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09 08:59:02| 人氣1,5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虛擬資本和羅莎‧盧森堡帝國主義理論的現實意義(轉貼)

轉貼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4980

虛擬資本和羅莎‧盧森堡帝國主義理論的現實意義

[美]洛仁‧戈爾德納著 車艷秋 房廣順譯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2009(1):7-12,37



人們知道,中國經濟增長的停滯,更不用說經濟衰退,足可以使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繁榮戛然而止(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年均成長率超過10%;而英國在19世紀全盛時期的3%到4%的成長率已經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了)。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想起20世紀80年代晚期日本經濟騰飛的神話。我們還能夠想起,20世紀9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崩盤,持續16年左右,使神話終結。現下看來,未來我們以相似的模式回憶當前中國神話的終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其後果將更為深遠。

但是,這些都是表面現象,類似於新聞界的觀察而已。這些現象背後是一些真正的問題,即世界經濟實際上是怎樣營運的,或者更準確地說,世界經濟的營運是怎樣背離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的高潮,而這個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如諺語所言從“蟻穴”到“潰堤”)。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經濟體系中四處流動的美元越積越多,而沒有真正的財富與之對應。這些美元被中央銀行視為燙手的山芋,被不斷倒手;並期望有一天美元最終貶值時,一個“更蠢的傻瓜”將其買進。亞洲中央銀行(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目前持有二萬億美元,預計2008年中國將獨自持有二萬億美元。

我們可以把這些美元稱作“虛構資本”,它代表著無法收回的債務,其形成的首要原因、甚至惟一原因是過去50年裡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虛構資本這個概念能直指資本主義過去50年歷史的核心,並能為我們所處的危險境地指點迷津。

下文旨在證明,虛構資本與當今的主要政治問題直接相關。最重要的是,與國際左翼如今面臨的所有問題直接相關。

◎列寧與盧森堡的爭論

大約90年前,列寧寫了一本叫《帝國主義》(1916)的書,宣稱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以及為什麼卑鄙的社會黨人(只有少數高尚的人除外)在1914年支援其所在國家的資產階級參戰。列寧描繪了由“壟斷資本”和巨大卡特爾組成的世界經濟,他們為世界控制權而進行戰爭。他宣稱帝國主義列強(如歐洲、美國和新貴日本)向外“輸出資本”(這個概念是從英國費邊主義者霍布森那裡借用的),因為這些資本無法在資本主義中心地帶獲利;資本輸出獲得的“高額利潤”幫助資產階級收買西方工人階級中的“工人貴族”,所以導致每個國家中的“工人貴族”與資產階級達成和解。

列寧當時已經與一位同時代的革命者──羅莎‧盧森堡發生了一些令人不快的衝突。羅莎‧盧森堡在她的《資本累積論》(1913)──這本著作要比列寧的小冊子更植根於馬克思的問題──中提出︰帝國主義將繼續沿用馬克思所謂的“原始累積”的模式,資本主義必須利用這種新的“掠奪”模式來補償由其內部矛盾運動而產生的內部不平衡。盧森堡的分析暗示了掠奪財富的大量增加實際上已經取代了資本主義的商品和機器輸出(參見盧森堡對美國農民、非洲部族、埃及、中國農民遭受掠奪的生動描述),這種掠奪已經透過納稅的形式延伸至資本主義內部的工人階級,目的是為了支付1914年之前的軍備競賽,其結果是使工人階級的真實工資低於其再生產所必需的工資水準。在盧森堡看來,資本主義內部的工人階級遠遠沒有變成貴族;原本只發生在非資本主義世界的小生產者身上的原始累積已經延伸至工人階級,這是原始累積的補充形式,且剝削的程度愈來愈高。這些內部和外部“掠奪”事實上預見了20年後德國和其他地方法西斯主義的出現。

