南稱為【笨南】,溪北稱為【笨北】,而後改稱為【南港】、【北港】。

【新港】→西元1746年前後(清朝乾隆年間),因遍地栽種胡麻,所以稱為【麻園寮】。嘉慶年間,因為笨港溪(北港溪)河床積砂氾濫,笨港市鎮被毀,部份居民搬遷來此,重建家園,所以【笨港】改為【笨南港】、【北港】改為【笨北港】,麻園寮改為【新南港】,後來容易混淆又改名【笨新港】,「笨」字不好聽,所以變成新港。

【水虞厝】→原本是【水牛厝】,因為要教育農民讀書、要文雅、要有知識內涵,清朝時期改為【水虞厝】。

【民雄】→原為原住民【打貓社】所在地,後來隨著時代演變,人口增加,也一直沒有更改過地名,在日本到達之後認為名稱不雅,1920年,全台名稱統一改制時候,使用最接近語發音的漢字書寫成【民雄】。

 

篇三待續...

台長: 白皮
人氣(1,3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