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5 01:06:23|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來日方長~緩慢的閱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天去誠品墩南店聽蔣勳的演講,講題是"來日方長:緩慢的閱讀",這是為了誠品15週年慶所舉辦的讀書節系列活動之一。

今天這場演講是在敘述和閱讀有關的經驗。蔣勳老師的穿著很樸素,是灰黑色調,精神看起來很爽朗,嗓音依舊迷人。他的態度很悠閒自然,演講從誠品這次舉辦的"最愛100小說大選"切入,他先討論了一些關於這次票選活動的入圍小說名單,他心目中的第一名(陳映真)和第二名(七等生)都沒有入圍,我覺得這似乎也是滿自然的事,因為這些小說獎的提名是根據大眾的口味。不過這些通俗也有他自己特殊的價值才對,像這些小說入圍中出現一些網路小說,雖然嚴苛一點講起來應該是不太有藝術或是文學價值,但我想作為一個被喜愛的文本,或許他們能反映出一些時代性的意義也說不定。(例如年輕一代的價值觀之類的,當然思想程度可能稍微不夠深刻一點,但應該還是有反映現世的啟發性吧)

蔣勳提到了對文字的尊重,說小時後曾經因為坐在一本書上而受到父親的處罰,我覺得這個故事還挺有意思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難想像對文字的尊重吧? 好像很多人對書本的認識,都是從教科書開始,而因為對讀書考試的厭惡,似乎放下書本之後,就不可能再去拾起不用考試的其他書籍了;而今天資訊氾濫,各種毫無內容無意義的垃圾也可以印製成書,書的價值,好像也隨著這些印製成書本的無意義文字散佈,而邊際價值遞減,到最後呈現一種不會有人珍惜書本的程度。這樣想起來會有一點點感傷的,對書本的歉意。能夠被我好好珍惜而愛護的書本,到底有幾本呢?

蔣勳提到大陸有一個藝術家,叫做徐冰,他把25史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重新拓版印製,再印出來展出。然而裡面的文字全是他所草創,每個字看起來都是漢字,不過每個字都叫人認不出來,這個展出造成極大的轟動,頗有蘊藏其中的韻味。你看這些書籍是一個正統(道統),駕馭著中國人的思想價值數千年,不過其中究竟有多少東西是fake呢? 我想這裡面有一種大陸文革之後的反叛思想,帶有一點批判的味道,若是把這份弔詭拿來批判一下書籍,一些價值的問題很值得玩味。

(徐冰: http://www.epochtimes.com/b5/2/2/5/n168833.htm )

這次演講裡面談到一個議題,關於資訊,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關係,很明顯的是現代人很需要釐清的問題。蔣勳提到他很幸運是在貧窮的環境裡成長,那個年代裡面物資缺乏,除了廣播,獲取資訊的方式大概就是透過閱讀,而現代人物質太豐富了,資訊傳遞的速度太快,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環境,反而使人失去了慢慢追尋智慧的能力。好比說看電視或是上網,我們很快速的獲取到一些資訊,然後很快的又遺忘他們,我們在電腦前,萬一電腦當機就彷彿世界末日,好像與外界的聯繫一下子斷了,晃亂之餘只剩下六神無主的感覺。我聽到這一段啞然失笑,這種經歷我真是太多了,電腦只要一當機就覺得完了,什麼沒備分一切又要重來,懊惱的只想哭。使用電腦,或是上網,這樣的媒介是很快速很有效率的,不過既然速度太快,效率太好,為什麼我們都沒有多出來的時間去享受閒暇呢?

這個問題我有深深的體會,也有很強烈的疑問。自從念了商學院以來,步調之快不是過去能想像,我看著朋友總是不在寢室,打工的打工,準備考試的準備考試,忙事業的忙事業,分秒必爭,好像稍微有一點閒暇都是罪惡。朋友說:"喔,你真的很好耶..怎麼這麼閒阿?"聽這句話我總是會很害怕,罪惡感極深,從大二開始我就不敢讓自己的日程表有哪一天晚上是空閒的,一定要安排一些事情去做,不然自己都覺得罪惡。我常常陷入一種奇妙的困境裡,雖然相信自己是很喜歡有彈性自由生活的那種人,可是我又不能讓自己有空閒的生活,好像只要有一個時段是沒有排上計劃的,那麼我就浪費了這時候的生命了....

很久以後我才逐漸明白,或許我們得了病,這種病叫做"害怕空閒",或是什麼"停不下來症候群"(這是我自己亂掰的病名)。雙人舞營的晚上我和朋友促膝長談,也說到了這個問題,才發現不只是我有這個疑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現代人的通病,我們習慣了快速而有效率的生活,竟然無法停下來,我們沒辦法不工作!....那些為我們帶來方便和效率的高科技,沒有辦法為我們帶來安穩和快樂。

我常常想到我自己小的時後。我們家的電視在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就壞掉了,而父母並沒有打算再買新的。我小的時候很羞於告訴同學自己家沒有電視這件事,不過後來習慣了,有沒有電視真的也沒有為生活帶來什麼不便。

