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15 19:30:13| 人氣282| 回應0 | 上一篇

公元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淡水歷史散步,漁人碼頭、淡水清法戰爭古戰場之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研習日期】:公元20091121(星期六)

【目的地點】:淡水歷史散步,漁人碼頭、淡水清法戰爭古戰場之旅。
(請攜帶當月購物統一發票乙張,作為進入博物館門票)

捷運淡水站、沙崙海水浴場、清法戰爭古戰場、漁人碼頭、黑店、滬尾砲台公園、紅毛城古蹟區淡水歷史散步、淡水夕照、淡水老街、淡水美食、捷運淡水站

【集合時地、交通建議】:

民國981121。捷運淡水線〝淡水〞站出口洗手、0800集合、0830出發。搭公車到「沙崙」。舊稱「滬尾」的淡水,曾經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發祥地,由於扼住北台灣大動脈「淡水河」的出入處地位重要,自古便是歷史風潮的重心。

【行程介紹】:

A行程:(清法戰爭古戰場)

光緒初年,清廷與法國由於越南問題常起戰事。10年(1884),法國準備占領台灣來脅迫清廷屈服。清廷緊急任命巡撫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八月起,法軍強大艦隊多次砲轟基隆,並登陸進犯,都被英勇的守軍擊退。於是,法軍再轉攻淡水,想要溯淡水河而入,一舉攻下府城台北。

(法軍登陸點)即今日的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在1884108上午930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強行登陸。當時有五個陸戰隊中隊,再加上兩個水雷兵分隊,約800人,每人攜帶一日口糧,16包彈藥,朝目標「油車口砲台」和「白砲台」進攻。登陸時並沒有太困難,軍隊跋涉淹過半腿的海水,然後分3批進擊。而大批清軍正埋伏在岸上密林中防衛著。

(石滬角)淡水先民在此圍石為「滬」,是以礁石堆成一道道袋狀的矮圍牆,漲潮時海水淹沒,魚類隨之游入滬內,退潮時海水從石縫中流走,魚則困在其中,輕易便可捕撈。早年規模壯觀,地名因此稱為「石滬角」而淡水原名「滬尾」,可能便是「村處其尾」而得名。以往漁獲量豐富,漁民各有組織,分為30滬。可惜近年魚源枯竭,乏人經營,逐漸坍塌荒廢。

(望高樓原址)清嘉慶元年1796,淡水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造石砌燈塔,燃燒花生油,來引導船隻進入滬尾港,是全台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的民建燈塔。當時曾立有石碑來記述此事,這塊古碑今天仍嵌在淡水中正路福祐宮內。清法戰爭時燈塔尚存,在激戰後,1145分,一名信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非撤退不可!」於是法軍發出退卻命令。在日治時燈塔漸廢,後來石材被拆去建碉堡,燈塔已蕩然無存。

(金針木耳林)在淡水沿岸,密生著林投和黃槿,正是當年阻擋法軍陸戰隊進攻的大功臣。林投葉長滿尖銳利刺,黃槿枝幹橫生交纏,葉子心形有如木耳,都只能作為窮人的柴薪,人們戲稱「金針木耳」,有望梅止渴之意。法軍持長槍攻入密林,施展不開,又感到危機四伏的恐怖,加上各中隊失去聯絡,無法統一指揮,陣勢大亂,是敗戰主因之一。

(「城岸」遺址)是當年為了防守而建造的野戰長堤,由淡水士紳募捐巨款,徵集大批居民堆積土沙,辛苦趕築而成。城岸高約2公尺半,分為內外兩道,各長12公里,非常壯觀。在血戰當時,清勇踞守頂上,居高臨下來射擊法軍,給入侵者迎頭痛擊。近年由於土地大量開發,城岸被大量破壞,僅存少數殘蹟。在海水浴場停車場旁邊的土堤便是其中一段。

(新漁港、漁人碼頭、老海水浴場)對岸即八里挖子尾,兩岸相距不到1公里,稱為「口門」或「港門」,和上游的關渡一樣,可以扼守台北盆地出口,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清軍在此佈設水雷和塞石沉船,果然阻擋了法艦進入。1923年,開闢海水浴場,面向觀音山,背倚大屯山,展望極佳,是日治時期台北最著名的消暑遊憩名勝。可惜近年疏於管理,已不復舊觀了。台北縣長蘇貞昌將此地改建為漁人碼頭,成為一觀光景點

