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01 00:33:19| 人氣2,6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一人稱,單數!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這個充滿後設美學與後現代性的說故事時代裡,讀者/觀影者已經不再訓練有素地吞啃下說書人丟出的肉骨頭,而越來越懂得去批判、懷疑,進一步去吸吮出骨髓裡的滋味。這也使得同樣一個故事在解讀上,有了更多更模糊曖昧的地帶。

2002年贏得布克文學獎的加拿大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從頭到尾都以第一人稱敘事,作家楊馬泰爾似乎竭心盡力地想要讓讀者相信,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因此在故事還沒開始前,自己就先跳了出來,寫了一篇不算短的序言,告訴讀者這本小說的構想是從何而來。而從故事的第一個章節開始,故事的主人翁取而代之,以第一人稱的姿態露了面,對著讀者滔滔不絶地說起他的故事。說實話,這故事的第一章真是極端乏味無聊,顯然是作者將他所目睹的印度、他所閱讀的印度、他所想像的印度,一堆雞肋般的細節全塞了進來,不僅文字生硬造作,人物也毫無魅力,更要命的是,他為了加強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冷不防地以「作者」這另一個第一人稱閃出來,告訴讀者,這個故事主人翁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然而,進到了第二章節「太平洋」後,整個故事奇蹟似地活了起來。故事的主角:一個九歲大的印度男孩,與他的家人,和他家所經營的動物園,一起搭上了日本的貨輪,遠離黯淡無希望的印度,前往陌生未來的加拿大。一場無預警的海難後,男孩活了下來,在救生艇上陪著他的,只有一隻龐大兇猛的孟加拉虎:理查帕克。他們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了兩百多天,靠著漁獲與救生艇上的維生器材,直到在墨西哥登陸。

這整個段落中,作者本人消失了,只剩下成年後的主角,回到他當時童稚的心靈,與眼前那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整個段落充滿了殘忍逼真又妙趣橫生的細節,而敏銳細緻的筆觸,也適時地捕捉了每個小事件所應該帶給讀者的刺激,可能是驚嚇,可能是憤怒,可能是逗笑,也可能是直鑽心窩的酸苦。在這個窄小的救生艇中,竟然就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宛如在廣大叢林裡的生存遊戲,每一次溫飽、每一次安眠、每一口呼吸,都考驗著膽量、智慧與運氣。

到了最後一個段落,作者又忝不知恥地跑到讀者面前來,似乎開始要嘮叨一些個無聊累贅的後續發展,還有模有樣地抓了一捲日本船公司訪問劫後餘生主角的錄音帶,完整地播出實錄。在這兒,實事求是、笑裡藏刀的日本人似乎代表著讀者,開始質疑男孩的奇幻經歷,因為那一切似乎都太不著邊際、難以想像。男孩終於憤怒了,於是他「編造」了一個「沒有動物」的漂流故事,而那個故事才真正嚇倒了我...

在臨別之際,男孩問了日本人,究竟他們覺得,是有動物的版本比較有趣,還是沒有動物的版本。日本人想了想,「有動物的」。男孩鬆了一口氣說,總算上帝還是存在的,接著,淚水就啪咑啪咑地落下。到最後,讀者仍舊不知道該相信什麼,或許是不願意做選擇,因為太過於殘忍...

故事的存在,讓人的心靈去找尋寄託,那個人,不僅是聽故事的人,也是說故事的人。這幾年來,從石黑一雄的【我輩孤雛】、伊恩麥克艾文的【贖罪】、DBC皮耶的【維農少年】到楊馬泰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幾本近幾年來最精采的小說,不約而同地讓敘事者與他的故事產生碰撞,只有當讀者開始懷疑起故事真實性、穿透了故事表象的同時,才真正能看見那最陰沉、最酸苦的內在。

說到講故事的人,《2046》的梁朝偉,則帶領著我們進入到另一段華麗的奇幻漂流。

這段似曾相識的漂流,存在於男主角的腦海中,或許該說是,存在於導演王家衛的腦海中。王導演將他故事裡最迷人之處:有稜有角的人物、無法逃脫的痴戀、錯身而過的愛情、百踅千折的迷離、飄忽不定的感傷,全都用那依樣畫葫蘆似的影像與音樂,全都串了起來,然後型塑出一個又一個無望的愛情故事。這就好像有一整組七八套款式一模一樣的服裝,妳每件都拿來試穿,在鏡子前面一一端詳般。雖然顏色不同,調調自然也有些不一樣,但終究還是同一個款式。

然後我發現,原來我們所迷戀的王家衞電影,並不是可以簡單拆裝重組的,那所謂「渾然天成」的迷人情調,似乎更是沒有辦法量化、制約、條理分明的,因為連觀眾都不見得能確定自己究竟是在哪一分哪一秒,心中的那根絃被撩撥出聲音來,也不見得在下一次,這樣的時刻,還能讓情緒掀起波瀾。就像愛情一樣,沒有什麼是算得準的。

然而在《2046》中,儘管瀟灑依舊,我卻似乎看到王導演努力地在模仿自己,想要讓精華匯於一爐,於是,我迷失了,我發現類似的畫面、相似的橋段,不再有那股震撼力,而那連綿不絕的畫外音,卻無法帶給畫面更多的曖昧與幻覺,反而箍限住了它的想像力。

