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01 11:21:36| 人氣2,7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AS勁碟報到】魯托斯拉夫斯基:管絃協奏曲

 
波蘭籍作曲家魯托斯拉夫斯基,一九一三年月二十五日生於華沙,畢業於華沙音樂院,曾經歷大戰期間的納粹以及戰後共產主義的雙重迫害。他的作品數量不多,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作曲家,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現代作曲家。

本片收錄魯托斯拉夫斯基幾闕重要管絃作品,包括「管絃樂協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亨利米榭的三首音詩」(Three Poems by Henri Michaux)、「為交響管絃所寫—一曲兩制」(Mi-Parti for Symphony Orchestra)、「弦樂序曲」(Overture for Strings)共四首曲子。「管絃協奏曲」讓魯托斯拉夫斯基成為波蘭五十年代前半最重要的作曲家,同時也是他作品中最常被演奏的,曲風師法巴爾托克,有著濃烈的新古典主義色彩,由三個樂章構成。

該曲在1955年獲得第一級國家獎章,當時社會寫實主義已經接近尾聲,次年第一屆國際當代音樂節「華沙秋天」登場,同時共產主義對藝術創作的箝制不若過去嚴苛,波蘭音樂因此得以從西方歐洲以及美國,開展出自己的新想法。

九年之後也就是1964年,魯托斯拉夫斯基繼「葬禮音樂」、「威尼斯人遊戲」之後,寫下了自己最有創意的作品「亨利米榭的三首音詩」,同樣讓他贏得第一級國家獎章。「弦樂序曲」則與「管絃樂協奏曲」相同,有著魯托斯拉夫斯基的大師風格。

「弦樂序曲」寫於1949年,正好在1947年「第一號交響曲」完成後,以及「管絃協奏曲」之間。曲子獻給Mirko Ocadlik,在Grzegorz Fitelberg指揮下由布拉格廣播交響管絃樂團11月9日在布拉格首演。

它跟巴爾托克的「嬉遊曲」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D大調協奏」一樣,是保羅‧沙徹(Paul Sacher)為巴塞室內管絃樂團所委託的重要作品。從1930年代開始,該室內樂團便成為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室內樂團,尤其是在與新古典主義的接軌上。雖然此曲光芒被「第一號交響曲」以及1954年的「管絃協奏曲」所遮蔽,在很多方面來說,這首「弦樂序曲」是魯托斯拉夫斯基比「葬禮音樂」更有趣的作品。

在他大量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中,一來受到亞伯特‧盧塞爾(Albert Roussel)的影響,二來則是巴爾托克。「弦樂序曲」各方都建議可以安排在「葬禮音樂」、「威尼斯人遊戲」等曲子之後演奏,也就是說這是十分適合魯托斯拉夫斯基的。作曲家在此運用許多讓作品更具性格的技巧,融合各種元素及內在改變。

魯托斯拉夫斯基三首最重要的作品,是因為三位波蘭指揮而產生靈感的,1958年的「葬禮音樂」靈感來自楊‧肯茲(Jan Krenz,1926年-),1961年的「威尼斯人遊戲」則是因安德烈‧馬可夫斯基(Andrzej Markowski,1924-1986),「管絃協奏曲」靈感來自魏陶德‧羅威基(Witold Rowicki,1914-1989)。

魏陶德‧羅威基建議魯托斯拉夫斯基,為他在1950年創立的華沙愛樂創作一首樂曲,此時正好是社會寫實主義瓦解,同時波蘭共產黨迫害藝術創作。安竹‧札達諾夫(Andrey Zhdanov)限制某些作曲家嚐試現代創作的語言,使部分人轉而為政治貢獻他們的音樂。1949年波蘭國際作曲與音樂批評會議上,在文化部長拉戈‧魯布斯基(Lagow Lubuski)的召集下,提出的基本教條卻對作曲家形成恐嚇威脅。

