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27 09:23:01 | 人氣20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受報、還願及發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聖嚴法師開釋

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
受報是在過去所做的,
不管今生、前生、過去無量生,做了任何事,
這一生之中只要因緣成熟,就要接受果報;
做了好事受福報,做了壞事受苦報,
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
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的關係,
恩恩怨怨糾纏不清。

可是,人在受福報的時候,
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
但在受苦報的時候,心裡卻不服氣,
總覺得自己這一生也沒做過什麼壞事,
怎麼會有惡報臨到自己頭上。

發起法鼓山舉辦大專院校主管禪修營的
現任立法委員 丁守中 居士,
在一次結營典禮上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
他說:「有一次我兒子到游泳池玩,
正值游泳池在放水,
他看見有一位同學的身體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
便下水搶救,結果他自己的一條腿,
也被吸進去,受了重傷,差一點要截肢。
我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個念頭就想:
『奇怪,我這一生都很熱心公益,是個好心人,
為什麼我兒子會這樣子?』
當時我心裡很不服氣,過了一陣子,
忿忿不平的情緒才慢慢安定下來了,
心裡又想:『這大概是因果報應吧!
可能是我過去世做了什麼不好的事,
害我兒子也跟著倒楣。』
後來馬上又轉了一個念頭:
『這個孩子命中大概就有這次災難,
能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樣一想就不再懊惱了。」

他能這樣想心情就很平靜,
而這就是「受報」的觀念,
成了他心平氣和、面對災難的力量。

此外,我們出生到人間,也是來還願的。
從過去到現在,不知已許了多少願。
諸位在小的時候可能就許了很多願:
「如果我長大了,我要……,
如果我畢業了,我要……,
如果我嫁了丈夫,我要……,
如果我做了媽媽,我一定要……,
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會……。」
大家在一生之中,所許的願還真不少。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
但那時候不容易找到書,
當時一位軍中的同事就說:
「老兄啊!你喜歡讀書,
我以後要開書店,讓你讀個夠。」

我說:「你開書店放不了幾本書的,
書架上的書是有限的,為什麼不開圖書館呢?」
他說:「開書店還會有錢賺,還能維持生活啊!
如果是開圖書館那我只有賠錢了,
對我一點好處都沒有。」

賺不賺錢這點我倒沒想到,
我只說:「我將來要辦圖書館。」

他說:「那只好你去辦了。」

我講過以後,其實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因緣實現;
三、四十年過去,機會終於來了,
我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
便有了圖書館,藏書好幾萬冊,
將來法鼓山的佛教專業圖書館更預計藏書二十萬冊,
還有法鼓人文社會大學綜合圖書館。
所以我許的願,已經在逐步兌現了。
因此,許願是一種動力,
即然許了願就要還,
所以還願也是一種人生的目標。

有人在參加我們的禪修營時,
我也鼓勵他們發願。
例如遇到腿痛難受時要發願:
「不聽到引磬聲,腿再痛也絕對不放腿。」
不過發了這個願以後,
多半的人還是會中途放腿換坐姿的,
因為腿實在是太痛了。
有的人發過幾次願之後就不想再發了,
因為覺得既然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發願。
但是我還是鼓勵大家一次又一次的發願,
慢慢的你會越來越能夠堅持,
願也越來越能夠兌現,
如果你只發一次願就不發了,
那個願力是不夠強的。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課時都會唱誦「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許多人常常在發過願以後,
就跟家人或同事嘔氣、吵架,
事後心裡又覺得難過、後悔,
心想才剛發願要度眾生、要斷煩惱,
現在又違背誓願了。
可是我都告訴他們,
只要一次又一次的發願、再發願,
情況就會漸漸改變,願力就會日日增長起來。

本文摘自《平安的人間》

台長: 若無
人氣(20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2-03-27 14:57: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