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18 00:00:20| 人氣11,7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第2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Jensen指揮,廣播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uitFzDxDg

André Previn指揮,NHK 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8KRJFj_R4

 

交響曲第2e小調作品27是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請參閱維基百科「拉赫曼尼諾夫」條),在190610月到19074月之間作曲,於19081月,在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由作曲者本人指揮首演的作品。此曲呈獻給他的恩師塔涅耶夫(Sergei Ivanovich Taneyev1856 - 1915)。

189118歲時,拉赫瑪尼諾夫以空前最高的成績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系,次年也以優異成績修完作曲系。所發表的作品都受到極度的贊賞,尤其畢業作品歌劇『阿烈哥(Aleko)』還受到他所尊敬的柴可夫斯基的高評價,讓這位才20歲出頭的作曲家前途似錦。然而,到1897年他以絕大自信發表的交響曲第1號,在首演時遭到大失敗,原因雖然在於指揮者與練習不足,但報紙卻酷評作曲者,說:「如果地獄有音樂學院,就會創作這種作品」。

24歲的年輕人受到很大的打擊,再加上他內向性格,就陷入強度的精神衰弱與自信喪失,之後數年無法執筆作曲。雖然當音樂教師、歌劇院的副指揮等職糊口,但他的志向在於創作,也相信其天份在作曲,因此有一段很長的時期,他過得很苦悶。

讓他復甦的是精神科醫生尼可萊‧達里(Nikolai Vladimirovich Dahl1860 - 1939),拉赫瑪尼諾夫經醫生盡力醫治後,逐漸克服病情,再有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 - 1904)等文學方面的朋友刺激他的創作欲,終得重新開始作曲活動。這時候完成的作品就是傑作『鋼琴協奏曲第2號』(1901)。此曲首演的成功,讓拉赫瑪尼諾夫恢復自信,再度挑戰交響曲的譜作。他跟隨柴可夫斯基等俄國偉大前輩的作風寫成的第2號交響曲,在首演時就獲得大成功,更得到葛令卡獎。這是俄國音樂界最高榮譽獎之一。這次成功,已距離交響曲第1號之挫折有10年之久。

在私生活方面,這也是很得意的時期。1902年他與娜達莉雅(Natalia)結婚,次年與1907年各得一女。190405兩年,拉赫瑪尼諾夫任職莫斯科大劇院的帝國歌劇院指揮而獲得成功。但是他自認他是作曲家,覺得演奏會的指揮任務,奪去他太多作曲時間。為了能夠專心作曲,並且不受當時俄國國內動盪的政治局勢影響,他在1906年帶着妻女移居德國德勒斯登3年之久。

『交響曲第2號』就在這段期間,在德勒斯登與夏季回國到娜達莉雅娘家別墅所在地伊瓦諾夫卡(Ivanovka)村譜寫。他對初稿很不滿意,因而花數個月的時間修改,直到19081月才首演。手稿現由塔博財團(The Tabor Foundation)所有,但永久貸給大英圖書館。
樂譜:http://conquest.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9/9a/IMSLP105597-PMLP09270-Rachmaninov_-_27_-_Symphony_n.2_e_fs__ed.Gutheil_.pdf 

在德勒斯登客居時,拉赫瑪尼諾夫與匈牙利指揮家阿圖爾‧尼基舒(Arthur Nikisch)交往。因此此曲完成後,本來預定馬上由尼基舒指揮演奏,但這件事忽然取消。據拉赫瑪尼諾夫說,由於沒有把此曲呈獻給尼基舒,因此尼基舒不高興。不過後來尼基舒也認同其價值,也把此曲放入他的演奏曲目中。

由於此曲演奏時間較長,因此曾被修改多次。尤其在1940年代到1950年間,養成以簡短版演奏的習慣。現在演奏此曲時,採用全曲版的情形比較多,偶而省略第1樂章呈示部的反復。

此曲依俄國交響曲的傳統,構造為戲劇性連續體。其動機與強調「不絕如縷美麗的旋律流動」等特徵,是以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第5號』、巴拉基雷夫『交響曲第2號』等先例為範,之後又為浦羅柯菲夫『交響曲第5號』、蕭斯塔可維奇『交響曲第5號』等曲繼承下去。只是拉赫瑪尼諾夫在此曲中,不像柴可夫斯基把曲中主要的動機利用為標題性的「固定樂念」(idée fixe),而以較純音樂的循環主題處理。