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魯托斯拉夫斯基身上,當他的「第一首交響曲」被形容為「形式專家」,並不符合共產社會的需求美學。對作曲家而言,首要回應魏陶德‧羅威基所委託創作相關小品,性格上充滿功能性,在創作上面他不以美學為目的。以相當不同的風格呈現,該曲被要求以交響形式發展,根據相當受歡迎的波蘭音樂動機,建構出新古典主義的特性。首演於1954年11月26日,由魏陶德‧羅威基指揮華沙國立愛樂管絃樂團,他同時也是樂曲的提獻者。

這首「管絃樂協奏曲」一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序曲」(Intrada)標示著莊嚴的快板,第二樂章「小抒情調的隨想夜曲」(Capriccio notturno ed arioso)則標示生氣勃勃的,第三樂章「觸技帕薩喀里亞舞曲」(Passacaglia toccata e corale)標示著不太慢的行板—恰如其分的快板。第三樂章的長度超過前兩個樂章相加,而且第三樂章提供這個作品的高潮,這個形式的安排,在十年後也成為魯托斯拉夫斯基音樂的基本原則。透過一個具有介紹性質的樂章,後頭接著主要的樂章,魯托斯拉夫斯基藉著這樣的手法接近作曲老師魏陶得‧馬里柴夫斯基(Witold Maliszewski)的循環形式,他的老師建議他樂章的序列應為:序幕、連結、主體,而這也是魯托斯拉夫斯基作曲中最常出現的結構。

「亨利米榭的三首音詩」創作年間在1961-1963,受到Zagreb廣播合唱團的指揮斯拉夫可‧札提克(Slavko Zlatic)委託所做。1963年5月9日首演,當時由作曲家親自指揮Zagreb廣播管絃樂團,斯拉夫可‧札提克指揮合唱團。魯托斯拉夫斯基再度重新展開指揮,他曾經離開指揮工作多年,此刻重新回到指揮台尤其演奏自己作品。之後,同年的9月22日他在「華沙秋天」音樂節,指揮波蘭廣播合唱團,而楊肯茲則指揮波蘭廣播交響管絃。

這首作品運用的長笛、雙簧管、豎笛、低音管、小號、法國號、伸縮號、豎琴、兩架鋼琴、四組敲擊樂器等十三項樂器,以及混聲合唱團和二十位獨唱聲樂家,包括五位女高音、五位女低音、五位男高音、以及五位男低音。在舞台上的安排,管絃合奏被指定要放在舞台的左方,而合唱團則放在舞台右方,兩者各有各的指揮,如果在大一點音樂廳,合唱團的人數已以加倍或是三倍。合唱並非以兩部或三部的形式齊唱,不是傳統的合音方式。樂譜分成兩個部分出版,合唱部分的譜只有些許管絃樂團的提示,而管絃樂部分的譜也同樣只有些許合唱的提示。

作曲家從亨利米榭的詩集「Plume」中,選了「思想」(Pensees)、「在不幸中安眠」(Repos dans le malheur)、「偉大的戰役」(Le Grand Combat)三首詩。作品的中間樂章選自「我是誰」合輯,作曲家說他自1958年接觸亨利米榭被翻譯成波蘭文的詩,便對他的詩作充滿想像。

「為交響管絃所寫的—一曲兩制」寫於1975-1976,試回應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的委託,首演同樣是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於1976年10月22日在鹿特丹舉行。對這首作品魯托斯拉夫斯基自己表示,「Mi-Parti」的意義他在古代鵝毛筆字典裡發現:創作兩個對等卻不相似的部分,正是作曲家想要的。形式上是持續大約十五分鐘的單一樂章,裡頭有很多群組,它們之間彼此發展的干擾,各自有象徵的動作,樂曲進行時至少同時有三種象徵存在,有著緩慢的開始部分,以及非常活躍的中間部分。

實際說來,這是個雙邊形式,單樂章中有著複節奏,同時具備令人驚訝的結尾。作曲家用顏色來形容本曲的和聲感覺,魯托斯拉夫斯基認為三度、六度是溫暖的顏色,大二度、四度、五度則是冷的顏色,「一曲兩制」中有著豐富多樣的和聲變化。

