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4 09:16:45| 人氣2,13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對戰後台灣學生運動史的看法(完)

 

 

兩千年以後的運動,基本上,雖然跟跟現在最近,可是因為最近反而是最難講,你反而理不出東西出來。關於這一點我個人的幾個觀察大概是這樣子,首先前面所說的政治運動跟社會運動的實踐,分得越來越清楚了,甚至我會覺得現在的問題反而是---分得太清楚了。因為之前的狀況是,比如說野百合時期,那時候大家都開玩笑說,環保運動的據點呢,跟本就是三合一。三合一就是說,你看到那個環保聯盟的據點呢,它就是環保聯盟分會、反核分會,然後就是民進黨的候選人的選民服務處。這三個東西是連在一塊的。可是現在很多社會運動它會刻意的去跟政治或是政黨分開。甚至有時候搞到,現在也有很奇怪的狀況是說,當這個議題有政黨或政治人物介入的時候呢,立刻就抽手,或是嚴格的排拒,或者像一些學運團體,對於某些太偏向政治傾向的議題,它完全沒有能力介入了。

這裡面最明顯的就是中正廟的議題,我個人覺得中正廟可能是一個很有問題的運動實踐模式,可是當已經有人聚集在那裡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辦?現在問題並不是大家在討論之後要決定不幹,而是大家根本不知道怎麼去討論、去面對這個東西。可是你又可以看得出來就是說,政治議題在台灣社會一直是很具有動員力效果的東西,那麼,這時候該怎麼辦?或是當某些社會議題,當它已經開始具有某種能量的時候,比如說美國的牛肉事件,牛肉進口的事件,類似像這樣的東西的時候,要怎麼去處理他?其實在這個部分,我覺得兩邊已經沒有辦法做清楚的區分。可是相對而言,對台面上的政黨,尤其是民進黨,相較逾2000年之前的狀況,甚至是野百合時代的狀況,它對社會運動的關懷跟連結也越來越弱,簡直可以說是完全不搭嘎。可是問題是,事實上在具體的實踐上,政運和社運又必須經常有所交涉,這個時候我覺得這兩種運動過度清楚的分野,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二個現象就是說,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前面講過的,90年代初期成立的一些台語文社團,進入2000年之後幾乎全部銷聲匿跡,沒有活動力了,他們如果不是成為政治的附庸,要不就是銷聲匿跡。同樣的,我認為說曾經在90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推動力量的,所謂「本土」這樣一個概念和價值,在當時,比如一個最具體的例子,就是東海人間社團的社歌是美麗島,開頭第一句就是:「我們搖籃的美麗島,猶如母親的懷抱」,這是非常非常90年代語言的東西;可是現在如果你再去談到台灣或是本土的話,事實上會為了跟民進黨,或是為了跟陳水扁糾纏不清,反而會變得是說,有時候社團的實踐,會刻意遠離這個東西,種狀態會讓事情變得有點複雜。

有趣的是,中正廟模式依然繼續存在,永遠不倒,雖然大家一直批評,可是當整個社會,持續性地發生那種大家都擺不平的政治危機的時候,它就會出現,變成學運的噩夢。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是,我覺得2000年以後,至少在2000到2005年,中區的學運是擴張的非常厲害的,表現出驚人的行動力的,原因倒也不見得是東海的學運幹部有多強,而是拜一個一百年來的天災地變之賜,就是921地震。因為過去中部的學運會比較傾向於校園議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中部沒有社運團體,中部沒有社會議題,可是現在剛好921地震就發生在中部,而且幾個很重要的跟九二一災民有關係的團體,比如說921受災戶聯盟,或是一些災區的社區團體,通通都在台中活動。所以使得在這裡,東海或是中部這邊的學運幹部,獲得很多的養料,有機會跟很多社運幹部接觸。所以這個運動完全都拉開來,形式擴張,所以那個時候有成立還有成立一個很有名的跨校性組織---新社會學生鬥陣。

那從另外一方面是說,從東海來看,當時的形勢,.校園內部的矛盾衝突,拉高到一個非常大的程度。就是說,以往校園空間不管怎麼蓋,都不會蓋到路思義教堂,可是到2000年之後,空間已經蓋滿了,就必須蓋到路思義教堂旁邊的時候,就直接挑戰到東海幾乎是最核心的文化想像,最大的禁忌衝突點。所以那時候整個的衝突就非常非常的劇烈,甚至還上演校園白色恐怖,就是校長寄信函到學生幹部家裡面去,這個已經是東潮時期才會玩的遊戲,過了十年以後重新再玩。你可以從一個講法說,這是白色恐怖復辟,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也代表是說學校被逼到沒有辦法,使出這種方向。以東海來說,現在不管在學校裡面怎麼搞,基本上學校不會隨便鎮壓你,你怎麼鬧怎麼鬧他就是不會鎮壓,因為怕你用「事件化理論」的方法,把事情越鬧越大。可是在「V大樓事件」、「人文大樓事件」,當時學校用到這種方法,表示學校已經完全無計可施,也代表那個衝突很劇烈。但是隨著2005年之後,經過2003年反聯外道路事件,又是一場超級大的運動之後,整個運動相對的變得比較平緩,現在又開始比較緩下來,可是200020005年的時候,中區的學運真的很有活力,不只是校園議題很有活力,包括參與整個921地震的重建運動,還有很多的社會運動,像反戰、反成大MP3事件,一直不停的、活動力是非常非常強。

