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17 18:40:48| 人氣26,40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FDR: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羅斯福傳讀後感(1)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FDR

 

FDR小羅斯福傳記,由Jean Edward Smith所著。當時讀邱吉爾、宋美齡傳就想也讀讀羅斯福傳記。畢竟剩下蔣介石,不過這也已經包在宋美齡傳內,還有兩個就是史大林、希特勒(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讀之前,網上瀏覽一番,知道網友皆推薦Smith所作乃最好一本。(本書已於2012,06,16讀完;大概一個月多一點)

 

FDR: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Franklin Delano是他母親(Delano)一方的長輩名字。Delano家族,就是組織五月花號來新大陸移民者,在十九世紀,早已家財萬貫,FDR外祖父家業本就雄厚,但主要發大財是在中國、香港一代經商茶葉貿易,後回美投資,經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大蕭條,家產幾乎一掃而空,又被迫回到中國重新開始;從運送鴉片(FDR外祖父說,得到滿清官方同意)賺了更多錢,再回美又投資,錢滾錢。當時1800中葉美內戰時代,一年就身價翻一倍,多賺一百萬美元,成為當時全美十大富豪之一。這鴉片,據說美內戰時的醫療方面也需要;同時這是1860年,某種程度,到處是無法無天狀態。

 

 

 

羅斯福父親早逝,生母是父親續絃,羅斯福有位同父異母哥哥James Roosevelt Roosevelt (沒寫錯,就是兩個羅斯福,一個是中間名字,大家暱稱為Rosy),年紀與FDR母親Sara Delano差不多,但是Rosy是個不大喜歡進取而沉溺於當個上流社會公子哥兒就滿足的人。

 

 

FDR父系家境也不錯,可比起Delano那就差遠了。說起來美國兩位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簡稱TR)老羅斯福總統),其實是親戚,可說是羅斯福家族一直要到第七代,得以發揚光大;TRFDR互相之間是遠方堂兄弟關係,但是FDR太太Eleanor卻是TR姪女,所以,FDR稱呼TR為叔叔(Uncle Ted)

 

 

這本書之所以精彩,幾個原因:首先作者功課做得好,該書總共858頁,其筆記、資料引用交代、以及指引(index)卻佔了222頁,1/4強。其次,對羅斯福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等描述,更為精闢。

 

 

+++++++++++++++++++++++++++++++++++++++++++++++++++++++

 

FDR從美國開始家譜,可上朔1650年:荷蘭裔Claes van Rosenvelt(荷蘭文)。Claes兒子Nicholas做磨坊生意的,又生二子,一個叫Johannes,這是TR那一系,而另一個兒子Jacobus (英文James),這才是FDR祖輩,務農。Jacobus子Issac在經營糖業上也發了財,同時也與美國獨立革命扯上關係,對紐約州憲法制定,亦有貢獻,後來又開銀行:Bank of New York。Issac兒子James繼續於糖業上發展同時也修建祖厝Mount Hope,後來全家去歐洲例行度假時,給燒個精光;作者謂為可能電線走火。有趣就是,這羅斯福家人也不急著回家,繼續在歐洲散心過好日子,一年後才回美,結果把房子下的土地也給賣掉上面後來又蓋了精神病療養院,再投資其他。James的兒子Issac(基本上這兩個名字James與Issac在家族長子間輪來輪去),娶個老婆是波士頓世家(Aspinwall)之女,生了二子,一為James另一為John。而James又有二子,不同老婆所生,Rosy與FDR。

 

 

小羅斯福後來當州長、總統時,經常於家庭聚會內,與其母Sara開玩笑,說"old Claes left Holland because he was a horse thief or worse"接著"...Delano who went into the China trade, implying they smuggled every thing from opium to immigrants"...哈哈哈,這家人會真會調侃自己老祖宗。

 

 

羅斯福這家人,FDR這一系,男的多半比不上嫁進門的女的。Aspinwall是其一,接著就是FDR母親Delano。不客氣說,當初Sara Delano是心上人不得父親青睞,結果是26歲時以當時風俗再不嫁就難看了,被迫嫁給52歲的James,生下FDR。但是在接生FDR時,一位"庸"醫因麻藥用過量,Sara差一點沒命,同時後續生產上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故建議夫妻分房。

 

 

 

 

(上圖:FDR與Sara)

 

FDR(January 30, 1882 – April 12, 1945)老媽Sara生產後,親自帶養,雖有奶媽,但是Sara仍親自餵奶,其餘教養事一切親手包辦,一直到FDR十四歲時去讀相當於初中初三,畢竟一般人十二歲就進來讀初一,這時候他才可說是正式去外面(Groton教會學校)上學;但之前全家去德國度假,在十四歲之前總共去過八次,在德國全家度假時上德國學校;畢竟FDR從小就被教以德文、法文,他德文當然也溜。娘家根本就不缺錢也花不完要什麼有什麼,相對於"窮厝大"邱吉爾,那可風光多了。所以,作者說FDR一輩子沒必要領薪水。你說,他需要麼?哈哈哈...

 

可是FDR小時,有請一位瑞士籍保母教師,對FDR灌輸所謂社會主義概念,即使他身於富豪之家卻常存仁人之心,其來有自。教養方面,當然Sara更不會不親自介入。所以後來FDR上哈佛,Sara都在當時FDR宿舍旁租屋,一住就是好幾年。後來FDR回紐約結婚後,Sara也住在隔壁"照顧"。哈哈哈...可說是,與其子形影不離。

File:FDR in 1893.jpg

(手扣袋口的小帥哥FDR當時11歲)

 

+++++++++++++++++++++++++++++++++++++++++++++++++++++++

 

Groton這教會學校,對FDR而言,人生歷練上很值得回憶。全校設施非常戰鬥化,有點史巴達式軍事味道。宿舍、教室等不用說,一年四季都洗冷水澡,早晚各一次;在波士頓一帶,你我去天天洗兩次試試看。對FDR來說十四歲之前,幾乎都是佣人或早期老媽服侍下洗熱水澡;這可說是"驚喜"。可他卻無怨言好像是得其所哉。

ファイル:FDR at Groton April 1900.JPG

 

(上圖:FDR在上Groton留影)

 

Groton教育強調宗教信仰虔誠、各式運動體力鍛鍊、人格培養等等,與其他一般學校大不一樣。可是全美各權貴子弟都被家長興沖沖送來此。事實上美政界很多名人,皆出身於此。

 

之後去哈佛上學,第一年,老爸突然心臟病發,第二次發作就過世;遺下約60萬美金給Sara;而Sara自己父親也給她約120萬美金遺產且當時遺產稅還不存在。所以,當時美國人一年$600一個月約$50就可過普通生活,這可是天文數字。

 

讀哈佛沒好久,美總統McKinley被暗殺,遠方堂兄TR當時是副總統,自然成為總統。這時候FDR在哈佛,也爭取到成為哈佛出版的Crimson刊物(大學部校刊)總編。當然其中是否因為TR是總統大家可意會。要知道當時哈佛還是面臨各大學競爭壓力,改革是必然,這也吸引各方學界重量級者,來哈佛執教。

 

總之,FDR有個特質,他對哲學等形而上學問,興趣不大,換句話說他不是那種喜歡做反省式思考,遑論有創意思考。但他是行動主義者,什麼事到他手上,總喜歡想辦法去"試"出來。簡言之:他頭腦內沒有前人精神上桎梏或制約,什麼事對他而言,只有做法上不同;至於意義與價值,應視人而定,不宜統一。

 

FDR同學形容對他的觀感,其中最有特徵部分:FDR以和藹可親態度、毫無會引來旁人阻力方式、支配著周遭的人。換句話說,這是種天生政治人物魅力,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FDR哈佛畢業大頭照)

 

+++++++++++++++++++++++++++++++++++++++++++++++++++++++

 

