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4 10:35:20| 人氣1,88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相思林到路思義」研究計畫書 第四章


第肆章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1987—2003)

『拒絕辯術和產婆術,要為東海的進步接生,需要的不是官僚們巧飾敷衍的辯辭。今天,是把問題攤到陽光下來談的時候了,讓全校師生們,明明白白地看到:相思林事件凸顯的不祇是停車場問題,還隱含著校園景觀缺乏規劃、教育資源不足,以及教育理念日漸商業取向,以賺取利潤為目標,導致東海校務發展嚴重失調等種種的問題。』
----從相思出發,<寫在前面>

根據東海大學校方的一項統計,有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會選擇就讀東海大學,是因為學校的校園很美麗。(東海大學研究發展處,1996:57)

這座學校的校園空間是由貝聿銘先生負責,民國四十三年四月邀請陳其寬、張肇康先生共同參與。初步設計均在美國紐約進行。民國四十三年十一月全部草案決定,寄回台灣獲東海大學籌備處通過,並委託台灣本地建築師林澍民繪製施工圖,招標興工,由楊介眉建築師、范哲明工程師負責執行。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以後,再由張肇康、陳其寬兩位先生負責後續工程的進行。特出的校園空間設計,使得東海的校園建築享譽國際。尤其是路思義教堂,更被視為是現代建築的經典案例。

民國六十一年起,由於籌設東海大學之美國亞洲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不再全額補助,經常費補助逐年削減(改以相對基金補助,至民國六十一年全部停止經常費補助),以及國內社會環境的急遽變化,使得東海大學面臨轉型與擴大發展的關鍵,在經過一番爭辯後,學校走向擴大發展的道路。學生人數增加,各個新校舍、新建築不斷興建,儼然是當時台灣社會現代化發展主義模式的校園翻版。

這種在國內各大專院校都十分正常的發展模式,東海大學卻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和環境,產生了許多衝突爭議。而在80年代末以及整個90年代,更展開了一系列持續不斷的校園空間運動,根據筆者手上資料,幾個規模較龐大,引起校內師生及地方媒體注意的事件有:

1988年宗教中心事件:1988年東海校方以原有的宗教中心不敷使用為由,決定在女生宿舍門口外的樹林地興建新的宗教中心,雖然根據當時做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九十七的學生對此建設案有疑義,然而校方還是在暑假時強行動工,並表示大部分校內同學都表支持。以致後來有同學在校園所有出入口用噴漆噴上「百分之九十七的民意被強姦」的字樣。

1990年「相思林事件」:1990年東海學生發現郵政總局派員雇工砍伐東海校園後方相思林地,經過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校長梅可望在1979年間,以「對等贈與」名義,以兩千坪校地交換郵政總局四千萬元捐贈。消息傳出後,校內各社團組成「搶救相思林行動聯盟」,並在校內發起「620搶救相思林遊行」,提出「設立校園規劃小組」、「日後重大校內決策應舉辦公聽會」等訴求。校方和郵政總局在輿論壓力下暫緩施工,並達成協議,東海收回林地,但應於三年內另尋找等值土地與郵政總局等。

1991綜合大樓事件:1991年東海校方召開第一次公聽會表示,將要在圖書館和中正堂後方的相思林地,興建綜合教學大樓,原因是「校舍不敷使用」以及「為提昇教學品質」。此舉引發校內學生強烈反彈,認為學校只是先「定案」後「告知」。而學生自相思林事件以來一貫要求的校園長程、整體規劃卻付之闕如。

1993年,綜合大樓動工在即,東海大學社團學生在校園信箱間召開說明會。不久校方又召開第二次公聽會,場上的同學依然對決定興建綜合教學大樓的決策過程強烈質疑。學生並於全校升旗時拉開白布條,抗議校方「決策草率」、「黑箱作業」。
1993年5月,綜合大樓正式動工。

993年「第三次相思林事件」:8月郵政總局再度進入東海砍伐相思林地,東海學生才發覺原來此二千坪林地在三年內未曾取回。其後雖經學生代表及校友立委林正杰等出面斡旋,然而在停工六個月後,東海大學還是無力取回林地。1994年暑假郵政總局派員整地,次年正式動工。

1993年10月「農牧場事件」:畜產系學生在前往實習農牧場上課時,發現實習的玉米田被怪手挖得滿目瘡痍。經瞭解後,才知是學校為便利東大附小家長接送子女,因此要開闢一條8米寬、700公尺長聯外道路。由於此舉影響畜產系學生甚劇,且未與師生進行溝通,引起畜產系學生強烈反彈,還曾發生學生以身體阻擋機器的場面。經協調後暫緩停工一個月,但之後道路仍繼續開挖。

