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25 14:33:00| 人氣1,0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書推薦】林育靖新散文集《母親牌便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令人激賞的家庭、寫作與專業全方位的女醫師

賴其萬 / 序

    1998年我在離開臺灣23年之後,決定回臺參加臺灣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團隊,展開我的逐夢之旅。時間很快,又過了另一個23年。這期間許多風雲際會使我又開始寫文章,更想不到的是不知何德何能,居然開始受邀為不少朋友、學生、作家的新書寫序。然而這次為林育靖醫師的新書寫序卻是有生以來首次帶著愧疚贖罪之心。

    林醫師在2012年寄給我她的第一本書《天使的微光》(2010年九歌出版社發行),她從醫學生時代就勤於筆耕,而這本書是她收集學醫、行醫的好文章。然而我卻因為個人的疏忽,讓它默默地枯坐在書架長達七年之久。記得當我發現這本書時,深受書中文字感動,而相見恨晚,但更因為未能及時向贈書的作者致謝而感到羞愧。想到自己這種傲慢怠惰的態度對一位剛剛出了第一本書的年輕女醫生會是多大的打擊,尤其是當我發現書中夾帶的卡片上的最後一句話,「寄上一冊書請您指教,也藉此謝謝您透過文字所教導我的------關於醫者典範與行醫價值」,更讓我無地自容。

      看完林醫師的第一本書以後,我終於與她連絡上,才知道這幾年來她已經結婚、生子而不再行醫,也不再執筆。她告訴我,她最近才開始在嘉義基督教醫院擔任兼職的安寧居家訪視醫師,因為她還是希望能有時間陪孩子們成長。

    當時我正好與一群醫界有心人成立了「醫病平台」的電子報,希望透過這個園地,醫病雙方可以平起平坐,彼此分享行醫與就醫的經驗,而達到互相了解、尊重與信任的醫病關係。很高興她也認同我們希望改善臺灣醫病關係的理念,幾個月之內就寫出她重出江湖的第一篇文章「重威殉職之後,臺灣的蛻變」,追憶2003SARS肆虐臺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接著她又陸續寫出幾篇好文章。

  去年年底我應嘉義基督教醫院姚維仁院長的邀請到他們醫院演講時,終於有機會見到林醫師,而蒙她送我過去「封筆」之前,出版的第二本著作《天使在值班》2012年九歌出版社發行),並且告訴我,她這兩年重出江湖之後又開始恢復寫作,不久將會有第三本書的問世。想不到兩個月後我就接到這本書的文稿,並邀我撰序。這是我的榮幸,同時也是我贖罪的機會,因為我當初曾經不小心地讓一位年輕作家在寄贈生平第一部作品後,七年來有如石沉大海的等待,真是何等的罪過。

    我想用以下幾句話,簡單介紹這本文情並茂的好書。這本書包括四部分,一共三十篇文章:

    一、「媽媽您好」:這八篇文章是她離開醫療工作,毅然擔任全職「母親」期間的感受。讀者可以體會到由「母親」的角度所看到的孩子與過去醫療職場所看到的病人有多大的不同
    二、「慢城市集」:這七篇文章是一種生活散文,可以看得出林醫師的生活意境、幸福的成長環境以及她在改行全職做母親的欣慰與滿足。

    三、「匿名患者」:這九篇文章與她過去的兩本書一樣,是繼續以醫師的角色寫出行醫的感觸,讀者可以感受到她現在所看到的不再只是「病」,而是更深入地看到「人」。

    四、「花落花開」:這六篇文章是描述她目前回到職場,選擇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療護,更深層地接觸死亡與失落。她回憶親人的過世以及陪伴癌末病人走完全程的描述令人感動。

  最後我想利用這機會,對女醫師說出我真心的推崇她們為了家庭,往往無法像男醫師一樣,全心全力為事業奉獻,因為她們還需要照顧家人,尤其是為了下一代,從懷孕、生產、陪伴小孩的成長以及照顧先生。想不到林醫師居然還能游刃於文學創作,成為令人激賞的家庭、寫作與專業「全方位」的女醫師,真是非常的不簡單。不過就我所知,林醫師的先生也是醫師,我相信他應該也做了許多一般醫師所做不到的「配合」,才能讓林醫師有今天的成就,因此,我也在此對他所做的許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好先生善行」給予應得的表揚。希望他們醫師夫婦的努力經營下,會產生更多的幸福人生,也希望他們的成果能帶給夫妻都是醫師的家庭更多的啟發。

    我謹以誠摯的心推薦這本如詩如畫的女醫師的內心世界!

