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20 09:07:33| 人氣2,35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特輯】文學相對論 / 阿盛VS.賴鈺婷(三)死若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賴鈺婷:看著那學生的遺照,聯想經歷過的喪禮

阿盛老師,和您談恐病心態時,我說,這才意識到內心深處的懼怕,遠超乎原先想像。就在不久之前,突然聽聞我一名學生病逝的消息。他在國中畢業前夕發現罹癌,隔年,他來到我的新生班級,是個稀疏短髮戴著棒球帽,眼神小心靦腆的男孩。他母親憂心叮囑我:他的胸頸間尚有注射化療藥物所需的人工血管,右胸側仍有為了清創的開放傷口,上學前,會先自行換藥,要請同學多體諒包容。

我和他的姊姊聯繫,想去上香。擔任他高中導師期間,總不時擔心他的身體。平平順順將他送上大學,大四快畢業了,幾個月前還見他回母校,精神奕奕說著準備考公職特考的雄心壯志。

在殯儀館公共的小靈堂裡,牆上一列照片,案前一排香爐,有專人收放靈前三餐便當。人群中,他的母親瞧見我,他的姊姊為我點香。香點著了,他母親卻連聲抱歉說,老師是長輩不必拿香,致意就好。

老師,在一切從簡的小靈堂中,看著那學生的遺照,我不禁聯想自己經歷過的喪俗禮制,那些我可能未必知其所以然,卻因懷抱著對亡者虔敬的祝福,謹慎遵守的儀節規範。卻也不免想著,人死了終究只剩這些儀文,卻也似僅能依憑這些,以為寄託的信念了。

阿盛:想來人生只如一首歌,唱完了原該轉身就走

 

阿盛。 圖/周尚樺攝影,阿盛提供

分享
鈺婷,生命長短,委實操之於天,此事不由人。關於死亡,可拿來賣的書包很多,但還是隨意聊聊就好。

我見過許多人死亡,但不去思考死亡,因為實在「無知」。也幾乎完全不明白何以人有壽夭,也許,人在註生娘娘辦公處領取許可證之際,應該也被分配了「口糧」,口糧吃完便得回去。或者這麼說,想來,人生只如一首歌,節奏快慢、曲調長短不一,但是,唱完了原該轉身就走。

可能,造物者有一台超級電腦,他隨時都在增加或減去檔案,他按下滑鼠左鍵,滑動,整批剪下刪除或複製貼上,所以,每秒鐘都有人出生死亡。往往,我們會覺得他不公,例如有些巨惡大奸,唱得荒腔走板,卻一直不下台走人,為什麼?我想,那是電腦當機,停了幾秒,天上一秒,人間一年。誤刪有用檔案也是可能的,他很忙,忙中有錯。所以,人最好敬他而不求他,求他添福添壽等於寄垃圾郵件給他,他會直接刪掉。

賴鈺婷:生者的悼祭,將連結逝者死後的哀榮嗎?

老師,您相信死後世界嗎?您相信生者的悼祭作為,將連結逝者死後的哀榮嗎?對於死亡,這始終是我內心深沉的疑惑。

我在鄉間成長,自幼便跟著長輩鄰里循著傳統而考究的方式敬神祭祖。在這樣的濡染教養下,心中根深柢固的思想,自然堅信著祭拜祝禱之必要。

但老師,後來我父親去世,母親在病院中仍不忘叮囑我和姊姊,返回大門深鎖的家中,如此這般張羅一桌拜祖先的飯菜,那或是端午、中秋,她尚一一叮囑要鹹粽幾串、鹼粽幾顆,要拜應景的月餅、柚子。她急著傳授給我們,那些她親自操持備辦無數次的祭祀內容,憂心忡忡我們張羅不來,不夠周到。

當時我和姊姊假日從北部回台中,要煮飯菜拜拜並往返醫院,有限時間裡,屢屢煩惱無從處置祭拜後的熟食。後來母親妥協了,我們到自助餐買熱飯菜,並輔以不需特別烹煮,拜完可冷凍處理的現成食材。細細想來,我和姊姊盡力配合母親的想像期待,是為了讓她在病院裡安心。而或者,生了四個女兒的母親心裡也清楚,這個家或遲或早,終須面對奉祀祖先的問題。

