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3 19:50:15| 人氣3,5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撒部優的八個家族

 頭目家族遷移簡史

1.   Pavavalung(巴法法瀧)家族遷移史

Pavavalung(巴法法瀧)家族其原祖始於Paumaumaq群的Padain(巴代因),約於十七世紀時遷徙至Vukid部落,十八世紀末遷居ki ni ljailjan(給尼拉依良),十九世紀末,Djia mau dun(達毛頓)率部份子民,再遷回Vukid建社,直到日據時期遷居至靠近學校的一個叫Taljutalju(他嚕他嚕)的地方,屬金崙溪上游右岸的Djumulje(舊賓茂)地域定居,先祖Camak與妻Kalsekes屬意遷居於此。Vukid社(福給特)當時頭目堅決反對部落族人離開,但 Pavavalung家族還是決定另闢家園。

2.   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遷移史

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約於三百年前祖先Sa ula ngus(沙烏拉烏斯)帶著200戶的族人從大武山麓Paumaumaq群的Padain(巴代因)部落,經過Kalapayan(卡拉巴漾)往東墾荒,輾轉定居kiniljailjan(給尼拉依良),約百年後因室內葬飽和之故,得以家族為單位分封,原本家族頭目Lje leman(荏荏曼)則北遷Pa umuli(包霧目里)建立新部落王國。

當時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的Sa kalimadraw(沙卡里馬藻)因司職部落的Pa la ka ljai(大祭司),又與頭目義結金蘭之故,被分封駐守於一個叫Bu tung(餔頓)的土地,在此開始建立部落,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在Bu tung(餔頓)部落時間,積極任事,數度獵首有功,而經數十年後日本開始統治台灣,為統理方便起見,乃實施部落合併計畫,族人遷入新部落期間,部落長者獵得雲豹三隻,因而得名「Tja li ku ljau」雲豹部落,之後Tjukuvulje(讀古物)部落遷入合併統稱為Tjuku vulje(讀古物)部落。

1961年(民國50年)Bu tung(餔頓)部落原頭目lje le man家族的頭目muni(慕妮)基於百年來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分封後,雖歷經多次部落合併遷徙,仍赤忱的向Paumuli(巴霧目里)部落頭目Lje leman(荏荏曼)家鄉持續納貢,堅守忠耿不事二主之精神,並對其家族神勇、宏偉之功績肯定,乃正式同意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ki tjukan(個別獨立),成為新頭目家族,並辦理ma sa lut(肯定)祭典儀式,公開宣達由當家的vi ka le(飛卡勒)擔任第一任頭目。

1951年間(民國40年)配合政府遷村計畫,經過「Lupakadje」魯巴卡得部落同意,Luvaniyaw(邏法尼耀)家族與Tjukuvulje(讀古物)、Djumulje(舊賓茂)部落及Tjudjaas(都達卡斯)部落等各部分住戶,先後遷移至現居住地「撒部優」。 

3.   Caljas(查拉斯)家族遷移史

Gadu(嘎圖)家族源自屏東的Kuljaljau(舊古樓),在1926年(大正15年)時第一次遷徙至金崙溪上游Gadu(嘎圖)深山的地方,其先祖Biya(比亞)與家名佳里瑙(Djalinau)的西努拉安(Sinulangn)在Gadu(嘎圖)立基,建造了石板屋,居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因日人強力逼迫遷移中家園慘遭破壞,而Sinulangn(西努拉安)為此非常難,便離開該地返回屏東縣古樓部落,但以Biya(比亞)為首的剩餘家族仍繼續居住於Gadu(嘎圖)部落生活,形成一個同係源,在Gadu(嘎圖)地域內相互依賴而成的部落。據長者Gambe (甘比)1934年(昭和9年)日人曾經強迫部落與Tjukuvulje(讀古物)部落結合以便管理。已準備的一些納貢物品擺在當家頭目面前,此時一位剛烈的Palakalji(大祭司)帶刀示威反對結合,Tjukuvulje(讀古物)的人不想造成雙方的爭執而告結合失敗,但到了1937年(昭和12年),日人警察再次以理番政策遊說部落族人,以深居山林生活機能及小孩就學不佳等理由,要求部落遷居至Tjukuvulje(讀古物)下方,部落族人因而答應遷出,並在溪邊搭建臨時茅屋。因政府遷村計畫及其他因素等,於民國四十二年遷徙至現今居住地『撒布優』。

4.   kusaza古沙查)家族遷移史

約於十七世紀時,其先祖由排灣族發源地Paumaumaq群的Padain(巴代因)東遷跨越至大武山金崙溪上游右岸的Djumulje(舊賓茂)定居;約十八世紀末遷居kinilayan(給尼拉良);約十九世紀末,Djia mau dun(達毛頓)率部份子民由kinilayan(給尼拉良)分出,遷至Vukid (福給特)建社,並以Vukid(福給特)為部落名。

