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3-09 16:34:36| 人氣2,7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舒伯特;八重奏曲F大調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究竟用多少樂器演奏的音樂是屬於室内樂曲,而多少以上就算是管弦樂曲,回答這個問題很麻煩。如果説弦管各樂器都只有一個人演奏,就算是室内樂曲,那加進幾個敲擊樂器,怎麼就成為管弦樂曲至於「十重奏曲(Dectet)」,實在就搞不清楚該分類到什麼音樂。不過,室管弦樂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 - 1951)以後,可以説是現代的概念,因此至少對以前的音樂,可以説「室内樂曲的一般界限是八重奏曲(Octet),勉強可以延伸到九重奏曲 (Nonet)」。

如果這種想法是對的,那麼這次要談的八重奏曲,大概就是最大規模的室内樂曲。實際上,浪漫主義以前的音樂,規模比這更大的室内樂曲極為有限,而較大編制的室内樂曲如七重奏曲、八重奏曲,也多為樂音樂而較少名曲。在舒伯特以前,能想到的只有貝多芬的七重奏曲降E大調作品20,在他以後則只有孟德爾頌的弦樂八重奏曲降E大調作品20(這兩曲的調性與作品編號竟一樣!)。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洪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等作曲家也發表過多首這一類大規模的室内樂曲,但也許召集這麼多水準的演奏者較難,因此演奏機會較少。作曲家對這種演奏機會較少的音樂,也提不起興趣譜作,這就難怪作品數量就少了。

舒伯特與孟德爾頌的八重奏曲,在作品數甚少的這個範疇中還能保有名曲的地位。不過兩者的作品,在配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演奏舒伯特的八重奏曲,需要用到管樂器,但演奏孟德爾頌的,則只用到弦樂器。用的是4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這剛好是一般弦樂四重奏的倍數。因此,要以孟德爾頌的八重奏曲比較舒伯特的一首並不恰當。倒是比較接近貝多芬早期的七重奏曲。

其實,此曲與貝多芬的七重奏曲很有因,因為委託作曲的伯爵,要他寫一首「像貝多芬七重奏曲那樣的作品。」舒伯特一方面是對貝多芬的尊敬,另一方面為滿足伯爵的這種願望,就很忠實的依貝多芬七重奏曲的模式寫成此曲。貝多芬的七重奏曲使用的樂器是單簧管、低音管、圓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7件,舒伯特的八重奏曲所使用的樂器,只是再加1把小提琴(第2小提琴)而已。首演時由伊格納茲‧舒班齊希(Ignaz Schuppanzigh 1776 – 1830)擔任的第1小提琴聲部,需要高度演奏技巧。

就樂章數來説,兩者都具有6個樂章,樂章安排,除第3樂章與第5樂章互調詼諧曲與小歩舞曲的位置外,兩者的第1樂章都是附有序奏的快板,第2樂章徐緩樂章,第4樂章是變奏曲,第6樂章是附有序奏的快速音樂。很明顯的,兩者非常相似。

這種樂章架構,會令人想到莫札特時代嬉遊曲風格的樂音樂,事實上貝多芬的作品就有濃厚的這種性格,而舒伯特的作品則超越這種性格,充實内容而成為可以在音樂會上演奏的音樂。不過,以其樂章數之多,演奏時間之長來説,也難免被認為與「小夜曲」、「嬉遊曲」等音樂的關聯較多。

舒伯特在1824年3月譜作「八重奏曲F大調」D. 803,委託譜作的是當時有名的單簧管演奏者菲迪楠度‧托羅伊亞( Ferdinand Troyer)伯爵。此曲在弦樂四重奏曲「羅莎蒙德」「死與少女」同一時期創作,是代表他成熟期的傑作之一。不過,其他兩曲採取小調而含有哀傷或悲愴感,這首「八重奏曲」則表現出舒伯特明朗、暖又柔和的一面。

1樂章:慢板─快板─更快(Adagio – Allegro – Più allegro) F大調,4/4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kSIUutC-Fqg  
第1樂章有18小節沉重的慢板序奏,好像作曲者慎重告訴聽者「這不是通常的
樂音樂」。在第2小節,小提琴就奏出在整首樂曲中擔任很重要角色的付點音符節奏的動機,令人預感這是一首大曲,也是一首有計劃性架構的作品。這個動機馬上被單簧管承接下去。

到了快板呈示部後,這付點節奏即刻形成第1主題。第2主題也從同一素材衍生在小調上,隨著活潑的節奏進行。由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模倣下去的樣貌,真有巧妙的色彩感。尤其由圓號吹響的這個動機,雄壯得像是在阿爾卑斯山谷中的回響。