當時哈佛學分修夠後就可畢業;而FDR對歷史、經濟很有興趣,所以讀了三年學分夠可以申請畢業,但他決定仍待在哈佛,說法,對身為Crimson總編這個擔子,他放不下,捨不得離去,所以,又讀了一年,修些歷史等課程。

 

Crimson總編經驗、人脈等,對他而言,就是後日從政的本錢。事實上他早有心要從政,只尚未明志,一直要到律師事務所上班後。

 

畢業後,當然少不了旅行、到處玩耍、晚上開不完的party。他母親Sara對FDR幾乎是有求必應,同時是跟在FDR後面當金主。他要什麼,還沒開口,老媽不是照辦或就已經辦好,等FDR高高興興謝謝她。這種母子同心的幾乎屬心電感應,很難說清。老媽基本上是,FDR搬到一處,就買棟房子給他,只是登記在Sara或FDR名下而已。

 

美國當時所謂的Old money家族,像Delano等,社交上當然是無往不利;同時Delano家族,是當時搭五月花號來美之一。可是FDR卻毫無典型咄咄逼人或是恃物自傲惡習,他待人總是讓你發自內心的喜歡他;這種教養很成功。國際觀又夠、家世富裕、受的教育又是一流等等,但這都不是他真正後日成功主因。問題是像他這種背景者,老美也不少,所以,他成功真正因素為何?

 

哈佛畢,又去讀哥倫比亞法學院,這時候FDR外務過多,兩科被當,補修後才畢業,成績中等。考了八個小時律師執照考試,過關後,進入一流的Carter Ledyard and Milburn律師事務所當無給職見習生。短短一年,就幹到Managing clerk位階。其中有一段描寫FDR做事風格,蠻有趣的。

 

有一天,合夥人之一叫FDR去領一千元美金。這不是給他幹嘛的,是叫他去法院將十幾個案子做和解金用;換句話說,不用打這十幾個官司遑論辯論,私下和解得了。誰知到晚上FDR將一千美金原封不動帶回來交給事務所。人家一聽,不是叫你去和解?他說,我這十幾個官司自己都打贏了,不用和解。哈哈哈...

 

可見這人能力是如何。別人按照常規做事,到他手上照理說他是公子哥兒還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他看到的是機會,絕不墨守常規。這也是他後日從政最大優勢!

 

+++++++++++++++++++++++++++++++++++++++++++++++++++++++

 

他在律師事務所上班,據作者說,這時候就立志:紐約州議員、海軍副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紐約州長、總統。這時候四年哈佛、兩到三年哥倫比亞,人才27~8歲,就有此大志。羅斯福名號,在紐約市可說是很響。他爸爸以及與遠方堂兄(老羅斯福總統)的影響,這個嘛,他當然知道。照理說他大可以加入共和黨搭Uncle Ted便車;可是FDR很有理想更有志氣,這段故事,的確很精彩。

 

某天一位民主黨操盤手突然找上律師事務所,說請FDR考慮選紐約州州議員。原因?這個區空出來的州議員前任是共和黨,但是民主黨提不出人選來,同時操盤手因為與FDR母親也熟,同時知道他來選的話,民主黨黨部不用擔心競選經費。結果一拍即合。

 

問題是這民主黨後來變卦,原因,要擺平黨內利益,鍾意另一位候選人。這下可把FDR給弄得很不高興,大家都不愉快也不對盤了。說時遲那時快,剛好有個州參議員選區民主黨不強,提不出人來,他就想,好吧去選州參議員去;但是得打著獨立參選人旗號,不靠黨。原因?除了前面不爽經歷,同時他認為民主黨(黨內角力以及傳統一直支持民主黨的Tammany Hall屬貪腐、利益輸送惡習等等)包袱太重,同時老羅斯福下來後,與共和黨內重量級人物不合,但是FDR要的是羅斯福這塊金字招牌,具Tammany Hall操盤手估計,光靠這羅斯福三字,X萬票跑不掉。可見FDR是很用心,既不讓老羅斯福堂兄尷尬,自己也能闖出一片天。

 

同時運氣好,共和黨於該選區候選人實力雖強,但該候選人根本不去跑選區拉票,同時區內都是農人,FDR去拜票時、開著救火隊救火引擎(車),又能吸引人不說還很有禮貌地讓路上農人馬車先過去,同時關掉引擎以免驚嚇到馬匹;這種微細小動作很讓選民感到窩心。同時這選民還頭一次真正看到候選人是誰,這在美國當時,可說是創舉。再者,他有位記者朋友,很能替他出點子兼操盤,投票結果不能說險勝,也贏了不少。

 

所謂有上頓沒下頓飯吃的記者Louis Howe,可說是立大功。同時FDR後來連選連任時,又找他幫忙,這時候FDR突然於連任選舉跑攤,得傷寒症非得靜下來休養。但是這位記者說,您不用操心,我來幫你搞定;你只要把支票簿給我,剩下,就等著當選吧。

 

FDR紐約州參議員連任成功。他這段經歷,現在看起來,幾乎是不可思議。同時緊接著,就是Woodrew Wilson選總統。這時候FDR過去一直有的如意算盤---海軍部副部長任命,不就機會來了?

 

(上圖:FDR選上紐約州州參議員)

 

+++++++++++++++++++++++++++++++++++++++++++++++++++++++

 

FDR在讀大學時,就與老羅斯福弟弟(Elliot)的女兒(Anna) Eleanor Roosevelt,談起戀愛。之前,他也有與好幾個女孩談戀愛,可是不是人家不願意與其長相思守,就是Sara反對。

 

其中有一個女友,年紀頗小,居然因為FDR說我們結婚後要生半打小孩,給嚇壞了,吹掉。要知道那時代,作者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男女是授受不親不說,這待嫁女有時候連跟男人見面機會都沒有遑論先上車後補票。有錢人幾乎都會把小孩送去歐洲上學,而Eleanor就是被送到英國去上一間非常開明(progressive)法國人開的學校,不外乎禮儀、淑女、藝術欣賞等等。畢竟Eleanor有親戚是蘇格蘭之類背景,所以相當的歐化。畢竟那時候,老美還不算是一流國家,人文素養上處處以歐洲馬首是瞻。

 

Elliot,Eleanor父親,文中提到,從小就有癲癎症,夫妻又不合,後來又是酗酒、沒事就承受不了壓力會發狂等等,三十幾就跳樓自殺身亡。所以Eleanor基本上是在祖母扶養下長大。

 

這段與FDR戀情,因為Sara認為不妥,畢竟FDR二十歲太年輕少不經事,難免以後會不幸福,所以要求這二人等一年後再宣布訂婚。結果這兩人還真捱得過去,終成眷屬。Eleanor基本上是夫唱婦隨那種女性,FDR要幹嘛只有鼓勵的分。

 

回到FDR為何要選海軍部副部長這缺。FDR從小,就對大海很有興趣,十幾歲時,老爸就給他買一艘游挺,假日也開出去玩。那時候他就想加入海軍,可是Sara反對。

 

同時要知道,美國當時海軍部預算,幾乎是聯邦政府(1913年)總預算20%,約一億四千萬美元。預算多,表示責任重大,同時也影響到要錢、花錢的各種利益團體,更意味著人脈、金脈之建立,更不在話下。

 

搞政治的人,誰不想是掌控大餅之人?分大餅時,不就建立一種可長可久人脈?

 

+++++++++++++++++++++++++++++++++++++++++++++++++++++++

 

你猜FDR他如何把握機會?

