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14 16:22:47| 人氣1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摸得到的城市──我對城市藝穗的想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十五個世遺項目中,我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大三巴,而是那面在大三巴旁邊,經常被人忽略的舊城牆遺址。記得初中二的暑假,參加「文物先鋒」培訓計劃,帶著筆記本來到大三巴旁邊,發現那面平凡十分的土牆是重要的歷史文物,我驚訝十分。那時還未申遺成功,那面土牆只是一面土牆,沒有桂冠,我用一種跟觸摸路邊平凡小樹一樣的心態,觸摸了歷史,那面土牆凹凸不平的觸感,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 之後,我第一次觀看澳門藝穗節的節目,就在那面土牆前面。說是觀看,其實是參與。觀眾在議事亭前地集合,看不見舞台,也看不見表演者,在我們疑惑之際,不知在那個時間點,演出開始了。一個垃圾佬拖著一架堆滿紙皮的拖車,在我們身邊走過,我們猜測猶豫,最後還是跟著那個垃圾佬去了。由噴水池出發,經賣草地街走到舊城牆遺址,垃圾佬終於停下腳步,然後,在垃圾車中射出了一道光,流動的影像打在那面土牆上,也有音樂從垃圾車中跑出來。最後,影像放完,演出結束。已經記不起那些影像的內容,只記得影像在土牆上凹凸不平的感覺。 那次是我第一次觀看藝穗節的節目,雖然有點摸不著頭腦,感受卻十分強烈。垃圾車在噴水池的碎石路上顫抖前進,我隨著垃圾車的抖動,第一次細心感受那條「走慣走熟」的碎石路的凹凸不平。打在土牆上凹凸不平的影像,勾起我手掌的觸感記憶。習慣用視覺與聽覺看戲的我,發現了演出帶來的第三種感官經驗。那次觀演經驗,擴闊了我對「演出」一詞的定義。 那次的觸感經驗,來源於演出的行動性及環境性兩個元素。這兩個元素是正規劇院難以帶給觀眾的。我在想,澳門藝穗節的特色就在於此。開發各種新奇的表演空間,以城市的一角作為舞台似乎成了澳門藝穗節的特色,也成了往後的發展方向。而澳門藝穗節的另一個特色,以我的觀賞經驗歸納出來,是以描繪/訴說/發掘「城市」、「城市的故事/面貌/精神」為主要核心(我是指整個節的藝術方向,而不是個別節目)。相比起在鏡框式舞台內訴說關於城市的故事,在城市中說城市的故事,或在與社區關係緊密的小劇場(如牛房倉庫、窮空間)說城市的故事,更能讓觀眾感受到城市的脈搏。後設一點去想,如果選對了合適的演出空間,藝穗節的演出應該可以由一種觀演關係變化為一個藝術行動。演出單位與觀眾在某個時間在某個地方共同經歷(或者,做)了一件事,用演出呈現、紀錄,以至發掘了城市,這些行動可能比十個文物推廣嘉年華更能讓我們看到城市的面貌。 我在台灣,看不到今年澳門藝穗節的演出,但知道澳門藝穗節已更名為城市藝穗,這令我充滿期待。更名,似乎令藝穗節的方向更顯清晰;如果整個節的藝術方向能與底下的節目緊密相連,讓城市藝穗由很多個節目,變成一個「節」,這個「節」將會營造出一種勢力,讓這個「節」變成一次在這個城市內發生的集體行動。


台長: 留白
人氣(1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