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13 09:15:36 | 人氣27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將生命奉獻在最需要你的地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影「海角七號」,
讓屏東的恆春變成最夯的旅遊勝地,
但是這擁有美好天然資源的地方,
竟然只有兩位小兒科醫師,有著3萬人口的恆春鎮,
醫療資源相當缺乏,尤其是小兒科的醫師,
更是少得可憐,這讓13年前,
原本在美國芝加哥行醫的醫師張健昌,
放棄美國的一切,
決定獨自回到台灣最尾端的恆春鎮,
替這裡的孩子們看病,
即使已是高齡75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
愛心滿滿又慈祥的小兒科醫師。

恆春基督教醫院小兒科張健昌醫師
是第13屆醫療奉獻獎其中一位得主,
他放棄在美行醫的高薪,毅然赴非洲剛果義診兩年,
一天至少救活150名新生兒。
在頒獎典禮上與主持人蔡康永談到此,
張健昌醫師不禁數度哽咽,真情流露的說:
「看到那些小孩就感受到主耶穌很愛他們,
我也很愛他們…」。
一時數秒鐘的靜默瀰漫在大會現場。

非洲義診結束後,
張醫師就回到美國芝加哥的貧民區行醫,
收入與都會區相比不到十分之一,
但張醫師知道那裡最需要他。
約4年前,大兒子決定放棄電機工程師的高薪,
進神學院矢志成為傳道人時,讓張健昌深深感動,
也感受到主耶穌對他的呼召,
想著已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
仍找不到小兒科專科醫師願下鄉,
因此決定至台灣恆基落腳。

張健昌,屏東人,1936年生,高雄醫學院畢業。
醫學院畢業後至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2年,
隨後赴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進修,
專攻小兒科新生兒科。
1970年與愛妻結婚後,旋即於非洲薩伊服務。
1973年返美後,於美國「芝加哥貧民區」的
若許醫學中心任職25年,擔任該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及Rush Medical College 小兒科臨床副教授。
1993 ~ 1998每年有3週假期至恆春基督教醫院支授,
1999年9月21日 恆春基督教醫院
終於有小兒科專科醫師駐診(全恆春只有2位)。

張健昌醫師循著陌生的山間小路,
尋找被遺忘的地址。
跨越地球兩端的生命,
竟相遇在台灣尾不知名的角落。
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豐盛的晚宴,
有的只是貼緊耳際的細語關懷。
真情,總是在樸實無華間自然流露。

有人說:「生命像躍動的燭光,
火焰一旦熄滅,光芒就永遠不再。」
然而在張健昌醫師的心中,從芝加哥到台灣尾,
從小兒科權威來到醫療資源貧瘠的偏遠地區,
從沒想到自己的患者從0歲到100歲都有,
是什麼動力讓張醫師有這麼大的轉變呢?
平時樂觀得像個大孩子的他,突然嚴肅的說:
「因為恆基沒有小兒科醫師,
我希望到『最需要的地方』,讓生命永遠發光…」。

與恆基的淵源與感情
1962年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的張醫師,
於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
其間每週一次至恆基支援看診,1
964年台灣尾的醫療需求日漸殷切,
恆基也正式由Mobile Clinic轉型為恆春基督教診所,
也因為張健昌醫師的執照,診所才得以開業。

身為屏東在地人,醫學院剛畢業的他,
面對城鄉醫療的落差,最後還是選擇去屏基服務,
為什麼呢?
「因為有上帝的祝福,在屏基兩年熬練了我的忍耐、
信心、愛心,更學會了如何愛病人,
心中思想,日後願將自己擺上,
獻給有需要的地方。」
張醫師娓娓訴說。

28歲赴美進修,申請到一般華人無法申請到的學校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
但張醫師並未就此安逸在美國舒適的環境中。
也許「憐憫心」是上帝給張醫師最大的恩賜,
一次無意的電視廣告報導了非洲急需醫師,
才新婚不久,張醫師毅然決定偕同妻子鄭美惠
前往70年代落後的非洲薩伊。

師母鄭美惠回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極度貧乏,
往往每天一開診,就有150個嬰兒 向張醫師報到,
語言不通,所以得固定學法文及剛果土話,
生活雖然苦,卻很充實。」
也許因為這樣的經歷,即便返美後,
依然選擇在「芝加哥貧民區」的醫學中心行醫,
「尊重生命」的理念,讓他一待就是25年。

1993年再度返台時,雖然嘉義基督教醫院、
屏東基督教醫院、門諾基督教醫院
都爭取張健昌醫師,
甚至有超過一千床的大醫院要請他當院長,
但張醫師依然心繫恆基,
尤其得知恆基依然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駐診,
隔年便決定全家在台灣尾定居。
然而,種種因素卻由不得人願。
尤其是張醫師從小在美長大的小孩,
無法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
所以只能利用假期,每年固定3週至恆基支援。

「直到我的大兒子張正平,
放棄高薪的電機工程師工作,決意奉獻成為傳道人,
我才驚覺恆基的需要,依然向我召喚!」
張醫師難掩激動,這是他人生又一次重大的轉折點,
可能也是最後一次了。
1999年大兒子決意獻身成為傳道人時,
張 醫師也更確認將自己的餘生獻給醫療傳道。