 

當時Wilson是在Princeton大學當校長;他這校長,也是在學校內你鬥我我鬥你殺出一線生機來的,所以自然政治傾向濃厚,誰找他來選什麼的,他一定會答應。後來選上紐澤西州長。當州長後,又想選總統。問題是,Wilson這人是南方人,那時候美南方逐漸崛起,政治版圖上Wilson支持者也不少,同時Wilson本人宗教信仰虔誠,虔誠到一地步他幾乎可以從大大小小事情中,看出神蹟、神在替人做工。說這是長處,但是也可說是這人生命中奮鬥源泉。再者,他於民主黨內聲譽鵲起,明日之星。

 

要知道,Wilson與Tammany Hall那一票人,從屬性角度,天生不對盤。這也正是FDR對其觀感,同時FDR也是很富有宗教信仰意識者;某種程度當然是一拍即合,是FDR想去"拍"Wilson;而不是Wilson拍FDR。畢竟輩分、境遇不同。

 

當初FDR選州參議院時,其過程當然與Tammany Hall結怨;原因,FDR處處拿他們開涮,他口號就是反對Bossism(粗譯為:老闆主義)。我的解讀,畢竟文中沒有專論,基本上Tammany Hall那票人,就是一票支持民主黨背景者,以紐約市選舉文化所磨出來的一部極佳、有效率選舉機器。問題在於,道德理想性不高幾乎沒有,所以選舉負面文化層出不窮,但是想選上的,尤其是道德指數不高者,都想搭上這部便車。

 

說白了Tammany Hall是搞政治的,既愛又恨的必要之惡。

 

故,Wilson一旦與Tammany Hall結怨後,關係幾乎僵掉;問題在於Tammany Hall當然知道自己實力所在,他想,遲早你Wilson一定得找我幫忙,不然,大家走著瞧!

 

要知道,紐約在當時選舉人票,佔所有全國選舉人票20%左右。過去幾任總統都要與Tammany Hall維持友好關係,不然選票區塊效應下希望就不大,根本選不上。

 

而FDR之所以厲害,他就看出來Wilson要想坐上總統大位,關鍵之所在就是紐約票源掌控的Tammany Hall;同時FDR也能有所幫得上忙地方;若沒有,他也想得出方法來;同時作者也提醒過讀者,FDR這人對哲學上素養、興趣不大,僅很在乎事情做不做得出來。不用說的,一旦與Wilson競選掛上鉤,那選上後剩下的海軍部副部長,不就手到擒來?畢竟論年紀、資格、背景,要想當正閣員,可能還有段距離。

 

+++++++++++++++++++++++++++++++++++++++++++++++++++++++

 

所以,FDR當時在座紐約州州參議員第二任時,就開始找時間與Wilson接觸,這兩人也逐漸熟稔起來。他就想,能不能在紐約市辦一場大造勢活動給Wilson,拉抬聲勢。結果,當然與以紐約為老巢的Tammany Hall碰壁。也沒關係,他就想到去Baltimore,華盛頓DC沒好遠處替Wilson造勢,結果非常成功,同時Wilson當時也有各地樁腳等替他拉票,選上總統後,論功行賞,這,台灣在中華民國輿論就笨到家了;居然說選舉功臣最好不要入閣這種外行笨蛋話,還得意洋洋...哈哈哈,書既沒有讀通、英文又是半吊子自己發明英文來自爽,還專做笨事貽笑國際。所以,民主不是你本地文化,別自作聰明專鬧笑話。

 

那FDR他也很聰明,既然Wilson事前就知道他想"卡位"海軍部副部長,就暗示所任命海軍部長,點名FDR入閣。

 

這時候FDR歡天喜地之餘,他從沒忘記自己的從政計畫,但是,任上要做出政績來,否則以後也玩不下去。他第一步就打電話找Louis Howe,做自己幕僚長,那Howe本來就是有上頓沒下頓吃的記者,這下雞犬升天。可要知道,Howe這人是鬼才,人長相上臉上有受過傷的疤痕,別說穿著打扮了。

 

可是FDR他懂得任命、授權,這時候就看出來他天分所在,Howe對其忠誠度很高同時更知為官之道,就在人脈。有人脈,金脈就很容易建立起來,哪可不長長久久?

 

Howe之所以管用,這人過去幹記者,磨出一套短期內識人能力,同時因為喜歡做事跑新聞追根究柢,不挖出真相絕不罷休這種牛脾氣,這時候用到海軍部副部長麾下,不就如魚得水?Howe厲害之處,在於他對社會底層了解深入;譬如,全美當時大大小小拿海軍部合約造船多達上萬工廠,這工會三天兩頭就吵著要罷工。別的豬頭幕僚,不就立即與共產黨扯上關係?還多談什麼?不就對幹上了?這種幕僚太好當了。

 

Howe卻建議FDR將一個一個有夙怨的工會頭頭,給請到辦公室來,灌灌FDR牌迷湯。FDR坐在那,笑嘻嘻聽他們發牢騷,哼哼哈哈完了後美酒等招待,不知有沒有找華盛頓高級妓院助拳;這有喝有拿後再恭送出門。結果他在任八年時間,美國造船工業公會從未罷工過,當然船艦也造出來了,軍力也增長不少,其過程,油水均分,皆大歡喜。這些工會都成了FDR後日政治事業上強而有力忠心支持者。

 

海軍部長Daniels,基本上管政策面,實務面都交給副部長,所以副部長可發揮空間頗大。FDR這段時間對美海軍改革、戰備準備上努力、戰艦建構、工會協調上,處心積慮想弄好這件事,天賜良機,有機會大展長才。

 

可是他也從部長那學了不少為政之道,如何與政客打交道,也看出Uncle Ted(老羅斯福)與威爾遜總統不同之處。

 

要知道從政最難之處,就是在一件明明互相矛盾情況下,找出共存共榮之道,皆大歡喜。這時候FDR總算知道,跟國會議員打交道最重要不在於給他們實質上多少好處,而是,面子、好話說得恰當。意味者,不是每個國會議員都是要好處,畢竟好處就是那麼多,給了張三,就得罪李四;但是他們一定要面子。

 

短短十幾年,從哈佛、哥倫比亞法學院、律師事務所、紐約州參議員,今天成為海軍部副部長,可說是快了一點,但是對美國這種政治環境,只認能力與願景,FDR可能還嫌慢。

 

 

(海軍部副部長FDR,右一)

 

+++++++++++++++++++++++++++++++++++++++++++++++++++++++

 

可是海軍部長本人Daniels,也是非常hands-on那種。他管的基本上是與國會打交道,不過他這個人跟當時大老闆,總統威爾遜一個調調,不希望與歐洲紛爭與戰事,攪在一起,另一種門羅主義(Isolationism)。Daniels也是南方人,過去是辦報人記者之類,因為勝選後根據戰功分封而給"分到"海軍部長。當時美國海軍部這種設置,基本上與英國Admiralty一樣(見邱吉爾傳),所謂海軍是守,陸軍是攻。問題在於,別說這老美陸軍很差,老美當時海軍也不行;整體軍備戰力,是世界第三名。

 

Daniels到處巡視發現這老美海軍不但是領導指揮系統紊亂,尸位素餐將領,比比皆是Daniels大刀闊斧結果,不少海軍將領回家吃自己去;位子空出來後,才有新血注入餘地。

 

Daniels當時與FDR還不熟時候,當然對其心裡有所防範,授權上,也是步步為營。這是為政常態,不新奇。而FDR卻非常進取,他知道歐洲戰事遲早會爆發,而經過一陣巡視後,發現老美海軍到處都是問題;而最大問題,當時就是戰艦數量不夠、訓練不足;而建立新戰艦預算等等,不是國會不撥下來,而是根本還沒遞上去。原因?大老闆威爾遜根本就不想攪進去歐戰局;那建戰艦幹嘛?這是他們的事。那Daniels他那敢提?

 

好在,Daniels當時休假時,FDR就代班成部長,其人脈、金脈之建立,也逐漸成熟。同時這時候,FDR叫其幕僚長Howe,也要密切注意紐約政情發展,畢竟遲早他要下來選州長。

 

華盛頓DC日子,FDR當然排場更大了,過一段時期,全家都搬來華府,而Eleanor的社交圈也愈來愈大,所以Eleanor也請一位秘書:Lucy Mercer來協助文書、社交上事務。

 

後來FDR與Mercer打得火熱,但是有趣就是,這事情是在FDR去世後,才爆出來。畢竟當時媒體等,心中還有把尺,知道什麼是不關讀者大眾,什麼事是非報不可。

 

現在?美其名曰的大嘴巴、長舌婦、無聊男子、包打聽媒體,可不吵翻天了!!所以,你說我們到底是進步或退步?