始祖Djia mau dun(達毛頓)立家號kusaza古沙查),第二代頭目Tjuku(督古);第三代頭目Tjanubak(達努巴克),娶妻Siledau(喜樂桃),Caljas (察拉斯)頭目之女,陪嫁五戶族人,增盛他社形勢;第四代頭目Tjuku(督古),漢名「章玉財」,在位時期歷經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族人第二次遷徙。第五代頭目Ljavaus(拉法烏斯),漢名「章進枝」,曾任縣議員、代表會副主席,2009年(民國98年)因病逝世後,由嫡長子章正輝接任該家族第六代頭目,現任金峰鄉鄉長。

kusaza古沙查)家族於1933年(民國22年)因日人理番政策需要,並以管理方便為由第一次遷移,強迫該部落族人往下遷移至Djumulje(舊賓茂)社。又於1953年(民國42年)因國民政府以改善山胞生活為由,第二次遷徙現址。

5.   Tjudjaas(都達卡斯)家族遷移史

Tjudjaas(都達卡斯)家族之部落原居地為大武山麓東側的Vavikale(發非卡勒),後來遷移至Tjudjaas(都達卡斯),第三次遷移至較下方的「近黃」行政區與舊社同名之Vavikale(發非卡勒),並於「近黃」部落居住約二十年,旋又因政府遷村計畫,於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遷徙至現今居住地「撒布優」。1954年(民國四十三年)同一時期遷移至現住地新興村的另外三部落家族,Djelunavunavuk(德路那弗那弗克)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kinilukuljan (給你路古洋) ,先後同居住於kaliavan(卡里阿帆)。

日治時期Tjudjaas(都達卡斯)家族原已分封自立為頭目,而該部落原為Paumuli(巴霧目里)的Muni(慕妮)與Dauwan (道烏灣)兩位姐妹承繼頭目,後來因祖先與Paumuli(巴霧目里)部落頭目有姻親關係,正統頭目因此離開Tjudjaas(都達卡斯),由當時頭目血統的表哥Buka(布卡)接收。

6.   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家族遷移史

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 先祖塔木郎(Djamulan)係Tjudjaas(都達卡斯)部落人,娶妻Lanau(拉娜烏),二人生子取名Limalinm(力馬力莫),Limalinm(力馬力莫)成年後娶Djumulje(舊賓茂)部落Caljas(查拉斯)家族與kalepuam(卡勒普阿恩)家族結合生出的千金Seliyap(斯麗亞普)為妻。後來Limalinm(力馬力莫)覺得舊賓茂地區,己無法負荷逐漸增長的人口,便想另覓族人之新聚落。他知道有一座神秘森嚴,人及動物進入後無返的山想去探察,但又不敢冒然前去。於是勇敢的Limalinm(力馬力莫)便帶著活生生的三頭豬到那座山放生,又舉行了一些祭儀;之後,與同行的二個年輕勇士進入進行探察的工作,然後拓荒開墾,建社取名叫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後來人口逐漸增加,於日據之前已發展至三十幾戶,形成部落型態,族人便推舉Limalinm(力馬力莫)為第一代頭目。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於日治時期第一次遷移,與Djelunavunavuk (德路那弗那弗克)kinilukuljan (給你路古洋)共居住於卡里亞凡(kaliyavan),即日治時期的「近黃」行政區,直至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後,本部落再次遷至現在的「撒布優」部落。

7.   Djelunavunavuk (德路那弗那弗克)家族遷移史

Djelunavunavuk (德路那弗那弗克)家族起源於Tjudjaas(都達卡斯),分封出去自立門戶的部落家族,由於Tjudjaas(都達卡斯)頭目戲弄Sakuliu(撒古流)其妹,Sakuliu(撒古流)憤而離去與妻子Gemesil(戈麼西樂)帶領隨行的八戶人家至配屬獵場及耕作地,Sakuliu(撒古流)任第一代頭目,之後有四代嫡長者繼任頭目而皆為女性。在原舊部落居住約五十年後,遷徙至Ghaga uwam(佳卡阿屋灣),居住三年後,因日治之理番政策遷移至kaliavan(卡里阿凡)達二十年之久,在此地域與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kinilukuljan(給你路古洋)共居,1954年後(民國四十三年)遷徙至現今居住地「撒布優」,當時任金山鄉近黃村村長的Mami(馬米),漢名「劉志明」、代表陳來榮、警所陳萬德等及村落耆老,想著深居山林其生活、就學、醫療、購物交通之遙及不便和缺乏,亦因應國民政府遷徙政策,先遣年輕力壯的徐金波與左福堂勘察政府預定遷居地「撒布優」部落,並於1954年後(民國四十三年)連著村辦公處、派出所、衛生室、學校等基層行政機關遷移至現址,政府定名為金峰鄉「新興村」。

8.   kinilukuljan (給你路古洋)家族遷移史

kinilukuljan (給你路古洋)Kaliyavan(卡里亞凡)其中之一家族,約在近黃部落居住二十年,因政府遷村計畫,於1954(民國四十三年)遷徙至現今居住地「撒布優」。

現任頭目Rangaran(溫金龍)口述著,日治時期因頭目家族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內部起了衝突,祖父Camak(查馬克)和祖母sauniyau(紹尼瑤)帶著七戶族人離開本家族到給你路古洋(Kinilukuljan)的地方,當時立部落頭目即父親Bjo ljen (坡龍)為頭目,而母親Mua kai(莫娃該)生了不少子女,但大部分的嬰孩夭折,父母亦早逝,僅剩我本人獨立承繼父業,因承繼之時年少,年長耆老未清楚傳述或記錄家族史,緊靠鄰近部落與原Tjaviljaul (叉非拉巫勒)家族的述說而略知一二。




 

台長: beya
人氣(3,5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