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20 07:49:25| 人氣4,921|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錄】神聖稜線的視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7/19~22在世貿一館有台灣山岳主題館的展覽
我(=五元)協助部分內容並在場幫忙導覽
有空來看展聽故事吧

圓恩的話:人家說爬完聖稜線就可以結婚了。我可能還需要再爬一次吧!

作者:伍元和 台灣山岳73期

這是聖稜線,顧名思義,一條神聖的稜線。也曾是原住民族「四顧寰宇,薄霧朦朧,神靈徘徊」的地方。在蔚藍的長空下,像一根繃緊的繩索伸向南方。
1927(昭和3)年大霸尖山首登者之一沼井鐵太郎,後來在1928年一篇文章(註1)裡描述:『這神聖的稜線啊! 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坐在那兒,我和泰雅、賽夏的聖山傳說一起,享受了飛逝的過去!我小心地穿越山脊,在碎石坡下降。登山鞋下無數的小圓石在我面前,順著坡勢滾了下去,這些小圓石又包含了多麼深遠的歷史啊!

走遍聖稜線
從冰河時期到現在,小圓石無感無覺存在那兒。多少候鳥、人類和蚱蜢的生命消逝了。我們不如再談談那個被喻為「人類第一次的登頂」。
1926年11月8日臺灣山岳會創立,開展了臺灣真正的「近代登山時代」。換言之,登山紀錄方能脫離官憲及學術調查,而成為純粹登山者所建立。當時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霸尖山,險峻的程度連原住民及職業調查員(註2)也宣告是「絕對無法攀登」的山岳。
但1927年7月31日至8月7日,臺灣山岳會由沼井鐵太郎領隊,臺北一中教諭瀨古喜三郎先登,突破困難障礙,以攀岩方式完成首登。就目前的眼光看來相當艱難的的登山方式,無疑地為日後臺灣的登山活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都是遙遠、寂寞、冒險犯難的黃金歲月,現在我們開始長途跋涉的旅程吧。從淡水廳志稱為「熬酒桶山」的山頂迂迴而去,每隔一段距離,我們就感到一股強烈的熱氣流,向上騰升。現在我們像鷹一樣俯視,看見西南側為雪山溪源頭,東南側為塔克金溪源頭,更南為七家灣溪源頭;最前方隱隱約約有一列以千呎計的峰巒起伏。
群山巉巖疊嶂,沙石滿崗。它由北而南,依序為大霸尖山、巴紗拉雲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北稜角到雪山綿延不斷。
鹿野忠雄告訴我們:「每當我凝神注視時,總是感到她排開大氣萬鈞壓力,奮然隆起的造山營力,幾乎逼得我喘不過氣的動感,以及那樣妖異的動人美感。」(註3)
在沼井和鹿野的時代,更悠久的獵路與山脈平行-沒有標記,蹤跡渺然,僅有居住在大甲溪上游的撒拉矛原住民知道帶路。今日最著名的蹊徑,聖稜線,沿山而築在空中。走出那圓柏扭曲突兀的山谷,踏足雪山北峰那一片空曠之地。這一片廣漠又名「羽利羽利山」,已故登山家林文安認為應正名為「穆特勒布山」。對於雪北與主峰間顯著的大U型谷,則應當不難猜出是為冰河地形的鬼斧神工。在1930年沼井鐵太郎陪同英國友人Muray Walton及K.C.Gross完成了首登(註4)。
懷著無限惋惜,我們對緊鄰的林專山盯視,這座名山,一向少人登臨,目前所知只有林文安前輩和篤行戴曼程等二支隊伍跨過岩崩區往返。
也有和這種狂熱的活動相提並論的情事, 1931年7月,北田正三、井上一男、守佐見守及新竹州澀木巡查,以竹東郡原住民嚮導,終於完成聖稜線的首次完全登臨紀錄(註5)。
在悲秋之思,我們對水源地的巒大花楸瞧上最後一眼,這是住在雪霸國家公園的一族,被登記的學名是Sorbus randaiesis。幾隻山鳥在枝條間跳躍擷取果實,少頃就不見蹤影了。我們走出黑森林,當晚投宿在三六九山莊。
月光灑落在門口的背包,我遐想著先驅遠在一世紀前便隨著南行的小徑前進。我們體察到,在野地得著新發現的喜悅正被淡忘,只有博物學家才會為必須這麼快離開曾經如此激賞的事物而悲傷落淚!