有一個新出現而且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網路,這個東西其實在95年、96年就出現了。從那個時候,96、97年之後,要搞運動的時候,都一定要有個附帶動作,就是說,除了貼海報之外,一定要在bbs上面po文。那2000年之後,又更精彩,不只要在bbs上po文,你可能還要PO噗浪,努力在網路上動員群眾,在2005年之後,很多參與運動的人是從網路上動員出來。甚至社團開始經營部落格,就跟出版社團的刊物一樣是天經地義。甚至有時候刊物沒有出不要緊,但是維持部落格的更新很重要。

這個網路的動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大家最常討論的:鄉民,到底是一個正面性的力量還是負面性的力量?像人肉搜索,它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個部份有很多很多的討論。像野草苺運動,它跟前三次中正廟運動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說,它大量使用網路。以前中正廟運動最常被詬病的是說,所有人都一定要被動員到台北去。所以在這裡面,常常在廣場上會發生的衝突是說,台北的學生可以晚上回家睡覺洗澡,東海的學生上來臺北是沒有辦法回家睡覺,他只能在廣場上睡。所以常常東海上來的學生,會把議題拉得非常非常激進化,可是北部的學生會希望比較溫和化,可是對這些中南部的學生會覺得說,我上來就是要幹到死啊,你跟我在那邊龜龜毛毛幹什麼?對!那這會完全不一樣。

那野草苺就發現到,透過網路可以做什麼?全島串連!現場直播!相互連結!我那時候看到的時候真的是傻眼了,從來沒有看過,所以說台中也可以自己搞一個場子,我們不用跑到台北去,在那邊忍受那種沒洗澡的日子。那時候三月學運的時候,人間出來的刊物,三月學運特刊,其中就有某位學長寫的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做《沒有洗澡的日子》,東海人參與三月學運的一個很重要的感受就是這樣子。可是你在野草莓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那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不知道,反正就有一個新的現象的出現,網路帶來一個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是,我最近比較注意到的是說,至少我在90年代初期在參與很多運動的時候,我其實對所謂「學生權」這種東西,雖然說學生權益很重要,那麼在早期野百合時期的時候,就是說挑戰所謂特別權力關係,強調學生自治也是很重要,可是當時似乎對於學生權益受損,在語言上和道德上比較少會去談到這個事情。可是我覺得這幾年很多很多運動,「權益」、學生權益受損,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例如像烏鴉幫還成立了一個「中學生權益促進會」這樣的東西,甚至於是說,東海學生會要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叫做「學權部」,我們以前叫生活促進部,現在要改名叫學權部。就是說,權利跟權益的受損,變成是現在學運中很重要的語言,這是我在之前的運動比較少看到的。「權利」以前也會談,可是那種語言往往都比較少這麼直接的用,要不就是一個政治改革,本土化的語言要不就是一個社會正義的語言,權利當然是很重要的,可是不會把它當成是一個核心的部份。可是現在目前好像是,權利變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

當然有一些新的議題的實踐,上次在小烏來,聽窮理講我才知道說,其實樂生和九五,算是一個非常非常新的運動,因為過去的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基本上就是當成是一種社會服務,就是說可能是工人搞一個工運,學生過去觀察和協助,很少說學生去參與、去發動一個社會運動。那樂生在這裡面是一個新的可能性。因為它是學生發起的一個運動。我們過去常常講說,校園是一個意識型態的戰場,所以可能學生的運動,通常它都會圍繞在校園的議題,要不就是高學費,這是最直接的,要不就是更意識型態上面的問題,比方說東海的相思林運動其實有點是意識形態的東西。可是九五聯盟直接地去挑戰,並去突顯了學生作為一個勞動者和受雇者的身分,這是一個在過去的運動之中,很少去想像的。雖然我們在反高學費運動有點會談到,可是其實「反高學費運動」有點像是消費者運動,我要付錢,我要享受消費品質,結果沒有;那麼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它是把學生的身份當成一個勞動者在對待,這是一個很新的思考。

那另外還有一個東西就是,「傳學鬥」,在2000年初期的時候,傳播學生的運動是很著名。還有很有趣的一個東西是說,我最近在看那個,前陣子看網路,台大要在校門口蓋人文大樓,挑戰那校門口的景觀,校園景觀、校園空間的運動開始在台大出現了。但這其實這不是台大第一宗校園景觀的運動,台大這幾年,就像我們上一次,那個台大議會的學生來,看到那個百大繞境的運動,台大因為要追求百大,在校園裡面大興工程土木,改變學生宿舍,改變學生教室的部份,造成校園環境劇烈的變更,原來過去認為是東海獨門的議題,那種校園空間、校園景觀運動,台大也出現了。當然台大缺乏東海那樣的一個實踐的經驗和累積的論述,所以它們運動到最後好像就網路上連署連署、媒體鬧一鬧就沒有了,不會像東海搞得那麼大。

可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是說,我會把台大的這個變化,跟學生運動權益意識變化連結在一起,就是說,也許這一波的運動,其實它會是一個對90年代教育改革的一個重新反省。你們現在的高中、大學入學方式,是在95年之後,96、97年那時候教改之後所採取的教育制度,可是那整個教育制度,包括大學市場化,然後廣設高中大學、免試升學這類的東西的制度,你們是這一波教改之後上來的。經過十年之後,似乎開始有人對這一波的教育政策改革成果,開始在進行某種檢討,那這些新的學生運動中,我覺得有一部份也是針對這個東西而來。(完)

 

台長: 解影
人氣(2,13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郭楠暘
你好,我現在是碩一研究生。為了找學運相關研究而找到你的網站。現在關於晚近學運的研究還是太少了,你的文章對我幫助很大,在此略表感謝。
2012-11-17 18:08:19
版主回應
謝謝嘉許,關於這個議題我一直很關心,我自己個人的碩論也是處理這個議題,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相互討論、交流一下。
2012-11-26 08:01: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