發展部也寫得很仔細,可以看得出作曲者把樂色彩去除的認真態度。也許由於第2主題的發展佔了很大比重,因而小調的進行較為顯目,其充滿哀傷的感情會打動人心。音樂大致都採用交響曲風格的手法,發出只用弦樂器的室内樂無法表現的色彩。

2樂章:慢板(Adagio)降B大調,6/8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9zmSvumyuxk
單簧管所奏出的主題,會令人想到莫札特後期的單簧管音樂,那枯寂的韻味,釀造令人著迷的氣氛。
那淡淡的,又淡淡的寂寥的淡雅色彩染邊整個篇幅,畫出美麗的樂章。

3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中間樂段─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 Trio – Allegro vivace) F大調,3/4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kjVzaqtWIvQ
付點節奏在這樂章也擔任循環主題的角色。詼諧曲部分活潑跳躍,C大調的中間樂段則較為平穩,釀出穩重的氣氛。

4樂章:行板與變奏( Andante  and Variations):略快一點─慢一點(Un poco  più mosso – Più lento) C大調,2/4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eHvOyXCyhJ0
第4樂章行板的變奏主題,好像是移用舒伯特自己在1815年創作的音樂劇「沙拉曼卡的朋友們」(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第2幕中的一首愛的二重唱「存在明亮的樹下」("Gelagert unter'm hellen Dach der Bäume")。舒伯特常常在器樂曲中移用歌曲的旋律。這主題像鋼琴五重奏曲「
魚」的主題那麼可愛。主題之後,有7段變奏曲與尾聲。這些變奏大都像楚楚動人的少女的微笑,唯有第5變奏轉為快速的小調音樂。這一段與前後平穩的音樂比較,顯得很有迫力。尾聲部也是和的音樂。

5樂章:小歩舞曲( Menuetto)。稍快板─中間樂段─稍快板─尾聲(llegretto – Trio – Allegretto – Coda)。F大調,3/4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4emsPeYM1sM
第5樂章的小歩舞曲承繼上樂章好像要消失的氣氛,開始得輕鬆而不引人注目。這樂章的性格像是變奏曲與終樂章間的橋樑,既不精密也沒有什麼衝擊力,但以讓人舒暢的語法調整聽者的心情。

6樂章:極為行板─快板─極為行板─極為快板(Andante  molto – Allegro – Andante molto – Allegro molto),f小調─F大調,4/4─2/2拍子。
(New Israeli Ensemble) https://youtu.be/V-W29GAuzJ8
終樂章也附有令人想起第1樂章的深遠的行板序奏。從這一點也知道這首作品以交響曲為目標,而不是嬉遊曲。貝多芬七重奏曲的終樂章是急板,但舒伯特的八重奏曲則為較有穩定氣氛的快板。不是瘋狂的騷動,而是高雅的樂章。第1主題有震音效果,第2主題則明朗。從這些主題,也能得知這樂章的性格。不過,在樂章將結束處會回憶行板序奏,而且一口氣把速度加快到極為快板,因此有戲劇化的結尾。
此曲中所看到的,決不是同時期所譜作的弦樂四重奏曲「死與少女」那種覆蓋全樂章的陰鬱情緒,而是一種歡樂心情,還是留有
樂音樂的餘暉。

1824年,舒伯特曾告訴朋友他正在著手譜寫一首新的「大交響曲」。就現存的作品來説,我們找不到在當時譜作而可稱為「交響曲」的音樂,因而猜測這首八重奏或「奏鳴曲C大調『大二重奏』」D.812,就是1824年他所謂的「大交響曲」或是其另稿。這兩首作品都是完整的獨立音樂,但都有交響曲的性格。因而也有人推測舒伯特在早些時候規劃寫一首交響曲,後來放棄計畫,寫成這兩首中的一首。

現在我們已知道舒伯特所提到的是「C大調交響曲『偉大』」(其實應該翻譯為「大C大調交響曲」)。他在1824年3月31日寫給朋友的信中很清楚的説,「已經完成『八重奏曲』」,「擬以同樣的方式走向大交響曲」。他這種説法,可以看做是在宣示八重奏曲與大交響曲,除了都有「很壯大」的曲趣外,沒有什麼關連。

Janine Jansen & Friends )https://youtu.be/O52r9_bXWBw 

Waldegrave Ensemble)https://youtu.be/z8vHvh7YhVU 

台長: 雲翁
人氣(2,732)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室內樂曲 |
此分類下一篇:舒伯特:鋼琴五重奏A大調「鱒魚」與歌曲「鱒魚」
此分類上一篇:浦契尼:弦樂四重奏曲「菊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