1994年,「德耀路」事件,又稱「德耀路大石頭事件」:由於前校長吳德耀之子,捐贈學校98萬元。學校便花費數十萬,以紀念吳德耀先生名義,購置許多奇石放置在大學路上。並將大學路更名為德耀路,同時在近校友會館處,放置一根名為「東海風」的近似「卡里卡里」(某種兒童零食)的雕塑作品。由於此舉事前未與學生充分溝通,引起數個社團的學生強烈反彈,聯名發起「彩繪德耀路」行動。其後學校並召開公聽會說明,但未獲學生支持。

1996年「科技大樓事件」:3月份東海校方在行政會議中決定,由於理學院教學空間不足,計畫在校友會館及上籃球場處興建理學院「科技大樓」。消息發佈後,東海海報牆立即出現學生質疑的海報,並發起繫黃絲帶及連署簽名的的行動。但理學院學生隨後也貼出海報,表示理學院各系教學空間確有不足,興建科技大樓有其必要。經過當時學生會長和議長出面斡旋下,雙方開會溝通。持批評意見的人間、台研等社同學,表示理解理學院教學空間不足問題,對科技大樓的質疑,是對校方缺乏整體計畫及粗糙決策的不滿,而理學院代表則表示認同「要求長程、整體校園規劃」的理念,並願意出面協助同學和校方溝通,並參考校外「社區總體營造模式」,提出「參與式規劃」構想。但經學生會長和議長在行政會議中提出後,校長以「完全無法了解」拒絕此一構想。之後科技大樓募款委員會成立,並於1999年2月正式動工。

1998年「小惠事件」:1998年3月東海大學學生「小惠」(化名)在東海別墅住處,遭歹徒闖入房內進行性侵害未遂,於報案後因警方疏失,重要證物遺失,使被害人小惠反而陷入被兇嫌控告「誣告」的窘境。在東海人間工作坊、台灣文化研究社、女研社等社團串連下,東海大學師生發起約三百餘人的遊行,到社區中的台中縣烏日分局犁份派出所,要求警方道歉,並負起疏失的責任,犁份派出所坦承疏失。其後法院宣判「小惠案」,嫌犯以性侵害未遂求刑。

1999年『118停車場事件』又稱「118事件」:1999年1月東海校方以停車場不敷使用為由,再度砍伐相思林以興建停車場。學生於1月16日到相思林、及校長室前抗議。因校長出國,學生於18日上午再度集結在校長室前抗議,中午並集體進入校長室,要求學校停止在相思林動工興建停車場的計畫。經過一天的等待後,在晚上十點,在場學生和校長達成暫停動工,待開學後再召開公聽會討論的協議。開學後,學校召開數次公聽會後決定,更改在相思林興建停車場的計畫。

事件後結束後,學生整理當時的文宣,以及歷年發生的重大校園景觀爭議事件,編成「從相思出發」一書。書中的前言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痛惜的,絕不僅是一棵棵倒下的相思樹….簡單的說,整個相思林事件的爆發,清楚的暴露出校園民主的崩壞,教育資源的缺乏,以及整體校園景觀長程規劃的闕如。」(人間/台研,1999)

2003年10月「東海教堂聯外道路事件」:2003年10月因為媒體報導,為解決工業區的交通問題,台中工業區廠商向市政府提案,興建穿越東海大學校園的聯外道路。引起東海校內師生嚴重抗議,除在媒體上以新聞稿、民意論壇等方式提出質疑外,並發動校內連署簽名、公聽會、校內百人遊行,並以「網路游擊隊」方式,塞爆台中市府多個局處的電子信箱。11月5日東海學生會聯合各系學會,在校園內舉行公投,就市府提案希望開闢穿越東海校園的聯外道路一案,讓同學們圈選贊成或反對意見。共有八千九百人參與投票,總投票率七三‧六一﹪,創下東海學生自治史上最高的投票率。其中反對票八千八百四十人,贊成者僅二十六人,另有三十四張無效票。事件過後台中市政府邀集學者專家、東海校方及工業區廠商代表共16人,組成「大肚山科技走廊評估委員會」,針對東海及台中工業區記通產業動線做整體規劃。「消息指出,市府與東海校方達成協議,將以公車專用道取代聯外道路開發。」(東海成報,民國92年12月22日1版)

除此之外,在新宗教中心事件發生前,在1987年曾發生過因東海校方計畫將校門口的「約農河」加蓋的「約農河加蓋事件」。在1999年的118事件之後還有V大樓事件、校門口改建案以及2001年的宿舍床位不足事件等。請參見<表一>。部分事件詳細的過程則可以參見<附錄>。

表一:東海大學重大校園空間事件一覽表
時間 事件
1987 約農河加蓋事件
1988 新宗教中心事件
1990 第一次相思林事件
1992 綜合大樓事件(二次相思林事件)
1993 綜合大樓事件(二次相思林事件)
第三次相思林事件
農牧場事件
1994 德耀路大石頭事件
1996 科技大樓事件
1998 小惠事件
1999 118停車場事件V大樓事件
2000 V大樓事件/校門口改建案
2001 東海宿舍事件
2003 教堂聯外道路事件

