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8 17:38:11| 人氣6,0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布魯克納:交響曲第4號降E大調「浪漫」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是奧地利的作曲家。他誕生那一年,貝多芬寫交響曲第9號「合唱」,舒伯特寫弦樂四重奏曲「死與少女」。

布魯克納誕生在林茲近郊的小鎮安斯菲爾登(Ansfelden),父親是學校校長兼管風琴演奏者。他在幼年期就顯示音樂才能,10歲時就能夠代父在教堂演奏管風琴。1835年春天(11歲),他到另一鄰近小鎮赫爾辛格( Hrsching)從風琴家懷斯(Johann Baptist Wei゚)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學習以持續低音為基礎的管風琴演奏法與音樂理論。在這時期,他也有機會聆賞海頓的「創造」、「四季」,莫札特的彌撒曲等傑作。12歲父親去世,他就到聖弗洛里安慈善機構當合唱男童。奧地利豐饒的大自然與莊嚴華麗的巴洛克樣式教堂風琴與合唱聲響,成為音樂家布魯克納的心靈的故鄉。布魯克納終其一生是謙誠的羅馬天主教徒。這些因素,使他的音樂總是有管風琴音樂的風韻。

布魯克納特別致力於交響曲與合唱曲的創作,合唱曲「感恩頌歌」(Te Deum)有時被認為是後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所寫宗教曲的最高峰。他的交響曲作品都需要很長的演奏時間(這一點常與馬勒相提並論),而且時常有版本問題。同一個編號的交響曲,經常有好多個版本,而且版本之間,常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欣賞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一定要注意其版本。他也常被認為當時與布拉姆斯對立的作曲家。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為什麼有那麼多版本?
第一是作曲者本人修改。在許多時候,布魯克納在完成作品後,基於種種理由常常加以修訂。其中有小修改,也有大變更。
第二是弟子們插手。每次出版布魯克納的樂曲時,多由他的弟子們插手修改。其規模因曲而異,細碎修改與大規模更動都有。後來校訂出版的「原典版」,就已查明弟子們插手修改部分,慢慢予以剔除。
第三是諾瓦克(Leopold Nowak)更動哈斯(Robert Haas)版。當初,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由哈斯主辦原典版校訂工作。戰後這工作改有諾瓦克主辦。諾瓦克不贊同哈斯校訂的一部分態度,因此重新辦理校訂。於是產生「哈斯版」與「諾瓦克版」兩種原典版。

初版樂譜
一般都把第1次出版的樂譜總稱為「初版」。大多由弟子夏克(Franz Schalk)兄弟、烈威(Ferdinand Lwe)等人校訂或修改,到了原典版出版後,漸遭淘汰。近年來,對這種淘汰行為覺得做得太過份而有重新評估的趨勢。這種初版樂譜有時被稱為「改訂版」甚或「竄改版」,其中對布魯克納去世後才出版的交響曲第5號與第9號,修改程度很極端。

第1次全集版(哈斯版等)
國際布魯克納協會為了要去除初版樂譜被弟子們修改的部分,由哈斯等人校訂樂譜,以「原典版」再次出版。這次出版的樂譜稱為「第1次全集版」或「哈斯版」。只是這校訂工作,因與納粹德國有協作關係,以致在第二次大戰後,哈斯被逐出國際布魯克納協會。這時,還有不少作品沒有留下校訂譜。交響曲第3號就沒有「哈斯版」。後來由繼承哈斯意思的弟子們出版「艾沙版」。因此在「諾瓦克版」出版以前,演奏交響曲第3號大都使用「艾沙版」。

哈斯的工作後來由諾瓦克承接,而諾瓦克認為哈斯的校訂態度,有一部分太過主觀。

第2次全集版(諾瓦克版等)
第二次大戰後,國際布魯克納協會讓諾瓦克繼續校訂工作。其目標是把布魯克納的所有創作形態全部出版。哈斯校訂過的作品,也全部重做,重新出版。這次出版的樂譜稱為「第2次全集版」或「諾瓦克版」。交響曲第3、第4、第8號等很早就有改訂的樂譜,也分別校訂出版,第3號甚至於有3種。就這一部分來說,哈斯版的問題都解決。為了區別這些版本,常分別稱為「第1稿」「第2稿」等。在諾瓦克之後,還有謝恩崔拉(Hans-Hubert Schnzeler)出版交響曲第5號與第9號的校定版。1990年以後,諾瓦克的工作由下一代的音樂學者承繼下去,到現在為止,經常有校訂版、異稿版出版,交響曲第9號的終樂章完成版出版後,還不斷有意見,出版改訂板。對於布魯克納稿的複雜,真是未有止境。

交響曲第4號降E大調「浪漫」(Die Romantische) WAB 104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構築在德國奧地利的傳統上,並強烈受到貝多芬交響曲第9號與後期弦樂四重奏曲,以及舒伯特音樂的影響。然後在這種基礎上,展現出他自己的特徵。代表性的特徵有二,一為風琴式的想法。這是由於他10歲就演奏風琴,並以風琴家踏入音樂世界。具體來說,他在低音部多用持續低音做好基礎,常用齊奏呈示主題,也常用齊奏反復音形釀造高潮。