(中崙砲台原址)在今天鐵燈塔附近,河堤後方的土壘,即是同治年間所建的砲台原址,又稱「白砲台」。這是法軍登陸攻擊的主要目標,因為附近有「水雷點火哨」,法軍希望占領後,引爆佈設在河口的水雷,讓艦隊可以駛進淡水河,直搗台北。當年砲台發砲還擊法艦,遭到強烈砲火摧毀,傷亡30多人。

(黑店排骨飯店)中餐在此解決或請自備。

(蘇府王爺)油車口的王爺廟,曾是淡水奉祀府千歲的最大廟宇。

(滬尾砲台公園)台北縣政府從淡水高爾夫球場收回約8公頃的土地,闢為公園,木棧步道鋪設良好。
(滬尾砲台)在中法戰爭中,淡水原有的三座砲台都被擊毀。戰後,劉銘傳下令修築新式砲台,採用當時最新式的鋼砲,並進口昂貴的鐵水泥來建,非常堅固。光緒12(1886)落成,正門由他親筆題字「北門鎖鑰」。此砲台一直未參與戰事。相傳在日本攻台時,「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逃到淡水,躲進德國籍輪船前往廈門,當時砲台守軍曾開砲,試圖阻止。日治後,這座砲台逐漸荒廢,巨砲也被拆送去煉鋼了。現在被列為第2級古蹟,已經修護完成。當時縣長尤清在砲台內題「堅守台灣」。

(忠烈祠)祠內供有當時清軍總指揮孫開華的靈位。此地昔日遍生老松,景色優美,是「淡水八景」中的「松濤落日」所在。日治時期建有神社,光復後改為忠烈祠。

B行程:(紅毛城古蹟區)廣場、進底層、看地牢、上露台、進2樓、出紅毛城。(英國領事館)

紅毛城最早是西班牙人所建立。西班牙人在西元1626年來到台灣,佔領基隆的社寮島(和平島),構築「聖薩爾瓦多城」,展開在北台灣的殖民統治,與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對抗。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紅毛城的現址建造「聖多明哥城」,並將殖民的勢力延伸至台北盆地。此外,西班牙人亦進入了蘭陽平原。當時西班牙人在北台灣建立三個省區(province):淡水(Tamchui)、哆囉滿(Turoboan)、蛤仔難(Cabaran)。

淡水的地名,即是起源於西班牙人統治時期所命名的Tamchui,是取自於當地的平埔族Tamchui社的譯音。明朝崇禎9年(1636年)的《皇明大一統總圖》在台灣北部出現了「雞籠」、「澹水」的地名。「澹水」應是來自西班牙人Tamchui的譯字,後來演變為「淡水」,福佬話唸成Tam-tsui。因此,淡水的地名與此地的河水淡鹼無關,而是源自平埔族的一個社名。

1642年時,荷蘭軍艦北上,包圍基隆社寮島的西班牙城堡,才不到三天時間,西班牙士兵就豎白旗投降了,匆匆結束了西班牙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西班牙人走後,荷蘭人於1644年在聖多明哥城原址興建了一座「安東尼堡」,即是今日的紅毛城。因當時中國人稱為荷蘭人為「紅毛」,所以這座城堡就被稱為「紅毛城」。

圖:紅毛城

1662年,荷蘭人被鄭成功擊敗,黯然撤離台灣。明鄭初期曾派兵駐守紅毛城,以防止荷軍與清軍聯合回襲台灣。隨後,局勢穩定,明鄭政權以經營台灣南部為主,位於北疆偏遠的紅毛城遂逐漸荒廢。康熙22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攻台,鄭克塽投降,台灣歸於大清帝國統治。

此時的紅毛城已淪於荒煙蔓草之中。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新設彰化縣,並增設淡水海防廳;次年,淡水同知王汧修葺才重修荒廢數十年的紅毛城,修築城牆及增闢四座城門,名為「淡水砲城」。隨後,由於防守形勢的改變,清兵將防禦重心移至離岸較遠的「滬尾砲台」,這座淡水砲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而再次淪為廢墟。直到1867年英國承租紅毛城之後,才展開重修,拆除清朝修築的圍牆及城門,僅留下「南門」作為 文章定位:

台長: 清清如水
人氣(28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