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12 17:09:53| 人氣15,68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威爾第與華格納-特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2013)年過200週年生日的威爾第與華格納,都有傲世的歌劇作品(華格納最後不認同歌劇的作法,自己另立形式稱為「樂劇」),各有各的支持者,各有各的特徵。兩人在各自的活動範圍內累積成績,最後都在歌劇史上建立一座雄壯的里程碑。威爾第很討厭德國音樂,有時對代表德國音樂的華格納表現敵對心,但還是承認華格納有這一方面的才能。18832月接到華格納逝世的惡耗時,他寫給李柯第的信上說:「可悲,可悲,可悲!華格納去世了。昨天在信函中看到這消息時,怎麼說,混身慄然。不必議論,一位偉人走了!他在藝術的歷史上,留下非常強力的刻痕。」

 

威爾第的魅力

威爾第的歌劇有許多特色,下面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幾點:

傾向男中音
威爾第是很頑固的歌劇匠!他是澈底屬於劇場的人物,是一位創作歌劇專家,跟出眾的劇本作家共同提供許多傑出的歌劇給大眾。他的作品或許是全球上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他依照義大利歌劇傳統,並配合劇場舞台譜寫音樂。

華格納為了要表現自己的哲學與文學論,不斷寫作不知什麼時候會上演的劇本。威爾第則不然,他接受劇場給他的劇本,一步步作曲,意見相左就與對方議論,想辦法達到上演目標。他想要達成「戲與音樂合一」,而他的歌劇內容始終是現實的人間戲劇,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話與傳說。

在威爾第的時代,歐洲正在動亂之中。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生活在義大利獨立運動正興旺時,因此他的作品是愛國情愫的產物,正好投入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心懷。

然後『拿布果』(Nabucco)(1842)中希伯來人懷念祖國的合唱「去吧,我的思念,乘着黃金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http://www.youtube.com/watch?v=UCGbNVbJr-Q),這首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威爾第歌劇的大部分都以男性為中心展開,這可能就是有這種時代背景。他的戲劇的中心人物是男中音,而避開帥哥男高音。他想使用男中音得到多樣化的表情、豐富的激情與強有力的表現。

多元化的女高音
威爾第運用的女高音具有多元性。

『命運之力』(La forza del destino)(1862)裡的雷歐諾拉需要花腔技巧,『茶花女』(La traviata)(1853)的薇奧蕾塔是抒情女高音,『阿依達』(Aida)(1871)中的阿依達與『奧泰羅』(Otello)(1887)中的黛絲德蒙娜則需要抒情而莊嚴的女高音(soprano liricospinto)等等,其需求範圍很廣。這些角色,都是被命運翻弄的女性,其境遇都站在弱勢一方,卻有忍受其命運的熱情與強烈意志。這好像是代表威爾第的女性觀。

華格納則把女性視為救濟,只有女性犧牲自己,才能收拾惡運殘局。

重視合唱、重唱
在作曲方面的特色,是重視合唱、重唱。從前的義大利歌劇,合唱、重唱只有填補和聲的功用。威爾第強烈襯托出個個的性格,運用他獨自的手法發展合唱與重唱。威爾第的音樂有力又簡潔,而支持其簡潔的是和聲技法、音響運用與美麗旋律。欣賞威爾第歌劇,合唱與重唱是很大的重點。其最有名的例子是『弄臣』第3幕的四重唱。(12曲:黎果雷特,吉爾達,瑪達蕾娜與公爵的四重唱,請參閱本台「威爾第:歌劇「弄臣」3幕」一文)(http://www.youtube.com/watch?v=5xVobL-I8oo

至於合唱場面則到處都是。這種場面,常以協奏曲風格(concertato)表現。以這種風格寫作的歌劇,常有獨唱者與合唱,以及獨唱者與管弦樂的對比表現。威爾第的歌劇,自從初期的作品到最後的『法爾斯塔夫』,都有這種段落,而這也成為他作品的特色之一。聽這種段落,是一個很大的樂趣。

例如在『馬克白』當中,丹干王被弒殺之後,民眾驚嘆之場景。在場人物唱出「我們的命運會變成怎麼樣?」開始時民眾若寒蟬,先是由獨唱者以無伴奏歌唱,然後合唱逐漸進來,最後管弦樂響起而形成大高潮。威爾第以這種手法扣住聽眾之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yxeZkEDo4)(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k0w1g8cTo

