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4 09:14:18| 人氣5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六章第五節--一曲相思夢未了


一曲相思夢未了

阮大年校長認為整個興建綜合大樓的決策完全符合程序,但和第一次「相思林事件」一樣,制度程序本身就是被質疑的對象。學生最強烈的質疑,來自於學校對於校園空間的發展,完全缺乏長期、整體的規劃。事實上阮大年校長上任後,有感於整體校園規劃的重要性,在1992年8月即依建築系建議,成立「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小組」(參見第七章第七節)擬定整體校園規劃計畫,因此才會承諾學生:綜合大樓將是東海最後一棟沒有經過整體性規劃而興建的校舍。

但既然學校早已在進行整體性的校園規劃計畫調查擬定,為何「綜合教學大樓」不能等待「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小組」完成規劃報告後再行提案、動工呢?即使是純粹從行政運作便利的角度來思考,如此做亦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對整個決策過程的憤怒與質疑嗎?阮大年校長在面對學生的質疑時曾表示:

這是筆好不容易向教育部爭取到的補助,不趕快動工便會被收回去
(柳婉玲,1993.10.14)

〔公聽會上〕專家說,其實他本來也不想蓋在相思林地上,而且本來對於校園長期規劃方案他也不喜歡此事,只不過阮校長為了申請教育部的一億九千萬經費,一定要趕在六月開工,所以不得不趕出一份「假的」設計圖,交給教育部以便應急,同時東海教室實在不夠用,於是要有一個地方能夠「假的」給教育部,又能「真的」對東海的教學空間有所幫助(陳政亮,1993)

雖然東海大學師生咸認校園景觀乃是學校的重要資產,但是為了學校未來的發展,東海校長必須犧牲整體的校園規劃以保住教育部的補助款。這裡面顯示出校園空間問題和台灣高等教育資源分配間的關連:

由於私立大學之學雜費受教育部所設定高低標收費標準之約束,又難以向教育部申請到足夠的補助,使得私校辦學時財務上捉襟見肘。遇上不具教育理念之堅持的校方行政人員,便往往大鑽旁門左道以圖一時之高枕無憂:擴大班級人數、加設系館、加設夜間部、設立各種名目之進修班。這些非有遠見之教育家所能採取的應急步驟,往往隨之而來的是教育品質的迅速惡化。(柳婉玲,1993)

因此在「綜合大樓事件」中,除了延續第一次「相思林事件」中對決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批判外,還加上了對於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功利化、實用化的批判。侯念祖於「綜合大樓事件」結束後,將兩次發生於相思林的校園空間運動中,校方對外的說詞進行對比,認為其中顯示出整體高等教育功利化、實用化的趨向:

民國六十九年,東海校方根據「私立學校法」的規定法,將這塊的土地,以相互贈與的形式,換得了郵政總局的四千萬元,而這四千萬元的,是計畫用來興建「中正紀念堂」。

第二次的相思林保衛戰則是發生在今年(註:1993)三月,由於校方宣布將在「靠近」相思林的土地上,興建綜合教學大樓---事實上,也將有不少相思林將因此而消失,憤怒的東海學生為此舉辦的第一場的說明會,阮大年校長也到場作了說明,他不解的問:為什麼大家每天吃豬肉就不會怎樣,一但樹被砍了就哇哇叫,這次相思林變成了豬肉。所以正如同人為了需要吃豬肉一樣,相思林為了蓋房子的需要,就應該被砍,相思林的存在是為了死亡。

…現在讓我們細細的品味這兩句話這樣的觀念:「與教學無直接關係或無使用價值」,「為了吃豬肉的需要可以殺豬,為什麼為了蓋校舍不能砍相思林呢?」

…另一方面,賣地所得的收入其用途是用來興建龐然醜陋的「中正紀念堂」。於是我們終於可以明白,原來是否與教學直接相關,或是否具備使用價值,這兩者的判準乃是在於:是否是明顯可建的校舍硬體建築!而另一句名言--「相思林等於豬肉」,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不也正是這樣的一個邏輯嗎?而隱身在這樣的邏輯之〔後〕的,竟然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實證主義的、功利主義式的思考模式。

