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1 10:39:47| 人氣2,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石岡穀倉

石岡穀倉

忠孝街上的奇蹟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石岡水壩斷裂的影像立即在世界各大媒體上刊出。這座於民國年間完工,集結了現代工程技術興建的大壩,竟也不堪斷層的力量而斷裂。同時在石岡鄉境內的重要古蹟,如土牛劉家伙房也都遭到地震破壞,讓許多關心文化資產保存的人士痛心不已。然而在「石岡水壩特定區」內距離最近的斷層不到五百公尺處,有一棟高十五公尺,近六十餘年歷史歷史的建築物,卻在地震後依然屹立在忠孝街上。這棟神奇的建築物就是後來被列為台中縣歷史建物的石岡穀倉。

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石岡穀倉的正確興建年代已不可考。熟諳日式木造建築工法的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先生,根據建築材料大量使用杉木,而非一般流行的檜木來推斷,該棟建築物應是在太平洋戰爭發生後才興建的。而在戰爭發生前,石岡也是1935年「屯仔腳」大地震的災區之一。當時石岡的死傷人數雖然沒有後來的九二一地震那樣慘重,但是石岡街的房屋幾乎全毀。或許是基於這樣的教訓,在穀倉的建築結構中,大量的使用了各式的斜撐結構,並用編竹泥牆(一般俗稱的「編仔厝」)承重。根據電腦的計算,石岡穀倉的木結構的強度,雖然遠不及於同樣厚度的鋼筋混凝土牆,卻能承受更大的地震應力。其中的關鍵於就在於密佈的斜撐結構,以及木結構和編竹泥牆的彈性對地震應力的分散作用。

在九二一地震後,許多餘悸猶存的石岡鄉親,在重建家屋時往往把柱子和牆做得特別厚。然而石岡穀倉卻總結了1935年的經驗,用在九二一地震中的實例說明:「厚、強、重,不見得是抵抗地震最好的方法。」

石岡穀倉與農業變遷

石岡穀倉的空間大致可分成兩部分,一部份是包含整套碾米機具、輸送管線太子樓,另一部分則是六大間儲藏稻穀的倉庫。石岡鄉農會推股組組長張東海先生說,整座穀倉龐大的機具和綿密的管線,只要三個工人就能操縱運作了!過去石岡鄉的農民在稻穀收割後,先在自家的稻埕把稻穀曬乾,再運來石岡穀倉繳交田賦。各家的稻穀入庫之前,必須先測量乾燥度,確定合乎糧食局的標準後,才能入庫。否則就請農民把整車的稻穀帶回家,重新曝曬、烘乾過。

張東海說早先的農民,在通過檢查後,必須自己挑著穀子,爬上二樓,再從頂層把穀子倒入倉庫中,後來才改用輸送帶。為了避免堆滿穀子的倉庫發生「塵爆」,(在密閉空間中,因為微粒濃度過高而發生爆炸的自然現象),每座倉庫還架有對外通風的竹籠,以使空氣流通。

農民耕作一年的心血就先存放在這棟偌大的建築物中,過一段時候,再用管線將其輸送至碾米機中,碾成糙米繳給糧食局。穀倉裡的機具原先只能碾製糙米。後來為了服務地方農民,才又購置一台機器,可將稻穀碾成白米。

現在沿著石岡穀倉附近的東豐綠色走廊一路前行,只見兩側農民們正忙著為高接梨套袋。等到八月底高接梨全採收完後,接著要採收的就是石岡的特產---金碧柑橘。今日的石岡幾乎遍地都是果園,實在讓人很難想像,在日據時代為了儲藏石岡地區生產的稻米,必須蓋一座十五公尺高的木造穀倉。即使在光復後,糧食局在民國六十五年,還撥下款項讓農會在原來的木造穀倉旁,興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的糧食倉庫,也就是現在的「九號倉庫」。在2001年石岡鄉舉辦「石岡常民文化節」時,這裡曾被用做石岡客家文物與「金星石珠」的展覽會場使用。

曾經擔任過國大代表、石岡鄉長的石岡鄉農會現任總幹事林保獅,在民國76年初任農會總幹事時,就覺察到石岡鄉的農業正從糧食作物轉向水果等園藝作物的生產。「那個時候全石岡鄉的稻米種植面積才20公頃,只為了這20公頃,每年要花好幾萬來開動穀倉的機器,付工人工錢,我覺得很不划算。」