管弦樂的處理
他的管弦樂的處理方法與戲劇的進行保持密切的關係,而不是只奏出旋律。譜寫的手法也讓歌手自然認出樂音,這一點在創作歌劇時是很重要的一點。

聲部的處理
他的歌劇聲部的處理方法,讓各聲部發揮其效果到極限。例如讓主角上場後,在對主角最有效果音域寫他要唱的音樂,以利聽眾得到強烈的印象。這是澈底知道聲音效果的作曲者刻意安排的結果。

在『茶花女』中的「飲酒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NcKdnkGBSgA)與薇奧蕾塔在第1幕宴會結束後的第1首劇唱與詠嘆調「心中的人兒」(http://www.youtube.com/watch?v=nl3WTZAt63E是如此在『阿依達』中的「聖潔的阿依達」亦復如此http://www.youtube.com/watch?v=l_eWsuMekSw)。

對歌手來說,這是展現自己的得意時刻,但也是很辛苦的時刻。

歌劇架構
威爾第注意到歌劇架構問題與演技,在總譜上註明音樂與演技的密切關係。這種關係在「演出時留意點」上面也寫明,而仔細研讀總譜,當然也可推知各角色的配置與動作。因此,經常請舞台經驗豐富的皮阿韋(Francesco Maria Piave1810 - 1876)等人寫劇本,而決不直接把原著轉為歌劇。

主角的特色
威爾第歌劇的主角,許多是生活在社會邊緣,不能公然出現,經常吃虧的人物。例如駝背的丑角(『弄臣』),受人唆使或輕蔑的印地歐(『阿提拉』(Attila)),娼婦(『茶花女』)等。這些人物在當時的戲劇或歌劇中,不會當主角上場,但威爾第對他們有強烈的連帶感,描繪出「人的尊嚴」。

放棄號碼歌劇
到了後期,威爾第放棄向來的號碼歌劇(劇中各首樂曲都有編號,各曲間會有停頓。)的架構,採用類似華格納的通作歌劇(劇中各曲沒有編號,音樂自始至終不停頓。)形式。威爾第常被認為受華格納的影響,但那不是模仿華格納的理論與美學。他得到華格納的理論書籍與論文之後,自己加以研究,結果發現華格納的理論與他自己義大利式的作品不相容。威爾第似乎認為義大利是聲樂的國土,德國是器樂的國家。他的音樂,在任何時候都不可沒有輝煌的「歌」,那是義大利音樂家的驕傲,而他繼承了這個傳統。

有人評論『阿依達』受華格納的影響時,威爾第曾經說:「聽眾不要介意音樂用什麼風格寫成的。歌劇寫得好就喝采,否則就喝倒采,就這樣而已。音樂沒有義大利風格、德國風格、土耳其風格。有的只是音樂。」

 

他徹頭徹尾是歌劇作曲專家,不斷提供音樂給聽眾。他的一生堅實誠心,貧困之後失去妻兒,忍耐悲痛管理農園,自稱「低地的農民」,晚年與朱塞佩娜‧斯特雷波尼一起過平靜的生活,並創作晚年的作品。他在最晚年創造的畢生最高的作品是「音樂家休息之家」,這是音樂家的老人院,現在還有退休的音樂家,在這裡安靜的渡過餘生。

                

華格納的魔力

華格納的音樂是毒藥!華格納迷們都說:「被華格納的作品著迷了,就會覺得別的歌劇太無聊,無法卒聽」。為什麼?下面試探華格納作品的特色。

華格納繼承德國國民歌劇的傳統,再把它改革發展,創造出「樂劇」。本來,歌劇盛行於義大利,他是讓德國歌劇突現在音樂史上的人物。

德國歌劇,向來就在劇中含有普通道白,也就是採用音樂劇的要素(最有名的德國音樂劇,大概是莫札特的『魔笛』吧)。華格納自從『黎恩濟』以後,放棄這種要素,脫離號碼歌劇的舊形式,新創主導動機、無限旋律、使用如說話的歌唱等手法,強化劇本的戲曲性,把「歌劇」改為「樂劇」。

下面說明華格納使用的各種手法,而這也正是需要注意的他的特色。

主導動機Leitmotivleading motive
所謂「動機」(Motive),是形成樂曲的最小單位,是一段旋律片段,或是音形,而它本身就有獨立的曲趣或意念,並由幾個音符或休止符以很有特徵的方式相連而成。通常1個動機由兩個小節形成,並包含在主題裡頭。下面譜例是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第1樂章開頭的旋轉,其中包含有名的「命運動機」。這段旋律由兩個形狀相同的動機組成。

