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2-01 10:01:54| 人氣4,5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十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紀錄〈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

2014年10月17日下午2時半

地點:

《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

阿盛、周芬伶、陳列、張瑞芬、劉克襄(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記錄◎董柏廷

圖◎焯両黃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六百一十八件來稿,由王盛弘、劉梓潔、徐國能、周昭翡、凌性傑、蔡昀臻、羅珊珊及李桐豪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六十篇作品進入複審。再由宇文正、林黛嫚、蔡逸君三位複審委員,選出三十篇作品進入決審。劉克襄擔任會議主席,各委員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

  • 圖◎焯両黃

    圖◎焯両黃

阿盛:進入決審的三十篇,大約就有二十七、八種題材,與以往不同的是親情作品不多,反而描寫出各種各樣的生活。小品文比較好比較,能選出十幾篇,因為許多篇都可稱得上是佳作。

周芬伶:小品文整體表現比散文好一點,可能是因為一千字篇幅比較好操作,可以把一個題材寫好,至少都能有一個重心,不會出現「過度書寫」,或是冗長的文章。有十幾篇都是不錯的,但若挑選篇數更少時,便需做一些斟酌,沒有特別堅持硬要選誰,因為無論是哪一篇勝利,我都覺得很OK。

張瑞芬:一千字其實很難寫,除了要有一個好故事外,語言的質感也同樣重要,或許只是鋪敘,但鋪敘要予人以美感,文字本身得具有特殊質感,並非只是單單講故事,倘若如此,那就變成極短篇了。小品文跟極短篇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便是無所用意地寫一個小小觀察,那個觀察也可以透過有美感的文字表達變得很有味道。這次的作品裡面,每看一、兩篇,就會有一篇佳作,即使每位評審有不同看法、挑選出來的作品參差,但還是看得滿享受的。另外,有一點不解,就是部分作品的內文都寫得很用心,可是怎麼感覺題目卻沒有經過設計?小品文的題目是最重要的「詩眼」,如果就這麼輕易放過,真的太可惜了。

陳列:小品文限制在一千字內,寫得好的可以寫得很精緻。這次決審的三十篇作品,閱讀起來是愉快的,也因為篇幅短,即便寫得不好,也可以很快讀過去。剛才張瑞芬提及「故事的鋪陳」,這些作品幾乎每篇都有敘述性,然而我所思索的一點是:為什麼「靜觀描繪」的文章那麼少?其實那是一個可以開拓的領域,但為什麼沒有人嘗試?反而都是透過「故事性」帶領讀者進入。

劉克襄:聽完四位的發言,我直覺認為大家對小品文的定義,比散文更加分歧,我自己對小品文的觀念剛好與陳列顛倒,我會試著去找文章裡可以被讀者放大的「故事性」。靜物描寫的確較少,因為有時候描寫靜物也會變得比較有設計性,若是讀到那樣的「設計」感,就不會是我喜歡的作品。

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每人圈選六篇,結果如下:

三票作品

〈蝦窟〉(阿盛、陳列、劉克襄)

二票作品

〈再走一段〉(陳列、張瑞芬)

〈分類〉(阿盛、周芬伶)

〈髮〉(陳列、張瑞芬)

〈翻譯家〉(周芬伶、陳列)

〈造山運動〉(周芬伶、張瑞芬)

〈行事曆〉(阿盛、劉克襄)

〈糞器〉(陳列、劉克襄)

〈敝屣〉(周芬伶、陳列)

〈毀滅的方式〉(阿盛、張瑞芬)

一票作品

〈向海〉(阿盛)

〈一個人的生活〉(阿盛)

〈阿嬤的相片〉(劉克襄)

〈清屯〉(劉克襄)

〈從地底升起的星斗〉(周芬伶)

〈花開未名〉(周芬伶)

〈馬沙路〉(劉克襄)

〈和平鴿〉(張瑞芬)

〈剃度〉(張瑞芬)