採用e小調的有名交響曲,除了此曲以外,還有海頓的『第44號「哀悼」』、布拉姆斯『第4號』、柴可夫斯基『第5號』、德弗乍克『第9號「新世界」』、馬勒『第7號』、西貝流士『第1號』、蕭斯塔可維奇『第10號』等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在布拉姆斯『第4號』以後、自19世紀末葉才創作的作品,在此之前,出現在交響曲的機會,比c小調或d小調為少。

此曲另外有人改編為『鋼琴協奏曲第5號』發表。

白遼士在『幻想交響曲』第5樂章使用格雷果聖歌中的「末日經」(“Dies Irae”也稱「神怒之日」,請參閱本台「格雷果聖歌:末日經 與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一文。更參閱維基百科英文「Dies Irae」條,在此可看到「末日經」的譜例,還可點聽整段格雷果聖歌演唱「末日經」的實例)。在許多管弦樂曲中,都會出現這段「末日經」的旋律(下面譜例),『幻想交響曲』第5樂章是最有名的一個例子而已。但是,把「末日經」作為樂曲的主題而處理的,恐怕只有聖桑的交響曲第3號「風琴」與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曲第2號,而後者以其處理之深度而言,遠超越前者。「末日經」所敘述的是死後的靈魂,在黑暗之中被喇叭聲音叫醒,然後被牽扯去接受最後的審判的場面。拉赫瑪尼諾夫經過嚴重的精神衰弱與自信喪失之後復甦,沒有經歷這種痛苦與開放的歡喜以及感謝之念頭,大概就沒有交響曲第2號之誕生。


全曲共有4個樂章:

1樂章 最緩板-中庸的快板(Largo - Allegro moderatoe小調,4/4拍子。附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尾高忠明指揮, 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pzLR9mMCsI
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BbI8E25FT0   
2/2

下面譜例1是樂章開頭,在序奏中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提出,統一整個樂章的主要動機。


拉赫瑪尼諾夫很喜歡「末日經」的旋律,因此在幾首作品中,都使用此旋律。在第1樂章陰鬱的最緩板序奏中,一再反復「末日經」開頭3音的音形以及其翻轉音形(如上面譜例─主要動機)。這表示在黑暗中醒來的亡者靈魂與喚醒的聲音(銅管與英國管合奏的動機)。還有由小提琴與中提琴刻出的8分音符細小移動。在這段序奏中包括的上面幾個動機,會在全曲中負擔重要角色。這些動機反復出現、高潮,等到有點平靜之後,英國管以根據開頭動機的音形,把音樂引到呈示部。這段序奏與第1主題相較,有異常的長度。

到中庸的快板的主題呈示部,先由小提琴提出緊張的第1主題,這主題在各種樂器上擴大。接著,單簧管與弦樂器以G大調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2主題。被喚醒的靈魂,會窺見地獄(1主題與過門樂段)與天國(2主題)。在過門樂段,大地震動,暴風狂吹(弦樂器之顫音)。在發展部,序奏部分的動機偶而以其變形介入。銅管根據在序奏部分由木管與法國號演奏的動機,響起生動的號曲風格旋律,興起高潮後進入再現部。在再現部再現兩個主題,再以序奏中的小提琴動機為基礎進行樂曲。在尾聲部一直維持不安的氣氛,決然以e小調結束第1樂章。第1樂章中的甜美旋律,會讓人愈聽愈浸入心底。

2樂章 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  a小調,2/2拍子。複3段體的詼諧曲。

(尾高忠明指揮, 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QOvYgsV6uY

依「俄國5人幫」交響曲的先例,把詼諧曲樂章放在徐緩樂章之前。曲式是複3段體,即:A-B(中板)-A-C(中間樂段)-A-B-A-Coda(末日經),而「末日經」是曲趣之基礎。這一樂章算是一首詼諧曲,但是給人詼諧曲的印象不多,因為在中板部分又出現甜美的旋律。這是拉赫瑪尼諾夫名旋律之一。這樂章雖說是詼諧曲,卻幾乎都沒有積極詼諧的情趣。雖然很配合全曲的樂思,換別的作曲家,大概沒有人會寫這種詼諧曲。