林保獅向糧食局建議,把石岡收穫的稻穀,送到龍井鄉去碾米。後來更直接送到豐原農會碾米兼繳交。使用了40多年的石岡穀倉,自此就閒置在忠孝街上,逐漸埋沒於荒湮蔓草中。

然而不出數年台灣的農業又有下一波的變化。林保獅說:「石岡的農民現在有百分之七十是兼業農,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完全靠做農維生的專業農。」
「台灣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精耕密植的小農耕種,加入WTO後很難和歐美的大陸型粗放耕作競爭。」
「石岡的農業一定要轉型,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石岡一定要走的道路!」

民國87年,農委會為了因應台灣加入WTO的挑戰,開始進行「一鄉鎮一休閒農業」的計畫。石岡是第一個計畫點,由台大的蕭教授負責規劃,林保獅和農會的工作人員陪著規劃小組到處走訪,跑了八個多月。卻在計畫定稿出版前夕,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

「如果不是九二一地震,石岡今天的發展會更快!」林保獅帶著些許惋惜的語氣這樣說。

給歷史一個交代

九二一地震造成石岡鄉生命、財產嚴重的損失。而在文化資產上最大的損失,就是石岡鄉境內數座歷史悠久、頗具特色的傳統客家伙房如土牛劉厝、九房黃家在地震中被震毀。透過媒體的報導,石岡的災情被傳送出來。中央政府派前文建會主委吳中立進駐石岡。台北市政府宣佈,派員協助南投國姓、台中石岡的救災、安置工作。大批外地的義工、社福、社區團體也紛紛湧入石岡,希望能為地方的重建工作盡分心力。大家一方面對石岡鄉在地震中所遭受到的破壞感到同情和惋惜,同時也注意到在石岡鄉的忠孝街,有一棟廢棄已久、然而頗具特色的木造建築。

經過十餘年的荒廢,穀倉四周已是雜草叢生。許多來協助重建工作的年輕人,帶著相機、領著外地來拜訪的朋友,偷偷從穀倉外牆的破洞爬進去,紀錄下穀倉獨特的建築風貌。由於年久失修,使得穀倉成了野狗的寄居地,試圖窺探穀倉奧秘的年輕朋友,常要事先在身上噴灑防蚊噴液,以免被蚊虫、跳蚤叮咬,但來拜訪的人卻絡繹不絕。石岡穀倉的名聲開始傳開,外界開始知道,除了已倒塌的劉家古厝外,石岡還有一座日據時代木造建築的瑰寶,記錄著過去農業的歷史。

民國89年,石岡鄉公所派員整理穀倉四周圍的環境,將原來的舊圍牆拆除,同時把外面的空地鋪上柏油,使得穀倉更容易為人拜訪。

民國90年,石岡鄉的土牛國小,在石岡穀倉進行社會科協同教學。小朋友同社區媽媽,把穀倉擠得水洩不通,並在建築師的引導下,瞭解穀倉在建築結構上的奧秘。
一位家長對建築師說:「以前看它是一棟黑黑的房子,從來不覺得它需要修復。921地震時很怕它會倒下來,可是沒倒。如果經由你們的修復能夠讓它再站起來,我想石岡以後可以靠它站起來!!」

民國91年,石岡穀倉被列為台中縣重要歷史建築物之一。

石岡穀倉已開始出名,然而穀倉的產權所有者----石岡鄉農會,對於穀倉的再利用,卻抱持著很審慎的態度。農會總幹事林保獅認為當務之急,應先把損壞的建築結構加以修復,並加上必要的防火、水電措施。至於各種商業性的利用,如農產品展售中心或是賣場等想法,可以再慢慢討論。對於石岡穀倉的再利用計畫,林保獅抱著很強的責任感,他不希望石岡穀倉因為粗糙、草率的計畫,失去了它的特色。

「算是給歷史一個交代吧!要是做不好,把農業資材放在這裡放垃圾、養蚊子,對後來的人交代不過去!」

文建會「文化視窗」邀稿作品
2003/5/9初稿完成於「東海書苑」

台長: 解影
人氣(2,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文學創作 |
此分類下一篇:知識本無價,台灣價更高----剖析大學生盜印原文書現象
此分類上一篇:新詩兩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