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11 13:07:52| 人氣2,8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幸福,不清楚(五)《甜蜜的十六歲》Sweet Sixteen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甜蜜的十六歲》與「殘暴的九一一」

《甜蜜的十六歲》Sweet Sixteen
一項作品一旦被貼上了一個作者的名牌標籤,通常便顯示了它的某些可預期性,也少了些驚奇性。迪士尼的動畫包庇溫情、魯西迪的故事話中有話、薩依德的論文雄辯滔滔(願他安息,也願以色列亡國)、張小嫻的羅曼史「怎麼那麼懂愛」、卡文克萊的服裝黑白極簡、田納西威廉斯的劇作「女性總是慾求不滿」...許多是真實貼切的,也有許多只是刻板印象。

一部貼著「肯洛區電影」標籤的電影,對我來說,代表著以下幾種意義:(一)左派的;(二)藍領階級的;(三)偏向悲觀的;(四)蘇格蘭的;(五)寫實的與社會批判的;(六)通俗劇的;(七)影像平實、不耍弄技巧的...

因此在觀看《甜蜜的十六歲》時,心中難免交雜著熟悉與哀傷的情緒。

因為熟悉,所以哀傷。

「像你這種孩子,這樣的機會只有一次。」這句話出自一個販毒集團老大之口,他向著電影的男主角連恩,一個再過幾週才滿十六的少年,提出一個誘人又殘暴的建議。「只有一次」,讓我的心冰凍了幾秒,原來這樣一個青澀、出身社會底層的男孩,想要謀求幸福平凡的人生,那絕無僅有的機會,竟是如此卑微而絕望。

因為熟悉肯洛區的電影,所以感到哀傷。

大概很少人會用「故步自封」或「沒有突破以往的成績」來批判肯洛區,雖然他的作品那麼多年來一直都忠實地維持著那個樣貌,沒有任何想轉型的跡象。因此,看他的電影就像見著一個老朋友般,有種說不出的親切窩心,也有種來自往日情懷的感傷。他是一個出色的說故事者,說得能讓你忘了他的存在。他總是把他的焦點放在一個天真、平凡、帶點缺陷(性格上的)、但貼近得讓人由衷認同的角色身上,呈現他的困難處境,但卻給了他一些希望、一些陽光,然後倏然放手,讓他掉進一個渾沌的、困惑的局面中,或許比剛開始時好一點,或許糟一點,有時帶點樂觀,但更多時候帶著灰暗的悲觀色彩。

所以當我看到《甜蜜的十六歲》中那個單純又執著的男孩,一心想把他分崩離析的家庭拼湊起來,以為一筆錢、一間房子是唯一的答案時,我不禁在心裡暗自叫苦,肯洛區,你怎麼忍心為難他呢(雖然事實上編劇是保羅拉維提)?

因為熟悉肯洛區電影裡小人物的遭遇,所以感到哀傷。

肯洛區之所以在影壇中自成一家之言,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從不把自己擺在故事的前面,不把自己放置在劇中角色的前面,不讓自己遮蔽了觀眾的視野。他不刻意美化他,也不會去醜化他,他的電影步調自由鬆懈得讓你有時會忘了自己正在聽故事,以為自己正介入這整個故事,會感到激動、感到喜悅、感到振奮、感到危疑、感到失落...然後,肯洛區緩緩地從幕後走了出來,雙手一攤,告訴你,他無能為力。

因為熟悉肯洛區電影裡的無力感,所以,感到哀傷。

看著螢幕上純真又一意孤行得令人心疼的男主角,眼神從閃著希望與熱忱的光芒,到灰暗消沉得一片空茫,過去肯洛區電影裡的眾多臉譜,似乎也都在腦海中一張張地浮現出來,他們都是堅強的,卻也都是脆弱不堪的,他們都有掙脫的野心,卻往往陷得更深...肯洛區的每部電影都是他所有作品的微觀,也是他所關懷的那個世界的一個切面,沒有聲嘶力竭、沒有濫灑狗血,真正讓觀眾感同身受、吟誦再三的,是他不變的溫柔、赤忱、包容、批判,與無力感。

《九一一事件簿》11'09"01
肯洛區觀點的強硬與柔軟,在《九一一事件簿》中,他執導的那十一分鐘裡,展現無疑。那是個非常銳利、兇猛、堪稱是一箭穿心的題材,把一個奇妙的「九一一」巧合(美國與智利),拉大到對「恐怖主義入侵」的省思,肯洛區與他的編劇保羅拉維提,無所畏懼地將布希令人作嘔的沉痛演說,轉為犀利的嘲諷,更是強悍得充滿殺傷力。不過,他卻是以一種詩意的、民謠式的、距離感的形式,回顧那二十八年前的「九一一」,讓它變成一封美得極度感傷的書信,讓主角心中思鄉、惆悵、怨憤的情緒,悠悠地流洩出來,並從小小的私人情懷裡,投射出整個國家遭外力欺侮的悲哀,還隱約看見2001年「九一一事件」前因後果的影子,以小喻大、以柔克剛,肯洛區簡短幾句的力道,就足以讓那些沉迷於大美國主義的蠢蛋,嚐到火辣辣的兩記大耳光。

除了肯洛區的段落外,《九一一事件簿》裡同樣讓我愛不釋手的部份,是由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執導的,在她那十一分零九秒裡,融合了童趣、寫實、隱喻與批判,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耐人尋味,她這幾年來執著於純樸草根性與爭議政治題材的精采表現,幾乎可以讓年方二十出頭的她,領到大師級導演的證書了。而西恩潘與克勞德勒路許的段落,是我其次喜歡的部份,西恩潘的故事稍現斧痕,不過卻把他身為反戰美國人的態度,以極靈巧意外的方式(看見陽光了),同時呈現出批判與哀傷;勒路許不可收拾的浪漫,顯然是以局外人的身姿,拿「九一一」當做愛情奇蹟的見證,迷人的無聲情調、事不關己的瀟灑,讓人看得舒服。

尤塞夫夏因的部份堪稱愚蠢的極致,無聊到家;坦諾維克拿家鄉悲劇與九一一對照,也有點不倫不類;西非導演烏卓戈的段落,異想天開得有趣,但有些草率;墨西哥導演伊安里托的「靈魂呢喃」有聲無畫面,恰好與勒路許形成對比,但卻無法體會他把「距離」拉得那麼近的用心;以色列導演吉塔的部份躲開直接爭議,以海法層出不窮的爆炸現場與「九一一」呼應,呈現罹難、救難、旁觀、媒體的多種角色觀點,想法聰明而調度洗練;印度裔導演米拉奈兒的真實事件,把美國人在災難後的排外猜疑作為,做了一番冷冷的評判,但與肯洛區的「真實」相較之下,米拉奈兒的感情顯得有些貧瘠;日本老導演今村昌平的靈異故事,巧妙暗諷帝國心態與戰爭創傷,是對後「九一一」美國種種失控作為,做出不落言詮的指責,果然有反戰大師的風範。

台長: 牛頭犬
人氣(2,8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2003金馬影展筆記(一)純真的法國人
此分類上一篇:「經典‧楚浮」影展:《四百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