○票作品

〈耶穌不見了〉、〈嗑瓜子〉、〈火舞〉、〈勞作〉、〈化妝水〉、〈妳好了沒?〉、〈集點人生〉、〈無跡之談〉、〈要不要去看一場電影?〉、〈等A離開〉、〈婚紗〉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一票作品

〈向海〉

阿盛:這篇我願意割捨。

〈一個人的生活〉

阿盛:寫一個在都市生活的單身上班族,日子單調反覆,不管任何無聊有聊,反正就是那樣過日子,一下子想要積極,一下子又被現實拖著不動,要死不活的感覺。短短篇幅,卻能描寫到如此地步,我其實滿喜歡的。

〈阿嬤的相片〉

劉克襄:很溫暖,很古錐。只是第二段提到「這呢辣」,這說法讓我有點不太懂。

陳列:這篇我看到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阿嬤的照片」的由來,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沒有很快地進入主題,一千字還慢慢鋪陳,感覺文字掌握度有點不穩。

阿盛:確實可以直接切入。

劉克襄:那這篇我就不爭取了。

〈清屯〉

劉克襄:這篇寫整理廟的神桌,應該是土地公廟。最後結尾稍微重一點,不過前面描述廟的部分很到位。

陳列:我滿喜歡這一篇的,是我的七、八名。寫得很實在,我支持。

張瑞芬:我不懂「清屯」是什麼意思?也不太懂他說「土地公任期三十年即將期滿」,土地公有任期?最主要我還是介意它的標題,不太清楚,覺得有點可惜。

陳列:清屯是台灣話,應該就是指清理供桌上屯積的東西。

〈從地底升起的星斗〉

劉克襄:這篇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文章最後談到鬼太郎,鬼太郎是在1959年才在日本連載,台灣還沒有。他寫1950年代礦工,但台灣的小孩子卻談到鬼太郎,這點太怪了。

周芬伶:這篇我沒有堅持,不過文筆其實不錯。

〈花開未名〉

周芬伶:這一篇我滿喜歡的。看第一遍感覺寫得很淡,但第二次再看,就覺得很有意思。寫兩個小女生,其中一個被男生甩了,發現有另外一個女生同伴願意陪伴她,寫出了那種幽微的情感。

張瑞芬:但後來結局是怎樣,似乎不夠清楚。

劉克襄:如果第一段拿掉,我就會選它了。

周芬伶:好吧,我不堅持。

〈馬沙路〉

劉克襄:這篇具有感謝與歌頌意義,是一篇溫暖的小小故事,但若沒有人支持,我願意放棄。

〈和平鴿〉

張瑞芬:這篇講買鴿子來放生的故事,其實有點反諷,寫著:「被釋放前和平還沒存在。」文字有點魅力,接著說開了籠子後,白鴿因為被關太久,也飛不遠飛不高,四散在路旁,被狗咬、羽毛被機油滴到、被休旅車疾駛碾死……這些細碎的事情,其實隱喻一個諷刺:人類是很殘酷的。把鳥買來放生以後,牠受傷了,沒有生存能力,最後被掃入落葉裡頭,這樣還叫做「和平鴿」,題目滿不錯的,跟內文有反襯的對比。

陳列:用意太明顯,筆觸太重了。

劉克襄:第三段寫到,「垃圾桶周圍甚至有美味的熟食」,鴿子不會去吃熟食,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知識錯誤。

〈剃度〉

張瑞芬:這篇語言還滿有魅力的,說到那個和尚,「他放下剪刀,我立地成佛。」一個頭顱被剪得幾乎要變成光頭,「人留著一點薄薄的煩惱也是不錯的。」就這樣一個偶然間到寺廟裡頭的學生,有了新的體驗。題目「剃度」具有具象以及心理層面的對照,文字也沒有明顯的缺點。(待續)


二票作品

〈再走一段〉

  • 圖◎焯両黃

    圖◎焯両黃

張瑞芬:我覺得這篇很好,文字很淡,完全沒有漂亮修辭與語句,但很真實很自然。寫媽媽娘家住在鄉野地方,每次回外婆家都要走很遠很遠,小朋友常常走不動,媽媽就說再走一段、再走一段,後來聽說媽媽小時候是很艱苦的,要走很遠的山路去念書,人家都以為她走不到,但她還是很有毅力。一直到媽媽九十歲時,反倒是這個第一人稱的「我」,一直跟他媽媽說再走一段,再走下去。不流於修辭炫技,還能寫出人情溫潤,很有味道呢!