我與盧森堡的看法稍有不同(見下文)。但是她提出的問題比列寧的問題更有利於我們了解今天的世界。

◎帝國主義依然存在

帝國主義仍然存在──儘管我們時常會聽到哈特、內格裡等人的後現代的陳詞濫調,以及義大利保羅‧朱薩尼(PaoloGiussani)學派的宣示。在過去30年裡國際左翼的嚴重理論健忘症和倒退使我們不得不多此一舉,簡要描述一下最近發生的事件。伊芳拉克不必提了。那我們就從美國在110個國家的公開的和隱蔽的軍事存在說起吧。20世紀80年代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大體上成功地鎮壓叛亂(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入侵格瑞納達,為幫助墨西哥政府對付薩帕塔民族解放陣線的軍事行動而派遣軍事顧問,2002年顛覆查韋斯的企圖等;美國公然或隱蔽支援一些地區的“顏色革命”,如在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基輔的美國大使館有750名員工)。這些行動構成了其地緣政治戰略的一部分,目標是控制俄羅斯和中國的邊陲。這是19世紀“大競賽”的經典再現。美國支援北約擴張,將大部分前華沙條約締約國納入其中,在俄羅斯的門前重設了20世紀20年代的封鎖線(後者目的是遏製布爾什維克革命)。美國干預了前南斯拉夫的戰爭並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上的侮辱。最近,美國向所有人保證,由美國提議的在波蘭和捷克共和國建立反導系統對俄羅斯不構成威脅。

美國透過官方和非官方模式都對中國在非洲和第三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在那些與石油相關的地區)的新勢力擴張表示“嚴重關切”。

在東亞,美國在韓國維持35000軍力;在日本有一些重要的基地並和日本建立了密切的同盟;美國時刻準備保衛台灣的海軍艦隊。目的都是為了遏製中國──中央情報局公開表明的美國在未來的主要對手。最近,當中國向世界展示了新式高效反衛星飛彈時,美國,這個將成百上千個核彈頭對準中國的國家,咆哮著譴責中國追求“和平崛起”的虛偽。

我還用不用提一提中東?對以色列給予全力支援;在黎巴嫩幫助煽動反敘利亞的“雪松革命”(多么短命的革命﹗);密切與北約伙伴土耳其的關係,以制約伊芳朗。在全世界範圍內,除在德國外,美國在海灣小國卡達擁有最多的軍事設施。

我們也不要忘記200多個跨國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公司──仍然佔有世界生產的最大份額(並且份額越來越大)。

此外,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國際機構來顯示美國的重要性。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後兩個機構將“架構調整”項目強加在100多個開發中國家身上,製造了60多個崩潰和幾近崩潰的國家)。還有,三十年來,儘管一些國家(如中國、巴西和最近的印度)有了重大的發展,但是西方與開發中國家的收入比仍大幅上升。上述軍事擴張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上的砲艦政策在21世紀的延伸,目的是為了推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規則。“自由市場”只是幻想,資本從來沒有脫離國家、脫離“武裝的人的特殊團契”而獨自存在。這個團契在必要的時候就會為國家收債。一些懷疑主義者問︰“當一個像中國這樣年人均收入達到1200美元的國家,向‘惟一的超級大國’借出了近二萬億美元時,帝國主義意味著什麼?”這就使我們又回到列寧和羅莎‧盧森堡的理論上來。

麥克‧赫德森在其優秀著作《超級帝國主義》中預見到這個問題並對此作了回答。赫德森指出︰“二戰”以來,美國帝國主義沒有按照列寧的模型發展,而是使“透過破產維持帝國”的策略日臻完美。在中國銀行裡的一萬億到二萬億美元只是用來換取真實中國商品的一張張的美國紙幣而已,然後這些紙幣又會借給“美國消費者”,這樣他們便可以購買那些透過剝削中國工人而生產出的商品。美國永遠不會真正償還這些錢;如果美國政策製定者能夠為所欲為,那麼當中國人按照美國人期望的匯率(4元民眾幣=1美元)來重估他們貨幣的價值時,中國的外匯存底就會自動縮水一半。1971年尼克森解散舊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日本人也經歷過手中美元貶值的情況。現下他們可以將一些體會告訴中國人了。當然,中國人已經非常了解此中風險並開始公開探討這個問題。

◎盧森堡理論的意義

上文分析的軍事、地緣政治和時事現象是任何一個知識不多的左翼人士都可以指出的,現下,讓我們深入到“深層次”經濟問題中去。

盧森堡提出的“資本主義原始累積的永久性”是絕對正確的。原始累積是帝國主義的實質,是違背了資本主義“價值規律”的非等價交換的累積。原始累積在現代歷史早期(17世紀到20世紀)始發於英國農村的圈地運動,而這種累積在如今可能會被稱作“經濟改革”。

大部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只關注《資本論》第三卷第一部分的數學公式,認為其充分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其實,利潤率的相關章節同等重要。這些章節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社會再生產就是具體過程的再生產。簡而言之,社會再生產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替換或擴充磨損的機器、基礎設施和消耗的材料;一方面使工人能生產出掌握新技術的未來一代工人。

