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2-07 17:59:01| 人氣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定」是使浮動的情緒心定靜,不自惱惱人製造苦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諦安心讀書會2月15日討論內容

1.聖嚴法師著作:心經新釋-心經禪解~四聖諦

2."放下我"練習體驗分享

 

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此與十二因緣有關。四聖諦是從十二因緣產生的,觀十二因緣能出離生死苦海,觀四聖諦也能出離生死苦海。瞭解苦、集、滅、道的意義,觀照苦、集、滅、道的事實,超越苦、集、滅、道的範圍,便是這經文「無苦、集、滅、道」的內容。

 

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雖已斷苦集、已滅苦果、已修滅苦之道、已證滅苦之位,但是不住於生死也不離生死,不住生死是得解脫,不離生死為度眾生。不像小乘聖者是︰苦已滅、集已斷、道已修、滅已證,便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再進入生死了。先將四聖諦的內容,說明如下︰

 

(一)苦︰最基本的苦是生、老、病、死,這就是三世十二因緣的流轉生死,也就是《阿含經》中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生死之苦;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為了求生存、求安全欲的滿足,便有貪生怕死的苦,你爭我奪的苦,因此衍生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

 

(二)集︰是聚集受苦的原因,就是由於造就種種業因,才感受種種苦果。以整體的項目而言,即是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總共十業。不管是十惡業或十善業,都要受果報。一般人認為,造了十善業,所受的福報是好事,應該不是受苦;這好像是對的,可惜當你將福報享盡的一天,苦又立即出現了。正在享福的當時,福報就逐漸減少,這叫作壞苦;至於造惡業受苦報,叫作苦苦。

 

「集」是佛法裡面的基本觀念,稱為業感緣起。造業就能感到果報,果報是因為造業而有,這便是業感緣起。造業受報,就好像在山谷中喊叫一聲,就有回音。當我們有行為就有反應,沒有行為就不會有這種反應。修行的行為是集善業,如果以有我之心,集了善業也有業感。學佛的人,當以不求回饋的心,來做利益眾生的事,便是無相行。如《金剛經》所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也就是度了一切眾生,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是度了眾生的人。到了這個程度,就沒有集了。

 

(三)滅︰是滅苦與斷集。使受苦的原因不再發生,即使已集的苦因未消,苦報仍得去受,但已實證無我的人,不會厭苦,便等於無苦。

如果你尚未解脫生死,若能釜底抽薪,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也算是做著滅苦的工作。一邊受苦,一邊不再製造苦的業因,這就是修持滅苦之道;不但滅了苦,同時也斷了集。

 

有善根的凡夫們,雖已知道要滅苦斷集,唯因業力重,障礙多,以致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無法不造生死業,所以需要修行的方法,那便是修道、斷集、滅苦。

 

(四)道︰修道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地達成斷集滅苦的目的。道的總則是戒、定、慧,並稱為三無漏學。大乘菩薩道,有四攝、六度,基礎是五戒、十善業道。原始佛教則有八正道。

 

若就道的總則而言,「戒」是不當做的不得做,應當做的不得不做,否則便是犯戒,便應立刻懺悔。如此便能使得苦的原因漸漸的斷絕,苦的結果樂意的接受,苦就越來越少了。

 

「定」是使得浮動的情緒心,獲得安定、平靜,不再自惱惱人,不再製造苦因,若在定中,自然不會犯戒。

 

「慧」有兩種,一是有漏慧,一是無漏慧,有漏慧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知識、見解、智慧。無漏慧是無我的智慧,斷煩惱是它,度眾生也是它。離苦是它,救苦也是它。

 

五戒與十善業道,是由戒學的衍生;八正道與六度,是由戒定慧三無漏學的衍生;四攝法是由菩薩道的具體展現。總之都屬於「道」的範圍。

 

(觀四諦)

人在受苦時,如果已知道是苦,這個苦的本身,就沒有那麼苦了。有些人終日煩惱而不知是苦,也不知道苦的原因,更不知道如何脫苦,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了。譬如有一個人,明明是你的仇人冤家,你卻誤認為是愛人親家,他常常對你不好,使你困擾,而又偏偏離不開你,你也每天需要他和你生活在一起,你既恨他,你又愛他,你竟然不曉得這就是苦。

 

如果知道這就是苦,想想何必如此跟他計較,越計較越苦,不如面對他、接受他、原諒他、協助他,你的苦就會減少了。

 

更進一步要觀察苦集,明瞭苦的原因是什麼?是從何處來?若能自觀己心,便是發現苦的原因不從外來,是自我中心的煩惱產生,這樣一想,便不會怨天尤人,苦的感受,又少了一些。這是知道自己造了苦的因,必須接受苦的果,所以一方面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一方面又能在生活中不敢製造苦的因了。

 

再進一步,觀滅苦的方法,受苦是因緣法,苦集也是因緣法,既是因緣法,能生必能滅。能作如此觀苦,當下就能避免受與集苦了。若能知苦、知集,就能修道、斷集、滅苦。

 

由於沒有一樣具體東西叫作滅,所以很難觀照,只有以實踐滅苦之道來產生滅苦的功能。滅苦之道的觀法是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與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相應。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心向,是不是與驕傲、嫉妒、貪欲、怨忿、瞋怒、懷疑等煩惱相應,有則改之,無則避免,那便是在修道了。

 

修行的初步,是要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的,唯以大乘菩薩道的觀點來看,那還不夠究竟,因此要超越了四聖諦法,才是徹底的大自在,所以要說︰「無苦、集、滅、道。」這是大菩薩的智慧所證境界,不僅沒有苦受與苦集,連滅苦斷集都不執著了,才是無修無證的無事真人。

台長: Elsa
人氣(5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