〈分類〉

阿盛:寫法滿特別的,也可讀得出來是精心設計過,把交通工具、水果……拿來分類人事,以物分類人,挑不太出毛病,我想是個頗有寫作經驗的人。

周芬伶:水準之作。小品文大概就是要老手才可以寫出一點味道來,所以很多都是在事件上面寫成極短篇。這篇是散文寫法,從一個較新的觀點切入,滿完整的。

張瑞芬:我覺得這篇意念很露,我看一、兩句大概就知道他要寫什麼了,太過直接,反而有點缺乏美感。

〈髮〉

阿盛:水準之上的作品。

陳列:透過剪頭髮、不剪頭髮與染頭髮,寫出一些具體的操控與被操控,更有歲月催人老的某種抵抗,敘述很自然、通暢,轉折明快,讀到後來會發現對於父母逐漸老去的一種憐惜,很溫暖。

張瑞芬:如同陳列所講,很多事情從小時候是被父母強迫的,到了能掌握自己頭髮的自主權時,父母年紀也慢慢大了,他們染頭髮是不願意讓人家看到禿髮或白髮,其實這樣一個翻轉,到最後帶出點淡淡的憂傷,甚至也有點豁達,酸甜之間的平衡處理得不錯。

劉克襄:我覺得這篇是三千字的故事,作者把它濃縮寫成一千字了。

〈翻譯家〉

阿盛:看作者的手法,感覺文字好像玩得很熟練,找到一個不一樣的點去發揮,把「翻譯」跟「家」區隔開來詮釋,實際上要強調的是家庭,這種寫法很典型,不過還是有點小小創意。

陳列:我也覺得構思滿巧妙的,讓「翻譯家」變成一個雙關語。寫出身為一名專業翻譯者,對翻譯的盡情態度,與特殊的解讀詮釋。另一方面又寫身為一個女兒及妻子,對父親與丈夫的言行的解讀,帶著些壓抑,最後找到對應的方式,讀來帶有趣味,文字相當清楚。

張瑞芬:這篇我也滿喜歡的,因為她的一語雙關。另外就是她在翻譯工作上是從嚴解釋,對待家人、人情事理方面卻又是從寬解釋,這個也很有趣。整篇文章布局嚴整、具有巧思,文字也很有意思,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

〈造山運動〉

阿盛:這篇有一個大問題,作者從二十歲、三十歲、五十歲,一直推進到七十歲,所以現在這個「當下」應該已經抵達七十歲,若我們把時間回溯,往前推回到二十歲,應是五十年前,那是1960年代,哪來的KTV跟燒烤店?

張瑞芬:我覺得是一名年輕人猜想阿嬤的一生,所以就用自己的想像去解釋阿嬤年輕時一定也穿梭在這些地方。

劉克襄:我比較同意阿盛提出的問題。有點刻意。

陳列:這一篇設計性稍嫌僵硬。每一段都長得差不多,缺乏節奏。

〈行事曆〉

阿盛:寫目前台灣老年人的現象,比較有意思的是中間用〈木蘭詩〉的寫法,小小詼諧,卻講很嚴肅的東西。寫親情,沒有直接去點,結尾才稍微點了一下。

劉克襄:這個根本就是在寫我母親──月曆要水果圖案大一點的。作者把母親的所有問題都寫進去,還好最後有說也要把母親的生日填上行事曆。

〈糞器〉

陳列:這篇新鮮而且特別,寫一個社工人員去跟一個類似老兵的角色做糞便檢查。很平常的一件事,寫到這類人的處境還有對待這類人時的心情,到後來可以看到對他人的體貼或溫暖,以及處理兩難時的困境,寫得不錯。

張瑞芬:這一篇我沒有投,是因為第二段一開始寫到:「那你可以幫我先保管,等到我要痾的時候再叫你來好嗎?」讀來會有人稱錯置的誤會。另外老武還有個弟弟,他若是個單身的遊民,怎麼還有個弟弟?文中也沒有交代清楚,老武究竟是一個老兵,還是當地人?