另一個特徵是受華格納影響的管弦樂法。例如銅管樂器的用法,木管樂器當中雙簧管用在較低的音域,反過來把單簧管使用在較高音域等。這些用法,就創造布魯克納那種樸素厚實的音樂。

在交響曲第4號誕生以前,布魯克納已譜作5首交響曲,其調性是f小調1曲,d小調兩曲,c小調兩曲,這些看來都是貝多芬比較喜歡的調性。他到第4號才譜寫大調的交響曲。貝多芬則先寫4首大調的交響曲後,到第5號才使用c小調。兩人在調性的使用方面,剛好成對比。

交響曲第4號也有很繁雜的版本問題,本文不再繼續討論,有興趣讀者,可參閱\plain英文版維基百科「Symphony No.4 (Bruckner)」條。(有關版本問題,維基百科日文版也很詳盡。請參閱\plain「交響曲第4番(ブルックナー)」條)。比較為人熟悉的版本有1874年稿、1878年稿、1880年稿等,下面的說明,是根據1880年諾瓦克版而寫。此曲於1874年完成第1稿,標題(副題)為「浪漫」。在第1樂章由法國號呈示的主題有美麗旋律與活潑節奏,這種曲趣遍及其他樂句,其演奏時間在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當中算是不太長,因此較受人歡迎。副題「浪漫」(Die Romantische)在出版的樂譜上看不到,因此是否為布魯克納本人所命名無從確知。不過,據説布魯克納自己向弟子們說明此曲的性格很浪漫,因而有此名。然而此曲絕非是一首標題音樂。

此曲的首演日期因版本而異,1874年稿的首演是1975年9月20日在林茲,韋斯(Kurt Wss)指揮;1878/80年稿的首演是1881年2月20日在維也納,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1888年稿的首演是1888年1月22日在維也納,李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第1樂章 躍動的,但不要太快(Bewegt,niehtzu schnell)
(Eugen Jochum指揮,漢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GrbNFlm_Oo0
(Otto Klemperer指揮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http://youtu.be/9_g22ES8ESw

降E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有3個主題。樂曲一開始,弦樂器以微弱聲音(ppp)的顫音刻出降E大調主和弦。這是被稱為「布魯克納開始」的樂曲開始方式,有時也被稱為「布魯克納霧」或布魯克納的「原始霧」。這是布魯克納常用的手法,所釀出的氣氛,會讓人連想到樹葉茂密的森林中的陰暗濃霧。然後,法國號獨奏在弦樂器的顫音上,奏出悠然的第1主題,不久,由長笛與單簧管承繼下去。布魯克納他自己說,這是表現市鎮的公所,在早晨宣達一天開始之號角聲。由法國號呈示的第1主題,只是單純的5度跳躍音形,這音形是統一全曲的重要動機。5度音程的回轉音程為4度音程,全曲重要的地方,就會出現這5度與4度的音形。例如在第2樂章由大提琴演奏的主題,也以這5度下降音形開始。也許,一般都不經心的聽這首音樂,其實各樂章都使用這音形,給全體一種統一感。

還有一個統一全體的音形,那就是「2+3連音符」這種很有特徵的節奏動機。(參閱譜例)。這種節奏,會出現在第1主題與第3主題。(布魯克納的奏鳴曲式,常常出現第3主題,這是他的特徵之一)。這種節奏被稱為「布魯克納節奏」。
第1主題進行到「更慢」(langsamer)處,就會在長笛、法國號、弦樂器上聽到「布魯克納節奏」,逐漸擴及各樂器,並以全合奏達到最強音的高潮。這第1主題在全曲中到處出現,有循環主題似的性格。



第2主題是降D大調,出現在弦樂器上,有小鳥啘囀似的節奏,與穩定的表情。內聲部的中提琴奏出主題旋律,第1小提琴加入很輕快的助奏,大提琴與第2小提琴也奏出對位旋律,整個音樂有室內樂曲似的美麗氣氛。布魯克納說明在這裡的第1小提琴的音形是山雀的叫聲。第2主題以降G大調加強印象,反復進行發展高揚後,降B大調的第3主題以齊奏豪放出現。在這裡又出現布魯克納節奏。聖詠風格的樂句擋住第3主題後就進入小尾聲,第2主題靜靜的回來。小提琴演奏半音階下降動機,定音鼓與小號弱奏當中結束呈示部。

在發展部,先以第1主題為中心發展,逐漸顯現粗獷的氣氛。不久莊嚴的合唱曲風格的合奏登場,慢慢轉為明朗的氣氛而進入再現部。在再現部大致照樣再現主題,尾聲由第1主題構成。
布魯克納的特徵與美麗旋律,巧妙的融合成易近而明朗快活的第1樂章。