(賴其萬 寫於 2021.2.27)

 

     

 慢城裡的時光 /   自序

  十一年前第一本散文集《天使的微光》出版後,我冒昧寄給許多位醫界前輩,收到他們溫暖的回應,一直感念在心,尤其是時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的陳永興醫師,不但回贈他的著作,還寫了親筆信勉勵我。第二本書《天使在值班》完成後不久,女兒來報到,忙碌於照顧三個孩子的生活,我感到心滿意足。

  寫作還是捨不下的興趣。我仍試著提筆,在臥室餵奶換尿布的空檔,在廚房使刀揮鏟間,在床上陪讀繪本、書桌前簽家庭聯絡簿時,或換上白袍前往訪視病患之際,捕捉乍現靈光,派文遣字封存足印。慢慢地走。直到二○一九年底,忽然接到一則來自賴其萬教授的簡訊,他說多年前收到我寄給他的《天使的微光》,原希望好好讀過再回信,卻因事務繁忙放著忘了,近日才再看到。賴教授的大作《當醫生遇見Siki》是我行醫之初的重要啟蒙書籍之一,我更欽佩他對臺灣醫學教育及改善醫病關係長期付出的心力,因而當我竟接到他的鼓勵時,內心十分激動。也是在這股推力之下,終於完成了《母親牌便當》的書稿。

  這本書是我為自己搭築的時光甬道,一篇文章一所驛站,來回穿梭,隨意停駐──我看見那個成日囿於嚴重害喜症狀卻又滿懷期待的女子,嬌嗔向丈夫抱怨受到此起彼落的媽媽寶寶廣告騷擾,心裡其實甜滋滋喜洋洋。孩子一天天茁壯,從摟在懷裡餵奶,到橫衝直撞令人時刻掛心,接著展開餐桌上或車程間天南地北閒聊話題……。如今兒子抽高身子、長了鬍子、變了聲調,朝氣蓬勃地揮灑青春,心思裡都是他們的同伴與支持的球隊,而女兒膩在身旁繪畫剪貼,在卡片寫下「我ㄔㄠ愛您」,貼在我書桌前白板上。

  親情的繩牽這端是成長,那端是衰退。我送走了外祖父,也見到父母日漸蒼老的身影。恐慌是不時飄來的烏雲,我只好用筆驅散,奮力撈取記憶海裡的片段,留下整櫥祖父簽名的藏書,成疊母愛洋溢的飯盒,作為我的傳家珍寶。

  這本書也是我嘗試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當一年有三百多天、一天有二十多個小時待在家裡,我但願透過文字,和認識與不認識的讀者交流,談一談主婦買菜煮菜的心得,聊一聊這塊土地上的語言波折,問一問沉浸在尿布與奶味中多年的媽媽們,要告別這段辛勞的歲月時,也感到離情依依嗎?或者轉換場景,述說回到職場披上白袍,雖也行診療、也開藥方,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一縷縷氣息消散時,那無奈無助的心情。我輕輕捧起行醫道上的感悟,小心翼翼放在紙上,唯求無愧於病家的苦楚。

  這一年多來,世界有了極大轉變,住在臺灣的我們幸運能以最小的不便、最少的恐懼繼續過日子。但總有令人感傷的事,二○二○年夏天,蔡文甫先生離開了,詩人岩上老師也走了,我與兩位前輩僅各有一面之緣,但蔡先生對我說「因為年紀大了,常常得上醫院,所以對妳的文章很有感覺」的親切畫面,以及同為嘉義人的岩上老師跟我聊起我們母校時的笑容,都深深烙在回憶裡,恆常懷想。

  也不曾忘記廖玉蕙教授和鍾怡雯教授在我出版第一本書前後對我的提攜關照,一路上另有許多前輩作家與編輯,難以一一言謝,但銘記在心。當然,對於阿盛老師,我永遠要獻上最深的謝意,縱使我從來跟不上他的期許,他卻不曾不耐煩,只是溫和敦促。

  蔡澤玉女士接下九歌出版社的棒子,與陳素芳總編一起讓九歌招牌持續發光發熱,我對九歌的景仰,始終如中學時期那樣深切,能繼續在九歌出版散文集,我的心願美麗實現。謝謝執編欣純和封面設計Jupee,讓這本書更貼近我喜愛的模樣。

  十多年來我就居住在〈慢城市集〉所書的這座小鎮上,沒有智慧型手機,或許生活看來很單調,或許錯過了熱鬧,錯過了新潮,錯過了某些趣味的瞬間,或是錯過難得的優惠,但此刻回望過去這些年,我並不曾錯過任何重要時刻,不曾錯過真摯的感情。謝謝身旁好友不嫌棄我的落伍,還拿出手機替我擔任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謝謝孩子的老師、教練,我們一起看著孩子成長,也從孩子身上學習;謝謝當年為我在醫院裡爭取到居家訪視職務的蔡悅琪主任,使我能以家庭為重而又不脫離專業範疇,也謝謝所有工作夥伴。

  最後要感謝親愛的家人,我生命中唯一不願錯過的,只有你們。

台長: 阿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