波蘭國家廣播交響管絃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Katowice的波蘭國家廣播交響管絃(簡稱PNRSO),1935年成立於華沙,首任指揮是知名的波蘭作曲家菲特堡(Grzegorz Fitelberg),再他的指揮下樂團一直演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1945年三月,該團在魏陶德羅威基(Witold Rowicki)帶領下,重新在Katowice整裝出發,1947年菲特堡重新回到波蘭擔任PNRSO的藝術總監。看著該團合作的指揮名單,就像一紙波蘭指揮史,包括楊‧肯茲(Jan Krenz)、波丹‧沃代茲寇(Bohdan Wodiezko)、卡茲米爾茲‧寇德(Kazimierz Kord)、塔德蘇‧史圖加拉(Tadeusz Strugala)、傑西‧馬西米克(Jerzy Maksymiuk)、史坦尼斯羅‧魏斯洛基(Stanislaw Wislocki),一直到1983年的安東尼‧魏特。該團也與多位獨奏家合作,同時為Polskie Nagrania以及許多國際性的唱片公司錄音。在Naxos,PNRSO灌錄有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以及馬勒的交響曲。

安東尼‧魏特Antoni Wit

1944年生於Cracow,同時在該地就讀,1967年成為華沙國家愛樂管絃的指揮魏陶德‧羅威基(Witold Rowicki)的助理。之後他前往巴黎拜入納蒂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潘德列斯基(Penderecki)門下,1971年更成為卡拉揚指揮大賽贏家,又到壇格塢與史科瓦柴斯基(Skrowaczewski)以及小澤征爾(Seiji Ozawa)學習,之後受到Katowice的波蘭國家廣播交響管絃邀請擔任首席指揮。安東尼‧魏特經常受到全球各地主要樂團的邀約,包括柏林愛樂、BBC威爾斯、蘇格蘭交響管絃等。

西勒西亞室內合奏團Camerata Silesia

西勒西亞室內合奏團,由現任藝術總監與指揮安娜‧佐絲塔克成立於1990年。該合奏團最大的特色在於演奏曲風的多樣性,無論是器樂伴奏的室內樂或者是無伴奏的作品。主要專供古典前期以及二十世紀的作品,該團很快地在波蘭取得樂團的領導地位,此外該團對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的風格掌握,就像他們的演唱技巧一樣好。他們的早期波蘭音樂錄音曾經贏得大獎,從1993年開始西勒西亞室內合奏團每年都被邀請到華沙秋天國際現代音樂節演出,1996年更在安娜‧佐絲塔克以及安東尼‧魏特的指揮下,搭配波蘭國家廣播交響管絃演出魯托斯拉夫斯基的「亨利米榭的三首音詩」。

安娜‧佐絲塔克Anna Szostak

畢業於西貝流士大學,安娜‧佐絲塔克在Katowice學習演唱,同時完成合唱指揮的博士學位。1978-1990年間她成立了數個合唱團,同時在許多重要音樂節演出,贏得國內外多項殊榮。1993年波蘭文化部頒發特別成就獎給她。

曲目

管絃協奏曲 29:23
Concerto for Orchestra

1 序曲
Intrada

2 小抒情調的隨想夜曲
Capriccio notturno ed arioso

3 觸技帕薩喀里亞舞曲
Passacaglia toccata e corale

亨利米榭的三首音詩
Three Poems by Henri Michaux

4 思想
Pensees

5 在不幸中安眠
Repos dans le malheur

6 偉大的戰役
Le Grand Combat

7 為交響管絃所寫的「我的作品」 14:27
Mi-Parti for Symphony Orchestra

8 弦樂序曲 5:19
Overture for Strings

Playing Time:70分52秒
1996年9 & 12月、1997年1月錄於波蘭國家廣播交響管絃音樂廳

台長: 歐頭
人氣(2,7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當代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名曲漫談】葛瑞茲基第三號交響曲「悲歌」(上)
此分類上一篇:約翰凱吉「前置鋼琴曲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