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4 22:56:29| 人氣2,9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死亡,及其所創造的(一)《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

最近正在讀愛爾蘭作家柯姆托賓以亨利詹姆士創作生涯為題材寫成的小說【大師】The Master,以1895年詹姆士在劇場界的新戲首演大災難做為開場,然後進入他在英國虛偽社交圈裡的格格不入,接著轉出他的童年記憶、他的家庭關係、他的情愛慾望、他的交遊經歷,以及他生命中兩個重要女性(纏病在床的妹妹愛麗思與體弱的表妹蜜妮)的死亡,對於他眾多文學作品的影響與啟發...

當我在看《尋找新樂園》這部由舞台劇作改編的電影時,腦中不斷浮現【大師】中的吉光片羽,亨利詹姆士與詹姆斯貝瑞,兩個出身不同背景、作品風格也大不相同的創作者,竟會有這麼許多的相似性。

美國導演馬克佛斯特從《擁抱豔陽天》Monster’s Ball的溽熱南方,一跳進入《尋找新樂園》的陰濕倫敦,不負使命地將他在前作中展現的優點,帶到這部作品中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馬克佛斯特似乎並沒有足夠的篇幅與餘力去處理故事主人翁詹姆斯貝瑞的心路歷程(柯姆托賓在【大師】中刻意模仿亨利詹姆士,以大量綿密的長段落來細描人物心理,寫出帶有心理小說與意識流的神采來),但透過他與演員良好的合作默契輔助,簡單的肢體、表情、眼神,便賦予了角色生動、具說服力的厚度,並靈巧地暗示角色間的互動關係,無需冗長嘮叨的贅述。

同樣的,佛斯特靈敏的電影語言,讓影片主人翁詹姆斯貝瑞從生活遭遇中擷取創作靈感的經過,從真實到想像、從平凡無奇到加油添醋、從禁錮到超脫,溶接得自然而不矯作,並奇妙地將舞台與人生的相互啟發、真實人生與角色扮演的曖昧性,甚至是戲劇創作的意義與本質,做了某種含蓄的呈現。

但最重要的,或許還是馬克佛斯特對於影片情緒與氣氛的完美拿捏。他似乎刻意地縮小了自己的存在,收斂克制住影片較風格化的可能,並捨棄複雜的人生辯證,而小心翼翼地專注在推衍劇情與推砌氣氛中,於是,在他精準的調度下,幾乎每個傳統簡單的好萊塢式煽情片段,都能發生強烈直接的效果,讓觀眾看得眼淚鼻涕四管齊下(在現在煽情技倆氾濫之下,還能讓觀眾猛哭的確實不容易),。

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則似乎是佛斯特在《擁抱豔陽天》中發揮精采的「死亡觀點」,也延伸到了這部影片中來。還記得荷兒貝莉望著墓碑而綻出幸福的笑容嗎?死亡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極深極沉的恐懼,也是一股使人被迫改變、被迫成長的動力。我們可以看到,在片中,親人死亡的陰影似乎無所不在,不斷地成為溫馨俏皮的影片主軸下,波潮暗湧的陰影襯底,就像是每一秒的歡樂與溫暖,都像是企圖從晦暗深谷裡向著蔚蔚藍天無望地輕輕一跳似的。甚至,最後成為傳世不朽的那部童心童趣的天真劇作:永遠不會變老的小飛俠彼得潘,和充滿紅番與精靈的新樂園(Neverland),都像是為了對抗死亡、逃避死亡、遮掩死亡的心裡慰藉(【小飛俠彼得潘】裡最大的恐懼,就是在也見不到父母。有趣的是,編導在這部電影中,刻意將許久後才發生的死亡,拉到故事發生的時間來,強化了死亡的意義)。

兒童,因為目睹死亡的面貌、看清死亡的謊言,而莫名地必須快速長大。而新樂園,一個信仰童話、信仰純真的國度,則是可以重返童年的避難所。

或許可以說,「彼得潘」(和《尋找新樂園》)就是從死亡中誕生的作品。

影片動人的最後一幕中,詹姆斯貝瑞與他終於找到的彼得潘,達到了某種諒解、信任與和諧,安靜地坐在公園的長凳上,相互撫慰。隨著形影漸漸淡去,最後只留下了文件夾與雨傘。消失到哪兒去?或許,是他們(或僅只是詹姆斯貝瑞)一輩子都想追尋的新樂園吧!

台長: 牛頭犬
人氣(2,9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好萊塢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此分類上一篇:《機械公敵》I, Robot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