 Eleanor(FDR夫人)

(FDR與Lucy Mercer)

+++++++++++++++++++++++++++++++++++++++++++++++++++++++

 

FDR, Eleanor and family in Washington D.C,. June 12, 1919.

 

 

 

(FDR於1919年於華盛頓全家福照)

 

FDR與Eleanor婚姻,這時候開始觸礁。這兩夫婦早於生下七個孩子後(有一個早夭),基本上分房狀態。同時FDR天天忙進忙出,事業蒸蒸日上,兩人見面機會不多。這時候Lucy之來到,幫了Eleanor不少忙。問題癥結,外在誘惑太多,男人守不住。那個時候,偷情等可說是藝術;不像現在本島,說得不好聽一些,難看的八卦等著爆。

 

Mercer家世背景過去也不錯,可因為父母離異,把家族內該花的、不該花的,都敗光了,以致造成Mercer開始過苦日子,這才被逼出來找事賺錢;有趣就是,Lucy仍被邀請到各個社交名流場合去;原因?大概是人脈還在。

 

FDR急速與Lucy打得火熱,有趣就是連這兩人朋友,都自告奮勇,認為FDR要有點生活上調劑,幫忙促成好事一樁。哈哈哈...可說是,有這種朋友,你還真不需要...顧忌了?

 

後來FDR搞過頭了,這兩人深深戀愛起來,結果FDR就找個名目將Lucy名義上入伍美國海軍文書上士(Yeoman),在被分派到FDR辦公室來當秘書....哈哈哈,這還虧他真想得出來、也做得到。畢竟,落入俗語說的大笑話窠臼:喜歡喝牛奶,也別在辦公室內養頭奶牛...道理一樣!

 

不過要知道,這FDR老闆Daniels可是個宗教上非常虔誠的,得知後大怒,將Lucy給開除。當然這一切都是很低調。

 

同時Howe也分析給FDR聽,你嘛不是要選州長?甚至總統?你這樣辦公室與臥房、調情合而為一作法,遲早出亂子,早點止住;同時Eleanor那也開始準備離婚,這時Howe與FDR母親積極介入,止住這場變故發生。道理很簡單,別說那時候老美社會不能接受,其實連離婚都是從政大忌。

 

可見,你想當政人物,首先,幕僚等要能像Howe這種高桿者;不然,危機處理無能力,遲早被擊垮;不如不要涉入政壇。

 

FDR左二,Howe右一

刀疤Louis Howe,FDR政治分身

+++++++++++++++++++++++++++++++++++++++++++++++++++++++

 

威爾遜總統,連任時期到了。這時候,過去與他不對盤的Tammany Hall那幫人,當然想把他給拉下來。原因很多,最大原因,威爾遜不會做人;死腦筋之外,還經常以為自己站著道德高地不放,根本看不起Tammany Hall那一票。

 

可是這時候,競選過程可看出,威爾遜是非常受到美南、美西、中西部一代歡迎。為何?不知,除了是南方出身之外,最主要就是,他對歐戰立場是堅持不介入。或是這一代老美非常保守,所謂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正對其胃口。

 

FDR手上,也有牌可打,就是海軍港口設施等經費運用,這些都是成為當地經濟主要來源;弄得好,國會當議員的,連選連任等,當然就不是問題。現在看,好像沒多了不起,過去,哪可影響大了。想想看,連後來空軍、陸軍等基地設定在哪,都成為國會角力標的;原因再清楚不過。

 

你海軍要建船、戰艦,後來的航空母艦等等,工廠在哪,乾的濕的船塢等等,不就是等於聯邦政府拿銀子,去養你地方就業用?同時這是種高級人力?給地方帶來不少繁榮、經濟復甦等更不在話下。今天,也是一樣。這,就是為何FDR能發揮作用地方。

 

問題在威爾遜選舉時,對方Tammany Hall是鐵了心,就是要把威爾遜給拉下來,同時自己也推出人選;說穿了,民主黨分裂。這下好了,到開票時,威爾遜在美東北角,以及Mason-dixie line以北,全敗北。當時開票晚,同時FDR等人以為輸定了,所以先去睡大頭覺了;畢竟每個人都累得人仰馬翻。

 

誰知道中西部、南部、西部開票晚,但是,這些地方卻讓威爾遜給扳回來,結果連任成功(1916年:共和:254;民主:277選舉人票)。

 

這意義在哪?首先,FDR知道政治就是雨露均霑遊戲。你要玩道德高地,問題很大,最大問題,不能解決實質上問題。道德,不能當飯吃

 

所以,這開票過程,給FDR帶來很重要啟示:平時不燒香、開票時,哪你就皮皮挫!哈哈哈...

 

這另一個影響,記得凡爾賽合約後不是有個國際聯盟組織?結果美國國會不買帳,不就等於虛設?造成納粹快速崛起而無老美干預法理上依據?這當時看起來是不相關事情;要是真有遠見者,這早處理,不就很有可能WWII不會打起來?少死些人不是更好?哈哈哈...這是有點一廂情願些;還不至於無稽之談。

 

那為何國際聯盟老美國會不同意?首先,威爾遜去巴黎訂約簽約時,沒邀請共和黨,所謂外交國際條約簽訂,一定要在兩院通過。同時那年大選完,兩院都被共和黨所把持,等於是威爾遜是跛腳總統。那,威爾遜所提任何案子不就免提?

 

長話短說,政治,一定要注意到"互相禮讓"這部分,吃獨食的,經常是到後來沒得吃

 

道理很簡單,可有些過度自信者,就是不懂。哈哈哈...

(Woodrew Wilson威爾遜總統)

+++++++++++++++++++++++++++++++++++++++++++++++++++++++

 

威爾遜幹了兩任後,總統大選又到了。

 

這時候,FDR因為過去在紐約一帶,逐漸建立起名聲,大家對他競選能力上之肯定當然不在話下。同時他厲害之處在於演講,同時下面有班底支撐著。人脈部分,因為政治上恩恩怨怨,所在難免,但是跟他打過交道者,莫不印象不錯,同時這種民主黨後起之秀的名號,自然逐漸成型。

 

1920年,總統大選,共和黨候選人Harding(原參議員),民主黨是Cox。時值38歲FDR這時候被提名為副總統搭檔Cox。結果民主黨慘敗:選舉人票404vs.127。同時國會也由共和黨於兩院大有斬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HXkFKyBU7M

 

歸根結柢,民主黨失敗主要原因:第一次大戰後,戰時旺盛經濟突然硬著陸,到處罷工、加上恐怖份子興風作浪,連FDR在華府家鄰居都受到恐怖份子襲擊,房子有被縱火等等。

 

再就是,威爾遜在下台之前,突然中風,當然對輔選等更幫不上忙,民主黨內氣氛低迷不用說。總之,大家對威爾遜那一套很火大。

 

FDR參選,主要也是趕鴨子上架結果,實在是也推不出更好人選來才輪到他;畢竟黨內輩分低,只是他在紐約一帶聲名不錯。Cox是俄亥俄州長,兩位北方佬當然勝算不大。

 

可是這給FDR很好機會,他能接觸到各地民主黨人脈,逐漸對全國性黨內事務有了了解。

 

基本上,他也學習到一個重要經驗:選舉,要看勢頭在哪。那一年,民主黨一定會輸,所謂某種鐘擺效應而已。好笑就是,這道理,當FDR在做海軍部副部長時,就知道。譬如有一年紐約聯邦參議員(不再是州參議員)選舉,連威爾遜總統都同意他下去選,他卻找各種理由拒絕好意,留下來當副部長。原因?他自己班底估計,勢頭不對,這次是共和黨天下;果不其然。

 

但是,這回副總統選不上沒關係,可已經成為黨內要角,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同時人脈上也因全國到處跑選舉攤而建立。這時候,他身上的銀子,因為家大業大也吃得花得剩下不多了,老是拿老媽錢花,是有點那個,非得要下來撈點錢。結果選輸後,被新交到好友堅持到他公司上班。這位好友: Van Lear Black,民主黨金主,旗下有Baltimore Sun報紙,邀請FDR去馬里蘭州Fidelity & Deposit Co,副總,年薪25,000,是海軍部副部長五倍。

 

哈哈哈...這年頭,不怕你政治上落魄、只怕別人不識貨。每天上半天班,剩下時間,拿著羅斯福金字招牌,可帶進不少客戶上門;同時金脈、人脈之互通關係,再清楚不過。這在大老闆眼中,你FDR只是暫時在這蹲著,等機會一來,不就?