盧森堡在回應批評時說,真正的問題不是數學的問題,而是對真實過程的具體分析的問題。當西方資本將第三世界勞動力拖人世界勞動分工而沒有付給其再生產成本時,無論發生的地點在印尼還是洛杉磯,就是原始累積。當資本掠奪了自然環境而沒有付出環境恢復費用時,這也是原始累積。當資本過度使用基礎設施(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和英國經濟的主流現象)時,這也是原始累積。當資本付給工人的工資低於再生產成本(工資過低不能進行新一代工人的再生產)時,這還是原始累積。列寧從來沒有討論這些問題,據我所知,他從未提及社會再生產;但是羅莎‧盧森堡就此寫了一整本書。對於那些自鳴得意的、想拋棄這些“陳舊”思想的批評家們,我只能說那是他們的損失。

問題是,當代國際左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之後的時間裡繼承的理論體系,現下變成了一種非常有問題的“思想傾向”。幾十年來列寧的觀點被史大林主義、毛澤東主義、第三世界主義和如今的主反全球化主義”進一步發揮;到現下已經基本上──如果沒有全部的話──遮蔽了盧森堡的理論,尤其是盧森堡對發達資本主義中工人階級的分析。他們認為其不過是積極推展社會改變的國際力量中可有可無的一種,而在我看來,發達資本主義的工人階級仍然是取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的、積極的力量。

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和其衍生出的理論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之間達到頂點。當時民族解放鬥爭(阿爾及利亞、印度支那、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古巴革命形成了“三大洲格局”,彷彿驗証了“社會主義”是欠發達國家惟一的出路。運動的火種來自於“不結盟國家”(即冷戰中不結盟)1955年舉行的印尼萬隆會議和早期反殖民主義英雄,如恩克魯瑪(剛果)、蘇加諾(印尼)、尼赫魯(印度)、納賽爾(埃及)。不幸的是,“三大洲”民族國家的發展主義政權並不是社會主義的;西方工人階級本來有可能將帝國主義從其前進道路上消滅但卻缺席了聚會。在1978和1979年,高棉、越南、中國、蘇聯相互之間幾乎爆發戰爭。此次大潰敗之後就是三十年以來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的勝利,建立在舊模式上的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被宣佈為不可能的。在“華盛頓共識”的高潮期,世界目睹了西方工人階級和“反帝”陣營遭受的攻擊。

我之所以認為羅莎‧盧森堡的基本理論體系與我對馬克思的詮釋最為接近,主要是因為她對純粹資本主義系統內部和外部(參見下文)的再生產和非再生產的關注。但是,就像我之前所說,我的基本體系與她的略有不同。

先來回顧一下一些基本理論。我們可以從當代歷史開始,到抽象理論,然後再回來以新的模式看待現下。首先,我們需要分析凱爾‧馬克思的一些基本觀點。

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部分都只是分析封閉資本主義系統──只包含資本家和僱佣工人,主要關注單個公司。在第二卷的最後一部分,馬克思轉向了“社會總資本”和擴大再生產。

為清楚起見,這個“純粹的系統”(資本家和僱佣勞動者)必須一方面與廣大的非生產性消費者(靠剩餘價值生活而不生產價值)相區分,這些消費者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部門、執法/監獄部門的人員;另一方面,還要和自然生產者和小生產者(目前主要存在於第三世界)相區分。在前兩卷中,只有在第二卷的一些題外話和中間章節(保險、簿記、其他非生產性“虛假成本”的章節)才能找到這部分人的相關內容。在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簡單再生產(“零增長”的絕對假設)中,資本是圓環;在擴大再生產中,資本是螺旋。沒有完成循環的商品,即沒有被第一部門(根據馬克思的定義為機器生產部門)或第二部門(消費品生產部門)用於生產性消費的商品(坦克或製導飛彈不屬於這兩個部門,但仍讓資產階級付出了開銷),無論來自於第一部門(新的生產資料)或第二部門(新勞動力),都不再是資本。但這些被主流“經濟學”嘲笑的、被一些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忽視的定義,可以使我們重新審視當前的世界經濟,並釐清何為真正的財富,何為維持現狀的成本。