第2樂章 幾乎是稍快板的行板 (Andante quasi Allegretto)
(Eugen Jochum指揮,漢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TWcxnruwIpg  
(Otto Klemperer指揮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http://youtu.be/YF-g1peuH_s

c小調,4/4拍子。這個樂章有人認為是採用A-B-A-B-A-尾聲的輪旋曲式,但由於第2次出現A時,又像是在發展主題A,看起來可以說是發展部,然後是再現部與尾聲,因此也有人認為是採用自由的奏鳴曲式。
在小提琴與中提琴的伴奏下,大提琴奏出第1主題(輪旋主題)。這主題與第1樂章開頭的5度跳躍完全一樣,而主題後半有附點節奏的動機,這動機在後面會有很大的發展。這樂章轉入小調,漂浮着有點悲傷的情緒。
在全休止之後,進入「稍為減慢」(etwas langsamer)的第2主題出現在中提琴,其後半段,會聽到單簧管或長笛奏出的小鳥呢喃聲。

雖然是交響曲的第2樂章,但這裡的第1主題與第2主題都是以弦樂四部呈現,很有室內樂曲的味道。第1主題回來,顯出對位法風格發展(發展部)。這部分很短。在再現部,兩個主題依式再現,雙簧管還提出新的動機。最後第1主題出現時,形成很大的高潮,等高潮回穩後,樂曲進入尾聲而穩定結束。

第3樂章 詼諧曲。快動的─中段。不要太快,絕不要拖(Scherzo. Bewegt - Trio. Nicht zu schnell, Keinesfells schleppend)
(Eugen Jochum指揮,漢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m1S73sanu0I
(Otto Klemperer指揮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http://youtu.be/ikhrednYplA

依1878年稿 (即1878/80年版) ,詼諧曲部分是降B大調,2/4拍子。速度記號是「快動的」(Bewegt)。是A-B-A的3段體,不過在B的部分把開頭由法國號呈示的主題澈底發展,因而可視為奏鳴曲式的發展部,但又沒提出清楚的第2主題,以及從調性的架構來看,其曲式不能算是正規的奏鳴曲式,只能說是3段體。詼諧曲主題中,很清楚的可以聽到「布魯克納節奏」。這段詼諧曲俗稱「狩獵詼諧曲」,像是白馬騎士在奔馳的生氣勃勃的樂章。

中間樂段是降G大調,3/4拍子。速度記號是「Nicht zu schnell, Keinesfells schleppend」。詼諧曲部分是狩獵的音樂,而中間樂段則是農民舞曲,木管樂器群展開鄉村風格的悠然音樂,這與詼諧曲成對比。然後小提琴奏出主旋律,由降D大調開始,轉入降A大調,再轉A大調,更轉降B大調。這安穩而充滿憧憬的音樂,有好多美麗的轉調。在木管樂器上再現舞曲主題後,經全樂器休止而回到詼諧曲。

1874年稿的第3樂章詼諧曲,則是完全不一樣的音樂,詼諧曲部分是降E大調,3/4拍子,「非常快速」(Sehr schnell),中間樂段是降A大調,3/4拍子,「同樣速度」(Im gleichen Tempo)。其他樂章也有不少異點。

第4樂章 終樂章 快動的,但不要太快(Bewegt, nicht zu schnell)
(Eugen Jochum指揮,漢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Kr92njl4bOk
(Otto Klemperer指揮科隆廣播交響樂團)
http://youtu.be/Ekg-iFNYkJY

降E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有3個主題。是全曲當中規模最大而雄壯的樂章。
不過,論小節數是第1樂章最多,但演奏時間則第4樂章最長。

開頭處有長達42小節的序奏,大提琴等低音弦一直保持屬音。暗示終樂章第1主題的動機,出現在這屬音上面,也會回顧第3樂章詼諧曲主題。音樂逐漸緊張高揚,到第43小節,銅管樂器有力的合奏噴發第1主題。在此,「布魯克納節奏」(2+3連音符)大量出現在第1主題。不久,第1樂章的第1主題改變形式再次登場。

第2主題開始於第93小節,有c小調與C大調兩個曲趣。前者主要由弦樂器悠然演奏,很有室內樂曲的氣氛。後者則出現在木管樂器上。第3主題開始於第155小節,強烈的6連音符打斷第2主題的進行。在183小節進入安靜的小結尾。序奏回來後,進入第203小節開始的發展部。在發展部依第2主題、第3主題、第1主題的次序發展,之後就依式進入再現部再現主題,但第3主題不會再現。尾聲部開始於第477小節,速度大為減慢,弦樂器群奏出6連音符的顫音,逐漸高昂的長號3重奏以此為背襯,奏出教堂讚美詩般的虔誠旋律。法國號承繼下去,最後高歌第1樂章第1主題結束全曲。


(Sergiu 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BjFk8w9MY2o  (全曲)

(Claudio Abbado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youtu.be/gcBg-tXn0fs  (全曲)

台長: 雲翁
人氣(6,067)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法朗克:交響曲d小調
此分類上一篇:李姆斯基-柯薩可夫:交響曲第2號「安塔爾」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