 

就好像以後WWII完後,艾森豪不就幹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一樣?那,艾森豪他懂什麼大學教育?嘻嘻嘻...他在等共和黨提名他當總統候選人。

(上圖:James Cox)

Van Lear Black came from Baltimore, via London, to the Low Countries (Photo: Danny K. Blevins)

(Van Lear Black,民主黨金主)

+++++++++++++++++++++++++++++++++++++++++++++++++++++++

 

在這裡,可能要交代一下FDR會被提名成為副總統過程。

 

首先,FDR已經感覺出來政治風向要變了,可是怎麼個變、如何拿捏可是大學問。

 

當時Louis B Wehle,FDR哈佛大學時Crimson總編認識校友,突然想說,既然這回民主黨總統寶座可能沒有夠力人選能贏,於是就想牽拖Hoover與FDR搭檔。問題是Hoover這人並沒有表示他到底是屬於哪一黨的;這在當時老美屬常態,正如當時艾森豪一樣,沒被正式提名前,絕不說到底是哪一黨。早期雷根也一樣,可民主可共和,等一方希望很大時,再跳出來說要替哪一黨效力。

 

所以切磋、試探後,Hoover給他們碰軟釘子。問題是FDR是想選紐約州長,而當時共和黨州長候選人實力不錯,經FDR估計他自己跳下來選很難贏。所以州長位置,也是可求而不可得而已。同時當時紐約州長Al Smith(民主黨)也想選總統,FDR與Smith 關係有很好,有種FDR是Smith徒弟味道。不過到真正利益衝突時,這些都不管用。

 

後來在提名大會上,Tammany Hall操盤手Murphy又發揮影響力,把票灌給平庸無奇人氣不高的Cox,反而不是紐約之子Smith,讓Cox成為代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好了,選副總統時候到了。至於Tammany Hall為何灌給Cox?大概是生意人習慣作祟,誰開的條件好,買誰的。

 

Cox想說,他心裡最佳副手人選是FDR,但是他明知道Tammany Hall與FDR有很深過節,化不開,所以帶話給Charles Murphy(Tammany Hall老大)說,若你們反對我不會要FDR...

 

Murphy也是識大體者,想說,這總統候選人如此尊敬我(政治上無法成為主流的)Tammany Hall,那我就支持他心目中人選:FDR。

 

所以說,政治,做人這方面一定要面面具到。幾個教訓:1.自己要努力爭取;2.尊重黨內實力所在,絕不只顧意識形態;3.政治就是利益、願景上之分贓;利益,難看;遠景不是分贓,實為各退一步,大方向是什麼?搞清楚後,不就很好辦。

 

可那時候真正決定勝負關鍵為:凡爾賽條約、禁酒(Prohibition)。前者,既然威爾遜根本不考慮妥協,非得按照他說得算;所以支持當時美政府官方方案,一定沒有東北角、紐約一代大票倉的票;剩下,就看你是贊成禁酒或開放。

 

FDR呢?私底下,跟個酒鬼樣喝個不停;公開在議會,支持禁酒。為何?選票....哈哈哈

(後來通情達體的Charles F. Murphy;Tammany Hall老大)

+++++++++++++++++++++++++++++++++++++++++++++++++++++++

羅斯福全家一年要有一兩次去加拿大島上度假,Campobello。這次大選輸掉,除了政治風向不對,FDR本身競選也是口誤百出,講些不該講、甚至搞不清楚的,也鬧大笑話。不過這都不重要,休假第一。

 

回到島上,天天到處駕著遊艇玩,有天,島上某處失火,救火幾乎大半天,回家後跳進冷水中涼涼熱身子,誰知道這時候全身突然發冷,馬上濕漉漉起來想去好好休息當然累了一天,穿濕衣睡得根木頭一樣。突然半夜,全身疼痛,手腳開始發麻,逐漸下肢不聽使喚。

 

這下可急死人了;畢竟住在島上,當時又還沒電話結果派人到處去找醫生;不找還好,找到七、八十歲老家庭醫生,診斷以為是感冒,頂多睡睡覺,睡眠充足後就會好。誰知,這下身突然完全不聽使喚腳拇指都不能動,又去找醫生,另外一個。這位醫生據說曾幫Cleaveland總統治療過口腔癌,開刀治好。隔行如隔山。醫生初步診斷,認為是脊椎部分可能疼腫肌肉招到壓迫,以致下肢癱瘓,今天看法,是有點對。同時醫生建議按摩背部,所謂可能壓迫到部位,以為這部位是造成下肢癱瘓原因。可是,據該書,這不按摩背部還好,一按,愈搞愈糟,疼得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這下可急慌了。

 

問題是,前不久,全美正在流行小兒麻痺症(Poliomyelitis),得病的小孩也不少,也死了不少人。可是大人?不過到今天為止,這羅斯福倒底是如何罹患小兒麻痺,仍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在招呼一群童子軍小朋友時,不知何時被傳染等等;可是誰都無法確定何時、何處。

 

個人以為後知後覺,過度疲勞後,抵抗力低;若不馬上休息,會得什麼傳染病誰都不知道。

 

長話短說,逼到後來,好幾天後非得送進正式醫院。這下可好,終於搞清楚。這時候已晚,下身整個癱瘓,甚至波及手及其他部位,也不能使得動。人才三十九歲,四十左右。

 

這段過程,羅斯福聽人建議,同時他家裡過去父親就相信泡礦物質溫泉療病;於是得南下喬治亞Warm Springs去長住療養;過程中,也投資甚至買下療養院股權。同時藉機認識當地南方人,也有機會知道民間真正的疾苦,對其後日政治生涯,可說是非常有幫助。

 

當時,他認為這一輩子,就到此為止;畫下句點。他生命力之強韌、勇往直前、契而不捨,乃為何他能於美國歷史上,成為最偉大總統之一。

 

 FDR兩腿萎縮,於當時喬治亞Warm Springs復健泳池前留影。

+++++++++++++++++++++++++++++++++++++++++++++++++++++++

 

今天,社會上有很多人,不上不下,就像我一樣。讀這種書,有個起碼好處,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比你更可憐者;而FDR這種可憐,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本可當個花花公子,跟他同父異母哥哥Rosy一樣;可卻人各有志。

 

想想看,你如果是FDR這樣,你不會就此了結?哈哈哈...人沒到被逼極了,話別說得太滿。

 

在這個時候,Louis Howe就發揮極大功能,不但延續FDR身體上生命,同時更替其政治上生涯點著一把火,進軍紐約州長。

 

FDR一面療病,一面在Georgia州四處逛逛,看到當地百姓疾苦、農民發自內心的聽天由命、熱情等等,總之,這對個僅有紐約、華盛頓從政經驗的人來說,新奇之外,還有就是點燃一種領導這些農民走出一條人生到路的真正決心。(詳見電影:Warm Springs)

 

所以,他這場病,痊癒過程,反而培育出更高期盼與決心。這時候,民主黨黨內對紐約州州長候選人,又開始操心,怕選不上。輾轉,黨內要角、金主又開始打FDR主意;道理很簡單,第一,他機會大;第二,他始終與民主黨政治面保持聯絡,誰上誰下等等。同時,這時候,他總是想與Tammany Hall維持友好關係;換句話說,不像過去那種一翻兩瞪眼,只有誰對誰錯的幼稚政治人物行徑、思維。

 

選舉,就是要選得上。這是基調;要選不上,那不知道你那一身道德、能力、關係、人脈,拿來何用?寫書用?吹牛?哈哈哈...