劉克襄:我倒是被作者形容老武這樣一個像垃圾的流浪漢所感動,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的差異性。

〈敝屣〉

周芬伶:文章轉出一點新意,有一個新的角度,在新人與舊人之間的轉折,充滿人情世故,從鞋子這樣一個小題材,道出許多東西來,滿不錯的。

陳列:這篇雖然偶有落字甚至有些文藝腔,但基本上文字算是誠懇,很有條理。用兩雙不同的鞋子比喻兩段不同的婚姻、夫妻不同的對待態度與相處方式,最後好像也悟出一點對婚姻的看法,結尾聰明得很含蓄。

劉克襄:這篇我也支持。

〈毀滅的方式〉

阿盛:這篇寫的是目前台灣的一個現象──農村變成建地。新的時代在運轉,有些人堅持保留某些舊的東西,但這個保留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題目也訂得很好,結語點出現代社會的無可奈何,某些堅持可能跟不上時代腳步,處理得還不錯。

張瑞芬:我覺得這一篇寫得很好,講農村毀滅的方式,你可能會以為是要怪手伸進農地那樣激烈,但卻有一種毀滅的方式是安安靜靜的。辛辛苦苦耕種的農田旁,建起一個鐵工廠,結果農田裡的作物慢慢長出斑點或凋零或長得很小,原因就是被旁邊鐵皮工廠的光線反射影響到。也就是說,我願意延續我過去的生活方式,但是環境已經在影響我,讓我沒有辦法再種出好的作物,這也是另一種毀滅的方式。不是直接而且露骨地說土地被徵收的那種毀滅,而是被旁邊的事物影響,便默默被毀滅了。

陳列:這篇文字平實,一五一十揀選材料。但有些部分我不太清楚,譬如第二行,「田畦」跟「田壟」是同一件事,不太明白為何要抽換用詞,感覺不是真的了解農地,像說種菜,也沒有確實說出種什麼菜。但我還是把它選入我的前十名。

三票作品

〈蝦窟〉

張瑞芬:作者用意太露、太明白了。

阿盛:蝦窟其實不只寫釣蝦場,還和人做了一個比擬,這個連結不錯,是很好的筆法,沒有勉強。蝦喜歡集中在氣泡區,人大概也是這樣,有些蝦店的老闆會做一些假,耍一些詐,作者觀察入微。基本上是一篇水準之上的作品。

陳列:我覺得這篇很好玩,被第一句收服:「有些神奇的位置名叫『蝦窟』。」就真的把人帶進去了。

劉克襄:第四段最後,「或許蝦窟裡的蝦不離開,是因為少了點勇氣。」很到位,很傳神。

所有得票作品討論完畢,評審皆同意〈再走一段〉、〈分類〉、〈髮〉、〈翻譯家〉、〈行事曆〉、〈敝屣〉、〈毀滅的方式〉、〈蝦窟〉等八篇獲獎。

一票作品除〈清屯〉外,其餘皆放棄。評審決議就意見較分歧的〈造山運動〉、〈糞器〉、〈清屯〉等三篇,進行第二輪投票,每人可投兩票。投票結果為:〈糞器〉五票(阿盛、陳列、劉克襄、周芬伶、張瑞芬),〈清屯〉三票(阿盛、陳列、劉克襄)、〈造山運動〉二票(周芬伶、張瑞芬)。結果出爐,由〈糞器〉與〈清屯〉兩篇獲獎。會議圓滿結束。●

自由副刊2014.12.01~02

台長: 阿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