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0 11:58:38| 人氣3,0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摘--探懸歷史洪流中學運世代的軌跡與痕跡

書名    青春懷胎的理想主義—探懸歷史洪流中學運世代的軌跡與痕跡
作者    廖茂發等記錄整理/主持人:范雲
出版時間    2003.4.1
出版單位    當代雜誌社
中文翻譯    
資料來源    當代雜誌188期 (自存)(P.78—89)

內容提要:
1.    范雲:「學運世代…這個詞語已用得太窄了,常定義為少數在80年代參與學生運動的人,我們希望可以有歷史縱深的視野,事實上在台灣的歷史中,不同的世代的青年都有少數持有理想主義的精神,這是源自年輕人的熱情與憧憬,只是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條件下,因為不同的政經結構,集體行動和社會認可的情況並不相同」。(P.78)
「這場座談會想探討跨世代的理想主義精神,這有可能成台灣新的反省的元素,或成為共同的精神資產。」(P.79)

2.    林孝信:(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的健將)保釣運動其實是一種純粹的理想主義,沒有切入、在地實踐的機會。
(影按:北美海外保釣運動雖然對台灣島內,雖然沒有產生很大作用,但對於後來80年代運動的啟蒙有部份影響)

3.    錢永祥:(70年代台灣學生、『青春之歌』的當事人之一),強調傳統的必要,尤其是五四的啟蒙傳統的接續,這個東西在中國近代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4.    60年代全世界的反戰、反冷戰的運動,以及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風潮也撼動了青年學生的思想。但是當時島內學生多半是感動多於分析,鼓勵多於出路。『回顧就會發現,那樣的東西限制在於,你沒有辦法將它構思為一套問題意識,即台灣社會、人類社會該怎麼變,怎麼走』(P.83)80年代的學生比較幸運,因為當時台灣社會已累積了不少反抗論述與方針,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相對的要如何獨立發展,賦予運動另外一種意義與發展,就應該更困難。
5.    (影按:看來錢永祥非常重視五四的意義。)
6.    「反抗者和進步者絕不是靠自己天生的本事:重要的是,社會必須要有進步的傳統和對理想的嚮往在於先,繼起者才有所感動、嚮往、追求。社會一定要提供這種資源:沒有這種資源,讓反抗和進步取得出現與發展的可能,這個社會會變得虛無、現實、犬儒。沒有這種資源,期待青年人去反抗是不公平的。也因此在學生運動這個問題上,一代一代學生運動的經驗,是否能得到積累與傳承,我建議大家都要重視。」(P.83)

7.    楊弘任:(80年代學運幹部,現於社區工作)『理想主義是承載在社會集體的典範上』,90年代前後處於時代的交會口上,思想的管制先放鬆,而後逐漸開放,因此可以取得大量資源。現在的實踐則遇上「在地實作知識」和「外來制度理念」的衝突協調問題。

8.    陳俊麟:科學小飛俠和惡魔黨

9.    吳介民:台灣前後幾次學生運動的觀點或經驗,並沒有被延續下去,成為社會改良和批評的傳統。「第一個證據,是以前的學生運動論述都會談某個時代的精神與理念,而現在只談「年級」。從「時代」到「年級」這代表整個社會的氛圍根本不關心理念和實踐。第二個證據是剛才發生的….,假如有兩個差異如此巨大的歷史觀和歷史感,怎麼可能累積出一套共通的傳統?這其實就是台灣社會的特殊情況。」(P.88)
10.    吳介民關心的是,(在集體的意義上),學運世代有沒有可能催生公共議題的領域,催生公眾型的知識社群?這個社群有沒有可能產生?他想試圖將公共領域的生產問題,殆盡對青年理想主義的思考中。『檢討台灣公共領域的難產,會讓我們對於社會改革更具有現實趕和歷史感,也促使我們面對改革事業不斷面對的問題。』(P.89)「我們實在應該好好檢討過去20年來哪些校園改革議題,如今需要核對現實需求,哪些改革議題需要重新界定,使台灣的社會改革運動獲得更新」(P.89)

11.   時間上的接續
60年代—海外保釣
70年代—島內夏潮、鄉土文學論戰、錢永祥等人青春之歌的悲劇
80年代---社會運動風起、台灣社會民主化、學運地下刊物時期、三月學運
90年代—校內性別運動、同志運動,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反高學費運動,白曉燕事件,校園民主崩潰


台長: 解影
人氣(3,0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