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13 00:15:22| 人氣3,4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名片原著(二)【沉靜的美國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年奧斯卡季改編自小說劇作的影片特別多,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看到影片的樣貌,不過這些作品的原著多半可以在書店中找到。這些是我過去看完這幾本原著後的感想,提供做為參考。


英國文豪格拉翰葛林這部以五○年代越南抗法獨立戰爭為背景的經典小說,雖然名為「沉靜的美國人」,事實上,故事的中心卻是圍繞在一個犬儒、尖刻又雄辯滔滔的英國人身上。

一個純真的美國年輕人,一個世故的英國中年人,在友誼的表面下,展開一連串關於愛情與信念的對抗拉拒,感覺就像是亨利詹姆士作品中的「國際性主題」,但在葛林手中,這個對立主題卻不只是心理內在的糾葛,更隱含了許多外在的政治觀察與隱喻。而葛林所站的觀看點,也與詹姆士對於純真充滿慨嘆愛憐的眼神大異其逕,無論是頁首引用拜倫的詩句:「不管是為了屠殺肉軀,或是為了拯救靈魂,一切都始自善意」,或是小說中葛林透過書中的「我」所感嘆的:「天真是一種瘋癡病」,再再都表達出了他的另一種心聲。

葛林這位神奇的說故事好手,選擇從一場謀殺案的偵查開始,引領著小說的主人翁:英國報社特派員湯瑪斯弗勒,回想起他與那個沉靜的美國人間充滿波瀾卻始終扯不斷的友情,與彼此一場又一場的爭執。背景是越南,法國殖民主義者的軍隊與當地共產黨越盟正如火如荼的戰爭。「停戰線就是當初的起戰線」,這是那兒一場場戰役的實情,卻也是這場人性對抗的寫照。從開始到結束,並沒能改變些什麼,卻造成了慘烈的創痛。

這本小說中葛林最豐碩的成就在於完美地刻劃出了這個英國敘事者的角色,透過他對周遭事物最細膩微妙的描繪,以及兩個扁平人物-沉靜的美國人派爾與兩人所爭奪的越南情婦鳳-的巧妙旁襯,讓這名洞悉世態、尖酸刻薄、年華老去又恐懼寂寞的男人,栩栩如生地在讀者面前現形,並在偶然卸除世故與訕笑的武裝保護之際,讓我們看到他敏銳易感的心。

在葛林鋒利的筆下,這個牙尖嘴利的英國記者擺出了極其冷漠譏諷的犬儒姿態。
在政治上,他堅持做為一個旁觀者,置身事外。「醜惡的戰爭,那與我無關,我從不介入。」
在愛情上,他也能說出最赤裸、最能戳破幻影的箴言,「戀愛是希望你自己成為別人心目中的你,戀愛其實是愛上你自己虛假的高尚形象。戀愛中我們不再真實-最勇敢的行為不過是以對方為觀眾的表演。」簡直比【戀人絮語】還要殘忍。
在葛林不可能不提的宗教上,他則說「有了『祂』,我覺得凡事都沒意義。」及「沒有哪個人能瞭解另一個人。也許那就是為什麼人需要創造神-一個能夠瞭解別人的存有。也許當我想要被瞭解或想要去瞭解人之時,我就會接受信仰的哄騙。」
而在通篇不曾散去的死亡主題上,他則極其尖酸地說,「人總是那麼本能的躲避所愛的東西,向死亡搔首弄姿而又躲避死亡,簡直就像女人期盼被心愛的人強暴的情形。」

