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1 19:06:49| 人氣4,70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G在CD之外的幾個系列

   儘管對各家唱片公司來說,激光唱片(CD)的銷售均大不如前,但它依然是音樂發行最重要、最大宗的形式。不過,本期我們要來談談,德國黃標DG旗下,幾個「CD之外」的特殊發行系列。

 

 

Musik - Sprache der Welt音樂環球的語言

 

19542月因為某個促銷活動,DG製造了一個如今看來充滿傳奇的10LP系列,稱為「Musik . . . Sprache der Welt」(音樂環球的語言),也成為愛樂者稀有的收藏品項。

 

或許網路時代,音樂的蒐藏逐漸不拘形式、不在乎載體的外觀規格,消費者也不願意花太高的代價購買音樂。但在半個世紀前卻完全不是這一回事,當時愛樂者買唱片,不僅僅購買裡頭的音樂,更在乎唱片的外觀包裝、甚至是黑膠唱片的重量克數。DGLP會比起對手的更有價值,主因除了180g質優厚盤之外,它們擔心黏膠可能傷害唱片的黑膠材質,標籤更是不用黏膠。當時德國人平均每月收入約350馬克,一張LP可以賣到24馬克,大約是薪水的十五分之一,就比例看來相當高。

 

這一系列「Musik . . . Sprache der Welt」張張都擁有第一流詮釋,包括福特萬格勒溫柔卻充滿響度的舒曼「第四號」交響曲,桑德林(Kurt Sanderling)有稜有角、音色飽滿的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弗利柴(Ferenc Fricsay呈現獨特半透明管絃音色的海頓交響曲,以及黎曼(Fritz Lehmann)的舒伯特「羅莎蒙」序曲等等。

 

時代改變所造成的影響,往往超乎我們的預期,這點從指揮藝術的風格變化來看,就至為清楚。而Musik . . . Sprache der Welt」正呈現了指揮大師對排練時間堅持的成果,一種新時代難以比擬的價值。

 

過去的偉大指揮需要充分的時間跟樂團溝通排練,以便將個人意志與要求細節,灌注到樂團之上。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時間卻成為最稀有的資源,舉例來說,現在的柏林愛樂客座指揮,通常只被允許預演3-8個小時。這樣的排練限制,根本完全無法滿足當年許多偉大指揮的要求,像Musik . . . Sprache der Welt」系列中,弗利柴就曾經公開宣示,「低於六到八小時的預演,不要期待他們有好的演出。」貝姆(Karl Böhm)這位大師灌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也花上十個小時,最誇張的是馬可維奇(Igor Markevitch),幾乎可登上錄音教科書,它花了6天一共22個小時,只為了灌錄48分鐘長的幻想交響曲。

 

Musik . . . Sprache der Welt」系列之後不僅轉為單張CD發行,也曾經推出過兩個10CD的盒裝。並且往往在原始LP收錄的曲目之外,還補上同一指揮的其他曲目演出,或是把兩張LP收錄在同一張CD中。而封面的整體設計,也正是希望喚起樂迷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提供了LP時代文化與美學價值的見證。

 

 

DVD Series

 

DG在第一波數位影像產品影碟LDLaserdisc)銷售停滯後,影像產品回到VHS錄影帶為主軸,沉潛了一段時間。直到DVD-Video的出現,影音產品的選擇才又多了起來。光看2005年,DG新增的DVD-Video產品就多達55款,其中的關鍵是,DG與全球最佳的古典音樂節目製作公司Unitel簽約,頓時網羅許多精采的古典影像內容。

 

20053月簽約後,剛開始僅發行十個DVD-Video品項,直到四年後,增加到發行超過115DVD-Video,其中很多都是首度以DVD發行,例如布列玆指揮的那套華格納「指環」經典名演。

如今看來,DVD已成為影像發行的重心,雖然VHS產品並沒有因此停止製造生產。但畢竟DVD-Video的立體聲是LPCM Stereo Sound,跟CD有相同音質,同時還有如臨現場的電影環繞聲DTS 5.1Dolby Digital 5.1音效。在畫面品質上,DVD-Video更勝VHS,它採MPEG-2格式,解析度為500調水平掃描線,遠勝過VHS過去的240條。