註解:
1. 〈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沼井鐵太郎,1930,《臺灣山岳》第5號
2. 當時臺灣總督府派遣陸地測量部、土木課、礦物課、山林課等各類調查員進入山區工作,臺灣山區首登紀錄多半也由這些現場人員完成。
3. 〈冰河問題與雪山的回憶〉,鹿野忠雄,1932,《臺灣之山林:臺灣國立公園號》第132號
4. 〈Japan Advertiser〉,W.H.Walton,1930,《臺灣山岳彙報》
5. 〈大霸尖山。次高山の縱走〉,北田正三,1932,《山と溪谷》第16號


聖稜線年表
清末日初,馬偕博士曾試圖攀登雪山未果。
1913年 森丑之助&中井宗之合編《台灣山岳景觀》寫真帖
1915年 7月,財津久平ㄧ行由埤亞南社越過埤亞南鞍部(當時命名),從七家灣溪循東山稜線首次登頂次高山(雪山,3884公尺)。
1923年 4.29 台灣總督府告示「本日皇太子殿下將台灣第二高山改稱次高山」。
1927年 7.31~8.7 臺灣山岳會由沼井鐵太郎領隊,臺北一中教諭瀨古喜三郎先登,完成大霸尖山首登
1928年 8月,鹿野忠雄第二次登頂雪山時,發現冰河遺跡,後經1929年7月、1931年7月多次縱走、觀察,從1932年起,陸續發表多篇討論台灣冰河的論文。
1930年 5.14沼井鐵太郎陪同英國友人Muray Walton及K.C.Gross完成雪山北峰首登。
1931年 元月,中崎大三郎、浦上郡太郎完成首度冬攀大霸尖山。
3月,井上一郎等在春雪期間攀登大霸尖山,泰雅族青年同行,是原住民最初登頂紀錄。
1932年 7月,北田正三、井上一男、守佐見守及新竹州澀木巡查,以竹東郡原住民嚮導,完成聖稜線的首次完全登臨紀錄
1933年 鹿野忠雄在《臺灣之山林:臺灣國立公園號》第132號發表〈冰河問題與雪山的回憶〉
1934年 田中薰、佐佐保雄、Panzar等三名教授分別調查了南湖大山、玉山。但亞熱帶的台灣高山是否有冰河地形之說仍待更明確的地質證據。田中薰出版《台灣の山と蕃人》
1935年 9.21總督府指定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為國立公園候補地。
1939年 4.25台灣國立公園協會發行由岡田紅陽攝影的《台灣國立公園寫真帖》。
1941年 3.10發行大屯、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等國立公園候補地郵票。
1954年 8.29黃德業、林秀格及南山村原住民憑藉《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簡介,成為戰後首支登頂雪東、雪山的隊伍。
1957年 6.30~7.8中國青年登山協會韓漪組織的「大霸尖山登峰隊」嘗試未果。
1959年 3.28~4.3邢天正、李明輝等完成大霸聖稜線下志佳陽的縱走。
1962年 8月林文安陪同日本秋田大學登山隊,由桃山至大霸,戰後首登穆特勒布山,縱走聖稜至雪山。
1969年 青年反共救國團與林務局大甲林管處開闢捷徑,隨後並興建了七卡山莊與三六九山莊,讓雪東線取代志佳陽線迅速成為熱門的登山路線。
1975年 9.4中興法商登山社依山彙呈放射狀特性首創雪山六路大會師。
1981年 10.25梅葉明、高克維岩攀大霸西南壁路線成功;10.28李世藩、張益峰挑戰南壁路線成功。
1982年 10.2攀岩者俱樂部高銘和、林信忠、施志平、陳聯順攀登大霸北壁路線成功。
1991年 10月,林務局拆除大霸鐵梯。
1992年 7.1成立第五座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
1997年 元月戴曼程與台北溯溪俱樂部登頂林專山,成為林文安之後第二支登頂隊伍。


台長: 圓恩
人氣(4,921)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山行者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最近的遠方─記奇萊主峰-0
此分類上一篇:過期的南湖之旅-終

sleep
聖稜線也是我的下一個目標
夢中都會想的
讀到的雖然是歷史 卻讓人想參與其中
2007-07-20 09:30:54
版主回應
恩 加油
有機會我也想再走一遍呢!
2007-07-21 19:32:06
喬治
明天要出發前往傳說中的聖稜線
大概明天下午會經過梅峰
再打給妳了
2007-07-21 13:53:31
版主回應
你.......
好吧!終於輪到你去爬山了,是送自己的生日禮物吧!你打吧!我在帶隊。
不過我會努力接起電話的。
等你走回來,會寄炸彈炸我嗎?
2007-07-21 19:31:19
日光
原來妳在山上,
下午有去世貿一館附近,
原以為妳會在裡面,
正想說如何進去和妳相認好呢?呵。
後來因為停留時間過於短暫,
集實在沒有辦法花200元門票入內。
2007-07-21 22:52:23
版主回應
SORRY 這是我轉錄五元的信
抱歉,讓您誤解了。
有空再來梅峰吧!
現在很涼哦!
2007-07-22 09:38:54
天南星
今天下午去了
果然也遇到伍元
他似乎又在計畫一條「偉大的航線」囉 :p
2007-07-22 20:43:15
版主回應
我不能去.....
偉大的航線呀!樓下的,記得說給我聽聽。
2007-07-23 19:57:32
FIVE
哎呀呀小姐
雜誌25號才出刊
妳這麼早就給我登了
下不為例喔
苦笑的人
2007-07-23 19:52:04
版主回應
是哦 我自己算日子的啊
數學不好啦!
下次你還是先警告我啦!
2007-07-23 19:57:2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