張國榮轉身離去的背影、金城武為林青霞脫高跟鞋的動作、梁朝偉與張震使勁相擁的特寫、台北捷運窗外流竄的燈火、林青霞與張國榮在愛撫中找尋情人氣味的剎那、梁朝偉與張曼玉暗夜巷裡的告別...王家衞電影裡的感性與迷人是如此神秘,幾乎連導演本人都摸不清楚。

換穿了七八套顏色不同、款式一樣的服裝後,我們看到了《2046》中真正的第一人稱:王家衛,所真正迷戀的,並不是披掛裝飾在外的種種舊日印象,而是包裹在裡面的:他自己。

同樣以第一人稱畫外音,來帶動整部電影敘事、賦予影像意義的《華氏九一一》,則顯然不給觀眾太多「漂流」的感覺,它更像是被小遊艇拖著跑的滑板沖浪。

《華氏九一一》是一部邏輯清楚,但充滿犀利嘲弄與個人主觀偏見的紀錄片,乍看之下,它像是一部超長的政治抹黑宣傳片,目標就是美國現任總統(我也希望只有這一任,不過看來希望渺茫,真是謝謝賓拉登,我更相信布希跟賓拉登家族的「關係」了)喬治W布希。就這部片在美國及全世界引起轟動而且帶動起熱潮的程度來看,實在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由自由派人士拍的電影,而且會對這樣一部電影熱情支持的,當然也是一批主張反戰、要求和平的自由派。

在一般邏輯裡,保守派、極右派的人,才會對簡單化約、教條式、仇恨心態的作品感到熱情,明明該是心胸開闊、強調包容平等、質疑威權的自由派,怎麼會乖乖地跳進這個大圈套裡呢?

《華氏九一一》開始於2000年總統大選的爭議,拉出了布希總統當選道德性與治國能力的不足,而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讓他突然變成了全民愛戴的「戰爭總統」,他也果然發動了兩場戰爭,其中一場,我們到現在還不知道除了「帝國主義侵略」之外,有任何在道德上站得住腳的理由。

如果只是看了前半部,我們所得到的,或許只是過癮的謾罵,那確實是充滿狂飆快感的,導演麥可摩爾以他驚人的資訊蒐集能力,佐以他聽來溫和其實句句鋒利的評論與組合,簡直把布希一階一階地直往地獄底層送。這一切的邏輯太流暢完美了,雖然喊爽,但心裡卻悄悄發出了疑問:真的是這樣嗎?

就在這個時候,麥可摩爾又將他的鏡頭帶回到他所出生的美國中西部小鎮,一個貧窮、充滿失業人口的地方,這兒也正是美軍最容易募得兵源來維持伊拉克戰爭的地方。我們隨著他來到了一個家庭,有個男孩在遙遠的地方,因為一場不知為何而戰的戰爭,失去了生命。摩爾把原本咄咄逼人的強悍與銳利的機鋒收了起來,焦點縮小到這個城鎮裡,每日需要與生活戰鬥的平凡老百姓身上。他們被灌輸恐懼與危機一直存在,他們被鼓吹換上軍服入戰場,他們相信政府正在打一場關係美國前途的戰爭,他們以為從軍後的未來有政府擔當...然後他們離開家人,衝向前線。

看著那個母親的哭泣,我幾乎完全無法控制地掉下眼淚,麥可摩爾的鏡頭是那麼煽情、那麼有魔力,讓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然後我們又看到了摩爾重拾他「追追追」的顧人怨纏人功力,來到國會山莊,騷擾那些支持戰爭的議員們,要他們簽署,讓自己的孩子上戰場,為美國安全而戰...想當然,碰了一鼻子灰。

那不只是一場為了國家安全而戰的戰爭,也不只是一場為了石油利益而戰的戰爭,其實它是一場殘酷的階級戰爭,總統看似對外宣戰,其實要對抗的,是國內被矇蔽的百姓們。這一切不只是一場惡夢,而是自古以來不變,統治者駕馭被統治者的神奇權炳:貧窮、恐懼與承諾。

和《科倫拜校園事件》一樣,麥可摩爾的《華氏九一一》要批判的,當然也不只是布希。換掉了布希,還是會有下一個統治者,結束了一場戰爭,還是會有另一場應勢而起的殘殺,正因為要對抗的東西是如此龐大無形(並不是賓拉登或蓋達組織,也不是布希與共和黨,這世界的殘暴與變態遠不止於此),所以,我們才會充滿了深沉的無力感。

在麥可摩爾第一人稱的主觀引導下,我因為那精心鋪排的「證據」與犀利的辨證而痛快大笑、而憤恨咒罵,我也因為那飽含情感、充滿煽動性的畫面,而淚流滿面、不可自抑。直到最後我才發現,我的尖笑、我的憤怒、我的淚水、我的疑惑,全都來自於那股「我改變不了世界」的無力感,那種痛是極端虛無、極端深沉的...

所以我選擇相信摩爾前半段對布希無情謾罵,因為對我來說,那是比較不那麼殘忍的選擇。

台長: 牛頭犬
人氣(2,66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文學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大師的妒意
此分類上一篇:同志文學作家霍林赫斯特贏得2004年布克文學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