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1 09:12:36| 人氣2,7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六章第三節--對學生議會流會問題的反省

對議會流會問題的反省

東海學生會在成立之初即面臨嚴重的議會流會問題的困擾。由於「學生政府」乃是80年代末期學生運動的重要訴求,學生會的運作不良引起了東海校內關於「校園民主」的內涵與實踐的討論。

除了大度山社的方孝鼎於學生會成立後,首先為文指出東海學生政府運作的異化外,在1991年5月第3屆學生會會長、議員選舉前夕,人間社員李彥旻在《人間札記》第5期,以〈校園民主的一齣戲--談學生會學生自治的侷限性〉為題,對整體東海學生會的運作進行檢討。

李彥旻於文章中指出,學生會運作不良、議會頻頻流會的問題根源在於「學生會的定位錯誤」。一方面學生對於校方的權力位階太低,只是「學校訓導處下的課外活動組輔導之學生機構」,因此並無足夠權限發揮具有主權、能獨立運作的學生政府的角色。另一方面學生會在日常運作上繼承前學生活動中心的模式,呈現出一「超大型服務性社團」的樣貌,不斷地在處理事務性的行政工作,而非一發揚學生主體性的學生政府,學生會既然未能對參與影響校園事務發揮實質的作用,學生自然對其參與意願不足,議會頻頻流會也就不足為怪。

將學生會運作不良的癥結,鎖定在「權力位階太低,角色定位模糊」的觀點,一直受到人間、大度山社等社團的支持。而「新宗教中心事件」以來的校園空間運動中,對於校方「黑箱作業」的指責,與要求開放決策權力的訴求,也和這種對學生自治運作的批判相互應合。大度山社成員同時是研聯會主席的劉坤鱧亦曾在行政會議上直言:

由於目前東海大學學生自治辦法之權力位階從屬於學校校務會議、行政會議之下,站在研聯會立場,在權力結構未改變之前,亦無實現願望之能力
(東行,民79.5.7)

這種要求更多的權力,更大的參與空間的想法,其實是和當時「反對威權統治,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社會氣氛有相關連的,這可從李彥旻文章結尾的這段話看得出來:

長久以來,台灣校園在黨政威權體制下定義價值觀、教育觀,學生被定義在被教育者,而所接收之內容則是符合黨政機器限定之意識型態。學生自治即要反抗此一意識型態強迫灌輸,學生會絕非民主實習場,而是學生主觀意識在校園中凝聚之具體呈現(李彥旻,1991)

學生自治既是反抗黨政意識型態灌輸的一環,那麼反對學生在校園中的角色被矮化,要求更高的權力位階,自然會變成異議性社團學生在分析校園民主問題時重要的問題意識。

在李彥旻的文章發表之後,東風社社員李孟浩也在同年10月,於《東風》60期發表〈學生議會反省〉對議會流會問題的深層原因進行探究。文中認為:

政治系統的制度運作若無公民意願養成的政治文化來支撐的話,系統運作的成功機會就會相當渺小
…議員的疏離倦怠和選民的冷漠本來就是公民文化中一般人既存的政治取向。因此政治系統的制度設計不是為了滿足形式的立憲主義,以讓有興趣搞政治遊戲的民主菁英去操作這些「背著服務之名」的政治機器;而是要把制度設計成具備有「政治歷練」的教育功能,以及把校園民眾的任何言論和訴求都匯編為政治能裡訓練題材(李孟浩,1991)

強調學生會的「政治歷練」的教育功能,並非表示東風社贊成李彥旻所批評的校方將學生會視為「民主實習場」的觀點。李孟浩在文章中也從東海學生會創建的歷史,指出當時急就章的態度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議會流會並不是偶然的,有其成立的歷史背景因素。由於當初在「校長的善意」下,學生會便有了很濃厚的「把握時機」先搞出來「量上具代表性與合法性的架構」之傾向,而有意地忽略了在「權力再分配」的秩序變遷中提供一段思想衝盪期的重要性。因此,在急於讓這個「模仿」西方學生會的法律形式通過的情況之下,一方面對制度運作的法律形式與社會活動的實際運作規則(傳統所講究的社會關係及混官場、搞社團那一套)的相互配當性沒有進行探討之外;另一方面也不容許緩慢地進行各種意義的溝通與整理,以促生許多草根性的議題小團體,讓同學能在團隊工作中逐漸把「政治參與的無力感情結」轉化成「維護自由、尊嚴與權益的公民意願」(李孟浩,1991)


這段話的立場其實和當年東潮、大度山社對學生會制憲過程的批評相差無幾,只是在分析上更為精細。由於強調學生政府在公民文化養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李孟浩雖未在文章中明白否定人間、大度山社所謂「學生會權力位階太低」的歸因,但為達成健全公民訓練的目的,他主張透過強化「議會調查權」(考察行政及細究相關文件的權力)和「新聞權」(對公共事務的特定訊息進行議題設定,而向選民告知並監視政治環境)的充分運作,讓議會變成強而有力的「議會調查團」以改善學生會運作不良的問題。

由於「議會調查權」的運作還有助於形成議員社團/教授間的合作關係,解除「特別權力關係」與校方行政系統對教授及學生的學術自主權的侵害。李孟浩以東風社的名義建議學生議會,可以經由調查委員會的運作,來推動一些相關於全體師生權益的議案,並訴諸於教授和學生全體的公民投票。


這些學生社團之間關於學生會運作問題的討論,雖然意見不一,但在不斷發生的校內學生運動的刺激下,整個討論走向更深刻的對於「民主政治」運作的本質的反省。這個反省首先見於以「東海是誰的?」的問題開啟的辯論中。

台長: 解影
人氣(2,7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碩士論文 |
此分類下一篇:第六章第三節--「東海是誰的?」論戰
此分類上一篇:第六章第二節--相思林事件的歷史意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