羅莎‧盧森堡另一大的功績是強調了資本主義是歐洲封建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生產模式。在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從重農主義到李嘉圖學派的興衰考查中,她指出了只有一個社會主義者(即馬克思)才可能解決利潤和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問題。也就是說,必須將資本主義看成是一種不完備的、暫時的生產模式;對前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掠奪是其存在的部分基礎;掠奪仍將持續;資本主義的全面危機只有眼光“超越”該階段的人才能看得到。因此,關於資本主義體系“內”的所有觀點,如關於單個資本家、社會總資本、勞動力商品的觀點,都不能直接和現實對應。從11世紀的義大利海盜到今天多米尼克共和國和巴西的奴隸勞動力,資本主義從未停止將手伸出等價交換的封閉系統(第一卷和第二卷)外,向“外”“掠奪”勞動力和資源。資本對非資本主義財富資源的掠奪,今天仍然持續。並且根據盧森堡,這種掠奪也可能導致資本主義邁向其野蠻終點(即使資本主義沒有被先進的無產階級革命取代)。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西斯主義只不過是其餐前開胃品。

在資本家看來,資本不是“社會生產關係”(這些是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詞彙)。在他們看來,資本是財富的所有權,即利潤、利息、地租的所有權;其價值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的資本化。當然,馬克思只在提出探索式的純粹系統之後才引進了股票、債券、租金等財富所有權,在第二卷的最後幾章使純粹系統運轉起來(擴大再生產),然後在第三卷的開篇幾章討論了價格和利潤率的決定。而資本家所說的資本,包括過去25年來所有的“金融產品”,如衍生工具、對沖基金,都是總現金流的“留置權”──代表在“純粹系統”內部的總剩餘價值加上掠奪所得(即非生產性交換,開始是對外掠奪,最終會擴大到對內掠奪)。我們非常了解在長的資本主義週期中,這些“留置權”可能會嚴重偏離於價格/價值決定原素(只有這些原素才能最終決定現金流),直到出現週期性的經濟危機才會貶值。

資本主義財富所有權的價值、剩餘價值、掠奪(掠奪是前兩者的基礎)之間的關係當然不是任意的、無章可循的。

我們先回到純粹的系統︰只有資本家、工人,沒有銀行,沒有失真的“財富所有權”。我們再進一步設想整個世界都是資本主義的,所有物品都以其價值交換。隨著生產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資本由越來越少的活勞動使用,根據馬克思,對活勞動的剝削是所有利潤的來源。因此,經過一些起伏漲落,用來保持所有權的利潤率下降了,並永久下降,除非透過我所說的“掠奪”進行充分的補充。

但是,正如盧森堡在《反批判》中指出的,利潤率下降不能使資本家“自動將工廠的鑰匙交給工人階級”,她的基本理論體系使她可以預見到資本主義可能最終毀滅社會──即她所說的野蠻主義,或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原因是資本主義不得不進行更多的原始累積和非再生產。今天,這個預言正在我們眼前變成現實。

◎對盧森堡理論的發展

現下我們要討論盧森堡沒有觸及的層面。在馬克思看來,無數個人資本家的“追逐利潤”最終會導致資本成為自己的障礙、自己滅亡。因為當資本使生產力提升到一定水準時,由勞動力的再生產價值決定的再生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能再作為系統日常營運的普遍的決定原素和“計價單位”。資本需要活勞動,並以勞動價值作為計價單位。與此同時,資本透過創新將活勞動驅逐出生產過程並削弱其作為計價單位的作用。這是純粹模型的根本矛盾。

當然,資本主義的純粹模型從未存在過,也永遠不會產生。財富所有權(利潤、利息、地租)、中央銀行控制財富所有權市場、國家執行財富所有權,這些現象都在資本主義全盛時期(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向商品的轉化是財富的主要來源)之前出現。

一旦我們在純粹模型中加入財富所有權──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章的中間和結束部分也加入了財富所有權──我們就會看見一個不同的畫面。正是因為這些財富所有權以及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人口和自然的掠奪,所以在很長時間內,我們看不到資本主義利潤率的機械下降。這些所有權往往在一個週期結束(透過貶值的模式)和下一週期開始時才等於或低於其潛在價值。貶值危機是一種“追溯式的設計”,可以使資本主義所有權與其潛在利潤率(即純粹系統中的利潤率)重新達到平衡。這在19世紀是非常明顯的。當時經濟危機每隔十年左右爆發一次(如1808年,1819年,1827年,1837年,1846年,1857年,1866年,1873年等)。從1914年開始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國家更加積極地嘗試透過技術手段,往往是“凱恩斯主義”相關手段,來保持資本價值,避免貶值。2007年我們顯然處於信貸泡沫中──並且可能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最虛幻的信貸泡沫。長久以來,特別從20世紀70年代早期至今,我們一方面經歷著信貸的不斷累積,這種累積是由世界中央銀行操控的,旨在維持現存財富所有權的紙面價值;另一方面,工人階級薪水和未投資於工廠或基礎設施的資本被大量轉移以支撐這些所有權。後一現象就是我所說的“原始累積”機製(即前文所說的非再生產)轉向內部時的系統“自我吞噬”現象。