…當然東海的問題絕不只是東海的問題。在功利化、實用化與物質化傾向強烈的台灣社會,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不都是具有這樣的性格嗎?大學的發展重商工而輕人文,重近利而無遠見,這等教育的養成過程只是為了訓練出一批批的專業人員,而精神的、全人的教育理想,也只有到焚化爐裡的歷史課本中去找尋了。(侯念祖, 1993,10月)

如同第三章所述,東海創校時期的校園規劃,被認為體現了創校時的教育理念。因此對校園空間問題的討論和關於學校未來發展方向、高等教育的價值意義等問題經常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在70年代《大度風》、《東風》等校園刊物的內容中就可以看到。在第一次「相思林事件」結束後的學生刊物內容中,雖然有所討論,但主要仍是以對決策過程的批評為主。而在「綜合大樓事件」中,關於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向的反省開始成為重要的課題。

反對興建綜合大樓的學生要的不只是一座美麗的校園和更多的決策參與權力,他們喊出和60代歐美學生運動類似的聲音--要求一個全新的高等教育。而這樣一個對未來的呼求,在東海特殊的歷史情境下是弔詭地以對過去的懷念而表現的:


這一串動人的信念,而今安在?當初創校的人無論有多少宏大的理想終究也是擋不住時代的洪流的;因為在今日的任何一所大學裡,沒有任何一所是如此做,包括東海在內。今日的大學要培養的是有技術的人,是要徹徹底底的白領階級,要造就能為各大公司所用的人,而非能夠投入生活的人,今日的大學愈來愈發展,規模愈來愈大,就愈像是一所超級的補習班,或是職業的訓練所;而也不管訓練所中有多少談情說愛的故事,但是學生只是要學習如何降格去適應社會,而不是學習如何去創造新的理想。

東海創校的精神宛如昨日之夢。

有些學生們卻仍然往此夢想艱苦的挺進。

…如果說兩年前的保衛相思林遊行是學生對學校強悍的爭取:學生對於校內任何事務要有一個原則性的決策權的話,那麼此次相思林事件正是學生反省教育是什麼的開始(陳政亮,1993)


從1990年第一次「相思林事件」發生後,不斷頻繁發生的校園空間運動,變成連東海大學校方都無法否認的事實。甚至必須在《東海大學發展白皮書》中,以專門章節討論「校園規劃與土地利用」問題。但校方對這些事件成因的解釋卻是非常簡單的:

東海校園林木扶疏,人文氣息濃厚,根據統計,第一志願選擇東海的學生,百分之四十是因為本校具有美麗的校園,學生對校園景觀的規劃也因此有較強烈的意見(東海大學研究發展處,1998:38)。

但是考察東海師生強烈的校園景觀認同感的形成,其實是在70年代關於東海校園發展方向的爭執的情境中產生的。同時在90年代頻頻發生的校園空間運動中(所謂的「強烈意見」),最晚從「綜合大樓事件」開始就已跳脫單純維護校園景觀的目的,而指向對整體高等教育價值和方向的反省。從70年代到90年代,因著校園重大工程建設以及景觀變更而起的各項爭議中,居於核心地位的矛盾並不是校方或一般同學所想像的:「景觀V.S.發展」的衝突,而是對於高等教育理念的不同觀點,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同的校園發展想像的衝突。


阮大年校長上任後的第一場仗,就在對「高等教育是什麼?」的探問中落幕。然而相思林的惡夢並未就此完結,勝利的果實將要變成苦汁,讓往昨日之夢挺進的學生飲下…。


台長: 解影
人氣(5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碩士論文 |
此分類下一篇:第六章第六節 第三次相思林事件
此分類上一篇:第六章第五節--綜合大樓事件(後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