在樂章開頭整齊的節奏上,法國號奏出由來自「末日經」的主題。這主題,已經很接近「末日經」旋律的原形。這旋律,會讓人覺得俄國的三頭馬車在雪地上輕快的奔馳。音樂以這主題為中心而高昂,直到強調節奏的銅管樂器的大叫,到單簧管的獨奏時,速度降為中板。在中板部分,以小提琴為中心唱出民謠風格、有豐富感情的柔和旋律。這旋律讓人感到一片廣大的大地,但一會兒就被詼諧曲的節奏打擾而消失。

突然的一記極強打擊音,讓音樂進入中間樂段。以第2小提琴為先驅,把詼諧曲主題之要素以對位法處理,展開聽來有點不吉利的復格。曲趣大變,形成不很穩定的音樂。復格很傳神的描出因懼怕而慌亂的亡魂,那緊張的氣氛,也會讓人連想到大風雪。這部分的演奏相當難,如果不好好練習,演奏者也會在大風雪中遇難。詼諧曲主題回來,樂曲又高昂。進入尾聲後,開頭的節奏、銅管、敲擊樂器交錯奏出由「末日經」主題衍生的旋律,最後以最最弱音結束樂章。

3樂章 慢板(Adagio) A大調,4/4拍子,3段體。

(尾高忠明指揮, 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Oyzz7ZWzIs

這徐緩樂章,是這首交響曲的中心,是發揮拉赫瑪尼諾夫特色的美麗樂章。瞥見地獄的亡魂,在安息的夢中唱出的憧憬與祈求的獨白歌。深刻的孤獨感。旋律與伴奏,到處都埋入「末日經」的3音形。

短暫序奏先是中提琴,然後立刻加進小提琴,並引出獨奏單簧管夜曲風格的長旋律。這旋律被認為是「世上最美麗的旋律之一」,而考選單簧管首席演奏者時,經常拿來當試題。這延綿不絕的旋律所具有的魅力,就是拉赫瑪尼諾夫所特有的。這段獨奏,以及在第3部由小提琴再現的旋律,還有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的助奏旋律,正是天使給的慰藉。

在中間樂段,由小提琴奏出第1樂章開頭序奏的動機變形,英國管、雙簧管的獨奏再把他變容。然後管弦樂全奏把樂曲的情緒推到頂點,經全休止而回到最初的速度。接著,各種樂器的獨奏再現前出的3個素材,逐漸組合,樂曲連綿流下去。到樂章結尾處,主要動機保持原來的形狀出現在這樂章的主調上,以加強與第1樂章的連繫。樂章靜靜結束。

4樂章 很快的快板(Allegro vivace) E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

(尾高忠明指揮, 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WoA1mIjF5I 

依俄國交響曲的傳統,前面幾個樂章的動機與主題,簡約彙集在這終樂章。隨着低音樂器短短前奏的節奏,出現很有活力的第1主題。經過進行曲風格的管樂器插曲後,第1主題重現。轉為D大調後,有力但也甜美的第2主題出現。不久,速度減到慢板,偶而回想第1樂章開頭的動機、第3樂章浪漫的旋律等,然後回到原來的速度。
此後交錯處理前出的主題與動機,逐漸高潮。然後雄壯地歌唱第2主題,那像是勝利的贊歌。達到最高潮後進入尾聲。尾聲以第1主題的節奏為中心,由全體管弦樂連續奏出強烈的和聲強音,熱鬧有力地結束全曲。這種最後以連續的強烈和聲結束的寫法,雖然別的作曲家也會使用,但由於拉赫瑪尼諾夫用得頻繁,因此有人稱呼這種終止法為「拉赫瑪尼諾夫終止」。


台長: 雲翁
人氣(11,728)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卡林尼科夫:交響曲第1號
此分類上一篇:孟德爾頌:交響曲第3號a小調「蘇格蘭」

Scott Lin
當年拉這首
剛開始不覺得怎樣
不想去團練
多聽幾次之後才會覺得好聽
但是最後我還是不去團練
哈哈哈哈
2020-03-27 22:58:11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2020-03-28 11:4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