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25 08:33:48 | 人氣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規律 孩子更健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胡蕙寧

孩子的健康永遠是父母的最終關懷,

但是現代父母要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呢?

德國一項報告指出,

父母自己壓力大以及生活缺乏規律的家庭,

孩子生病的機率會明顯上升,

不管是出生於富家或是貧窮,一律適用。

根據德國醫療健保系統

「AOK德國家庭2010年度報告」顯示,

缺少生活規律以及親子共同用餐的家庭,

孩子的生病率

會明顯比生活規律以及共同用餐的家庭高。

這份調查針對全德國兩千對父母,

家有介於4到14歲之間的孩子所做。

報告發現在德國,

父母親不跟孩子一起吃早餐的家庭裡,

孩子體重過重是一般共同吃早餐家庭孩子的1.6倍。

道理很簡單,

孩子需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與父母共處的時間,

否則他們也會被父母所受壓力的陰影籠罩,

不但攝食容易偏頗,身體不健康的比率也相對提高,

甚至在心理作用的驅使下,告訴父母自己生病了,

也成為爭取注意力的方式之一。

這份調查報告的結論是,

孩子的身心健康主要取決於父母,

也就是父母自己的生活作息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目標,

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

<家長硬起來>保持規律生活 正面影響大

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不只扮演一個父母的角色,

他們也同時對孩子展示如何在職業中討生活、

跟伴侶以及上一代的相處模式,

也就是孩子向父母汲取的是多重角色的學習,

這會影響他們成人之後在這些角色上的扮演態度。

環境變動不但對大人是挑戰,對孩童更是。

如果在經常變動的環境下,

孩童老是被時間不及所催趕,

或是感受到父母對經濟壓力的困擾,

他們的安全感也會相對降低,

對環境的警戒心會提高,

身心的負擔也因此遽增,

報告中認為尤其是單親家庭在這方面的壓力最大。

環境的混亂也屬於不規律生活的一部分,

彼此通常息息相關。

但是如果父母即使在生活或財政困難時期,

堅持孩子在生活中依然遵守有規律的日常作息,

這些孩子通常可以健康地成長。

這份調查報告呼籲父母親

必須自己找出減緩壓力的方式,

好讓孩童在這些壓力中也能夠學習抒減壓力。

有趣的是,調查中發現如果家庭成員眾多群居,

隨時在孩子需要時可以伸出援手,

這些大家庭裡的孩童在身心壓力的表現指數上,

會比小家庭孩童低上5到8個百分點。

提出這項報告的研究團體指出,

其實不用老是花腦筋

「特別為孩子做點什麼不一樣的」,

給他們規律的日常生活起居,

一切用自然的態度跟平常心來進行,

一頓全家都坐在桌邊的共餐、

一段專心傾聽孩子講話的時段、

有節制的電視觀賞時間,

展現對他們在學校或保母那裡做什麼的興趣,

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很正面的幫助。

AOK報告群強調,整個正面的影響,

很有趣的會在孩子11到14歲之間特別顯現出來。

根據這項報告,

德國健保醫療體系要設法對更多父母親做宣導,

並在學校跟保母訓練時

加強「規律生活」的概念。

整個計畫的背景

是不少疾病開始有年齡下探的跡象,

也就是德國孩童得到糖尿病、過胖

或是心臟病的比例較過去增高。

追究原因特別是飲食跟生活作息不正常的關係,

這些疾病讓德國健保系統

每年要付出700億歐元的慘痛代價。

<現代家長難為>孩子太早熟 成長負擔大

德國幼童與青少年心理學家

溫特赫夫(M. Winterhoff)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

出版一本相當引起討論的書籍,

名為「為何我們的孩子會變成暴君?」

書中警告越來越多德國父母「不把孩子當孩子看」,

德國學校也對孩童「要求過多」,

結果是讓孩子的心理無法隨著年齡成熟發展。

他的理論是不少家長跟老師過早將孩童視為成人,

要求他們履行類成人義務,

這對一個孩童來說是心理成長的過度負擔跟障礙。

溫特赫夫也說,

心理發展首先涉及頭腦對程序的認知。

也就是先有這個因,之後會有那個果的程序,

尤其是幼童需要這種規律程序,

好讓腦袋在認知中成長,

致使成人後

可以有能力迅速判斷事件發生的先後處理順序。

規律的日常程序是幼童最先認知的,

之後是環境裡的東西與周遭相處的人,

然後他們會慢慢分辨出自己的父母是人,

不是靜物的東西,這整個認知的培養,

跟身邊教養者的互動與認知有極大的關係。

溫特赫夫在德媒受訪時說,

一整個世代無法發展出成熟的人格,

會讓一整個社會付出嚴厲的代價。

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德國雇主反應,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缺乏認知工作程序,

以及不知道準時的重要,

他認為這是人格沒有成熟發展,

不是缺乏教養的原因。

他承認現代父母不好當,

因為現代社會

給父母一個相當困難的環境去教養孩子,

例如媒體老是過度報導負面新聞,

致使父母乏力去篩選

到底什麼是好是壞來告訴孩子。

他建議現代父母親

一定要找出一個讓自己從壓力中解脫的方式,

反省並調養自己的身心,

重新將孩子看成是一個上蒼給予的禮物。

有意識地找出時間來與孩子共處,

不是被強迫才做。

共處時刻尤其重要,

盡量別讓電話、電視或電腦纏住自己,

告訴自己「我要把這個時間完全給孩子,

好讓他們健康的發育成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9/today-family1.htm

 

 

 

 

台長: 若無
人氣(2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1-08-27 17:49: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