 

所以說,作為領袖人物,最重要一點,就是過去中國官場,從古時候就開始強調的:終南捷徑。以退為進!

 

明明想皇帝要用你,卻故意隱居....高!羅斯福這時候,基本上就用的是這一招!

 

+++++++++++++++++++++++++++++++++++++++++++++++++++++++

 

羅斯福經過機番折騰後,1929年終於被民主黨提名成為紐約州州長候選人,也以些微大於對手的票數選上,總投票數四百萬多票內,以25,608票險勝;當然2004阿扁比羅斯福更厲害...哈哈哈。其中關鍵,除了過去化敵為友Tammany Hall之外,就是共和黨提不出像樣的候選人。畢竟投票上,涇渭分明,各自靠邊站。靠邊站後果,就是某種程度負面選舉;即使不罵人,到後來,倒楣的就是輸家。

 

當然作者解釋,羅斯福的名號響噹噹等等是基本實力,真正原因,在全國位階上,共和黨做得不但不怎麼樣,還很糟。原因?想以無為而治那種懶人做法。無為而治,政治上看起來是最高境界;問題在於,無為,表象;私底下忙得不得了,只是你外人看不出來而已,而不是外行兼懶人觀點,不做事。

 

可是那時候,經濟已經開始不景氣;而紐約猶烈,到處都是失業、無家可歸、遊民、乞丐等等,慘況可說是比起全國其他地方特遭。道瓊在1928年盤旋至頂峰,1929來個大崩盤。我的解讀,過去全國各地到紐約找事、工作者不少,這經濟一變壞,紐約反應想必特別悽慘。

 

於是乎,羅斯福作為州長,因為共和黨總統緣故,故政治上考量,羅斯福特別採取一種救濟為先、福利緊跟在後措施,又透過州議會影響,通過赤字、舉債等等措施,主動供給各項臨時救濟如發放食物、衣物等等,以解州民燃眉之急。這種現今眼光看起來沒啥了不起,可當時屬創舉。沒人做過。對此理念支持的動機在於:政府,是提供人民---平時,工作機會與希望;緊急時,救濟、輔導等等的最後一搏希望。顯然共和黨籍總統,不這麼想。

 

這時候即可看得出羅斯福有意延攬人才進入州政府工作,這些人將救濟、賑災等事情,做得令人激賞。像Harry L. Hopkins就是。Hopkins,原來是沒沒無聞、原籍Iowa州的行政官員,但是他行政上效力可說是當時無人可及;差別,做事情的overhead幾乎沒有。換句話說,給他100元來發放救濟,別人就要花掉其中10~20元行政管理分配開銷,他呢,頂多1~2元;換句話說,大多數捐款、救濟物資等,都幾乎原封不動送到該領的人手中,也就是老美說的:Biggest bang for the buck!當然剛開始,羅斯福透過州議會籌款募資後進行救濟計畫叫做:TERA(Temporary Emergency Relief Admin),臨時緊急救援行政單位,其主持人為紐約知名生意人,Macy百貨公司老闆Jesse Straus,是他找到Hopkins來實際主持計畫的。

 

要知道,發錢、發物資,任何白癡、笨蛋都會。了不起在於:細節上,節省、有效率;方向上,給被救濟者實際上幫助,同時更能作為後日大老闆"吹噓、誇功"之用。同時當時紐約州有40%居民都接受救濟,事後,絕大多數回到工作崗位。這種創新與效率,驚人!

 

羅斯福為何能找得到這種人,還敢用他們,將實際權力給他,讓他盡情發揮;不就是真正懂得領導統御?現代官僚體系,連1930年代羅斯福都不如,這都快100年了,你說,令人痛不痛心?哈哈哈...

 

+++++++++++++++++++++++++++++++++++++++++++++++++++++++

 

搞政治,難,就難在高層關係維持與經營。像FDR,當初還在復元中,本不打算下來選時,就幫助Al Smith紐約州長競選連任,也立下汗馬功勞;其中競選成功關鍵之一:FDR替Al Smith取個外號: Happy Warrior(源於FDR幫Smith總統提名站台時所說: He is the "Happy Warrior" of political battlefield.--Alfred E. Smith);如同過去替阿扁取的"台灣之子"一樣,琅琅上口。所以他與Al Smith也非常"麻吉",麻,是有,吉,我看未必。

 

圖左:Al Smith;右:FDR

 

不過他這次出"山",Al Smith那幫人也出了不少力,同時也百般好勸他一定要下來選,也連FDR在Warm Spring股權也買下,讓其無後顧之憂。

 

問題在於,FDR選上州長後,照理說對Smith這幫人要好好"報答"。同時FDR身邊一票策士、出主意者,當然以維護FDR利益為優先,也看出來Smith要FDR留下過去Smith圈內人繼續在紐約州政府服務,其中一個關鍵人物:Belle Moskowitz。具FDR夫人Eleanor說,她打聽到此女非常能幹,能幹到一種地步,能非常內斂、喧賓奪主般地"領"著老闆走。換句話說,到時候到底是誰在當州長,都不知道。同時傳言、謠言之類顯現,要真是她老闆,州長出問題時,很可能又不甘她任何事了。說實話,這還真難搞定她。而她就是Smith最希望留下者。

 

左:Al Smith;右:Belle Moskowitz

 

可是FDR當然不這樣想,長話短說,最後她Moskowitz沒被留下來,反而由Tammany Hall那邊的人進駐州政府,待在FDR州長內閣;所以說拿捏上,顯然種種評估後,FDR要了Tammany Hall的人。要知道Tammany Hall到那個時候,聲名還是不好;總之,這種必要之惡的忍受上,還是要有個取捨。至於原則為何?顯然是種平衡:人選能力、關係,對後日政壇鋪路上、對必要之惡的接受度等等。

 

讀到這,可見一個政治人物最重要的,不僅是班底,同時一種不可多得的直覺。而FDR,具旁觀者看他,認為他是那種授權後完全放你單飛、相信你的老闆;同時他有個經常姓習慣,一旦決定後,不會再繞回原來已決定的議題緊纏不放;遑論優柔寡斷。當然這種政治人物個性,是有點傳奇味過於濃厚;事實上,不知道他是真正運氣好,還是他是有一種所謂The Sixth Sense,腦袋瓜子背後還長了一雙眼睛。

 

這種與Al Smith關係上破裂、分道揚鑣之舉,對其他政治人物來說,可能屬致命;畢竟人家過去是州長,現在把你給拉拔大,成為州長。我讀後感,顯然FDR將此視為過程,政治上分分合合,正常;關鍵在於,你任上做得出政績否?

 

同時在作時,是否會有前任官員扯你後腿?哈哈哈...