       

主導動機是華格納的基本作曲技法,指代表某一特定人物、地方、事物、意念等的「動機」。不過主導動機總是隨著場面自由變換節奏與音程等,並不是一成不變。其種類也很多,有「愛之動機」、「女武神之動機」、「戒指之動機」等不一而足。

這種主導動機手法在莫札特的『唐‧喬凡尼』也可以看到,但在全劇一致、貫穿首尾運用的,華格納是頭一位作曲家。

無限旋律(Unendiche Melodie)、如說話的歌唱(Sprechgesang
「無限旋律」一詞,是華格納在他所著『未來藝術』(1860)一文中提出來的概念。在此以前的傳統義大利歌劇,由詠嘆調、二重唱、合唱等歌曲,與連接這些歌曲的宣敘調構成。而這種形式的歌劇,一開始就賦予各曲編號,因而稱為「號碼歌劇」。

華格納覺得,這種形式會讓每一首音樂分離而不聯貫,因此使用無限旋律、如說話的歌唱(有歌唱與敘述兩方的性格)等手法,讓全體歌劇成為一首大曲。

所謂無限旋律的樣式,是樂音不斷暢流,無限制發展的形式。旋律不斷成長、糾纏融合、並且盡量避免以主和弦終止。這也是要讓全體歌劇成為一齣戲劇的主張所致,除非戲劇結束,不會讓音樂單獨結束。也就是說,即使場景變換,只要不到劇終,音樂就延棉不斷。

採用前奏曲
從『羅恩格林』開始,華格納採用前奏曲來替代以前的序曲形式。

一般認為,華格納可能覺得義大利方式或法國方式的序曲,在整齣歌劇中,佔據太重要的地位,因此改用更簡潔而內容清楚的前奏曲。然而華格納的前奏曲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演奏時間。

劇本
華格納自己寫歌劇劇本。幾乎所有近代歌劇的台詞,都使用腳韻的詩詞,而華格納覺得這會使語言本身的韻律與音樂不自然,因而在『崔斯坦與伊索德』使用頭韻與腳韻雙方,以求新的表現。這一點只有自己寫劇本的華格納才能做得到。不過,對不懂德語的聽者來說,無法瞭解這是怎麼一回事。

和弦
華格納的作品使用非常多的半音階與異名同音,這與無限旋律的特性有密切關係。他徹底探究和弦的表現能力,發展到即將使調性崩潰的邊緣。咸認為這導致現代無調性音樂之產生。『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中使用的「崔斯坦和弦」很有名。(請參閱本台「華格納:「愛之死」-自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一文)。

 

華格納建造只上演他自己的樂劇的拜魯特音樂節劇場,想把劇場當做「寺院」,把自己當「祭司」。然後認為彙集在劇場聽他樂劇的王公貴族們是「信眾」,上演的作品是「神聖的儀式」。心裡想這種事情,又能將之付諸實行的人並不很多。

一開始時,華格納好像考慮在萊茵河畔找個地方蓋劇場,只上演樂劇一次,讓崇拜他的人免費進場觀劇,之後就把劇場燒毀。據說資助華格納的路特威希二世,也要在他死後,把自己建造的新天鵝城爆破。真是不平常的人聚在一起。

他的音樂的普遍性主題,是因愛(或死)而得到救濟,其題材常常不是歷史上的事件,而是神話故事,以便表現象徵性事物。神話的世界比較單純而容易表現,但由愛情來救濟靈魂,就不易表達了。華格納描述的愛非常壯大,讓聽者有點招架不住。

華格納徹底忽視威爾第。聽過威爾第的『安息彌撒曲』後,沒有留下任何評語。他們生在同一時代,卻從未謀面,這或許是他們的性格,故意避免碰頭。

華格納留下壯大的聲音的激流,也許只有像華格納那樣不顧一切,一心體現自己藝術的作曲家,才有辦法創造這種空前的音樂。


台長: 雲翁
人氣(15,684)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歌劇與舞劇 |
此分類下一篇:威爾第的歌劇(1)-『拿布果』
此分類上一篇:洪伯定克:歌劇『漢賽爾與格萊特』

(悄悄話)
2013-02-14 10:56:14
Scott Lin
威爾第歌劇的主角,許多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物。
可以理解他有顆慈善心
所以他創辦收留音樂家的養老院
華格納的頭號粉絲
路特威希二世是個瘋子
2020-03-27 22:24:28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20-03-28 11:4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