阿盛:我從不認為祭祀純屬迷信,當行則行,毫無疑惑

任何形式的祭祀,應是都源於「神道設教」的初始設計。這無可爭論對錯。此類習俗會存在幾千幾萬年,肯定有點道理。我不知道死後世界如何或是否存在,也不知道悼祭作為能否連結逝者的哀榮,但知道,生者若不祭拜祝禱,於心難安。而,人生諸般事,無非求心安,只要生者得以心安,亡者想當然也心安,一祭致兩安,餘事不相干。

所以,我從不認為祭祀純屬迷信,當行則行,毫無疑惑。就算是迷信,信一些又何妨,人總要信一些什麼才活得下去的。我也認為開天闢地以來未曾有一人不迷信。今之人,有的仍拿香膜拜神天祖先,有的只拿手機膜拜網路鬼神,究實,前者還真的比較不迷,至少他們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為何要拜、為誰而拜。

令堂生前急於傳授,不能視之為僅是執著傳統觀念,她一定深知讓自己心安也讓你們心安的重要性,她一定也深知這是維繫你們姊妹情感的最好方式,藉由共同的追思,你們有了一致的念想,手足之情更加緊密。

賴鈺婷:思念與祭拜,應該是不拘形式的,對嗎?

母親去世後,房子空了,曾有一段時間,祖先牌位和母親的靈位就安放在屋裡。早晚期間拉開鐵門返家上香,或初一十五母親須拜飯菜,全都仰由住在中部的大姊二姊接力執行。母親對年後,合爐入龕,我們在師父的建議下,將祖先牌位挪置於雙親安厝骨灰的塔寺內,以之為我們家四姊妹日後的根。

老師,想及這些,是因為我的心中時常有惑。在傳統的宗族觀念裡,作為一名女兒,乃至於一名嫁出的女兒,無從改變父母亡逝後,無子嗣香火繼承的事實。

我們確實做不到朝夕上香,每逢節日供品飯菜祭祖,是以我的內心常常憂慮,若有死後世界,若生者的悼祭,將連結逝者死後的哀榮,那麼雙親會不會處於清冷委屈的境況呢?老師,我不敢多想。總是默默祝禱著,相信祂們冥冥中會理解洞悉這一切。思念與祭拜,不在儀節規範,應該是不拘形式的,對嗎?

 

賴鈺婷。 圖/賴鈺婷提供

分享

阿盛:有人衷心感念記情,那才真正叫作香火傳遞

也許可以這麼說,思念與祭拜應該是不拘形式的,包括實行儀節規範在內。形式省去固然無損誠心,行之亦自有些意義。這才是真正的不拘。朝夕上香,可;默默祝禱,可;有供品,可;無儀式,可。憂慮則不可。設若有死後世界,親人當不樂見在世子孫憂慮。擇豐擇儉不計較,唯誠唯善大是好。事生事死,一樣的。

香火繼承,我認為無所謂,男丁祭之、女兒祭之、寺廟祭之……皆宜。縱使無人祭之,還有中元普渡。這不是故作達觀語,實際上是因由於對狹隘傳統宗族觀念的反感,那些觀念裡包含太多封建權威的思維。小小舉例。一般家庭,若兒子不成材而女兒較傑出,則曰:豬不肥,肥到狗。我見過的敗家者,十有八九都是繼承香火財產的男丁,往往還敗到祖先牌位蒙上一層厚塵。香火云何乎哉,有人衷心感念記情、謝其生前奉獻之恩,那才真正要緊,那才真正叫作香火傳遞。

你們四姊妹,大可不管什麼香火繼承的問題,心中有根,自然發枝萌葉,父母撫育情,此生永記之,足矣。

聯合副刊2016.06.20 

【台積電文學沙龍14】阿盛、向陽/初夏清吟

朗誦作家:阿盛、向陽

主持人:許悔之

時間:6月24日P.M.7:30-9:00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報副刊、孫運璿紀念館╱共同主辦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免費入場,歡迎聆賞!

下周一《文學相對論》主題預告

阿盛VS賴鈺婷 生難測 敬請期待!

台長: 阿盛

wildrose
這系列對談真好看。
2016-06-20 12:33:28
0620
野玫瑰要趕快出第三本
29歲了..手腳要快

今天觀察燕子
大部分第一胎幼鳥應該已離巢獨立或南飛
有的已經生第二胎
動作較慢的..第一胎幼鳥現在才學飛

你們看..燕子多麼勤勞
少玩臉書..要讀每月一書
2016-06-20 16:52: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