 

+++++++++++++++++++++++++++++++++++++++++++++++++++++++

 

 

FDR在連任州長過程,也注意到總統大選準備,不外乎各地樁腳認定、培養、收割。在這之前,第一次選州長時,有一位Tammanny Hall關係不錯的James A. Farley,這人被Howe推薦給FDR,將他送進紐約州州長官邸。Howe本人雖是人才,可是這人身體不好,又是工作狂,結果FDR在後日當上總統後連任前過世。對FDR而言,打擊甚大,如同家人過世般悲傷。

 

Farley過去在紐約時,推薦當時還是市議員Al Smith選州長,且負責拉票布局,等於Smith競選總幹事;那這回幫助FDR選上州長,理所當然;除這層關係之外,還有就是,Farley也想跳脫出地方選舉經營,進階全國性如總統大選之格局。但這人後來替FDR跑全國各地民主黨機器掌控者,大大小小幾萬人,Farley他都親自拜訪,同時寄信、賀年卡親自簽名手都簽斷亦不悔等等,總之,Farley是個很細膩的人,這就是他從政本錢,他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他當時受FDR囑咐,利用機會到西雅圖舉行民主黨會議期間去拜訪、探搜軍情等等,當地人一聽一個紐約佬,又跟Tammany Hall走得很近的人來了,以為此人是妖魔鬼怪、三頭六臂;一看,這人宗教信仰虔誠、菸酒不沾,本人是天主教愛爾蘭裔,和藹可親之外還準時星期天去做禮拜;結果大吃一驚,好感倍增。總之,Howe沒這本事,就是混入賓客人群中拉關係;可Farley卻樂此不疲,這是他看家本領。

 

要知道,躲在總部遙控指揮,這種不叫本事,叫做管理、分析。深入民間、探訪民隱、了解實況、回去整理後再定奪方向去留,這本來就是搞政治基本101。可是只有Farley作得到,別人都是紙上談兵而已。

 

剩下,為何FDR陣營,就有這本事找得到這種人才,而他人卻無法做到?

 

現在2012,你說搞選舉的人,有幾個像Farley一樣?那,你要選不上,你怪誰?

(圖左FDR,右:Farley)

+++++++++++++++++++++++++++++++++++++++++++++++++++++++

 

FDR在州長任上,做了許多前所未見政績。主要在於FDR有想像力。譬如,他積極推動水力發電,認為改善人民生活中最重要事情,後知後覺的"藏富於民"之前,必須要先給農村動力。而當時動力之精華,就是電力。

 

FDR當然極力延攬人才進入州政府工作,也將州政府、官邸等大肆更新。噢,別搞錯,Al Smith也是個不錯州長,他任上,將數百個零零散散單位整合成數個機構,行政效率也頗高。

 

但是不論是誰,都沒FDR有創意;所謂一種直覺,而後直覺能轉換成行動,造福人民。這些行動,以立法、人際關係、政黨利益交換方式存在。

 

當時老美,除了幾個地方(以今日觀點)比較像樣之外,其他都是一蹋糊塗。這是FDR南下喬治亞州(Warm Srpings),所親自看到。南方農民之苦楚,親身體會到了,剩下,這些痛苦記憶,是否能轉換成可行性高政見、做法。

 

所以,他也在社福上致力頗多,任用Eleanor朋友Francis Perkins做紐約州勞工局長,就是這個道理。Perkins屬今日傳統民主黨價值者,所謂偏向勞工權益、福利;若與資本家有衝突時,永遠站在勞工一面思考、權衡拿捏。

 (Francis Perkins:圖後中)

 

像後日民主黨政府,在FDR手上,所推出各種社福,包括今日大家熟知Social Security、各種失業補助、殘疾等等,都是從羅斯福時代開始。

 

所以,Al Smith 手上,紐約州政府還有預算結餘一千五百萬,到FDR離開當總統時,卻留下九千萬赤字。所以說,某種程度,這共和黨對所謂民主黨那種自由主義者作法,會有不負責任看法,實屬其來有自。

 

+++++++++++++++++++++++++++++++++++++++++++++++++++++++

 

FDR當時面臨問題屬多重性:身體殘廢、黨內提名阻撓重重、政治氛圍具體上之掌控,其中最重要一點,給選民一份真正希望,覺得這國家有救。

 

別搞錯,老美當時雖幅員廣闊,可大多數地區以現今眼光,不就仍是一蹋糊塗?同時軍事政治經濟影響力,還排在二三名左右,英國當時是走下坡,可是影響力仍在;還是第一名。而德國正在崛起、俄羅斯革命方興未艾、日本也逐漸走向維新後強國之路;不過這些林林總總,總敵不過美國內政治;你要選不上,你再大的本事、再多會說的理想願景,不就都是廢話?這廢話,還需要強調誰會說、誰不會說?

 

首先,FDR人身形象。他殘廢這部分,絕對不能給一般大眾知道。這個嘛,說難不難,也不容易。他一定要能走路,大家看看上圖他那雙腳,您會給他多少信心指數?哈哈哈...

 

跟FDR很熟的人,才知道他殘廢了。可是他在復原過程,所作之努力,以現今眼光,真是了不起。他當時六七年來基本上是在兩個地方:一是喬治亞州Warm Springs做治療;二是窩在紐約州老家,剩下時間,就是搞政治。

 

當時Hoover總統做得極差,全國怨聲載道。基本上,共和黨不知道民情在哪,遑論民意。這個在當時做紐約州長FDR眼中,一目了然。能一目了然,這個不算大學問;真正能力在於,你能去解決一目了然後的真正問題;這就是FDR厲害地方。

 

Farley這種能力的人給放在FDR陣營,就逐漸發揮作用。畢竟Howe是主攻政治面、高層關係拿捏、策畫、募款等等,人脈關係上,比起後起之秀Farley當然屬不同味道。Howe厲害之處,他是FDR外在Altered ego,所謂某種分身,他談事情,就等於FDR在場一樣。Farley,他等於是替FDR在政治海域中,佈下各種網羅捕捉各式魚蝦蟹、引用各種餌料以利擴大漁獲量等等;這種比喻,或許不倫不類,但能描述兩人之間關係。畢竟,Farley是Howe引進FDR圈子者,食物鏈關係,高下位階立判,同時選舉分工恰當,兩人如魚得水。

 

所以,回到一個基本問題:這兩個有能力、有企圖心的人為何在FDR殘廢後,還在替他死心塌地賣命?或許正確說,這兩人的眼光還真準,能看出這政治圈內,只有FDR具天子真命?

 

要是看不出,你說他們會去替FDR這樣盡心盡力、鞠躬盡瘁而後已?Howe不就是個好例子?基本上是累死在FDR總統任上?

 

+++++++++++++++++++++++++++++++++++++++++++++++++++++++

 

FDR1932總統大選,是在紐約州長連任後,就由Howe與Farley開始放風聲;這樣做,是給FDR一個否認機會。問題是Al Smith他也想選;所以他的人馬也早就開始布局,不外乎以搶奪民主黨內全國機器掌控者為始,同時以修改民主黨黨綱為輔;以為這樣做,可以斷了FDR的總統之路。這兩邊,從FDR州長第一任上任開始,就不對盤。

 

在這裡,可能要詳細說明一下,以彰顯FDR靈活身段之處。

 

Smith下面人,搶先佔領民主黨內位置之同時,也強調政見上應該是以禁酒等為黨內主要共識,其出發點在於,美南、中西部、太平洋等所謂Bible belt,都是禁酒:Dry states。畢竟誰都知道FDR對此議題上是模稜兩可,老美笑話:Damp(既不全乾(禁酒)、也不是全濕(不禁酒),是沒濕透damp)...這樣一來,不就Al Smith的那一套,可以離間FDR與美南、美西、太平洋一帶政治上影響力?

 

問題在於,這美南、中西部一代當時參議員、國會議員,一看Smith這幫人突然想以"不開民主黨大會就改變政綱"作法上,甚不以為然,就紛紛寫信與FDR聯絡,反而叫FDR出來主持正義。這樣一來,不就Smith陣營弄巧成拙?剩下就是比票數多寡?這早攤牌做法,對一個沒準備的候選人,是很傷;問題是,FDR屬沒準備的麼?

 

說得也是。個人讀後感:政治,基本上就是能量之匯集。說白了,找一棵大樹可以乘涼、打雷時,那就另當別論,基本上,這是另一個話題還輪不上。民主黨當然知道Hoover是幹得很糟,但是誰都是:人人有信心、各個沒把握選得上總統。

 

所以一旦回到:選不選得上時,這時候大家都向FDR靠攏。先遣民調都顯示,FDR領先群雄;但是各州所謂該州之子"Favorite son",不就都想這時候跳出來選選看?這樣也好,順便想"卡住"民調最高者,畢竟這民調最高者,到後來要想得到我支持,那好處不就從天而降?