到恆基報到是的日期是 1999年9月21日 ,
20日晚上10時從台中的豐原趕到恆春時,
任誰都無法想像2個小時後隨即發生921大地震,
但張醫師卻有幸避開震央。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上帝的指引,
但 張 醫師卻深深明白「抓住這個十字架,
是神給我最好的禮物」。

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位嫻慧的女人,
「他很懂得體諒,不曾給人帶來負擔,
我照常在芝加哥的榮民醫院當臨床藥劑師,
3個小孩也都在工作,沒有偏離原來的生活軌道,
因為他是個樂觀、有胸襟的性情中人,
所以即便獨自一人在恆春,他也自得自樂。」
回台渡假的師母鄭美惠,
言談間流露出對先生的支持與體諒。
常忘記自己75歲,急診、小夜班都少不了他。

「恆基是基督教醫院中最具有馨香之氣的醫院,
像個大家庭般。
尤其是每天早上的靈修都可以與院內同工齊聚一堂,
讓自己的心可以平靜地面對每天的急診、
外科縫合傷口的工作。
雖然這些工作並非小兒科的領域,
許多醫學知識我也必須重新學習,
壓力很大,但心裡卻很踏實。」

樂觀謙卑的張醫師雖然幾句話帶過自己的工作內容,
但您知道嗎?
在恆基,由於長期缺乏駐診醫師,
今年75歲的張健昌醫師一早須先至嬰兒房巡房,
接著門診,時而照顧住院病人,急診、值班、
小夜班及每週固定的巡迴醫療也都少不了他。

全恆春半島只有2位小兒科醫師
(一位是診所醫師,另一位就是張醫師),
做父母親的在小孩生病卻找不到醫生,
心生急切之際,醫生對於病人的責怪就得默默忍受。

巡迴醫療隨行的跟診護士陳春美提到:
「有一次張醫師去牡丹鄉高士村巡迴醫療,
當天有位住院病童發燒到40度,
但醫院只有張醫師一位小兒科醫師,
山區行動電話又不通,無法連絡到他。
當 張 醫師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醫院時,
還得面對孩子父母的破口大罵,
不知情的他也只能道歉,默默忍受。」

雖然工作很忙,但在張醫師身上,
樂觀、謙遜、風趣、幽默總是自然流露,
永遠都可以看到面帶笑容的他。
醫業課掛號人員曾瓊慧就表示:
「張醫師很愛笑,
笑聲可以從醫業課傳到行政辦公室,
因為他笑起來特別帥,
尤其當我們叫他『帥哥張』時,
張醫師更是開懷大笑;
其實有些同工們也稱他『張爸爸』,
因為他總不忘在工作之餘對同工噓寒問暖,
很多人遇到問題,也樂於與他分享。」

做個醫生缺少醫療儀器該怎麼辦?
在美國芝加哥的若許醫學中心
張健昌醫師是小兒科主任、臨床副教授,
有很多醫生當助手。
但在恆基處置、病歷報告等,事必躬親,
醫療人力嚴重不足,
醫療設備也是不比都市的大醫院。

「恆基的醫療環境是sub-normal,
有些小兒疾病在大醫院可作進一步檢查,
但是在恆春卻沒有辦法。
雖然有時深感無用武之地,
但一想到眼前一個個可愛的小生命急需救治,
只能在有限的醫療環境中,
靠著上帝的幫助盡力而為。」
張 醫師知道,自己沒有失望的權利,
而30年的小兒科臨床經驗,以及對基督信仰的執著,
使他依然能夠從容的面對困境。

十字架是神給張醫師最好的禮物,
因為對傳福音有負擔,張醫師總是以這句話自勉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翰福音10:11),
所以他告訴自己
「為了救人靈魂,花多少錢都值得。」

曾經有位媽媽帶著正值高中的兒子掛急診,
看診是怕兒子吸毒,然而媽媽焦慮的心情
及兒子傲慢的態度,看在 張 醫師的眼裡,
他只是像個父親般輕輕地告訴年輕人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令人痛苦操心的事,
你無法勝過,我也是,
但今天你可以把自己仰望給上帝,
以後無論發生什麼問題,都可以與我分享,好嗎?」
話一說完,年輕人的眼淚便奪眶而出。

醫師也常花時間與老人談話,
有次一位住楓港的80多歲老人
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來看診,
張 醫師問他「你要有希望嗎?」
老人眼睛睜得大大的,
茫然的眼神不知如何回答。
臨別時,老人用台語問張醫師:「你來看我好嗎?」
對於這樣的老人,他總是投以最深切的關懷。
張醫師的筆記本有一長串的名字,
有台灣尾的異鄉人--菲律賓新娘、
孤苦無依的獨居老人
及在人生的路途上舉棋不定的青少年,
這些人都是他下班後探訪的對象。

從芝加哥到台灣尾,張醫師循著陌生的山間小路,
尋找被遺忘的地址。
跨越地球兩端的生命,
竟相遇在台灣尾不知名的角落。
沒有炫麗的聚光燈,也沒有奢華的排場,
有的只是貼緊耳際的細語關懷。

真情,總是在樸實無華間自然流露。

 

 

 
 
 
 

台長: 若無
人氣(275)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2-01-13 09:33:52
(悄悄話)
2012-01-14 11:38:15
(悄悄話)
2012-01-15 08:16: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