然而,這個滿口辛辣嗆毒的男人,卻也不經意地在兇暴的言詞中,透露出他的感性。在那兩場他貼近戰事最前線的冒險經歷中,葛林不僅精采地呈現了戰場上令人不敢置信的駭人地獄景觀,也藉由敘事者的眼與口,將親身的心理震撼直接地感染讀者。而在描述的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地看到敘事者(總是滿口譏諷的英國記者)刻意遮掩的人性,特別是當他看到一個胸前抱膝、藏著剩麵包的死去孩童(在他潛至發豔前線時所見),或是目睹轟炸機將一艘溪上的舢舨擊為碎片(他至海防意外參與的轟炸行動)時,沒有任何激情的嘶吼,只是平靜的描述,那句簡單平淡的結語「我想,我非常厭惡戰爭」,卻就足以暗示他心中那澎湃的情感。而在那段從西寧到西貢,讓讀者眼光不敢稍移片刻的「瞭望塔」驚險記中,葛林又透過極精簡細微的描述,表現了英國記者對瞭望塔裡越南士兵的惻隱之心,刻意的舉重若輕卻能讓讀者心中隱隱刺痛,也感受到了這個角色的悲憫胸懷。也因此,當這個角色在小說後段陳述大陸飯店附近的爆炸案時,他在親眼看到一名婦女手中抱著屍身零碎的嬰兒屍體後,所採取的進一步舉動(打破原則而「選擇了某一立場以保有人性」),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另一方面,那個沉靜的美國人,以及那個越南情婦,雖然形象扁平,卻也不因此而失去神采。他們甚至是可愛的,且具有關鍵性象徵意義的。葛林在小說中安排了的這段三角戀情,正可與當時國際政治狀況相呼應,從小小的男女情愛糾葛,對照戰爭中意識與信念的衝突。愛情與戰爭,「可不是什麼理性或正義之類說詞可解的,我們都因一時的感情衝動而被捲入,然後就出不來了。戰爭總是拿來和愛情相提並論」。

看看這段三角關係吧!這位英國中年記者,與妻分居卻無法離婚(正是葛林的真實處境),經濟能力不穩固,因此對於他的越南情婦,並不能給予任何的承諾,只想在她身上找到一些寂寞的慰藉,即使眷戀,卻隨時都可能拍拍屁股就離開。然而那位沉靜的年輕美國專員,對她卻有著正直而純真的感情,他不要她墮入柳巷,願意給她承諾,願意帶著她回到美國家中,結婚生子,過單純美好的「美式家庭」生活。英國的愛情(像是殖民主義)看似剝削殘忍,卻至少讓她保有自主熟悉的生活方式,不至於在剎那間崩潰;美國的愛情(像是理想主義)看似穩定美好,卻可能教她失根飄蕩,被迫困於她所未知的處境中。「她委身於年輕、希望及認真,卻沒想到這些比年老、絕望更令人失望」。

這樣的對比延伸到戰爭上,我們似乎也可以從葛林的故事中看到,純真與熱情未必比無動於衷來得有幫助,有時反而是一種暴虐的善意。「有時候我倒情願你生些壞的動機;那樣你可能對人心會有多一點的瞭解,這句話對你的國家也適用。」葛林也就此將他的批判對象,拉大到向來無知又自以為是、一意孤行的美國身上。經過了近個半世紀後看來,更顯現其真知灼見。(註)

葛林以推理的角度慢慢開展這個故事,穿插了驚心動魄的戰場冒險,以及斬不斷理還亂的情愛與友誼糾葛,讓整本小說引人入勝,他那英國人少不了的尖酸口吻,遍灑在一場場唇槍舌劍與一幕幕景象描繪,更帶來無比的閱讀樂趣。更教人讚嘆的是他細緻巧妙地穿梭於愛情與戰爭之間,將妒嫉的猙獰與炸彈的兇殘無形地化於一爐,到最後,我們或許早已分不清那場謀殺的源頭究竟所為何來了。

(註)文學評論家薩依德在其著作【文化與帝國主義】中精闢地寫道:美國人對美國的「偉大」、種族階級、其他革命的危險之態度始終一貫,也統御、掩飾了帝國的事實,且使辯護者為美國在海外的利益辯護時,堅稱美國是無罪的、行善,且是為自由而戰的。葛林的名著【沉靜的美國人】一書中的人物派爾,就無情而精確地體現了這種文化的形成。

台長: 牛頭犬
人氣(3,4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獨角獸】與【寵兒】及其他(一)
此分類上一篇:名片原著(一)【時時刻刻】The Hours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