 

當時1932年美總統大選畫面素描,大概就是如此。

 

+++++++++++++++++++++++++++++++++++++++++++++++++++++++

 

在這裡,可能要提一下當時芝加哥賭盤賭51,賭羅斯福輸給Ritchie州長(馬里蘭州);要是羅斯福被民主黨提名後:51輸給Hoover總統。嘿嘿嘿若賭盤真是那麼準,大家也不用去

1932年民主黨總統提名戰,早就被FDR陣營準備好,只是摩拳擦掌等著上場。FDR陣營厲害之處,明明是領先卻作為上步步為營不說,同時各路名師、策士自動報到,替FDR出主意。

首先,選前初步民調已證實,FDR已領先,但是過2/3黨內提名總得票數所謂多數決的770票,還差百來票。基本大戰略:1. 掌控大會主席人選。當時Smith陣營內要角,掌控黨機器,就是大會主席位置;原因?因為過去Smith參與過總統提名。那首要戰術,拉下Smith人馬,拱一位中立人士上去;這樣,大會議程、主持上,不會不利FDR。若不然,很可能這次即使領先,卻被偏頗、不友善甚具敵意的主席給""掉。2.會前要與加州、德州這兩大選舉人票州有力人士,達成協議,將票灌給FDR;剩下,必要妥協為何?說穿了,FDR當選後,會被分到那個位置。這是協商籌碼。3.通訊設施。何謂通訊設施?電話。記住,這是1932年,電話是有了,問題是不是像現在,電話當時仍屬原始混沌不明階段。但是FDR陣營就厲害,他們居然找得到貝爾公司(Alexander Bell電話發明人)工程師,在羅斯福實際上人所在之處紐約州長辦公室、Louis Howe於芝加哥下榻之處(競選總部即為飯店房間內)拉一條專線,同時還是免持聽筒(Speaker phone)。哈哈哈你說這FDR陣營,選舉一到,是如何的用心?

 

這樣一來,Howe可於遇到困難後,將各州頑強份子的一組人,帶回飯店內,由紐約一頭的FDR,親自勸說。這樣,不就很快"拉"到票?哈哈哈...說容易,也容易;關鍵,要有想像力。不是麼?

 

 

這樣一來,FDR人坐在千里外紐約,卻實際操盤芝加哥民主黨提名大會。剩下,不就是政治傳奇另一章?

真正關鍵還是德州,因為妥協過程中加州代表實力人物,同意與德州代表團綁在一起;德州幹嘛加州也幹嘛。所以(德州)眾議院院長(Speaker ofthe House)John Nance Garner成為妥協後副總統人選,那年羅斯福大勝胡佛。

 

 

左FDR,右Garner

+++++++++++++++++++++++++++++++++++++++++++++++++++++++

 

 (上圖1932 Bonus March雙方對峙)

1932年,WWI退伍軍人,當時回到家鄉後,遇到大不景氣,結果聚集好幾萬人,有的拖家帶眷到華府抗議、示威,要求政府發放原定於1945年才發放的軍人紅利,所謂Bonus March紅利示威遊行,這時候碰到大不景氣,這胡佛總統當然拒絕;可是退伍軍人之所以會這樣做,因為生活都過不下去了,只得出此下策。

 

這兩方對幹上後,胡佛交給當時戰爭部長Patrick J. Hurley處理。Hurley就下令當時陸軍參謀總長(Army Chief of Staff)麥克阿瑟,驅逐這批人,其中領隊的executive officer,就是巴頓(George S. Patton)。艾森豪,當時是麥克阿瑟副官,建議小心處理,誰知道麥帥與巴頓卻視此為叛國(陰謀),決定"畢其功於一役",坦克、機槍等重裝備都出動,結果不能說釀成大禍,卻讓民意上,使胡佛成就了暴君的名號;同時這是選舉年,所以,後來FDR很"感謝"麥克阿瑟如此"魯莽",幾乎造成FDR鐵定當選。

 

事實上,不用麥帥助拳,這FDR內部估計,已穩上;當然麥帥之所以這樣做,可讓老美所謂自由前進派(Progressive)思維者,將胡佛視為等同莫索里尼、希特勒等集權者。可事後觀之,這胡佛仍不知道事態之嚴重性;那選民制裁胡佛的這分制裁,我看也屬浪費。

 

這告訴一般人,什麼訊息?選舉,基本上就是順從民意;胡佛,被認為具很高智商者;但他缺乏同理心、不知道治國不是你一廂情願你想做對的事情即可以成功。這個地方,就是FDR長處,換句話說,FDR是種永遠跑在民意後方者;確切說,等民意成熟後,才表達他領導能力與立場。這樣做,有個好處:畢竟誰都不可能完全知道民意確切之所在,大家瞎子摸象,摸到哪、算哪。

 

FDR能力強項在於,他永遠使周遭之人,感覺沒有你這批人,我FDR就做不出事情來,同時讓做事的人,倍感尊重。像個好例子:你說麥克阿瑟這種將領,幾乎是斷送胡佛最後一線選上希望,可到FDR手上卻知道如何運用、尊重麥克阿瑟之長處與能力,保住WWII太平洋戰線,最後能反攻日本本土。

 

同樣一個麥帥,到胡佛手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到FDR手上,戰爭力挽狂瀾者。這還需要點出領導人:優勝劣敗麼?哈哈哈..

 

+++++++++++++++++++++++++++++++++++++++++++++++++++++++

1932總統大選,選舉人票數FDR得到472票,總共拿下42州,選民投票(民)22,525,016;(共)15,758,397;參議院:(民)66:(共)36席次;眾議院(民)310:(共)117。可說是小羅斯福全面執政時候到了。

 

FDR那時候制度尚未更改,11月投完票,要等到隔年三月份才上任,不像現在,1月份就上任。可是FDR一點時間都不浪費,很快就敲定內閣人選,同時重用威爾遜的內閣人士,也有共和黨的人,可說是真正Bipartisan兩黨合作政治。

 

幾個重點:不景氣、銀行倒閉、美金撤出美國本土向獲利更高之處逃亡、美國各地民怨造成居民與當地政府實際衝突等等。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銀行倒閉問題。美國這時候因為三年大蕭條造成不景氣國家人民收入掉一半,同時各地銀行放款、爛帳等等,造成銀行連鎖倒閉,存戶紛紛提光存款以致造成連鎖反應,有錢的,拋售美金換成其他貨幣或是搶購黃金等等,長話短說,對銀行金融體系完全失去信心,老美各個人心惶惶。FDR首件事,就是穩定人民對銀行信心。做法上,立即通過Emergency Banking Act(未通過的,叫做Bill;通過,叫做Act)。經過國會密切配合,從眾議院到參議院完事,6小時後成為法律。這是破天荒事情,所謂非常時期、非常作法。

 (1930年代,老美到處失業,上圖為免費咖啡、甜甜圈供應站前人潮)

有了這個法源,這下財政部才可指揮各銀行,那個該清算、那個該開門營業。短短幾星期,銀行危機過去,存戶又開始將取出的錢,逐漸存回去;最後一算,比銀行風暴開始時,錢還多。股市也開示上漲、美金也穩定下來。

 

要知道,這看似很簡單事情,其實很複雜。首先,過去作法,老美一看銀行出問題,立即想到國營收回;可是FDR作法卻是,先清算銀行,健康的,立即放行;不健康,倒閉或重整。基本上沒有銀行被收回國有。要是,這就暗示全國人民要去接這爛攤子。

 

看看2008金融風暴,你說這老美有學會FDR1932年的優點?我看是沒有。

+++++++++++++++++++++++++++++++++++++++++++++++++++++++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tandie
人氣(26,403) | 回應(2)|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物傳記 |
此分類下一篇:FDR: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羅斯福傳讀後感(2)
此分類上一篇:葛林史班-1

千層麵
您讀好多書喔
歷史為多嗎?
2012-05-22 13:38:39
tandie
不多,好玩而已。

心情不錯時,寫兩段玩玩,貽笑大方。
2012-05-22 15:22: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