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6-19 12:08:14| 人氣1,2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書推薦 】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 — 郭喜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序
  
再和你說說台灣廟宇裡面的故事
  

  《聽!台灣廟宇說故事》出版之後受到大家熱情的支持,雖然有一份掩不住的喜悅,但心裡卻有一種尚未完成任務的感覺。每當聽到或眼見某地又拆了一座古廟,內心就產生一種無名的焦慮。
  
  如果說《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介紹的故事是一道道台灣到處可吃到的大菜,那麼本書《圖解台灣廟宇傳奇故事──聽!郭老師台灣廟口說故事》(原書名《再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今由晨星出版重編新版發行)則希望是各種風味獨具的地方小吃;你不走近它,就沒辦法品嚐它──那是唯有在地風土才種得出來的食材,也只有在地廚房才煮得出來的料理。
  
  上一本書介紹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諸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薛仁貴征東之摩天嶺」、「四愛」、「四聘」、「四不足」之類的通俗菜餚。但在這本圖解新書中,雖然還是選擇大家熟悉的故事,可是內容題材卻不是匠師在主視覺裝飾上會常用的戲文。
  
  能夠在廟宇內見到這些作品,匠師或許應該有著想和業主交心做朋友的意思;又或是匠師想留點作品當成自已創業的招牌,如大家熟悉的「八仙聚會」變裝「八仙打麻將」,或是「鍾馗嫁妺」再延伸的「鍾馗迎妹回娘家」。至今仍沒人說得出為什麼潘麗水和陳玉峰兩位畫師,會畫出鍾小妹在結婚多年之後,哥哥鍾馗竟然前來迎送鍾小妹與姪子們回娘家?更在多年以後,因為撰寫各地廟宇戲文故事,我才以親情的角度為它說一段奇幻故事,試著拉近人與藝術的距離。
  
  本書內容編寫的方式,以類似連環圖的形式處理。我將每件傳統裝飾藝術寫成繪本書的樣子,作品雖然不是我手所畫所作的,但以各地拍下的圖像,按劇情排序,加上深入典故精髓而寫下的文字,故事也是精采可期。
  
  如果您手邊剛好有上一本《聽!台灣廟宇說故事》也可以交叉閱讀,增添趣味性。像「漂母飯信」,雖然說的還是韓信落魄時的故事,但這次的書寫更偏重於描述漂母的個性,透過一個受顧於人的洗衣婦,對一個前途茫茫不知所去的年輕人的激勵……最後寫到未央宮斬韓信。
  
  本書的每一篇敘述都可以當作一則獨立的故事,再配合圖解的標註欣賞,找出主角比對故事高潮點加深角色的印象。有時內文也會以簡單的旁白敘事,或出現人物對話生動情節;有時則以講古的口氣加強戲劇張力,最後往往在緊要關頭故事嘎然而止。
  
  如果因此出現讓人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那也是在章回小說或廣播戲劇常賣的關子,所謂欲知下回如何?聽眾(觀眾)明日請早的手法。如果你也喜歡講故事,可以召來三、五孩童,不論場面條件,就地即可讓一齣齣精彩的好戲,不擇時間與地點講演出來。
  
  本書也特別加入「台灣神明傳說」篇章,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台灣風俗信仰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並藉此小小期待,引發更多人加入尋找家鄉的傳奇,讓這塊土地的故事得以永久留傳。
  
  本書選錄的作品也許不是最美的,很有可能讓讀者產生一種「我們村裡土地公廟裡畫的都還比這個好」的心聲,果真如此的話,本書的功能就完成了。「在地的故事還是要在地人來講才夠味」,如此希望更多人進入「廟口說書」的世界,也讓一些不被鄉人重視的老廟,能夠因為「被地方的人自己看見」而受到重視,即是本書最大的功德。更希望遺憾之事不再繼續發生,某些地方的老舊古廟,不因少數人的決定就隨意拆去四、五十年在地本庄人的記憶與歷史。
  
  在這裡說「搶救古蹟」太沉重,只希望台灣每座大大小小由前人起蓋,雖經歷過那麼多的天災,以及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之下依然屹立存在的「公廟」,能夠因為有人在廟口說故事,重新被鄉親疼惜與照顧。
  
  當然,我本身並不是文人也不是學有專精的學者,只是一個喜歡講故事,喜歡拍拍照,喜歡看戲、看廟的平凡人。出書,其實也是為自己的生命找出路。攝影與文筆技巧都須再磨鍊,更需要大家的指教和鼓勵。
  
  感謝
  
  能夠完成此書,要感謝的人很多,像是為典故諮詢校對的台灣藝術大學古蹟修復系劉淑音老師;我的好朋友、好伙伴高振宏老師;興直堡文史工作室曾素月老師。還有熱情支持幫忙校對的侄子信宏、倩宇、晉嘉,也一併感謝你們。有了家人的支持與肯定,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朋友謝明書先生、陳敦仁老師、許貝如小姐、黃冠綜先生、陳磅礡先生、蕭易玄先生、李世澤先生、宜蘭陳俊明先生、台南王士豪先生、雲林沈沐蒼先生等人,在個人拍攝書寫的過程當中對喜斌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台長: 阿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