小時後的我很安靜,我喜歡在家裡找一個寂靜的角落,把自己喜歡的小玩具或是一些奇妙的小東西,譬如蛋珠,貝殼,海邊撿來的小石頭或化石之類的小玩藝兒,放進一個漂亮的喜餅盒裡面,這個地方就是我的秘密基地。我把我的秘密角落清理的整齊乾淨,有時候就在裡面玩玩具,看看書,有時候會隨便拿一本童書起來,開始看著圖畫編故事給自己聽。記得小時後我真的很愛編故事給自己聽,整個國小時期,我不停的閱讀,大量的閱讀,一邊同時不停的講故事給自己聽。那個時候的步調多麼慢,我有用不完的時間,慢慢的看書,慢慢的講故事給自己聽,而我覺得自己過得很充實,很快樂,我經常換自己的志願,我一下說要當世界文學名著的作者,一下子想當兒童文學作家。

我很懷念這樣的時光。蔣勳說,急速的資訊是會殺傷生命裡最細緻的東西,I can't agree more.今天我們知道相對論,知道奈米,可是我能說出什麼是相對論,什麼是奈米嗎? 如果我不能,我只是知道這個資訊而已,它甚至不是我的知識,更不要談到會成為我的智慧。智慧是需要靜心去思索,等待,沉澱才會產生,唯有透過生命與書的對話,隨著生命歷練的豐富,透過一些有信仰的,有熱情而能讓人思考的緩慢閱讀,在經歷生命兩難的時刻,智慧才會發生。

結論式,很功利的主義的閱讀,是只要讀一次,讀懂了就好了,沒有什麼真理蘊藏在裡面。而需要用一生的生命去閱讀的,每一次都會隨著生命的層次帶來不同感受的經典,是需要緩慢的步調去享受的。蔣勳提到了一些例子,例如紅樓夢,曹雪芹用生命最後幾十年的時間慢慢去書寫的作品,即使最後沒有完成,還是偉大的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每次讀他都會有不同的感動,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互動產生的神秘力量。曹雪芹在寫這部作品的時候,並不說教,也沒有任何目的,在寫劉佬佬的時候他就成了劉佬佬了,頭上插滿了花的鄉下婦女,賈母牙齒鬆了腿也不太行要靠婢女槌打的時候,劉佬佬因為是鄉下人還要種田,身體還很硬朗。蔣勳說小時後看到這一段覺得很羨慕賈母,一身榮華富貴又有婢女服侍,年紀稍長再看倒覺得羨慕起劉佬佬的健康和自由自在,對於一本書內容的看法,確確實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

好的小說,不會教我們在兩難的時候該如何處理,敘述筆調是會很緩很慢很寂靜的,不會帶有任何意識型態或是目的,一切都是讓讀者自己評斷,這讓我想起了江國香織,我最近很愛的這個作者。她的作品不論是處理什麼議題,都不帶有任何批判的味道,很平靜的陳述,很緩,很靜,每個角色都忠於自己,很淡很淡卻又充滿了味道,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她這麼吸引我的原因吧。


蔣勳舉了一首詩做例證,是張籍的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 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 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 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擬共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http://www.ebookcity.com.tw/chhtml/product/bookchapter.asp?bid=255&pfid=

這首詩描寫了生命的兩難,情緒的轉折,所以意含層次就不同。從一個已婚婦人收到雙明珠開始,心中的喜悅和感激,由紅色裙子點活了意象,又想到自己身世清白,丈夫又是個貴族,心思迴轉,於理將明珠退回,於情則雙淚垂,拒絕的巧妙又不傷人。短短幾行字呈現出很多樣化的心情轉折,熱情而思考過後的痕跡,最後達到一個和解似的balance。蔣勳說文學中學到的不是解決之道,文學只負責把呈現情境,讓人讀到人生的兩難,而善良的愛最讓人難以拒絕。文學讓人用比較包容、理解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從中漸漸體會琢磨出一番道理,形成自己內在的智慧。用這樣的角度去欣賞這首詩,好像包含了更多人生的豐富層次在裡面,解讀的觸發點更廣了,詩的韻味好像也被增大了。

蔣勳提到了幾本書,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雪國'和'莊子',莊子富有文學性質的哲學意含,被推崇得很高,不過我比較想說說關於"雪國"的部分。川端康成我只有小時候看過'古都',雖然那時候年紀很輕,不過記憶中還滿喜歡這部小說的,印象裡面是很淡淡的,有點霧濛濛清爽的記憶。我上次去文藝營的時候也是聽到很多作家稱讚'雪國',他似乎擁有一種迷人的魅力去吸引很多敏感的靈魂,他們述說著這本小說如何淡淡地描繪出一種非常非常靜的美感,很靜很靜,然後很含蓄的瞧見一個女子的美,從鏡子裡反射出來的白皙,這裡面的步調是很緩很緩,很細緻的慢慢進行著...聽到這些描述的話語我也覺得好想看這本書喔,作者敏銳的知覺真的讓人很震驚。

我覺得自己描述的筆調很不夠精準,聽蔣勳的演講老套一點的說法就是如沐春風受益良多,不過我無法很精確的描述出來,就是內心懂得但無法用文字敘述,請大家原諒我阿~~~誰叫你自己不去聽呢?

台長: 小安妮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