 

不過,DG也公開承認,不一定每一部LD VHS,未來都會重新以DVD-Video發行。尚未影像發行的新製作,仍是目前DG DVD系列的主力,重發部分則依情況而定。

 

DG發行的DVD通常是DVD5型態,單層可以錄到133分,如果遇到像「女武神」、「玫瑰騎士」這種時間更長的歌劇,則以DVD9雙層收納。同時每片附有英文主選單,英、法、德、西班牙、德國等多國語言字幕,DG旗下的DVD-Video並且大多附有專訪、彩排的段落。

 

 

CD-pluscore

 

1998年開始,也就是靠近千禧年、第一波網路革命方興未艾之時。DG也推出新的互動式欣賞產品CD-pluscore,顧名思義就是:「CD—加上樂譜」。這是一種新的聲音結合視覺的軟體程式,由DG唱片公司與國際知名的樂譜公司Schott共同合作。主要希望能提供愛樂者獨特的音樂欣賞的互動經驗,像是音樂播放與樂譜的同步顯示,精準清晰的音樂分析,以及可供練習用的MIDI檔案,甚至還有詳盡的作品解說,適合學生進行音樂學習。而且唱片裡的作品除都看得到總譜,還可以列印出來,文字則有英文、德文、法國、西班牙文等版本。

 

首波發行五張專輯,包括慕特(Anne-Sophie Mutter)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彈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222653」,「給愛麗絲我的第一場獨奏會」二十首最受歡迎的鋼琴作品精選,以及杜蕾克(Rosalyn Turek)彈奏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還有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的精選集「Cellissimo」。隨後,CD-pluscore還發行有麥斯基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哈根四重奏團(Hagen Quartet)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18第四號、作品131」以及長笛的藝術「Syrinx」、吉他的藝術「Asturias」、歌曲的藝術「Erlkonig」等,這三張寓教於樂的發行。

 

 

LP and Cassette系列

 

LP或是卡帶(Cassette)絕跡了嗎?嚴格說來並不盡然。如果打開1992/1993年的DG目錄,您會發現DCC(數位卡帶,Digital Compact Cassette)這個東西,並且找到不少精采錄音可選,包括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齊瑪曼彈奏的的蕭邦「四首敘事曲」,以及伯恩斯坦的歌劇「憨第德」和李汶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史麥塔納「我的祖國」。

 

不過,如果您翻閱的是1994/1995年的目錄,就會發現才短短一年時間,DCC竟在市場上銷聲匿跡。相對於,錄音帶想靠DCC數位化起死回生的計策失敗,反倒是,LP的類比傳統路線讓不少樂迷回頭愛上它的堅持。不過,DG僅壓製少數新片的LP版宣傳片,沒有上市必須透過特殊管道才能取得。據聞,DG目前的LP並未自行生產,主要是直接授權給其他公司發行,日本與香港都有發行一些。

 

 

SACD系列

 

 SACD就是Super Audio CD也就是所謂的「超級CD」,簡單來說,這是由當年CD的發明者SonyPhilips共同主導的次世代的激光唱片格式。

 

SACDHybrid雙層設計,一層為CD層,以便傳統CD唱盤可以讀取內容;另一層為SACD層,提供更好的數位音質。它把過去CD16bit提升到24bit,頻率響應也從20kHz提升到100kHz,動態範圍更從96dB提升到120dB

 

打開DG 2004/2005年目錄搜尋,旗下的SACD已經有約五十款的發行,其中經典名盤包括有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貝多芬「第五號、第七號」交響曲,以及卡拉揚1963年指揮柏林愛樂所灌錄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較新的錄音也有不少以SACD發行,例如小提琴家希拉蕊韓(Hilary Hahn),搭配Jeffrey Kahane指揮洛杉磯室內管絃樂團,共同演出的巴哈「小提琴協奏曲」,或郎朗的「卡內基音樂廳現場實況」等。

 

 

台長: 歐頭

美國黑金
2020-01-10 02:38: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