盧森堡未能親眼看到1933年後的美國或德國的軍事生產──由工人階級付稅買單的、幾乎永不停歇的軍事生產;更看不到1944年後,美國金融市場和國家借助布雷頓森林體系,透過美元的鑄幣稅(鑄幣稅是美國透過“破產維持帝國”的方法而獲得的“免費的午餐”),可以染指資本主義世界的任何一處財富。顯然,信貸作為一種暫時延長經濟週期的手段,其重要性與盧森堡時代相比已翻了千倍。但這並沒有改變系統的根本矛盾。

毫無疑問,這個過程的最終結局就是系統內部自我吞噬──當“封閉系統”的外部可掠奪資源消耗殆盡後。在美國掌控世界霸權的時代,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由外部掠奪向內部掠奪的劇烈轉變。但是歷史提供了德國納粹內部掠奪的先例︰希特勒的經濟部長雅爾瑪‧沙赫特一方面使真實工資保持在1929年一半的水準,一方面高築債台,為德國在1933─1938年的軍備改善融資。彼時的德國與今日美國的區別是︰德國在1918年戰敗後被剝奪了掠奪外部資源的機會,因此必須在1938年後透過武力攫取。

當美國喪失了在世界範圍內透過美元優勢攫取財富的能力時,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中。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完全可以將美國現行外交政策看成是希特勒德國擴張的內在動力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

因此,我想對盧森堡理論作一些“修正”︰“純粹系統”對外關係的主要方面並不是售賣剩餘產品──按照將工業產品售賣給單個農民的模式(當然這種形式也存在)──而是不斷增大的虛擬泡沫(虛構資本)的循環,透過國際債款的形式儘可能地從小生產者的勞動或從自然進行掠奪。所以我認為虛擬泡沫首先合法產生於純粹系統內部,而且《資本論》第三卷的中間章節探討過這個問題。這就是系統永遠需要原始累積的必要的內因。

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如果在封閉系統中加入了資本主義財富所有權(即資本化的預期現金流),財富所有權自然與資本市場、中央銀行、強製實行這兩者的國家和最終的國家債務(又都是第三卷中出現的現象)交織到一起。

因為資本主義是無政府體系(康德所說的“他律”體系),因此使這些資本形式(最直接的就是股票)與現金流(現金流以資本內在價值,即當前的再生產成本為基礎)協調一致只是幻想而已。勞動生產力的增長,特別是在系統內影響範圍較大的增長,如19世紀建造運河、鐵路和最近幾十年的航空、航海、通信的創新,都不會立刻以所有資產的資本化價值顯現。漸漸地,這些創新使資本總額(現金流所有權)被高估,生成一個虛擬增量,必須定期透過價值暴跌進行清理,如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經歷的互聯網狂熱和2000年的互聯網的暴跌。中央銀行調控信貸市場的目標是︰至少使一些資本化的財富所有權不因勞動生產率上升而貶值。信貸市場、中央銀行和政府債務都是為此而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長期地“控制”全部財富所有權──虛擬泡沫──和其純粹系統價值之間越來越大的偏離。儘管官方意識型態從不或甚少提及此問題的嚴重性。

當前世界的虛擬泡沫首先是巨額的美元“剩餘”(目前保守估計3─4萬億美元),即主要由各中央銀行持有的美國淨外債(國外持有的11─12萬億減去8萬億的美國海外資產)。資本家想盡全力防止其貶值;美國政府忙著“透過破產管理帝國”的模式使其貶值。外國的持有者因持有的美元流失而焦慮,但他們會再次把錢借給美國政府和美國金融市場,從而會導致美國國內信貸增加、消費增強、使美國從其債權國進口更多的商品。因為美元完蛋,他們也跟著完蛋。他們目前別無選擇。


台長: 解影
人氣(1,5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學術研究 |
此分類下一篇:虛擬經濟:金融資本與通往奴役之路---麥克‧赫德森訪談(轉貼)
此分類上一篇:自由斷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