第二節 東海案例的意義與研究課題

前面說過個人研究的問題意識,是想從9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的實踐中,分析其中的文化論述與治理性的操作,以瞭解在社會運動過程中,「公共性」產生的可能或限制。同時從鄧丕雲、丁穩勝等人的著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90年代的學生運動,不同於三月學運以政治改革為核心,在議題和行動上顯得多元而自主。那麼為甚麼要特別選擇東海校園空間運動為研究主題呢?除了個人的實踐經驗之外,我們可以從前面簡要的運動歷史敘述中發現幾個特徵:

第一、運動在議題上的持續性:雖然運動時間橫跨近十五年,而且每次事件針對的對象都不太一樣。但是每次事件之間的「互為文本性」卻相當的強烈。這不僅表現在每次運動的文宣中,對於前幾次運動歷史的追溯,(例如:科技大樓事件印行的「校園規劃停、看、聽」,118事件後印行的「從相思出發」),另外各次運動的策略,也多少隨著之前的歷史記憶而有所繼承或調整。

在東海發生的這些事件,必須被看成是某種長期行動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偶發的個案,而且事件的參與者也感覺到自己與其他類似行動的支持者之間,有一個志同道合的連帶感。這樣的連帶感的產生,正是透過運動過程的文化論述和組織技術的實踐而逐漸形成。相較於許多1990年「三月學運」前後成立的學運社團,在進入90年代紛紛衰微、倒社,而出現斷層,造成研究上的困難。東海校園空間運動這種持續性和互為文本性,使得我們可以以較長歷史的觀點看到台灣學運變化的一個層面。

第二、運動是以校內議題及校內同學為目標;這些事件都是以校內空間議題為主題,其主要動員和組織的對象也是校內同學。和很多北部學校不同,由於中部地區缺乏社運團體,加上封閉性的社區型大學型態 ,校內學運社團多集中心力在校內議題上。如前面引述丁穩勝的文章所談到的,在表面上多元的樣貌下,各個不同的學運團體,都有著:「如何建立學運主體性?」這的焦慮。而東海校園空間運動偏向對校內議題的實踐方式,給予我們研究90年代台灣學運社團,如何透過文化論述建構與組織技術的實踐,建立校內學生運動的「群眾基礎」,形塑學運的「主體性」,一個完整的觀察對象。

第三,雖然是以校內同學和校內議題為目標,但是從運動中的文宣、訴求,中可以看出來(例如:118事件後印行的「從相思出發」的前言),至少對參與運動的學運社團幹部來說,校園內的問題是和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息息相關的。而就台灣學運的發展來看,學運團體主要也是希望透過校內議題帶領同學走向社會實踐。在這方面東海的校園空間運動也呈現相同的性質,例如長期參與校園空間運動的社團--「人間工作坊」,就主張「以社會實踐為學運方向,但強調校園才是學運的基地」(鄧丕雲,1993:271)。但是在論述和行動上如何將校園議題和社會結構問題連接起來,如何把個別不同的利益、目標,透過種種對話、討論形成共同的利益、認同,這裡面關連到前述Namcy Fraser所說的「「從屬-反公共領域」的實踐。對我們嘗試研究台灣90年代社會運動過程中,「公共性」產生的可能或限制,提供一個具體的研究案例。

依循著前面所提出的對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我想從下列四個提問中,去具體掌握東海校園空間運動發生的過程,以及其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實踐。
(1)在運動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衝突,以及這些衝突的結構基礎
(2)形塑運動參與者共同信念和集體認同,以及推動其行動的「文化論述」建構的過程。
(3)行動者所使用用個各種抗爭手段、策略,以及不同行動者之間,相互結盟形成的組織網絡中的「「從屬-反公共領域」和「組織技術」的實踐。
(4)使得以上各種手段、技術實踐得以成為可能的社會情境和文化脈絡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篇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收集和訪查的方式來收集資料。

在文獻收集方面,包括東海大學的校史、校務發展計畫、校務會議的記錄,學生會開會的紀錄、機關報、異議性社團的活動記錄、社團刊物、活動文宣等,都是必須收集和研究的文獻。目前筆者因個人因素,對人間工作坊社團的資料收集較完全,但對於大度山社、東海校園解說員等其他社團的資料,還有學校的校務會議相關紀錄,必須在研究中儘可能收集。

由於本研究試圖處理高等教育政策對東海校園空間變化的影響,因此對於東海大學周邊地區的都市計畫,高等教育政策的相關文件,也是必須收集的文獻。

在訪查方面主要以異議性社團的幹部為主,特別是有參與各次校園空間運動的幹部。以及歷屆的學生會長、議長、幹部等。參與2000年東海希望聯盟的學生,也是主要的訪問對象之一。

台長: 解影
人氣(1,88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碩士論文 |
此分類下一篇:「從相思林到路思義」研究計畫書第五章
此分類上一篇:「從相思林到路思義」研究計畫書 第三章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2:56: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